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key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纪念国立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85周年和国立音乐院成立80周年,庆贺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成立十周年,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北京大学、北京音乐家协会、中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于10月24日在京举行了萧友梅纪念碑揭幕式暨《萧友梅编年纪事稿》、《萧友梅全集》(第二卷)首发式与纪念座谈会。专程从意大利回国的萧友梅之子、著名画家萧勤先生与在京亲属,萧友梅当年的学生、同事及其子女,五家主办单位代表以及来自全国各地音乐院校和音乐教育机构的音乐专家学者近70人莅会。
  当日上午举行了《萧友梅编年纪事稿》(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萧友梅全集》(第二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首发式与纪念座谈会。中央音乐学院萧友梅音乐教育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旭东主持会议。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炤、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北京大学文科主管副校长张国有、北京音乐家协会主席谭利华、中山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方炳焯分别代表主办方致辞。
  王次炤院长在致辞中指出,萧友梅是现代音乐教育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也是现代音乐文化史上首屈一指的人物。记得1990年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萧友梅逝世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时,已故的前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先生曾经讲过,蔡元培和萧友梅所创办的国立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前身)哺育了中国第一代专业音乐人才,他们成为中国音乐文化建设的栋梁,又为今天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后继者。萧友梅先生所期望的振兴中华民族音乐文化,自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宏愿现在已经实现。我们应该尊重历史,饮水思源。认真总结和研究以萧友梅先生为代表的先贤们所开创的中西兼容音乐道路的宝贵经验,在新的社会历史时期,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使其进一步跻身于世界音乐之林。
  杨立青院长表示,萧友梅先生为上海音乐学院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绝的贡献,令“上音”人永远铭记。在上海音乐学院成立80周年来临之际,他代表上海音乐学院师生表达对萧友梅先生最崇高的敬意。他指出,今天我们纪念萧友梅先生,领悟他领时代之先的创新精神,对我们今天音乐事业的发展仍有深刻的借鉴作用。让我们在前人努力的基础上,不断有所突破,有所创新,以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开创足以同伟大时代交相辉映的中国音乐的辉煌明天。
  受许智宏校长的委托,张国有副校长首先代表北京大学对纪念活动的举办表示衷心祝贺。他指出,作为我国第一个音乐教育机构,蔡元培和萧友梅所创立的北大音乐传习所培养了诸如冼星海等著名音乐家,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北大音乐传习所的建立,开创了在中国大学里进行音乐教育和传播的先河,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中国人的管弦乐队,在中国教育史、特别是音乐教育史上书写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篇章。北大音乐传习所是近代中国音乐教育的起点,现代中国音乐的火种。80年后的今天,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音乐教育水平已经大大提高,音乐专业人才大量涌现,并在国内外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就。但是,我们对音乐教育的认识仍不完整、不全面,对音乐教育的定位不够完整和准确,认为音乐教育的重点是培养专业层面的人才,极大地忽视了音乐教育作为对广大非专业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今天,我们缅怀和追思萧友梅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光大萧友梅全身心贡献音乐艺术事业、投身人才培养的精神和气节。中国的大学和社会有了这样的精神,就一定能够开创高等教育和文化事业辉煌发展的时代,一定会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
  谭利华主席因病未出席活动,他的发言由该协会副主席、秘书长陈卫东代为宣读。他主要谈了两点:1.作为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兼指挥,他说,上世纪20年代,萧友梅在京创办了中国第一个全部由中国演奏员组成的、由先生出任音乐总监、唯一指挥并亲自撰写节目单的、其主权完全属于中国人的管弦乐队,并于1923年5月5日在北京大学第二院大讲堂(今沙滩后街高教出版社院内)举行了中国近代第一次由中国人指挥中国人演奏的交响音乐会,从此揭开了中国交响乐发展史的第一页。对于从事交响乐事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应该记得也值得纪念的日子。2.作为上海音乐学院校友,他指出,萧友梅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义无反顾、执著地为培养音乐人才而辛勤工作。正如萧友梅的学生贺绿汀所说:“如果没有萧先生为之含辛茹苦、百般操劳的‘老音专’,就不可能有1949年解放后的上海音乐学院,更不可能有目前活跃在国内外,使我国的音乐文化在世界大放光彩的各方面杰出的音乐人才。”萧先生呕心沥血、坚忍不拔的办学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后人深深怀念和好好学习。
  中山市政府方炳焯副秘书长指出,作为一位从孙中山家乡走出来的爱国者,萧友梅始终不忘以音乐为武器,用音乐唤醒民众,为民族的音乐事业不懈奋斗。他让家乡人民再一次感悟到音乐的教化,艺术的良知和创新的力量。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他。
  国立音专首届毕业生、女高音歌唱家、原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兼声乐系主任、现年98岁高龄的喻宜萱之子管维拉,作曲家、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之女贺元元,原国立音专教务主任陈洪之子、中央音乐学院钢琴教授陈比纲,原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作曲家丁善德之女丁柬诺等萧友梅当年的学生、同事的子女们也在纪念会上先后发言。他们中有人曾经有幸与萧友梅有过接触,有的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了解和认识萧友梅的。追思这位先辈的为人和事迹,他们心中都充满了崇敬与怀念之情:萧友梅胸怀振兴中华的壮志,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创办了国立音乐院;勤俭办学,四处奔波,辛勤耕耘;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不惜重金、三顾茅庐聘请各方面音乐人才;不仅将西洋音乐引入中国,还重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重视学生演奏、演唱中国作品;不仅创办专业音乐教育机构,还重视音乐的普及工作,重视国民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他播撒下的种子,已经发芽、开花、结果。
  天津音乐学院副院长靳学东、星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周广平、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居其宏、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刘再生和上海音乐学院王勇等,也对活动的举办表达了祝贺之情。他们认为,萧友梅是20世纪中国新音乐之父,他学习西乐、改造旧乐、创造新乐,既是战略家,又是实践家。对音乐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评价,“史料”与“事实”始终是第一位的,不断发现、发掘音乐史料,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加以研究,是真实浮现历史的重要前提条件。《萧友梅编年纪事稿》和《萧友梅全集》(第二卷)的出版,使萧友梅的史实面貌更加清晰,对于全面了解萧友梅音乐思想、音乐教育理论和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会上还宣读了台湾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柯芳隆和吴漪曼教授、旅居加拿大的萧友梅亲属萧酩和山东艺术学院孙继南教授发来的贺信。
  大会发言之后,举行了《萧友梅编年纪事稿》和《萧友梅全集》(第二卷)的首发式。中央音乐学院党委副书记逄焕磊和上海音乐学院院长杨立青共同揭开了盖在书上的红绸布。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汪朴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沈庭康分别介绍了两本书的编纂情况。《萧友梅编年纪事稿》是一部文图并重、一一注明史料出处、按年月记述萧友梅生平事迹的著述。它形象、生动、客观地再现了萧友梅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生活、学习与工作经历,全面、真实地反映了萧友梅的爱国情操、敬业精神、执着追求及其音乐思想、创作成果、学术业绩、人材培养、历史贡献和独特的个性,以及他对后世的积极影响与后人对他的敬重与缅怀。《萧友梅全集》(第二卷)收辑了萧友梅自1916年以来写作和发表的116首(部)音乐作品(《萧友梅全集》第一卷为文论专著卷)。
  隆重的纪念活动让萧友梅之子萧勤先生感动不已,几度落泪。他怀着感恩之情发表了简短的感言,并将自己珍藏的萧友梅的三件珍贵文物赠送给中央音乐学院:宣统二年(1910年)清政府颁发给萧友梅的“文科举人证书”,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友人戴筱农赠送、印有萧友梅夫妇合影的瓷碟以及萧友梅的备忘录——雪真(萧友梅之女)诞生日记。随后,经萧勤和学院同意,中央音乐学院又将这批文物转赠给萧友梅的故乡——中山市。萧勤先生还向中央音乐学院赠送了一尊由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塑造的萧友梅铜像复制件。
  下午,在北京西郊香山碧云寺下的萧友梅祖坟所在地举行了萧友梅纪念碑揭幕仪式。萧友梅于1940年12月31日逝世后,翌年1月安葬于上海虹桥万国公墓。令人可惜的是,由于多种复杂的历史原因,该墓地、墓碑已不知去向。北京是萧友梅回国后最早开创事业的地方,经中央统战部批准并在北京市委、海淀区委统战部的支持与协调下,五家主办单位联合在萧家祖坟所在地建立了一座自然石纪念碑并栽种八棵翠柏(纪念北大音乐传习所成立85周年、上海音乐学院成立80周年)。这样既可弥补上述憾事,又有了一个不同于塑像与墓碑的永久性纪念物,以供后人瞻仰与缅怀。纪念碑于2007年7月动工兴建,10月落成。纪念碑碑体是一块重6吨、高3米的广东英德黑石,正面右边镌刻着“纪念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奠基者萧友梅博士(1884-1940)”,居中刻的是“跟随中华民族的解放而获得中国音乐的出路——萧友梅 一九三七”。纪念碑的背面刻有萧友梅的座右铭“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五家单位领导和萧勤先生共同为纪念碑揭幕。与会者怀着敬仰与思念的心情为纪念碑献上鲜花,并在纪念碑前摄影留念。
  
  宋学军 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责任编辑 张宁)
其他文献
实践活动——培养班级凝聚力。班级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之间架起桥梁,密切师生、同學间的关系,使师生、生生之间由相知相识到互相理解,互相关怀,互相影响,班级凝聚力在这些实践活动中得到增强。  案例:职业体验  我们分年级定期聘请不同职业的家长进校,向孩子们介绍自己的职业特点和性质。律师、拍卖师、医生、法官,甚至导游等职业的家长,都纷纷进班级与孩子面对面。通过家长讲述自己的亲身实践,让孩子们体会职业特点的
2006年是伟大的音乐天才沃尔夫冈·阿玛杜斯·莫扎特诞辰250周年。奥地利政府已将2006年定为“莫扎特纪念年",并成立了专门的纪念委员会。莫扎特在其三十六年短暂的一生里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25部钢琴曲、26首弦乐四重奏曲、42首小提琴奏鸣曲、22首钢琴奏鸣曲、15部弥撒曲,以及其他乐曲共626部之多。如果将这些作品全部演奏一遍,需要200个小时。作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莫
农村乡镇广泛存在一支教研员队伍,他们是乡镇教育机构配置的专门从事教研工作的教学业务人员。乡镇教研员在历史上曾为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为适应新时代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乡镇教研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问题现状  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和实地考察等方式,发现当前乡镇教研员队伍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乡镇教研员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学科结构不合理。乡镇教研员大多来
2020年春,在疫情防控“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时期,有这样一位年轻教师,不仅出色完成线上教学工作,还指导年纪大的教师用好新媒体。课余时间,他行走在云雾缭绕的大山之间,用真情辅导学困生,用真爱温暖残疾儿童,用平凡的举动践行着育人初心——他就是竹山县大庙乡桂坪小学教导主任刘凯。  90后“暖男”刘凯,今年29岁,竹山县麻家渡镇人。自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刘凯一直坚守在竹山县最边远的大庙乡桂坪小学,爱岗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和庆祝建党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利川市委决定在全市开展“清醒看利川,我该怎么干”大讨论,全市教育系统积极融入发展大局,为实现利川教育二次腾飞,纷纷建言献策。全系统围绕党建引领、规划布局、质量提升、队伍建设、校园安全、后勤规范、改革发展等七大版块展开讨论,清醒地看到利川教育的优势和不足、困难和希望、机遇和挑战。大家一致认为,要瞄準质量“准心”
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郭静舒的专著《中外通俗歌曲鉴赏》出版了。我有幸得以阅读。我以为,郭老师在长期的音乐教育和研究工作中,重点对通俗音乐、尤其是通俗歌曲进行系统的研究,其成果是值得祝贺的。专著给人们带来的启示也是深刻的。  通俗歌曲这个概念,似乎是一个众所周知而又众说纷纭的概念。说它众所周知,在于人们对它的运用率很高,有一个所谓约定俗成的模糊概念,即认为它“是产生于工业社会中,以都市为主
责任编辑/杨万军  写好湖北教育“奋进之笔”  3月7日,省教育厅召开全省教育系统全面履行三项职责工作推进会,全面总结回顾2017年教育工作,安排部署2018年全面从严治党、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维护安全稳定三项重点工作。  坚持党建第一政绩,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  今年是教育系统党建质量年。会议要求,各地各校要坚持把抓好党建作为第一政绩,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各项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往基层
五年前,我带乐团在欧洲访问演出时,由瑞士坐车进入法国。山间蜿蜒盘旋中,一路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正沉醉于美景之中,“贝藏松”的路标突然跃入眼帘,不由怦然心动,思绪万千。  自进大学专攻指挥的第一天起,我就对“贝藏松”向往之至,毕竟诸多大师(如小泽征尔)的辉煌就是从这里开始,所以这个地方对于一千充满美好理想的年轻指挥学生来说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命运的咽喉并非如贝多芬之愿望那般容易被扼住。三十个春夏秋
吴祖强老师一直辛勤地工作在我们中央音乐学院教学的第一线,活跃在全国和世界各地的各种音乐、文化活动中。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好像永远有使不完的劲儿。谁也不能将他和80岁的“老头儿”联系起来。然而,到今年7月,他确实要过80大寿了。  我认识吴老师是在1960年中央音乐学院的课堂上,他给“作指理”(作曲系、指挥系、理论系)授课时。从此我们一直称他为吴老师,后来不论他当了多大的“官”,而亲切的“吴老师”
2014年度中国课改杰出校长,湖北省卓越校长培养对象,宜昌市杰出校长,“我们”工作室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中小学校发展办公室执行主任。现兼任北师大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宜都创新实验学校、郑州市创新实验学校、郑中国际小学校长。把教师推向台前  教师微信群中,一校区校长给全体教师发了一则关于某项具体事务的安排。时间、地点、标准、评价一一道来,很是细致。这本来属于政教处的事务,为什么由校长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