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儿童血管相关性疾病的影像学进展

来源 :中华放射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361919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血管相关性疾病贯穿全身,包括中枢神经系统、胸腹部和软组织等部位,并在儿童具有独特的疾病谱和病理生理基础。不同部位不同疾病的影像学特征和成像技术有相同性也有差异性。影像学在儿童血管性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微创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和视网膜下注射平衡盐溶液(BSS)治疗难治性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2017年11月至2018年8月于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眼科检查确诊的DME患者19例24只眼纳入研究。均3次及以上玻璃体腔注射抗VEGF药物治疗后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CMT)>275 μm。患眼接受25G PPV联合内界膜剥除及黄斑视网膜下注射BS
糖尿病视网膜神经变性(DRN)是在高血糖环境中由于氧化应激、微血管损伤、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失衡和免疫损伤等多种因素造成的视网膜神经血管单元正常功能受损。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功能障碍的丧失参与血视网膜屏障破坏,血管反应和神经血管耦合受损,从而导致微血管病变和神经变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DRN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相关。更深入地了解神经血管损伤的发病机制可能会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目的探讨转录因子SOX11在视网膜母细胞瘤(RB)中的表达及与其表达相关的基因和细胞通路。方法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的GEO数据库中下载包含76例RB患者癌组织全mRNA表达谱的公共数据集gse59983。根据15个标记基因表达情况将其分为细胞周期标记基因组(组1)、椎光感受器标记基因组(组2)及视杆光感受器标记基因(组3)。组1、组2、组3分别包含26、4、46例患者。利用R2生物信息平台(
视网膜母细胞瘤(RB)的治疗已经到了挽救生命的同时挽救视力(life-saving and vision-saving care)的阶段。既要提高RB患儿的生存率,延长生存时间;同时也要保留眼球,提高生活质量。诊断不及时,不恰当的治疗,都会引起RB复发、向眼外蔓延和转移,保眼率降低,生存机会减少。随着对RB治疗的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式不断出现,如何正确选择、评价这些治疗方式,对RB患儿采取最安全有
目的探讨胸部CT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与支原体肺炎(MP)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济宁市第四人民医院和济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确诊的COVID-19和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确诊的MP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共入组普通型COVID-19患者43例,男28例、女15例,年龄(43±14)岁,为COVID-19组;MP患者50例,男19例、女31
本文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5例经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患儿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4~11岁,中位年龄6岁。5例均行MR平扫及增强检查、MR血管成像(MRA)、磁敏感成像(SWI),3例行MR波谱(MRS)扫描。5例患儿临床均表现为头痛和不同程度的局灶性神经缺损。MRI示3例单侧发病,2例双侧发病;1例病变单发,表现为
本文报道右侧桥小脑角区良性蝾螈瘤影像学表现1例。患儿男,3岁,MRI表现为右侧桥小脑角区见边界清晰类椭圆形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呈低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低信号,相应表观扩散系数(ADC)图为稍高信号,增强扫描病变均匀强化。病理诊断:良性蝾螈瘤。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带来了全新的能量成像模式,其基于双层探测器实现“同源、同时、同向”的能量成像要求,在临床应用中发挥了独到的作用。中华放射学杂志双层探测器光谱CT临床应用协作组组织相关专家多次讨论,在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文献,对双层探测器光谱CT的成像原理、技术特点及在心脏、腹部、外周血管等方面的临床应用优势进行阐述,旨在总结应用经验,为提升临床应用水平提供指导性意见。
目的探讨心脏MRI三维(3D)平衡稳态自由进动(b-SSFP)电影成像技术评估儿童法洛四联症(TOF)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30‌例TOF术后患儿,2017‌年6‌月至2018‌年8‌月社会招募10‌名儿童健康志愿者。TOF术后患儿及儿童志愿者均进行心脏二维(2D)b-SSFP和3D b-SSFP序列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