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老舍作品中的北京情结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lory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老舍是我国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我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先生出生于北京,因此北京地域文化对老舍文学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灵感和素材,在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中,北京情结凸显得特别明显。而地域文化与作家作品之间必然有一种互动的关系,根据对众多文化作家的研究发现,文学创造者的作品大多都有地域特征,而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老舍先生。因此本文将从“异乡的寂寞”、“回忆的情调”、“理想的图景”等三个层面分析,老舍文学作品中的北京情结。
  关键词:老舍;北京;情结;作品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引言:
  “我愛北京,我更爱今天的北京”,这是生于北京,并在此生活和工作长达42年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生前的一句肺腑之言。在几十年的文学创作中,他的作品总是与北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向读者们描绘了一个完整丰满、“京味”十足的世界。
  1.老舍与北京
  老舍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例如众所周知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我这一辈子》等都已以北京地域为背景进行创作的小说作品,其中通过描写北京人的生活习性和北京的地域风情,尤其是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四合院、老胡同等都十分深刻的绘画了北京文化。
  老舍,原名舒庆春,于1899年2月出生于北京西城护国寺后一名为“小羊圈”的胡同中。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当时京师正红旗下的一名护军士兵,在老舍一岁半时在抵御八国联军进攻的战争中不幸阵亡。在此之后,其母亲仅靠少量的薪俸及缝补衣服赚来的钱维持全家生计。母亲任劳任怨、坚强的品格对幼年的老舍有着非常重要的引领作用,在老舍后来创作的作品《月牙儿》中对“妈妈”的描写,就是对自己母亲平日生活的真实写照。19岁时,老舍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并当任京师公立第十七高等国民小学校校长。但在他在职期间,国内爆发的“五四运动”对老舍产生了深刻影响。首先,老舍看待世界的眼光变了,由一成不变变得敢于怀疑敢于思考;再者,老舍明白了国弱与家苦的关系,深切体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而这是老舍后来写作的基本思想与情感。
  时间流转至1922年,23岁的老舍被聘至伦敦大学任华语讲师。与其他身处异国他乡的人一样,客居异国的寂寞和日益浓烈的乡思,急需寄托和发泄。正是在这种心情的影响下,老舍开始创作。192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取材于老舍当年在教育界任职时的见闻。接着他又写下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
  在外流落的十几年,使得老舍很快成长为一个“京味”浓郁的作家。恰逢在抗日战争时期回到祖国,老舍为了抗日救国的事业在济南、青岛、武汉等地反复奔波。这时迎来了他的创作丰收期,《骆驼祥子》、《离婚》、《我这一辈子》等作品相继问世。尤其是老舍的经典著作《骆驼祥子》,用同情的笔触描绘了二十年代的北京,一个拥有美好梦想的社会底层车夫奋斗终生,最终仍旧被黑暗的旧社会吞噬的悲惨生活,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压迫。
  2.老舍小说中的北京文化
  2.1异乡的寂寞
  人与城一直是文化家所关注和研究的,然而并非任何一种城都能找到理想的人,而北京必然是幸运的,因为老舍的出现,北京的传统文化特色也被人们所熟知,这也成为老舍先生创作的驱动力和灵感的源泉。本段的研究从异乡的寂寞开始,老舍出生于北京,逝世于北京,因而于北京之间没有任何的隔阂,这种状态在作家老舍怀抱热烈的乡思回忆自己所熟悉的家园故事时,应该是毫无疑问存在的。例如在老舍先生的文化作品《离婚》、《骆驼祥子》中,都对北京有着非常强俩的赞美和怀念。然而没有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契合是没有矛盾的,老舍与北京之间也是一样,力图爱老舍先生的作品中也有着极强批判国民性的主题。尤其是老舍在伦敦时创作的作品,独具异乡的寂寞感情是老舍先生创作的驱动力,老舍先生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支柱,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对北京情怀也越发的明显。
  2.2回忆的情调
  人们都熟知老舍先生的文学创作是以进行时的语调进行叙述,但是我们在读其作品的时候还是能明显感受到回忆的情调,例如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在这段文字中,直接阐述除了老舍对北京的怀念和回忆。
  2.3理想的图景
  在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离婚》等中,都有对理想生活的刻画和描写,这明显体现书老舍先生的有意刻画,但事实上老舍先生并不擅长描绘理想的生活。尽管对国民性的批判没有鲁迅来得那么刻骨,也没有张天翼来得那么讽刺,但却以一种更加幽默和温暖的方式体现出来。
  3.结语
  老舍先生作为我国接触的文化家,通过自己的文字向人们展示了北京独具特色的文化,把“京味”描写的那样生动,把个人的人生阅历和对北京的文化体验紧密结合起来,有力地推动了北京传统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海冰. 论老舍与北京[J].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33).
  [2]熊坤静. 老舍的北京情节[J]. 中华活页文选,2012(06).
  [3]关纪新. 老舍与北京[J]. 兰州大学学报,2006,34(4).
其他文献
摘 要:迟子建以一位女作家敏感的生存体验写出了女性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她笔下的女性或温顺或优雅,或善良或浪漫,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分为四个部分:性格悲剧、爱情悲剧、婚姻悲剧和社会悲剧。女性在人生中同时扮演着妻子、儿媳、母亲的角色,演绎着身为女性的无奈与悲哀。  关键词:迟子建;小说;女性悲剧  作者简介:李霜霜(1992-),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延安大学文学院2015级中国现当代文学
研究目的:本文的标准是针对非吸入气雾剂中的抛射剂建立的,而上世纪国内外气雾剂中抛射剂使用最多的是氟利昂(CFCs),因为其不论从价格还是性质来讲都比较符合制药生产厂家的要求,但
作者简介:谢汶君(2000.4-),女,汉族,湖南省郴州市资兴市人,湖南省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高三学生。  1  “证件。”一个面无表情的男人对我说。我迟疑了一下,将手中被我捏得满是皱痕的“通行证”给了他。男人接过“通行证”,在上面画了一笔,粗暴地塞给我,说:“左转第三间。”我转过头,朝我进来时的那扇门望了望,玻璃门外是一列整齐的队伍——都是学生。他们看上去有些奇怪,苍白的脸颊上不带一丝表情。  穿
期刊
摘 要:把《李白与杜甫》定性为一部纯粹的学术著作,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书中充满矛盾的话语,主观性的判断,牵强的阶级分析印记,都让这本书受到质疑与诟病。即使郭沫若曾亲自回应称其只是“千家注杜,太求甚解;一家注李,太不求甚解”,只是“反对的是把杜甫当为‘圣人’”。而这样的翻案也因为注入了诗人气质的郭沫若自我的生命反思而变得更为复杂,诗人与政客的双重灵魂共驻一体,郭老在《李白与杜甫》书写中剥开自身。 
摘 要:蒋一谈主编的《截句诗丛》[1]的上市,引发了“截句热”,蒋一谈认为截句是一种诗非诗的文体,但是在其命名时又以诗命名,是一种矛盾的说辞。截句不是诗,不该以诗歌的名义冠之。对于截句何处何存,还是处于一个过渡性阶段。  关键词:截句;诗;新文体  作者简介:桂影影(1991-),女,汉族,安徽桐城人,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研究方向:女性主义文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李健吾先生以其鉴赏式的印象批评,成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一位颇具特色的批评家,其批评中西兼蓄,寻美咀华,充分展现了他的独特意蕴和隐含的具体操作流程。笔者随着他对林徽因等作家作品的批评,尝试从激流泛舟之心灵摄获、高空鸟瞰之感受整合和绿原漫步之美语抒写三部分,探寻这种批评的具体操作步骤。  关键词:李健吾;印象批评  作者简介:刘金英(1982-),女,汉族,江西赣州人,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现
以前,在贵州省平塘县委宣传部工作的我既是宣传部的新闻科长,又是地区报《黔南日报》驻平塘记者站的记者。2000年6月20日,还不到6点钟我就被床头边的电话吵醒了,刚刚拿起话
摘 要:近年来,针对中西比较诗学中诗学·的合法性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本文就诗学一词从词语,文化,到历史“语境”和翻译等多个方面进行梳理,并就“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的不可通约性阐发作者自己的观点,以期引起更为深入的讨论。  关键词:诗学;中国文论;不可通约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2  一、“诗学”的兴起  
郭海山今年 36岁,1982年参加工作,22岁就被提拔为县财政局副局长,后又历任崔庄镇镇长、安肃镇镇长。1998年5月担任安肃镇党委书记。他多次受省、市、县委表彰,1999年被省委授予“优秀党务工作者”
摘 要:本文从杂文对自由创作、现代传播学、语言运用、思维解放等几个角度,简要阐述鲁迅杂文的时代意义,它启示创作要自由创造,现代传播学要关注大众灵魂,语言运用要具有融合意识,不断解放我们的思维。  关键词:鲁迅;杂文;时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6-0-01  杂文是鲁迅先生文学成就之一,它凝聚着鲁迅先生对社会、民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