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的儒家治国思想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kui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由此衍生出“仁政爱民”的治国思想,主张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教师可以把文言文中儒家治国思想的散珠碎玉串连起来,帮助学生形成全面的认识,思考其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
  礼治具有序人伦、善民心、经国家、定社稷的功能。《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晳主张“以礼为国”,加强教育,最后达到礼治的目的,他描绘的师生暮春郊游的太平盛世图景正是儒家向往的“礼治”最高境界,形象地体现了礼治的政治主张,因此孔子说“吾与点也”;《陈情表》言辞恳切地表达李密的“孝行”,体现了“以孝治天下”的伦理观;《苏武牧羊》表现苏武对汉朝的忠诚,“杖汉节牧羊,凡十九年”。“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治的教化作用,使人心良善,长幼有序,忠君爱国,以此和谐社会关系,维持社会安宁秩序。
  德治的目标是修己安人,树德化民,实现天下大治。“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者首先要自身品行端正,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发挥道德示范作用。《谏太宗十思疏》劝谏人君宏扬“知足自戒,谦冲自牧”等九德,对子民要布德施惠,礼仁诚信,方可达到“垂拱而治”的效果;“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德在治国安民中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文王之囿》中孟子回答齐宣王“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的原因是周文王的贤德无比;《勾践灭吴》写勾践战败后深刻反省,“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内修德性,外抚子民,最终赢得人民的支持,“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共雪国耻。反之,无德暴君不施仁政,终难使国家长治久安。《过秦论》一针见血指出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促织》用曲笔描写了一个昏庸无德的荒唐皇帝制造了一出“圣心食人”的人间悲剧。
  人治主张仁心爱民,保民而王,构建和谐社会。孔子遵循的“古之为政,爱人为大”原则,孟子主张的“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强调的“载舟覆舟”观点都体现了儒家治国重民本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认为君王应让百姓住有房,耕有田,接受教育,懂得礼义,从而使“天下之民至焉”;《邹忌讽齐王纳谏》讽喻齐王虚心纳谏,争取民心,方可“战胜于朝廷”;《种树郭橐驼传》以“养树”喻“养人”,提出要想使天下长治久安,重要的是“顺天致性”,不扰民,不虐民。《孟子见梁襄王》以禾苗雨露和水之就下两个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不嗜杀、行仁政所能产生的巨大效果。“得民心者得天下”,仁政爱民是王道的基础,是治国养民之术,是社会和谐的有效措施。
  “大乐与天地同和”是儒家治国思想追求的境界,也相似于今天正着手构建的和谐社会,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教材中儒家治国思想中积极的一面,将之放在今天文化思潮激烈碰撞的社会大环境中反思提炼,发掘本民族文化精髓,建树时代民族精神,营造和谐社会氛围。
  
  郝良权,教师,现居湖北郧县。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山区语文教师往往将充满人文之美、自然之灵的课文教得毫无生机。课堂教学鲜有互动,导致学生的主动性和语文素养被无情扼杀。除了山区教学设备滞后的客观原因外,还在于教师对“新课标”的理念把握不准,对“以能为本”认识不足,教师成了知识的“信息源”,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没
曾经看过北京特级教师宁鸿彬老师上的《皇帝的新装》的课堂实录,真是朴素又精彩。第一课时,只有三步。第一是“打开书,准备读课文”,于是抽几位学生连接起来把课文读了一遍;第二是在第一步时就提出的,要学生边听边思考“一个……的皇帝”的问题,把省略号部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第三步也是以第一步为基础,要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宁老师以“读”为前提的三个步骤,看起来毫无特色,但却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本
语文教学的任务可以分为阅读和写作两大板块,阅读是吸收,写作是释放,终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口語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所以,作文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又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耗时多,见效慢,以致在学生中造成一写作文就头痛的厌写症。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作文教学的关键就是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让他们多写,多练,作文的量上去了,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应试教育长期影响,没有真正体现新课程理念。而综合性学习则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与学习实情,精心设计与组织学生参与活动,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与合作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本文分析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并以实例进行了阐述。  一.初中语文综合学习的必要性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
一个好友申请《盼归》作者/常佳琪  自从上了大学,每年回到内蒙古老家,爸爸妈妈就会变着花样给我做饭。今年依旧如此,只是和同学们的年度聚会被取消了,我们不约而同地选择宅在家里。我每天吃饭的时候都会听在疾控中心上班的妈妈给我讲疫情的新进展,心里一颤一颤的,因为我知道,按照这个速度下去,妈妈是迟早要上战场的。  没想到这一天很快就到了。一天,妈妈突然收到一条微信好友申请,加了好友才知道,这人是从武汉回来
古人常以“诗言志”,一首首精练隽永的古诗词,无一不是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的集中体现,更是诗人才华横溢的结晶,他们志向高远的体现。引导学生学习这些古诗词,不仅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写作范例,陶冶了他们的情操,更让他们领略了一种高品位的精神文化。怎样教学好古诗词呢?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的四字文章:  一、立足一个“境”字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
放羊  山坡被黄色染成污烬  天空像牛尾巴一样卷成祥云  我和我的羊在跟汽车争跑同时发出低鸣加速度的奔驰  从乡村公路上莱耳舅舅的手中逃出  牧羊的鞭子  在手中的掌纹上刻下母亲和姓名  我的羊躺在那里落下樹叶的枝丫上说出  冬天的雪很忙的  百米悬崖  云一口吃掉了暮色的尾巴  与事先说好的起床时闹钟先响的不太一样  对于叮咛和锅巴焦糊画出的胡子  池塘水溢满的时候  我刚抱着天大哭了一场  我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学生面对作文题目愁眉苦脸,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望题兴叹,半天提不起笔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得指导学生丰富写作素材。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写作素材丰富,写作的“源头活水”常流常新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观察    鲁迅先生说:“如要有创作,第一须观察。”可见观察的重要性。可是人们常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看,其实这种解释是片面的,人们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育人先育心,育心先交心,交心先“交情”。“交情”就是交流感情,因为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渠道方法很多。我虽不是班主任,但我利用作文评改这个新渠道,进行师生感情交流,效果不错。  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课外作文,内容不拘,题材不限,有话即长,无话可短。同学们叫它“放胆文”,喜欢写,都能按时完篇。  面对这些作文,像面临一片思想的大海:这里有奔腾的潮水,欢乐
他側身  躺在我空荡荡的怀里  像一个婴儿  我曾想给他梦想  也给他破碎  每天,儿时的鸟鸣  一大早就出现在窗外  出现在我耳边  出现在禁欲又饥肠辘辘的  十指间  那里,缺一枚戒指  只有一片片掉落的  黑色鸟羽  他还翻身,带走了  我的被子  活着  我披散着有点头屑有点油的长发  蹲下看一只大蚂蚱,它翠绿  如我们的爱情  后脚还有锯齿,强劲有力  它挣扎着,一次,二次,三次  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