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国学经典,培育职校新人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hu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分析职业院校面临的挑战,认识到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并对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途径进行探讨。
  关键词: 职业教育 国学经典 教育途径高职院校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输入了大批人才,较大程度地优化了社会的人才结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采取有效方式,提高职校人才素质,确保为社会培养更多思想素质高、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应用型、全面发展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是摆在职业院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职业院校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多岗位需要既有能力又有素质的人才,这是高职教育的机遇,也是挑战。只有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才能拓展职业教育的天地,但是,目前在职业院校里,许多学生存在人格缺陷,表现在自理能力差、依赖心理重、我行我素、沉迷网络、对前途茫然、思想品德境界不高等方面,给高职教育提出许多严峻挑战。
  (一)学生生源问题
  受应试教育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相对高校比较差,学生基本都会选择上大学,只有在万般无奈下才会选择上职业院校。高职院校的大多学生都经过中考、高考的筛选,他们是现行考试制度下的“失败者”,再加之社会单亲家庭、暴力家庭、溺爱家庭增多,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一些青少年素质较低,这部分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形成一个特殊的教育群体。他们中多数具有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能力低、学习主动性不强、自我控制能力差、自卑心理严重、缺乏进取意志等特点,如果在学校不加以正确引导,则这部分学生走上社会后会给职业教育抹黑,甚至成为社会安定的隐患,造成职业院校招生生源差的恶性循环,影响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人文素养教育缺失
  人文素养指“对古典文化有相当的积累,守经答辩,反本开新,并且能理解传统,具有传统意识”[1]。由于在我国教育评价制度中,考试是最重要手段,特别是初、高中,为了追求升学率,一切教育活动皆以中考、高考为中心,唯考独尊,对人文理念的灌输意识薄弱,导致学生人文意识匮乏、人文素养缺失,甚至一部分学生道德意识缺失,缺乏应有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人生观、价值观有失偏颇。
  (三)学生功利化学习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转变,更多地关注眼前利益和个人利益,对一个人成就的衡量更多地放在功利上。高职院校培养人才更多地重视就业率,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家长择校选择读取热门、好就业的专业,以未来就业和工资水平衡量学生学业,这些都使学生的功利心理增强,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入校后,关注的是考级、考证,对职业有直接帮助的课程就认真学,忽视人文学科课程对人文精神、人文素养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成为工具性人才,而非全面发展的技能人才。
  二、进行国学经典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学生是新时代的建设者,他们在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生力军作用,他们的素质水平对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有重要影响。因此,面对上述职业院校教育面对的挑战,我们应该用民族的传统良方化解这些问题,用国学经典滋养、教化学生。
  国学经典历久弥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内核,是中华民族最为宝贵的精神食粮,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浸润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培育了无数伟大的精英志士。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生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宝库。
  首先,加强国学经典教育可以重塑价值观和荣辱观。当代青少年思想活跃,接受新事物快。随着社会开放和网络普及,部分人追潮流,崇尚吃西餐、过洋节、哈韩、哈日等,却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的甚至不屑一顾,抛却了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思想意识出现偏差。他们的这些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反馈给社会,与社会产生互动,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学校期间培养他们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重塑价值观和荣辱观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非常必要。加强国学经典教育,通过对国学经典知识的传授,发挥传统人文精神楷模的示范作用,促使学生学会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对照和借鉴,做到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心理欲求的统一,树立正确的道德诉求和价值取向,以“和而不同”的视野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和会通,在价值观多元的社会中,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荣辱观。
  其次,加强国学经典教育可以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职业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劳动者的使命,职业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做人”。国学经典蕴涵着诸多传统美德如孝亲敬长、诚实守信、谦恭有礼、知义明耻等,以及做人、做事的道理,如“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厚德载物,达济天下”的广阔胸襟,“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修身原则,“和为贵”的处世智慧,等等,这些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如果能与职业院校学生素质培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加强学生基本生活准则、日常社会规范的养成和自我控制教育,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滋养学生的精神生命,并使其内化为个人的精神品格、气质修养,则对于帮助职业院校学生积淀古典文化底蕴,培养审美情趣和优雅情怀,提升道德水平和人格素养,实现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实施国学经典教育的途径
  国学记载并传承了中华文化和文明,高职院校应按照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要求,加强国学经典对高职学生的熏陶,将国学教育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接受西方文明的同时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在掌握技能的同时提高个人人文修养,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汲取国学中的人生智慧,成为有主见、有决断能力、有技能的内外兼修的人才,这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2]。利用国学经典教育提高职校学生的修养,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一)转变观念重视国学经典教育
  国学经典对人的教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目前高职教育普遍注重职业技能培养而忽略人文素质教育,对国学教育仍持冷漠态度,以至于高职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对民族历史知之甚少、对传统文化毫不重视、崇洋媚外、缺少责任感、遵纪守法的意识淡薄,等等。因此,教学实践中应转变观念,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号召任课教师全员参与,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渗透,通过加强国学经典教育,让学生感悟国学经典的博大精深,通过循循善诱的引导,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热爱,逐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审美情趣、科学的价值观念和理性的人生态度。
  (二)国学经典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灌输
  朱自清先生说:“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3]国学经典教育关注更多的人的文化精神,应该区别于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进行国学经典教育不仅是了解具体的传统文化知识,主要任务是培养高职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满足学生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在学生与历史典籍的对话活动中通过理解、体验和移情,最终实现自我文化主体意识的完善和当代人文精神的构建”[4]。因此,我们在具体教学实施活动中,应该把握时代脉搏,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知识灌输模式,将国学经典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深入挖掘国学经典中重修养、讲包容、求和谐的文化本质,用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充分引导学生在国学经典的学习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对国学经典的兴趣,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国学经典的传承活动中,润物无声地使学生受到熏陶,让人文素养在学生心中扎根。
  (三)营造浓郁的国学经典学习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品格的形成具有渗透性,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任何课程都无法比拟的。高职院校应将国学经典的普及、教育与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墙报、宣传栏、校园广播、校园网络等广泛开展国学重要性的宣传及教育活动;通过召开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会、专题讲座等,让学生广泛接触国学经典,激发学生自觉、自主地参与国学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文艺活动,让学生多样化地接受教育。创造以国学为精神内涵的文化土壤,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在学生学习之余受到国学经典的熏陶和润泽,积淀人文底蕴。
  国学经典中蕴藏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事的道德标准。在高职院校加强国学经典教育是适应社会发展多元化的需要,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是国家实现人才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将国学经典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有机结合,培养职校新人,并非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进一步反思、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2002.
  [2]苏丽萍.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分析与对策[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3]朱自清.经典常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康国章.普通高校国学经典教育反思与探索[J].殷都学刊,2013.
  项目基金:2014年泰安市社科联课题《道德建设视域下国学经典传承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其他文献
行动导向法以培养人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尝试”贯穿于教学过程,多种教学手段、方法有机结合而成,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数控实训重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其
自动化生产技术装置的大量使用,更真实的目的是为了从熟练工人手中“夺回控制权”。控制论,是20世纪前半叶伟大的“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之一。然而,自动化、控制论
摘 要: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发展的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文本、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项互动,以激发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本文从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 化学实验 学生 主体性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通常是教师
摘 要: 化学进入高中后,知识点增多,理论性增强,学习起来相对枯燥乏味。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合理引入趣味性教学方式,就能让知识形象化、生动化,理解和掌握就变得相对容易。本文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从原因、意义、方法等方面感悟化学教学中的“趣”。  关键词: 高中化学 教学策略 趣味性《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中讲道:新课程应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在课程的不断改革过程中,趣味
摘 要: 化学教学是一个整体,各年级的教学内容中涉及环保的内容都不少,将环境保护的知识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兴趣和环境保护意识。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环保理念 实验污染随着现代工农业的飞速发展,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地球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土地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呈现在我们面前
中国共产党金华市委员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明确提出了实施“环境立市”战略,符合时代的发展与公众的要求,有助于金华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更好的实现未来的发展.本文通过对金华市
期刊
摘 要: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和指导者,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只有真正提高化学教学有效性,化学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活力。  关键词: 中学化学 教学方法 教学结构 实验教学教学活动是师生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共同活动,在师生双向活动中,优化信息的反馈,能使教师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调整、控制教学,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习。教师只有对自己的教学理念、
摘 要: 新的化学课程应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优势,以科学探究为主,重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以最近修订的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科书进行文本分析,对其中体现能量观的知识体系设置和核心观点进行归纳和分析。  关键词: 新课标 初中化学教学 能量观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以化学的基本理念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每位
摘 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生物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和变革,在生物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优化整体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在获得基本的生物知识的同时,培养参与探究合作的意识。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真正实现教师指导下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养成愿意学、主动学、喜欢学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因而在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合
摘 要: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一直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农村初中。初中生物学是一门学业水平考试的小学科,升学考试分数比例小,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不重视。平时课时少等因素,使生物教学的处境很尴尬。基于这些问题的困扰,作者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大胆尝试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结果无论是生物课堂教学局面,还是学生的学习激情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改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新课程 初中生物课堂 高效课堂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