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打开分层设色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南板块由西向东,地图色彩由土分慢慢变淡,而后又逐渐被涂抹上一层淡淡的浅绿。在这片浅绿色的版图上,由西南向东北,信阳、驻马店、周口和商丘四市依次排列。
由土黄到浅绿,在地理意义上代表由山区丘陵到平原地区,黄淮四市正处在相对低洼的平原之上。
巧合?地理概念上“相对低洼”的黄淮四市如今也正是河南经济发展的“凹陷地带”。
“农业大区、工业小区、财政穷区,‘塌陷’之势明显,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用简洁生动的言语指出了问题。
“下最大的决心,举全省之力,采取综合措施,动员各方力量,推动黄淮四市加快发展。”河南省省长李成玉表达了省委、省政府解决黄淮四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决心。
让我们站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探寻“塌陷”所在,来思考“塌陷”成因。
寻“木桶短板”之“短”
初夏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在信阳市平桥区农民张德明的头上。眼下,麦收已经结束,晚稻正在插秧。“也就三两天的时间,农活忙完了就去北京。俺们这儿缺厂少矿的,农闲了只能出去打工。”
“缺厂少矿”是工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的黄淮四市的共同特征。而放在全省竞相发展的人格局中看,黄淮四市同时还处于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滞后,甚至一些主要指标在全省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一组数据可以真切地反映出黄淮四市的差距所在。
以2002年为起点,五年间四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2.7%下降到2006年的19.9%;人均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也从61.3%下降到5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15.2%下降到10.1%。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县域经济,四市的发展同样步履蹒跚。33个县市中,国家和省级贫困县达到22个,在2005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有18个县排在全省80位之后。
黄淮四市“木桶短板”之“短”还不仅于此。四市产业结构面临尴尬。目前,四市一产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二产的比重较之全省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
在城镇化进程上,黄淮四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1%,周口和驻马店两市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溯黄淮“塌陷”之因
李成玉在谈到导致黄淮四市发展滞后的原因时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因素;既有历史成因,也与我们当前的工作有关。
采访中,河南省决策部门专家试图探寻黄淮四市塌陷的成因。
自然禀赋的不足是黄淮四市落伍的客观原因。黄淮四市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了604人,比全国平均值高467人,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矿产资源总体比较贫乏,多数市县饱受旱涝灾害肆虐。
改革相对滞后,开放度不高,市场机制不健全。一些国有企业产权不清,管理不善。民营经济发育也很不充分。市场经济发展滞后还表现在市场秩序问题突出,假冒伪劣、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等问题还较多存在。
黄淮四市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长期“欠账”导致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捉襟见肘。
落后与保守画等号,发展与创新相关联。作为传统农区,黄淮四市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个别县甚至为贫困县“帽子”能带来的种种“好处”。主动放慢了发展步伐。
看发展潜力所在
“从前我们地处偏远,交通不畅,而今铁路公路交织减网;过去资源贫乏,能源不足,而今农林煤水资源相继被开发利用,大型电厂相继开工上马;还有,我们工业用地储备充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信阳市市长郭瑞民认为,虽然曾经“塌陷”,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信阳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不仅仅是信阳,事实上,黄淮四市都已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本要素。
辩证看待黄淮四市所存在的差距,差距大同样意味着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认真审视河南省出台的28条政策,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不仅如此,河南省委省政府还高屋建瓴地为黄淮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根据四市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优势,河南省提出要在黄淮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基地;
根据四市工业基础薄弱,河南省要求,要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推进农区工业化的发展:
四市城镇化水平低,省里指出,科学规划、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走出一条符合农区特点的城镇化道路;
四市发展后劲欠足,省里建议,实施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保持适度投资拉动的新思路;
知不足而奋起,黄淮四市正在冷静分析不足之处和差距所在,立足实际,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现大发展、新突破。
本栏目责编 包兴安
由土黄到浅绿,在地理意义上代表由山区丘陵到平原地区,黄淮四市正处在相对低洼的平原之上。
巧合?地理概念上“相对低洼”的黄淮四市如今也正是河南经济发展的“凹陷地带”。
“农业大区、工业小区、财政穷区,‘塌陷’之势明显,已经严重制约和影响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用简洁生动的言语指出了问题。
“下最大的决心,举全省之力,采取综合措施,动员各方力量,推动黄淮四市加快发展。”河南省省长李成玉表达了省委、省政府解决黄淮四市经济发展缓慢的决心。
让我们站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探寻“塌陷”所在,来思考“塌陷”成因。
寻“木桶短板”之“短”
初夏的阳光火辣辣地照在信阳市平桥区农民张德明的头上。眼下,麦收已经结束,晚稻正在插秧。“也就三两天的时间,农活忙完了就去北京。俺们这儿缺厂少矿的,农闲了只能出去打工。”
“缺厂少矿”是工业化尚处于初期阶段的黄淮四市的共同特征。而放在全省竞相发展的人格局中看,黄淮四市同时还处于城镇化的起步阶段和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滞后,甚至一些主要指标在全省的比重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一组数据可以真切地反映出黄淮四市的差距所在。
以2002年为起点,五年间四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22.7%下降到2006年的19.9%;人均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也从61.3%下降到5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15.2%下降到10.1%。
作为地方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县域经济,四市的发展同样步履蹒跚。33个县市中,国家和省级贫困县达到22个,在2005年全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有18个县排在全省80位之后。
黄淮四市“木桶短板”之“短”还不仅于此。四市产业结构面临尴尬。目前,四市一产比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1个百分点,二产的比重较之全省平均水平低14.1个百分点。
在城镇化进程上,黄淮四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1%,周口和驻马店两市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
溯黄淮“塌陷”之因
李成玉在谈到导致黄淮四市发展滞后的原因时表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因素;既有历史成因,也与我们当前的工作有关。
采访中,河南省决策部门专家试图探寻黄淮四市塌陷的成因。
自然禀赋的不足是黄淮四市落伍的客观原因。黄淮四市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达到了604人,比全国平均值高467人,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非常突出。矿产资源总体比较贫乏,多数市县饱受旱涝灾害肆虐。
改革相对滞后,开放度不高,市场机制不健全。一些国有企业产权不清,管理不善。民营经济发育也很不充分。市场经济发展滞后还表现在市场秩序问题突出,假冒伪劣、诚信缺失、无序竞争等问题还较多存在。
黄淮四市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长期“欠账”导致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捉襟见肘。
落后与保守画等号,发展与创新相关联。作为传统农区,黄淮四市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个别县甚至为贫困县“帽子”能带来的种种“好处”。主动放慢了发展步伐。
看发展潜力所在
“从前我们地处偏远,交通不畅,而今铁路公路交织减网;过去资源贫乏,能源不足,而今农林煤水资源相继被开发利用,大型电厂相继开工上马;还有,我们工业用地储备充足,农村富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信阳市市长郭瑞民认为,虽然曾经“塌陷”,但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信阳已经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
不仅仅是信阳,事实上,黄淮四市都已具备了加速发展的基本要素。
辩证看待黄淮四市所存在的差距,差距大同样意味着发展的潜力和空间巨大。认真审视河南省出台的28条政策,可以清晰地看到河南省委省政府加快黄淮四市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不仅如此,河南省委省政府还高屋建瓴地为黄淮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根据四市的农业尤其是粮食生产优势,河南省提出要在黄淮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立现代农业基地;
根据四市工业基础薄弱,河南省要求,要以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推进农区工业化的发展:
四市城镇化水平低,省里指出,科学规划、改革创新、积极稳妥地走出一条符合农区特点的城镇化道路;
四市发展后劲欠足,省里建议,实施以项目建设为支撑保持适度投资拉动的新思路;
知不足而奋起,黄淮四市正在冷静分析不足之处和差距所在,立足实际,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实现大发展、新突破。
本栏目责编 包兴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