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胖起来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站起来了,中国富起来了,中国胖起来了。
  中国的胖,吹气球一样,胖得大张旗鼓。美国每3个人中有两个是胖子,即使政府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治疗肥胖,美国人仍然没有瘦下来的迹象。而中国——据《富态:腰围改变中国》一书估算,体重超标的人口已经超过2亿,相当于美国胖子的总和,而且将在2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美国的肥胖人口比例。
  中國曾经是一个没有胖子的国家。在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于1972年拍摄的纪录片《中国》里,人人都是瘦子,男人女人裹在黑蓝制服里,仍可以看出形销骨立的身架,腰肢细得没有什么肉。
  2009年1月,中国作家莫言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题目叫作《饥饿和孤独是我创作的财富》。讲座回忆了他童年时期的饥饿经历,当时还是孩子的他,每天想的就是如何才能搞到食物,孩子们像一群饥饿的小狗,在村子中嗅来嗅去,寻找可以果腹的食物,吃树上的叶子,叶子吃完了,就吃树的皮,树皮吃光后,就啃树干。孩子们练出了一口锋利的牙齿,后来其中一个当了电工,他的工具袋里没有钳子也没有刀子,像铅笔那样粗的铁丝毫不费力就可以用牙咬断。
  那时候,莫言家的邻居是一个被打成右派的大学生,俩人经常在劳动的间隙分享对食物的记忆和欲望。大学生说他认识一个作家,白白胖胖的,写了一本书,得了成千上万元的稿费,每天吃三顿饺子,肥肉馅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嗞嗞地往外冒。为了每天能吃三顿饺子,莫言决定当一个作家。
  那个时代的记忆,是生存的艰难与饥饿的考验、土地的贫瘠与现实的困窘。
  如今的莫言也变得白白胖胖,曾经的饥饿只不过是一段记忆、一个谈资、一段令外国人啧啧称奇的故事。
  人为什么会肥胖?这和记忆有关。在石器时代,高脂、高糖、高热量的食物是活下来的条件,人们靠此储存能量。现代社会的人,已经没有了远古时期人类的巨大劳动量和体能消耗,可是记忆里仍然保存着对高热量食物的欲望。
  中国人为什么会肥胖?这也和记忆有关。曾经听过一个70后形容自己的母亲——“无论是吃饭还是买东西,她永远都在抢,永远怕轮不到自己,晚了就没有了,她的人生就是处于一种惊弓之鸟的状态。”后来,她母亲的“饥饿症”在大城市慢慢痊愈了,因为她发现那里的人都是有序的,并不会因为排队或者等待,而失去自己那份,这才渐渐放下心来,学会了从容地、像个正常的人那样活着。
  中国的肥胖症,一部分是因为食物的富足,一部分是因为纵欲——对食物有种穷凶极恶的热情,这种热情,像是对饥饿记忆的一种报复。



  欲望的解放在中国近十年来是全方位的。奢侈的欲望、暴露的欲望,爱欲、情欲与食欲之间互有联系,解放一个,便是全盘放纵。所以强盛的唐代以胖为美,塑像中的美女乳房都大得惊人,是生殖能力、性欲和食欲赤裸裸的展示。
  西方人明白这个道理,“七宗罪”中有一个罪便是“暴食”。因为对食物的欲望,是通向其他一切人间的、肉体的欲望之门。
  中国自古以来也有“饕餮”的说法,贪甚曰饕,饕餮是传说中的恶兽,见到什么就吃什么,以致最后被撑死。古人在青铜器上铸饕餮纹,意思是不要贪食,旨在训诫,而非鼓励,“饕餮”意味着懒惰、意志薄弱、毫无自控的能力与纵欲。而现在的人却误把“饕餮”当成是对食物的赞美,很多人自称“饕民”以表示自己爱吃、会吃,而忽略了这个词本身的警示与训诫意味。
  中国人因为富裕起来,而变得肥胖。可肥胖恰恰说明中国还不够富裕。
  “肥胖病”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常见,以墨西哥为例,1989年,超重人口还不足全国人口的10%,主要的社会问题是饥饿与贫困。到了2006年,71%的墨西哥女性和66%的墨西哥男性体重超标。
  中国的情况与墨西哥类似。城市化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们压力变大,对食物的要求变得很低,便宜快捷的快餐成了第一选择。
  一个韩国教授曾对我说:“我发现你们中国人都喜欢边走边吃。”他所在的地方是北京的五道口,这里有搜狐、新浪、网易等互联网公司,周围来来往往的都是在城市奋斗的年轻白领。他又说:“韩国也一样,午餐时间只有20分钟,每个人都狼吞虎咽,快快吃完。”
  吃饭都如此仓促,更毋论抽出时间去锻炼了。比起费半天劲找一个干净宽敞又便宜的运动场所,晚上在家吃外卖、看美剧似乎显得合理和划算得多。
  中国人变得越来越勤劳,中国人也变得越来越“短”。对于与生存没有那么直接关系的事情,人们越来越不愿意付出时间成本。“送货上门”贯穿着中国整个服务行业,“让您足不出户,就可以……”的标语显得越来越吸引人。人们变得连寻找自己爱情的体力和时间都没有,“摇一摇手机”就可以选择方圆三米内的可恋爱对象,如果没有合适的,就再“摇一摇”。
  所有的勤劳,都是为了变得再懒一点。
  中国要是再胖下去,该怎么办?肥胖从审美问题,变成了健康问题,而现在,已经上升为道德问题。
  2002年,一名来自威尔士的女士在横越大西洋的航班上被邻座的胖子挤到,导致胸腔积血、腿部肌肉拉伤、严重的坐骨神经痛,她卧病在床一个月。为此,航空公司付给她24100英镑作为补偿。
  从经济学层面上来看,肥胖也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成本。2000年之后,澳航的乘客平均体重增长了两公斤,为此,从悉尼飞伦敦要多耗472美元的油。
  最忧伤的关于胖子的故事发生在德国,一家火葬场在火化一具440磅(约200公斤)的尸体时,火焰忽然失控,12米的金属烟囱都被烧化了。火焰失控的原因是尸体脂肪含量过高,导致热量过高。把这具尸体烧成骨灰一共花了4个小时。
  胖子不仅活着的时候挤压空间、抢夺食物,身上散发出让人不悦的味道,甚至死后都要给人添麻烦,连鞠躬道歉的机会都没有。
  丹麦已经开始征收脂肪税,征税对象不是胖子,而是所有含饱和脂肪的产品,包括黄油、牛奶、比萨饼、油类和肉类。这不免让人阴谋论地猜想,这是不是只是地球剿灭胖子的第一步,今年之后,胖子会像烟民一样,被隔离起来,不受公共场合的欢迎而惶惶如丧家之犬。
  对中国的肥胖问题唯一保持乐观的人,是中国问题专家查尔斯·钱斯。他说,老年退休金制度带来的压力会因为肥胖人口的增加,而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因为肥胖的人普遍寿命短,所以,可以少领取若干年的退休金。
  以上这个原因给了减肥充足的理由:减肥吧,胖子,哪怕只是为了不给政府省钱。
  (彼岸花开摘自《新周刊》,邝 飚图)
其他文献
惯于“自省”的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在笔记中写道:“有一天,蒙田在巴勒杜克看到一幅勒内的自画像,便自问:‘既然他可以用蜡笔为自己画像,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鹅毛笔来写写自己呢?’”当然,这只是伍尔夫想象的蒙田写随笔前的情景。  多年前,我的床头也放着一本《蒙田随笔》,节选本,不厚。后来才知道,全套的《蒙田随笔》有3卷,80来万字。印象中,16世纪的法国人文味很浓,所以,蒙田干了一件忒朴实的事儿:写自己的生活
期刊
卖葵花时,我们会留下一部分,送到榨油厂榨油。榨出来的油一部分在店里出售,一部分自己吃,够吃一年的。榨油剩下的油渣也是好东西,哪怕已经被碾尽精华,鸡和兔子仍然像强盗一样挤头猛抢。  如此贫瘠的土地,却生出如此香美的食物。这么一想,就觉得必须赞美土地的力量。  虽然其中也有化肥的力量。但化肥只能依从土地的意志而作用于植物。  人类甚至可以研究出无土栽培技术,却仍然不能更改生命成长的规则。这种规则也是大
期刊
为历任总统画像是美国的一项传统,但不是所有总统都喜欢自己的肖像。这些虚实结合、内涵丰富的画作,更多地反映了创作者乃至外部世界对白宫主人的职业生涯及个人品行的观感,和总统们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存在着微妙的出入。最基本的要求是“接地气”  为杰出人物画像的传统起源于欧洲。欧洲移民在北美独立建国后,这一传统也在美国得到发扬。自从1789年乔治·华盛顿入主白宫,总统成了最受美国人关注的公众人物。由此,在摄
期刊
真是的,何苦回来!  他能死里逃生,该是一个统计学上的奇迹,纯属意外。他的家人们都被龙卷风卷走了。幸亏有远方的亲戚把他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抚养他长大。他们告诉他一些双亲的故事,拿一些古怪的照片给他看。其中有几张只照屋子。这栋房子居然是唯一存留下來的,真像是个大讽刺。为什么要回到这个满是灰尘的地方?  不过他终于还是回到了这里。走进空无一物的房间,轻轻地踮起脚尖,自己的呼吸声使他心虚。在这个房间里,
期刊
我父亲经常说:“倘若剽窃一本书,人们会谴责你为文抄公;然而倘若你剽窃十本书,人们会认为你是学者;倘若你剽窃三十本书,则是位杰出的学者。”  人们来来往往,生生死死,但书是不朽的。我小时候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一本书,而不是成为作家。人可以像蚂蚁那样被杀死,作家也不难被杀死,但是书呢,不管你怎样试图对其进行系统的灭绝,也总会有一两本书伺机生存下来,继续在雷克雅内斯半岛、巴利亚多利德或者温哥华等地,在某个
期刊
“海拉”是一种生命力超强,在体外还能存活并不断繁衍的不死细胞。科学家利用这种细胞的超强生命力,在全世界的实验室里大批繁殖,广泛传播。大部分实验室里的离体细胞都来自“海拉”的繁殖。它参与了小儿麻痹症疫苗的研究与制备、众多抗癌药物的研发,还寄托着人类长生不老的终极幻想——既然细胞在体外的培养基环境中都能够不断繁衍,长生不死,那么人类只要找到其中的原因,不也可以像细胞一样长生不死吗?  因为在医学研究史
期刊
在今天的大城市生活,变成了一种在冒犯中穿行的艺术。作为一个在北京的外省青年,我在与同胞相处时经常发觉,尽管我们有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外表甚至是同样的童年,但更多时候,我们之间的不同远远超过那些和谐的时刻。如果要在酒桌上不闹翻脸,就得时常忍受彼此的冒犯,无论是针对你的出身、家乡还是性别。  3年前,上海地铁出了个“凤爪女”。一个下了班的女人,在上海的地铁里若无其事地啃着凤爪并吐出骨头,遭到指责之后,大
期刊
这些年,“网红”泛滥,这个词不仅指一张张审美趋同的美女脸,还有网红咖啡店、网红食物、网红打卡地点。最近有个新闻,短视频软件带红了杭州的粉黛乱子草,阿姨辛辛苦苦种了3年,3天就被赶来拍照的“网红”踩得七倒八歪,彻底毁了。  这乌泱乌泱赶来举着相机的人,比蝗虫还吓人。人们喜欢管这种行为叫“无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赶一波热点再说。  比“网红”更可怕的,是背后那些“无脑”的追随者。这种从众的习惯直接带
期刊
20岁出头的张爱玲肯定特别羡慕空巢青年。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被日军围困,中断学业的张爱玲回到上海。父亲的家,她是回不去了,于是只好和姑姑一起,住到爱林登公寓的6楼65室。  张爱玲和姑姑一起住,一切都是AA制。  写信的时候,一面写,一面喝茶,信上滴了一滴茶,墨水洇开来成为一个大圆点。姑姑看见了,就笑话她,说要是被妈妈看见了,“还当是一滴眼泪”。张爱玲想要再抄一遍,姑姑“
期刊
1  2017年5月,两个明星在南京开了家火锅店,取名“黄粱一孟”。  开业当天,宾客盈门,精致的铜锅内,牛油都被雕成Hello Kitty或玫瑰花的形状。  然而沸油未冷,已黄粱梦醒。2018年12月初,火锅店关闭,官方说法是租赁到期。  食客们的吐槽更接近真相:一盘毛肚198元,人均消费300元以上,吃不起。  在中国,商业故事成败背后,其实都是大众情绪的起伏。  亢奋时,举目都是传奇;冷静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