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代表谈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课本

来源 :考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哪些问题?
  陈力:现在有些学校和文化服务机构在推广传统文化时,只强调形式,把学习传统文化弄成作秀。一些国学课程,要么是教孩子们穿奇形怪状的衣服,要么是行跪拜礼。这些都是不对的,传统文化不都是好的,它也存在一些糟粕,因此,学习传统文化时,内容选择尤其重要。我们要学习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是能够和今天以及未来发展相结合的部分,而不是那些过时的、封建的、落后的内容。另外,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并不意味着否定、削弱人类其他优秀文明成果。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在不断吸收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过程中丰富壮大的。
  刘希娅: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要注意把握两个规律,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第一,要遵守教育教学的规律。过去学习传统文化曾有一种误导,好像参加穿汉服等活动,就是进行了国学教育。事实上,这些活动带给孩子们的只是比较肤浅的东西。此外,选取古文时,不可因编写教材的需要或编写者的观点,对其内容进行过于片面的挑选和删减。要呈现给孩子们一个客观的世界,然后引导他们去辨析,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二,要把握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区分年龄套用不用方法。比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可以背诵《三字经》等简单内容,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不能进行简单地灌输,而应当引导他们将个人生活经验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事、物进行互动。
  怎样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进入孩子的内心?
  朱永新:多年来我一直在推动“新教育实验”,提出“活出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希望学校教育能够传承中国文化的精髓。这些内容不能通过说教来进行,而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从不同侧面接近优秀传统文化,从而逐渐了解其中的精髓所在。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探索,寻找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内心的方式。
  刘希娅:应当结合当前课改工作的大背景和大契机,把优秀传统文化融进去,并对当前教材体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一次修正。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还要注意形式和方式的多元化。这是一个慢慢吸收的过程,“暴饮暴食”只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下一阶段,我们学校打算利用“小文化课程”的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上午进行国家基础课程教育,下午是“小文化课程”教育,主要包括辩论、主题演讲、头脑风暴等社团活动。我们将在这些活动中,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优秀传统文化。我期待培养出的学生不是背诵型、接纳型的,而是能够养成主动参与、积极表达的性格。唯有如此,优秀传统文化才能真正内化为他们内心的东西。
  北京市教委前段时间曾发布消息称,北京市中小学多种学科教材将进行改版,其中,语文教材将增加古诗词、京剧唱段等传统文化内容。这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我们应如何看待?
  朱永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课本,最终走进学生头脑, 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形成共同的语言、愿景和理想,建立共同的精神家园,必须要有一个共同的阅读和学习过程。在此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非常重要。走近才会尊敬。只有让青少年更多地去感知、实践和体验鲜活的优秀传统文化,他们才能从中汲取营养。当前,我国很多青少年已被西方的生活方式包围,吃的、穿的甚至崇拜的英雄都是西方的。去年两会,我曾提交过一份关于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提案,其中就提到当下传统文化存在严重缺失,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刻不容缓。
  陈力:中小学教育应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过去,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也有一些失误。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够,这尤其反映在语文、历史等学科的教育中。我很支持增加中小学教材中古文的数量。从文学的角度看,有两点很重要:其一,古文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史的主要载体之一,能够较好地体现中华文化;其二,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如果对古文不了解或了解不透彻,会影响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和理解。从教育角度看,古文的内涵很丰富,它并不是简单的识字、作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借古文拓展自己的发挥空间,也可以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空间。
其他文献
水的富营养化是我国环境面临的主要污染之一,水体的富营养化是一种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含量超出水体自净能力而引起的水质污染现象,其中氮是造成我国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污染因
美国FDA已经通知Endo制药公司立即停止向医师分发其止痛贴剂Lidoderm(5%利多卡因贴片)(Ⅰ)的直接邮寄件,因为它们制作了没有确实证据的效力说明并将风险信息忽略或最小化。
明朝洪武年间,有一个叫马亮的年轻人。他出身商人世家,很小的时候就能双手打算盘,而且准确无误。经过县、府、州层层推举,马亮被明太祖朱元璋钦点为山东日照知县。
陈琴,语文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其独创的“素读”经典课程教学法正被众多的语文教师所效仿。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教育教学类文章百余篇;出版了全面诠释经典课程教学法的个人专著《经典即人生》,主编了《中华经典美文诵读系列》《中华“素读”本教材十二册》以及中国第一套吟诵教材《我爱吟诵》等系列丛书。  以文言为主体的经典文本重回
使用培养驯化的活性污泥,经射流曝气工艺处理该絮凝后的废水,最佳工艺条件为:进水的pH为7,温度为30℃,混合液中总的悬浮固体浓度(MLSS)5000mg·L-1,气水体积比为2:1,曝气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