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历史“典型”案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例谈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756_34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确,没有谁可以是与外界毫无关联的“孤岛”,没有谁可以不依靠任何“共同体”而存活。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你我他”之间均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越牢靠,对于国家而言,越有发展的生机与活力;对于个人而言,越有成长的养料。对于成长中的高中生而言,深刻认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对于他们的生涯规划、学业选择等意义重大。但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能空转,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托、支撑和保证。其中,依托高中世界史“典型”案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失为一条值得一试的路子。高中世界史知识体系中,不乏“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资料,甄别、深挖、重组其中最鲜活的那一部分,滋补于高中历史课堂,既是对课程改革的有益探索,同时也是对学生家国情怀的有效培植。高中历史教师应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课堂的建设者,俯下身子,从史料的选择、课件的制作,教学的渗透、课后的拓展和现实的印证等方面下功夫,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迈出建设性的步伐。
  一、筛选史料:人文生态不可或缺
  世界历史的舞台中不乏一些蕴含着家国情怀或“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的经典史料。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我们该如何选择呢?一个不可或缺的切入点,应该是选择那些能够滋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史料。的确,“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家国”并非一个冰冷的概念,而是具有人性和温度的。
  比如,二十国集团(G20)是如何成立的?其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成立这样的一个集团?无疑,这样的一个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成立的具有“共同体”意味的集团,担负的重要使命就是把世界上很多国家集合起来,为国际经济的良性运行发挥重要作用。
  再如,“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这条“路”上的每个国家不再是毫无关联的,而是互联互通的,是更多层面上的共商共建,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合作共赢,其中的多领域合作、立体式的“握手”、深层次的“协助”已引起世人瞩目。
  如“西欧的联合”,可以从《欧洲煤钢联营条约》开始,进一步厘清《罗马条约》,再到“欧洲共同体”,无论是经济意义,还是政治意义,无论是文化意义,还是安全意义,都有丰富的内涵。
  如果我们多一些创新,多一些世界眼光,完全可以把“西欧一体化”和中国的“一带一路”联系起来,其中一定有令人深思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将这些资料进行恰到好处的糅合,并通过形象与诗意的方式呈现出来,让高中生深度思考、深刻提炼、明理导行,这应该成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
  二、课堂介入:以生为本不可或缺
  强化高中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离不开高中历史课堂的重构与鲜活资料的介入。这样的重构与介入必须以生为本,必须以大面积浸润学生为落脚点。课初也罢,课中也罢,课末也罢,依托典型案例强化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应该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推进教学历程的一个重要视点。
  (一)课初:点兴趣之火
  新课伊始,选择一些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案例介入到课堂中,能够更快地激活学生的兴趣之火,这不仅仅是厚实课堂之举,也是强化学生理念之举。例如,执教“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时,我们不妨灵活运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将新课导语设计为习近平总书记的主旨演讲。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其中不乏闪闪发光的精辟论述,摘录出其中的几句制作成醒目的课件在新课伊始播放,能更好地触动学生的家国情怀,更好地强化他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知。
  (二)课中:引深度思考
  历史课堂的有序推进和纵深挺近,同样离不开典型案例的有效介入。课中引入的典型案例不仅仅在于兴趣的激发,还在于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例如,讲解“西欧的联合”时,我们不妨引入古今中外的“和合之道”:中国古代孔子关于“和”的名言是什么?故宫中的很多重要议事场所的名字中为什么有“和”这个字?讲解“不结盟运动”时,比较亚非拉、中国、万隆会议中关于“合作”的提法,让学生在比较、研读和达成共识中,体悟“和合之道”。实践证明,这样的案例介入触动学生的深度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早在古代就开始了,各个国家都有行动,只不过各有提法,各有一套理念。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这样的比较中开阔视野,加深体验,强化认识。
  (三)课末:拓视域广度
  一节课结束了,但不意味着谢幕。余音袅袅中有思考,有探究,有拓展。
  仍然以“西欧的联合”教学为例,在课末我们可以引入以下典型案例:
  材料一:雨果关于“共同体”的论述:“终有一天……融合……整体里(多媒体呈现一战或二战时期欧洲四分五裂的战争场面)。”
  材料二:呈现海牙和平大会以及诺贝尔奖项的设置和意义。
  通过探究,学生渐渐明白:原来“欧洲一体化”如此艰难,如此曲折。这样的典型案例介入到历史课堂中,人文视域的扩大、理性哲学眼光的养成、批判思维精神的培养,无疑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中更加重要的境界。
  三、明理导航:现实印证不可或缺
  仅仅知晓“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含义是不够的,仅仅在课堂中进行深度渗透也是不够的。高中历史课堂不仅仅是“知晓课”,也是素养提升课。从知晓到体验,从理解到落实,通过明理导行,才是历史课的要义。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打造还需要货真价实的现实印证。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世界史典型案例,不仅仅包括“过去式”,也包括“现在式”。选择现实中刚刚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典型案例来印证理论,来指导现实中的具体行为,无疑更有现实意义:相对于历史而言,现实中的“亲力亲为”更能锻造学生,更能成长学生,更能滋养学生。
  (一)印证于周边现实
  大到国家与国家,小到班级与班级、小组与小组,“共同体”其实是个很广泛的概念。引领学生印证现实,亲身经历一些身边“共同体”的“沟沟壑壑”,无疑会强化认识、加深体验、厚植家国情怀。比如,2020年新冠肺炎期间和“后疫情”期间,我们经常听到身邊人发出这样得感慨:“武汉有那么多感染的人,我们张掖一个也没有,多好。”“美国人感染得越多越好,谁让他们那么张狂呢?”……显然这样的观点是不对的,是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悖的。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有必要去纠正。这意味着现实中有一部分人其实是缺乏大局观的,历史教师有必要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去引领学生纠正偏差,正本清源。
  (二)印证于反向材料
  有构建就有拆台,有合力就有分歧,有合作就有分裂。从媒体新闻中发现,一些政党或者团体各自为政,互相攻击、分裂分散的事情时有发生。比如,近几年“日本扩展军事力量,参拜靖国神社”的多次报道,从另一个反向的角度让我们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任重而道远。为此,我们可以通过“真心话大表白”等活动强化高中生的认识:多媒体上出示一些词语,每一个词语后面连缀着几个问题,如点击“班级”就会出现以下问题:1.这块区域不是我们班的,你会把垃圾扔在这里吗?2.为了本班在运动会上取得好成绩,你希望其他班级的运动员发挥失常吗?3.“只要做好自己班级的事情就对了,其他班级发生任何意外和我们无关,我们反正评上优秀了”……
  (三)印证于时代潮流
  每一个时代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强音,都有其主旋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孰好孰坏,自有时代的滚滚潮流去印证,或者说时代就是最好的试金石。以“疫情和后疫情”为例,联手是必然,共呼吸是必然,共发展也是必然。医者不分国界,美国的、意大利的、中国的医生都在联手打造医疗科技的“共同体”,而这就是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主旋律。
  再以“一带一路”为例,张掖东到兰州西到新疆的高铁,不正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程中取得的硕果吗?原来市场深度耦合的效应居然就发生在当地,怎能不令人欣喜?不妨出示本地铁路的发展概况图,进行前后对比;也不妨设置情境,深度解读“一带一路”的典型事例,从眼皮子底下印证于时代潮流,印证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诸多好处。
  作为高中历史教师有责任、有义务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展现出自己应有的姿态。当学生的眼光被“一隅之见”所拘囿的时候,我们要引领他们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理解“共同体”;当周边国家常常从私利出发破坏“大环境”时,我们要引领学生擦亮双眼看清更多的真相,贡献“中国智慧”。历史和现实的细微处,常常有一些典型案例提醒着学生、昭示着学生,教师要不断引领学生走进去涵泳、揣摩、顿悟,并行以成之,共同缔造一个生机勃勃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2020年度一般规划课题《 依托高中世界史“典型”案例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4179。
其他文献
数学学科是小学阶段必修的科目,对于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数学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标视角下,数学学科被赋予了全新的使命:一是鼓励学生对教材旨意有所超越。二是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转变现有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维,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  一、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时间处于应试教育下,
期刊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中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还要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渗透,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学与思想道德教育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思想道德教育虽然未直接体现在数学理论知识中,但其贯穿于学生学习数学的整个过程。适合数学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包括永不言弃的精神、合作解决困难的精神及与教材具有一定联系
期刊
我国教育一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因此在微课出现之后,被迅速引入教育教学。广东省佛山市是我国微课的最早诞生地,这一概念是担任微课研究的胡铁生老师所提出的,微课是微型课程的简要名称,教师在针对某个学科重难点、教学任务时,通过微型视频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来,其让教学具有情景性,实现了众多学习模式同步运行的微型视频网络课程,进而也能让学生在家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于微课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进
期刊
经过对2017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学习,以及统编数学新教材的反复研究与教学实践,我们深切感到:大单元设计是落实学科素养、实现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现就两年来我们的大单元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抛砖引玉,以期引发更加深入的研究。  一、设计时要有问题导向  进行大单元设计时,教师对课标与教材的研究通常要理清以下问题:  课标对本单元的主要要求是什么?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本单元涉及的主要教学内容有哪些?知
期刊
一、让“目标”引领学生主动学习  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学习目标的制订就不能采用“一刀切”的形式,而是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学情,科学确定学习目标,这对于“分层教学”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一方面需要指导学生确定共同学习目标,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在制定好共同目标后实施进一步引导,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共同目标和个人目标都制定好,
期刊
提问是促进教学互动的常用方法,也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师生对话的重要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优化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围绕文本核心內容深度思考、对话交流、释疑解难、想象场景、聚焦细节,不断提升学生的提取整合、感知评价等素养。  一、化解难点  一些课文的写作时间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差较远,学生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文章就较为困难。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疑点出发,优化问题设计,助力学生深度理解文本内
物理学史不仅记载了历代物理学家为物理发展作出的贡献,还承载了无数先人严谨求实、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育人价值。教师需要利用丰富的物理学史,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体会物理学家所具有的探究精神,提高个人的物理综合素养。  一、利用物理学史,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科技伦理  科技伦理指的是在科技创新的活动中有关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想和行为准则,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
期刊
健美操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集体操、舞蹈、音乐、健身、娱乐等为一体的体育项目。健美操动作花样繁多,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对学生有极强的吸引力。健美操的音乐欢快愉悦、充满活力,能够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除此之外,从体育锻炼的角度来说,健美操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值得被推广和普及。  一、健美操对学生体质提升的意义  1.提高肢体协调性  健美操对于提高学生的肢体协调性有非常大的作用,尤其是部分快节
期刊
如何发挥课堂“主战场”“核心地带”的作用,真正推进“课堂革命”?结合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课堂革命”的基础是教师要面向个体而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才能让课堂教学真实有效。对此,笔者对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谈以下几点,以期与各位教育同仁商榷。  第一,准确地认识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看到差异的动态变化是进行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要以学生为中心,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清楚每个孩子的学习情况,
期刊
一、数学学困生的情况及成因分析  1.学困生的基本情况  田某,男,上课爱说话、喜欢做小动作,学习自控能力很差,不主动思考,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一蹶不振。尤其是数学作业书写潦草,解题时逻辑思维能力不强,找不到己知和未知之间的必然联系。平时学习比较拖拉,找不到学习的重难点,每晚做完作业都到十二点,学习效率非常低。  李某,女,上课爱睡觉,学习时不主动思考,并且抄袭作业,周末回家爱玩手机。做数学练习题时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