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勇士,出征南极

来源 :小哥白尼·军事科学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1314810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9月,在澳大利亚堪培拉举行的国际《南极条约》第12次协商会议上,中国因为没有在南极建立考察站,只能作为缔约国,而无法以协商国的身份参加会议。当协商国代表投票时,中方代表被请出会场到休息室喝咖啡。这种被“驱逐”的感觉让每一位中方代表颜面蒙羞,愤愤不平,看来建南极站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国家荣辱和民族尊严的大事!
  到南极去,建立中国自己的科考站,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贡献,成为很多中国科学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共同心愿。
  这一天终于来临了。1984年9月27日,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派出考察队,前往南大洋和南极洲进行科学考察,并在南极洲建立第一个科学考察站。”
  南极,我来了!
  1984年11月20日,上海高桥码头彩旗招展,鼓乐齐鸣。我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出发了,于志刚作为179号直升机机组的机长,跟随300多名海军官兵一起护送考察队出征,到南极建立“长城站”。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考察队终于抵达目的地。水兵们看海,飞行员看天。南极的天气变幻无常,风雪肆虐,每当风暴来袭,伴随着强大的旋风,形成100多米高的风柱,能把庞然巨石刮得满地乱滚。
  中国的直升机还从来没有在这种恶劣的条件下飞行过。于志刚回忆说:“我虽然是四种气象飞行员,经验也算丰富。但是,南极的气象条件对飞行安全威胁极大,外国飞机已经摔了很多架。我们去,能行吗?当时谁的心里都没谱,只有横下心闯一把!”
  除了勇气和技术,要想成功,还必须掌握好时机。于志刚和机组人员一边勘察地形,一边摸索气象变化规律,制订了切实可行的飞行方案,便开始等待天气放晴。
  首飞成功
  终于,在12月28日清晨,乔治王岛迎来了风平浪静的好天气,机组人员立刻展开行动。“开车!”副团长一声令下,顿时,“超黄蜂”直升机马达轰鸣,旋翼飞转,甲板上骤然刮起一阵蓝色旋风。旋风吹得人站立不稳,但是甲板上没有一个人去避风,他们像一尊尊雕塑挺立着,密切注视着驾驶舱,好像在目送机组人员去参加一场空战。
  紧接着,伴随“起飞”命令,于志刚轻提变距,操纵直升机离开甲板悬停。少顷,只见直升机低着头,如同一只怒吼的雄鹰,猛然直冲天际。
  成功了!甲板上的人们欢呼着,群情涌动。
  翱翔在南极上空,于志刚目之所及,是浩瀚无垠的山峦冰川和纯净蓝天,一股豪情从心底油然而生:百余年来,南极天空留下的都是外国飞机的航迹。今天,中国的直升机终于在这里留下了自己的航迹!首飞成功,不仅让科考队收获了继续挑戰的信心,而且为执行后续任务打下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男儿志,不可夺!
  建立“长城站”,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吊运发电机。南极的气象条件远远超过了我国驾驶直升机规定的上限,风速大于20米/秒,能见度在1千米左右,云底高常常只有50米。在这种环境下吊运船上物资,不仅对直升机机组成员来说是第一次,在中国航空史上也是空白。
  平时在陆地上吊挂普通物资都令人发怵,更别说这次是在船上吊挂庞大的发电机,一个2.3吨,一个2.7吨,中国直升机从未吊运过这么重的物体,难度和风险可想而知。
  于志刚心压千钧,翻来覆去地掂量:“飞,还是不飞?退回去不飞,‘长城站’就建不成,一切都将前功尽弃!自己飞,万一出事怎么交代?还是租用外国飞机请外国人飞吧?不行,绝对不行!中国人考察南极还要请外国人出马,岂不是让天下人耻笑?”
  “中国飞行员不是吃白饭的,我们豁上命也要飞!”他左思右想,终于下定了决心。
  吊运发电机
  为了确保任务完成,于志刚和机组人员反复研究、精心计算,制订了一套科学的吊运方案。他们还针对发电机体积大、分量重、受风面宽、在空中容易摇晃等特点,想出了短钢索吊运的妙招,以保证万无一失。
  1985年1月15日,于志刚驾驶直升机悬停于甲板上空,在机组人员密切配合下,吊起发电机,一米一米缓缓上升。
  “直升机离甲板只有7米,感觉旋翼快削到头皮了。”一位水兵事后回忆说,“我当时十分紧张,每一分钟都无比漫长。”
  “状态好,可以增速!”接到命令后,于志刚果断操纵直升机飞离甲板。在场人员都松了一口气。
  直升机穿越5000米宽的海湾,朝乔治王岛的预定位置飞去,最终安全到达目的地。一次前所未有的飞行记录诞生了!大伙儿顿时欢呼起来!
  发电机的成功吊运,使得“长城站”的心脏得以正常搏动。这不仅为国家节省了大量租用外机的费用,也为中国人民争了光、争了气!
  勇士的荣耀
  经过142天的艰苦奋战,中国第一个南极科考基地━━“长城站”终于建成了!在南极的63个日日夜夜里,于志刚率领179号机组人员,克服重重困难,一共组织17个飞行日,安全起降104架次,吊运物资39吨,运载人员1050人次,没有发生任何差错,在南极的飞行史上创下了伟大奇迹。中国舰载直升机第一次在南极上空画上航迹,第一次在超复杂气象条件下成功进行野外起降和“关车”启动,第一次环乔治王岛完成空中考察任务,第一次完成超大物体吊挂运输任务……
  于志刚和战友们的飞行壮举,对开拓我国在南极地区的飞行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今,中国科考队已经完成了30多次南极考察之旅,并且正筹备在南极建立第五个科考站。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与当年数百个像于志刚一样的热血男儿,努力拼搏、大胆挑战是分不开的。
其他文献
加特林?迷你剛!    
期刊
穿越火線之开站篇    
期刊
经过三天的努力,被困在敦刻尔克的40万英法联军撤走了3万。但此时,战局急剧恶化:陆地上,希特勒取消了“停止前进”的命令,德军装甲师如同解除咒语的猛兽,正蓄势预备猛扑过来;天空中,白雾散尽,憋着一口气的德国空军蠢蠢欲动。危险,一触即发……  戈林的报复  海风夹杂着腥气卷上沙滩,乌云遮蔽了仅有的一点阳光。海面上异常安静。  陆续赶来的民船乌泱泱布满港口前的水域,“无敌舰队”的船只到齐了。为了更快速地
期刊
特種部队小贴士    
期刊
坦克虽说是陆战之王,但是也会常常面临潜河渡水的挑战,当大军激战正酣,却被区区河流拦住去路,怎么办?要么绕路过去,要么靠渡船或工兵架设舟桥通行,但这要好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看来,要想成为无往不利的陆战猛虎,还必须好好修炼潜水神技。  只是,这几十吨重的大铁疙瘩要想在水下畅游,难度不是一般的大,来看看坦克们是如何在水中闯关的吧!  第一关:呼吸,怎么舒爽怎么来  坦克下水,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呼吸问题。不
期刊
【引言】  1944年6月5日深夜,法国卡昂西部,一阵呼啸而至的引擎轰鸣打破了旷野的寂静,漆黑的夜空中应声绽放出一朵朵白色的伞花。  “有敌军空降!”附近的德军营地顿时警报大作。在枪炮、呼喊和爆炸声的交织中,四面八方的德军纷纷赶来增援,一场大战似乎就要展开。  没错,一场大战的确即将展开。只不过,它并不会发生在这里登陆前夜  6月6日,D日,盟军最终敲定的登陆日——成功或失败,一切都将在这一天之内
期刊
【导语】  看过军事科学2014年第9期《猎杀“俾斯麦”号》故事的同学都知道(没看过的同学,请移步公众平台,留言“bsm”查看具体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军“俾斯麦”号战列舰仅凭单枪匹马,就令英国海军头疼不已,英军不惜兴师动众对其展开追杀。今天,就让恶龙A给大家好好讲讲二战时的德国战列舰。不吹不黑。二战德国海军  讲战列舰之前,先来讲讲二战时的德国海军。一个残酷的现实是,一战后,德国海军完全失
期刊
说“山猫”直升机俊,可不是说它长得有多帅,而是说它身手俊。毕竟,它是世界上第一种,也是唯一可以完成全部固定翼飞机基础特技飞行动作的直升机;而且保持着400千米/时的直升机飞行速度纪录,这世上也是没谁了。  马岛烽火  1982年,马岛战争爆发时,“山猫”直升机已经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4年,正当盛年。英国虽然号称海洋帝国,可到了20世纪末,已是日薄西山,空中力量严重不足。“山猫”在海军中除了要执行常规
期刊
食在征途
期刊
【导语】  通信中断,“狼巢”基地情况不明,布防图失落,尚誉、包打听遇袭。“狼巢”到底发生了什么?特种兵X的身份正在浮出水面……恢复通信  尚誉是被手持电台里的杂音唤醒的,他翻身坐起,头还有些晕,但身体似乎并无大碍。  电台里传来顺溜急切的声音:“队长!包打听!”  高超在技术方面还是靠得住的,通信已经恢复。尚誉在电台里简单通报了他们遇袭的情况。  “头晕……”离尚誉不远的地方,包打听也醒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