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9.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06-0102-01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树立观念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只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多采用传授新知、巩固已知、培养技能的途径和方法。而新课程的改革,侧重于情感的培养、过程的优化、人格的健全、创造力的开发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习,因为自主教育的一切效果都是自主生成的。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首先要熟悉教材。“语文教学的范文,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的凝聚,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教材中的每篇美文都拥有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信息、美的语言、美的结构,还有可供深层次挖掘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因此,开发课程资源绝不能忽视了教材,而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感悟、赏析、质疑、探究、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积累人文素养。
其次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作为教师,应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整合、迁移、深化。而且语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社会生活、其它学科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还要善于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堂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只要着眼于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就可能产生预设中的生成策略。因此,教师可以从多方面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如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的应对措施等。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充分预测,以便课堂教学的启发引导。这些都应成为教师预设教学预案考虑的内容。
当然,这种预设也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給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预设,把每一个预设都框住。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的这句话道明了不管老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实现这样一种有效生成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一些意外之音,善于捕捉和巧用这些意外之音是至关重要的。
每堂课都可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创新等,凡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动态生成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话言长,无话语短。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为教”走向“为学”、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从“有痕”走向“无痕”、从“无招”走向“有招”再走向“无招”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才是活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才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而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心胸与智慧。正所谓“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 让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理智对待每一个动态的生成,充分把握住“上帝给予的礼物”,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语文的灵性之光!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因此树立观念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只侧重于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掌握,多采用传授新知、巩固已知、培养技能的途径和方法。而新课程的改革,侧重于情感的培养、过程的优化、人格的健全、创造力的开发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习,因为自主教育的一切效果都是自主生成的。以语文学科教学为例。
首先要熟悉教材。“语文教学的范文,大多是人类文化的精神的凝聚,其中蕴含着丰厚而博大的文化内涵,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教材中的每篇美文都拥有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信息、美的语言、美的结构,还有可供深层次挖掘的人文精神、文化底蕴。因此,开发课程资源绝不能忽视了教材,而要深入地钻研教材,才能“创造性”地处理与整合教材,引导学生感悟、赏析、质疑、探究、交流,从而获得知识,培养能力,积累人文素养。
其次要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语文学科的特点又决定了教材内在知识结构的纵横交错,作为教师,应将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作为一个个互为联系的知识点整合、迁移、深化。而且语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教师的教学经验、社会生活、其它学科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还要善于利用并开发教材以外的各种文本性课程资源、非文本性课程资源,为课堂提供多种可能的平台,为生成性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个真正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可见,教学设计只要着眼于为动态生成而设计,就可能产生预设中的生成策略。因此,教师可以从多方面预测更为丰富的学情、预测更多的可能,并准备应对策略,以便在课堂上生成相关问题时能够及时灵活合理调整教学预案,让预设真正服务于课堂的有效生成。如学习情境的预设,要针对各知识点,预设学生相关活动过程,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平台,同时还要预设可能出现哪些问题与困惑,教师应如何点拨引导的应对措施等。另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质疑问难做充分预测,以便课堂教学的启发引导。这些都应成为教师预设教学预案考虑的内容。
当然,这种预设也应该是空间型的,即预设应设置一定的空间,給予一定的弹性,而不应该把每一步(甚至每一句话)都预设,把每一个预设都框住。只有这样,才会使教师的教学既有胸有成竹的从容,又不乏灵活机智的创造。
“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布鲁姆的这句话道明了不管老师预设时有多么周到的考虑,也不可能穷尽也不必穷尽课堂的可能的变化,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那么就要求教师要凭借教育智慧在教学中机智生成,即在教学实践中因学情的变化,对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的适切调整。一方面要“随机开发”新的教学资源,另一方要通过随机评价的手段,“适时利用”这种新的教学资源,从而产生有价值的问题,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
实现这样一种有效生成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正确对待一些意外之音,善于捕捉和巧用这些意外之音是至关重要的。
每堂课都可能有精彩之处,也许是课堂引导巧妙、应变灵活;也许是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创新等,凡是能很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动态生成的做法,都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供以后的教学参考和使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改进、完善、推陈出新。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所得、所失和所感,有话言长,无话语短。长期积累,必有“集腋成裘、聚沙成塔”之收获。
叶澜教授对理想的生成性课堂曾做过这样的论述:“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案,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从“为教”走向“为学”、从“线性”走向“板块”、从“刚性”走向“弹性”、从“有痕”走向“无痕”、从“无招”走向“有招”再走向“无招”的过程。只有这样的过程才是活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才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而要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需要教师有足够的心胸与智慧。正所谓“心有多宽,舞台就有多大”, 让我们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多一点欣赏,多一点等待,多一点智慧,理智对待每一个动态的生成,充分把握住“上帝给予的礼物”,和学生一起在动态生成中享受语文的灵性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