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问题学生”源于何处?“问题学生”的问题因何而来?如何转变“问题学生”?本文从“问题学生”的成因入手,深入浅出,层层挖掘,剖析“问题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通过不同的教育途径,触碰“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转变学生的思想信念,以期达到良好的转化效果。
关键词:“问题学生”; 转化
一提起“问题学生”大家都知道——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同学、老师也都能“就地取材”,并能举例说明。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不佳、思想品德较差、心理存在问题几乎是这些学生的“专利”。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问题学生”都处在最低层。家庭中如果几个孩子同时上学,首先失学的多半是“问题学生”;在学校不被人重视,可有可无的总是“问题学生”;走向社会“问题学生”也大多是蓝领工人、无业游民甚至是不法份子。
一、“问题学生”源于何处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培养高素质的脑力劳动者的重任交给了学校。而培养高、精、尖的脑力劳动者就成了教师的天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成为高科技发展所需要的精英。大浪淘沙——一部分智力稍差、自制力较弱、耐挫能力较低、家庭教育不好的学生便成了学校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问题学生”由此而生。某个学生一旦被认为是“问题学生”后,在师生心目中便一无是处: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东拼西凑“偷油”的是他;平时游手好闲、打架斗殴、旷课逃学的是他;非在校时间经常出入歌舞厅、台球厅、游戏厅的是他;吸烟酗酒、是非不分、美丑颠倒、轻生早恋的还是他。他真是“罪大恶极”;他真是“不可药救”!总之,在他身上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二、“问题学生”的问题因何而来
其一,在家庭——不良的家庭教育是“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温床。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有的家长自身品行不良,生活作风不好,孩子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受其熏染。
其二,在学校——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在我国的初中、高中还占主流,过分追求分数,视升学率为生命线,这样的畸形教育势必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
其三,单身家庭,留守儿童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社会根源,这部分孩子平时缺少家庭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周围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各种合力相互交叉,长期作用于某些自控力较弱的孩子身上,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三、如何转变“问题学生”
1.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透析“问题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问题学生”表面看起来大同小异,极其相似,但仔细考量起来就会发现每个“问题学生”产生的问题却各不相同:有的是情感问题,有的是家庭问题,有的是学习障碍问题,有的是人际交往问题,有的是价值观问题,还有的是心理问题。所以,要想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透析问题产生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为“问题学生”的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2.亲近“问题学生”,诚恳地与“问题学生”交流
教师只有亲近“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才会接近你。当“问题学生”愿意从内心深处接纳你,相信你时,他才能吐露心扉,将心里话说给你听,这时,你才能从根本上找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源。你才能对“问题学生”进行思想疏导,激发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3.关爱“问题学生”要严慈相济,实现彼此信任
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不仅要关心爱护、耐心疏导,还要严慈相济。不少“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意志力较弱,生活懒散。上课经常思想不集中、开小差甚至迟到、逃学,自习课不来;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就更谈不上预习和复习功课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问题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因为,学习是所有学生的天职,只有学习进步了才能在同学们中间树立起威信。
教师只有关爱“问题学生”,亲近“问题学生”,严格要求“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才能尊重你,接近你,相信你。只有他们接近、相信了你,才能听你讲的课,完成你所交给的任务,与你和睦相处而不致于处处“顶牛”。
4.播洒阳光雨露,缩小师生情感差距
“问题学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任命的,而是在长期的不良环境中形成的。“问题学生”一般和老师的关系较普通学生疏远。因为,在学习上他们不能为老师“争光”;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他们常常是卖不出去的高梁桔——“直挺”。因此,师生投向他们的总是鄙夷、歧视的目光。久而久之,他们不再被人关注,也渐渐地失去了自信,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有时,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问题学生”故意在课堂上违纪或者与老师对抗,甚至提出古怪的问题难为老师,让你下不来台。这样一来,师生的情感关系就更加疏远了。为了转化“问题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就必须无私地奉献爱心,时时关注“问题学生”,处处播洒阳光雨露,久而久之就会缩小师生间的情感差距。
5.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鼓励其产生自信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是谁总会有长处。“问题学生”也是人,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学生”——既要看到”问题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其优点。看缺点要透析其内在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看优点要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发扬光大,想方设法使“闪光点”成为燎原之势逐渐变成“闪光面”,并使之朝着我们所期待的目标前进。
我们必须坚信”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长处”是可以雕出来的。一旦“问题学生”发现了自我,树立起信心,就会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奋发图强,重新做人,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而不是绊脚石。 6.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面向全体,树立转化“问题学生”同培养优秀学生同等重要的思想
教育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只有树立起转化“问题学生”同培养优秀学生同等重要的思想,消除对“问题学生”和“优等生”在情感上的差距——摘下“有色眼镜”;消除对“问题学生”和“优等生”在教育行为上的差距——犯同样的错误,要用同样的尺度教育学生。才能减少“问题学生”的流失率,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提高全民族素质才有望变为现实。
7.加强对“问题学生”的良好影响,降低“问题学生”的违法犯罪率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绝大部份来自“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为什么容易违法犯罪呢?主要是他们失去了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社会的热切向往。没有了奋斗目标,失去了自信,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再加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所以,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关注“问题学生”,亲近“问题学生”,帮助“问题学生”,并对其施以长期的良好影响,进行潜移默化的正面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问题学生”的违法犯罪率。
8.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育面向全体,体现以人为本的忠旨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挑剔学生,不选着学生,不歧视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把所有的学生都看做是具有可塑性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亲近“问题学生”,这样才有可能转化“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问题才能减少。
9.教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激励“问题学生”找回自信
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要尽量为“问题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显山露水”,以此来激发其内在动力,从而增强“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在教学中有意安排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生活中安排他们去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文体才能,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我也是有用武之地,进而增强其进去心,最终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总之,“问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多方位、多层次、持久性的。既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会上“问题学生”周围人的关爱与帮助。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全体成员携起手来,共同关爱“问题学生”,并不离不弃的进行帮扶,才能达到我们转化“问题学生”的终极目标。
关键词:“问题学生”; 转化
一提起“问题学生”大家都知道——学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同学、老师也都能“就地取材”,并能举例说明。学习成绩不好、行为习惯不佳、思想品德较差、心理存在问题几乎是这些学生的“专利”。无论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问题学生”都处在最低层。家庭中如果几个孩子同时上学,首先失学的多半是“问题学生”;在学校不被人重视,可有可无的总是“问题学生”;走向社会“问题学生”也大多是蓝领工人、无业游民甚至是不法份子。
一、“问题学生”源于何处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脑力劳动所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而培养高素质的脑力劳动者的重任交给了学校。而培养高、精、尖的脑力劳动者就成了教师的天职。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受教育者都能成为高科技发展所需要的精英。大浪淘沙——一部分智力稍差、自制力较弱、耐挫能力较低、家庭教育不好的学生便成了学校应试教育的牺牲品——“问题学生”由此而生。某个学生一旦被认为是“问题学生”后,在师生心目中便一无是处:上课不注意听讲,课后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东拼西凑“偷油”的是他;平时游手好闲、打架斗殴、旷课逃学的是他;非在校时间经常出入歌舞厅、台球厅、游戏厅的是他;吸烟酗酒、是非不分、美丑颠倒、轻生早恋的还是他。他真是“罪大恶极”;他真是“不可药救”!总之,在他身上没有一点可取之处!
二、“问题学生”的问题因何而来
其一,在家庭——不良的家庭教育是“问题学生”产生问题的温床。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强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有的家长自身品行不良,生活作风不好,孩子从小就潜移默化地受其熏染。
其二,在学校——应试教育,精英教育在我国的初中、高中还占主流,过分追求分数,视升学率为生命线,这样的畸形教育势必导致“问题学生”的产生。
其三,单身家庭,留守儿童也是“问题学生”产生的社会根源,这部分孩子平时缺少家庭温暖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周围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各种合力相互交叉,长期作用于某些自控力较弱的孩子身上,自然就会出现问题。
三、如何转变“问题学生”
1.走进“问题学生”的内心世界,透析“问题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问题学生”表面看起来大同小异,极其相似,但仔细考量起来就会发现每个“问题学生”产生的问题却各不相同:有的是情感问题,有的是家庭问题,有的是学习障碍问题,有的是人际交往问题,有的是价值观问题,还有的是心理问题。所以,要想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就必须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透析问题产生的本质,找出“问题”的根源,为“问题学生”的转化奠定良好基础。
2.亲近“问题学生”,诚恳地与“问题学生”交流
教师只有亲近“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才会接近你。当“问题学生”愿意从内心深处接纳你,相信你时,他才能吐露心扉,将心里话说给你听,这时,你才能从根本上找出“问题学生”的问题根源。你才能对“问题学生”进行思想疏导,激发他们产生积极向上的热情。
3.关爱“问题学生”要严慈相济,实现彼此信任
应该用辩证的观点教育“问题学生”,对“问题学生”不仅要关心爱护、耐心疏导,还要严慈相济。不少“问题学生”之所以有“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其意志力较弱,生活懒散。上课经常思想不集中、开小差甚至迟到、逃学,自习课不来;作业不及时完成或抄袭,就更谈不上预习和复习功课了。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问题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因为,学习是所有学生的天职,只有学习进步了才能在同学们中间树立起威信。
教师只有关爱“问题学生”,亲近“问题学生”,严格要求“问题学生”,“问题学生”才能尊重你,接近你,相信你。只有他们接近、相信了你,才能听你讲的课,完成你所交给的任务,与你和睦相处而不致于处处“顶牛”。
4.播洒阳光雨露,缩小师生情感差距
“问题学生”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任命的,而是在长期的不良环境中形成的。“问题学生”一般和老师的关系较普通学生疏远。因为,在学习上他们不能为老师“争光”;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他们常常是卖不出去的高梁桔——“直挺”。因此,师生投向他们的总是鄙夷、歧视的目光。久而久之,他们不再被人关注,也渐渐地失去了自信,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有时,为了引起大家的关注,“问题学生”故意在课堂上违纪或者与老师对抗,甚至提出古怪的问题难为老师,让你下不来台。这样一来,师生的情感关系就更加疏远了。为了转化“问题学生”,作为教育者我们就必须无私地奉献爱心,时时关注“问题学生”,处处播洒阳光雨露,久而久之就会缩小师生间的情感差距。
5.发现“问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鼓励其产生自信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管是谁总会有长处。“问题学生”也是人,作为教育者我们要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学生”——既要看到”问题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其优点。看缺点要透析其内在原因,以便对症下药;看优点要因势利导,趁热打铁,发扬光大,想方设法使“闪光点”成为燎原之势逐渐变成“闪光面”,并使之朝着我们所期待的目标前进。
我们必须坚信”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长处”是可以雕出来的。一旦“问题学生”发现了自我,树立起信心,就会浪子回头,改过自新,奋发图强,重新做人,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而不是绊脚石。 6.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教育面向全体,树立转化“问题学生”同培养优秀学生同等重要的思想
教育只有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只有树立起转化“问题学生”同培养优秀学生同等重要的思想,消除对“问题学生”和“优等生”在情感上的差距——摘下“有色眼镜”;消除对“问题学生”和“优等生”在教育行为上的差距——犯同样的错误,要用同样的尺度教育学生。才能减少“问题学生”的流失率,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宏伟目标才不至于成为一句空话,提高全民族素质才有望变为现实。
7.加强对“问题学生”的良好影响,降低“问题学生”的违法犯罪率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绝大部份来自“问题学生”。“问题学生”为什么容易违法犯罪呢?主要是他们失去了对美好人生的追求和对未来社会的热切向往。没有了奋斗目标,失去了自信,也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再加上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熏染,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率上升。所以,只有家庭、学校、社会携起手来,关注“问题学生”,亲近“问题学生”,帮助“问题学生”,并对其施以长期的良好影响,进行潜移默化的正面教育,才能从根本上降低“问题学生”的违法犯罪率。
8.贯彻素质教育思想,教育面向全体,体现以人为本的忠旨
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挑剔学生,不选着学生,不歧视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把所有的学生都看做是具有可塑性的人。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亲近“问题学生”,这样才有可能转化“问题学生”,“问题学生”的问题才能减少。
9.教师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激励“问题学生”找回自信
无论是在教学还是在集体活动中,教师要尽量为“问题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显山露水”,以此来激发其内在动力,从而增强“问题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在教学中有意安排他们回答简单的问题,生活中安排他们去完成某项具体任务,活动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文体才能,使他们在活动中体会到我也是有用武之地,进而增强其进去心,最终达到活动育人的目的。
总之,“问题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多方位、多层次、持久性的。既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家庭和社会上“问题学生”周围人的关爱与帮助。只有学校、家庭和社会全体成员携起手来,共同关爱“问题学生”,并不离不弃的进行帮扶,才能达到我们转化“问题学生”的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