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交通规划也进一步的完善。黄桷湾立交承担着东部茶园片区和主城区、机场专用高速与南岸区、弹子石片区与内环高速的连接功能,黄桷湾立交,已成为南岸区的重要交通转换枢纽是三横线、内环高速及机场专用高速三条城市快速路及高速公路相交形成的枢纽型立交。
关键词:黄桷湾;立交;绿化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1)宏观背景。黄桷湾立交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片区,是三横线、内环高速及机场专用高速三条城市快速路及高速公路相交形成的枢纽型立交。立交从上到下,第一层是连接朝天门大桥与慈母山隧道的“三横线”快速干道,第二层是机场专用高速匝道,第三、四层分布着各条匝道,最底层是弹子石至广阳岛道路。
黄桷湾立交是三横线主线与内环高速相交的节点,同时也是机场专用高速的起点,为内环高速、三横线和机场专用高速相交所形成的五路交叉立交,承担着东部茶园片区和主城区、机场专用高速与南岸区、弹子石片区与内环高速的连接功能,立交工程建成后,可较好地实现城市交通枢纽的快速分流作用,满足城市交通功能。
(2)项目概况。项目所在地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CBD区域,地处南岸弹子石、鸡冠石、涂山片区,总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在“重庆市中心商务区”(CBD)的规划中,同解放碑、江北城共同构筑重庆区域性商务中心的未来。
场地内涉及两条大型组合式立交,该立交共5层,主线设计为双向四车道。主线车行为60公里/小时、匝道为40公里/小时。黄桷湾立交连接广阳岛、江北机场、南岸、大佛寺大桥、朝天门大桥、弹子石、四公里、茶园8个方向。高达五层、共20条匝道。
2 总体构思
黄桷湾立交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片区,是三横线、内环高速及机场专用高速三条城市快速路及高速公路相交形成的枢纽型立交。是重庆主城最大、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枢纽型”立交。
随着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认识及需求的提高,单一的“模纹式”立交绿化已逐渐被冷落,新理念的模仿“森林模式”的绿化方式开始受到青睐。森林模式具有尊重场地、崇尚自然、易于后期管护等诸多优点。
因此,充分尊重、利用黄桷湾立交桥下地形地貌,在不影响桥柱的前提下,采用“桥下森林”的立交绿化理念进行本次设计。
2.1 设计目标
标志——打造城市标志性立交景观。交通——景观服务于交通,立交桥空间、车行、人行及活动空间融合共生。环境——桥下森林,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创建环保的、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文化——构建一个发扬文化、融合大众审美气质的互通式立交景观系统。发展——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调节性、可持续性的增长空间。
2.2 设计发展定位
设计规范化:保证交通绝对安全,有效梳理桥下过境人行交通。设计生态化:桥下森林,保证可持續发展、保证景观结构的优化。功能多样化:适度安排人行漫步系统功能,提供公益性游园、辅助健身功能。主题标志化:鲜明的“重庆之最”主题适当点缀。开发动态化:随着立交建设、自然景观资源的逐步深入,对场地发展留有余地。风格定位:整体、流畅、粗犷、生态、自然。以植被为主、辅以小面积硬质铺装、游步道,简约、大气,自然婉约,现代景观风格。物料选择:以石主,辅以灰砖、透水砖、花岗岩、混凝土等防腐、防潮可持续材料。
2.3 总体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主题。黄桷湾立交是重庆主城最大、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枢纽型”立交。我们模仿自然生态环境下的森林绿化模式,采用乔、灌、草搭配,常绿、落叶、色叶植物搭配,形成高、中、低多层立面,营造自然生态的植物层次。桥下的水系得以恢复,为自然生态群落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东西贯通的人行漫步系统,在满足步行使用者安全、便捷通行前提下,将人们带入步移景异的自然景观之中。山、水、桥、人在此交融,形成车在森林之端行驶,人在林下穿行的空间意境,又名:天阶森林。
(2)景观设计构思。本次景观设计范围为黄桷湾立交桥下空间绿地。通过对道路沿线绿地生态及地形特点的分析研究,提出绿化规划方案、绿化模式、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方式以及生态保护措施。在满足快速交通功能的需求,有效改善行车条件的同时,改善道路自身及其周边环境景观。
3 功能布局
(1)功能结构:一轴(一条南北向分隔轴)(“内环高速:四公里——大佛寺大桥一线”)、一核(一个景观体验核心)、一带(一条特色漫步景观带)、两片(两个组团式景观绿化片区)、多点(多个主要景观节点)。
(2)功能分区。整个场地分为五个分区,即非活动种植区、活动亲临种植区、湿地水体改善种植区、组团式种植区以及人行漫步活动区。
4 具体景观设计
4.1 漫步系统设计
漫步系统位于立交桥下场地平缓、视野开阔区域,具备休憩漫步条件。充分解决人行交通功能,避免市民贪图方便,随意从机动车道、绿化带穿行带来潜在危险。将人行快行调整为人行慢行,让使用者在行进中感受黄桷湾立交的气势与震撼。结合漫步系统主次入口,点缀“立交之最文化”与“黄桷湾立交建设文化”。
4.2 绿地系统设计
绿地系统设计在整个设计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尤为重要的是植物生态景观的适当构成,是自然化景观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布局性植被生态景观群落构成,富于自然化的景观空间则是无源之水。
(1)绿化设计构思。根据用地现状视线分析和规划布局情况,区域内绿化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法,分别组织绿化分区及苗木,形成重点地段重点绿化、次要地段普遍绿化的格局,以便迅速形成立交绿化特色,并使景观效果远观近看各不相同,均有特色。
点状绿化类型:即全区域重要的功能节点或景观控制点周边小范围的绿化。绿化按各节点主题配以观赏性较强、规格较大的苗木,形成小环境景观的点睛之处和烘托气氛。
线状绿化类型:即生态主轴和园内主要的步行道路两侧,形成联系各点状景观地段的绿化景观骨架。绿化按周边树群布置的主体特征,选用l-2种树种集中布置,形成不同的道路绿化景观。
面状绿化类型:即区域内大面积的基础绿化,该绿化强调远景视线区域和近景范围的结合。将整个立交绿化视线要求、景观要求划分形成不同的块面,进行不同层次的绿化。
(2)绿化树种选择。由于重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植物种类、区系成分、建群种、优势种等都具有特色。树种选择以适合重庆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在景由于重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植物种类、区系成分、建群种、优势种等都具有特色。树种选择以适合重庆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在景观节点和市民主要活动区域以较大规格的景观树为主。
堡坎垂直绿化,以生长性强、垂蔓藤本植物为主,如构树、夹竹桃、云南黄素馨、油麻藤、多花蔷薇等观节点和市民主要活动区域以较大规格的景观树为主。
(3)植物配置原理和方法。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则,选用当地适生的乡土树种,建成符合自然的植物群落,乔、灌、花草、地被互相搭配,成片、成林、成块、成群、成丛种植形成密林、疏林草地相结合的景观结构;达到植物景观和园林空间变化丰富,季相分明、四季有花的景观效果。同时引种水生、湿生植物,以丰富的植物形态创造独特的园林面貌。
作者简介:张晶(1981—),女,四川大竹人,重庆市设计院第六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
关键词:黄桷湾;立交;绿化
1 项目背景及概况
(1)宏观背景。黄桷湾立交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片区,是三横线、内环高速及机场专用高速三条城市快速路及高速公路相交形成的枢纽型立交。立交从上到下,第一层是连接朝天门大桥与慈母山隧道的“三横线”快速干道,第二层是机场专用高速匝道,第三、四层分布着各条匝道,最底层是弹子石至广阳岛道路。
黄桷湾立交是三横线主线与内环高速相交的节点,同时也是机场专用高速的起点,为内环高速、三横线和机场专用高速相交所形成的五路交叉立交,承担着东部茶园片区和主城区、机场专用高速与南岸区、弹子石片区与内环高速的连接功能,立交工程建成后,可较好地实现城市交通枢纽的快速分流作用,满足城市交通功能。
(2)项目概况。项目所在地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CBD区域,地处南岸弹子石、鸡冠石、涂山片区,总规划面积11平方公里。在“重庆市中心商务区”(CBD)的规划中,同解放碑、江北城共同构筑重庆区域性商务中心的未来。
场地内涉及两条大型组合式立交,该立交共5层,主线设计为双向四车道。主线车行为60公里/小时、匝道为40公里/小时。黄桷湾立交连接广阳岛、江北机场、南岸、大佛寺大桥、朝天门大桥、弹子石、四公里、茶园8个方向。高达五层、共20条匝道。
2 总体构思
黄桷湾立交位于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片区,是三横线、内环高速及机场专用高速三条城市快速路及高速公路相交形成的枢纽型立交。是重庆主城最大、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枢纽型”立交。
随着人们对城市绿化的认识及需求的提高,单一的“模纹式”立交绿化已逐渐被冷落,新理念的模仿“森林模式”的绿化方式开始受到青睐。森林模式具有尊重场地、崇尚自然、易于后期管护等诸多优点。
因此,充分尊重、利用黄桷湾立交桥下地形地貌,在不影响桥柱的前提下,采用“桥下森林”的立交绿化理念进行本次设计。
2.1 设计目标
标志——打造城市标志性立交景观。交通——景观服务于交通,立交桥空间、车行、人行及活动空间融合共生。环境——桥下森林,利用自然资源,建设良好的城市发展基础设施,创建环保的、良好的城市生活环境。文化——构建一个发扬文化、融合大众审美气质的互通式立交景观系统。发展——为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可调节性、可持续性的增长空间。
2.2 设计发展定位
设计规范化:保证交通绝对安全,有效梳理桥下过境人行交通。设计生态化:桥下森林,保证可持續发展、保证景观结构的优化。功能多样化:适度安排人行漫步系统功能,提供公益性游园、辅助健身功能。主题标志化:鲜明的“重庆之最”主题适当点缀。开发动态化:随着立交建设、自然景观资源的逐步深入,对场地发展留有余地。风格定位:整体、流畅、粗犷、生态、自然。以植被为主、辅以小面积硬质铺装、游步道,简约、大气,自然婉约,现代景观风格。物料选择:以石主,辅以灰砖、透水砖、花岗岩、混凝土等防腐、防潮可持续材料。
2.3 总体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主题。黄桷湾立交是重庆主城最大、最复杂、功能最强大的“枢纽型”立交。我们模仿自然生态环境下的森林绿化模式,采用乔、灌、草搭配,常绿、落叶、色叶植物搭配,形成高、中、低多层立面,营造自然生态的植物层次。桥下的水系得以恢复,为自然生态群落的建立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东西贯通的人行漫步系统,在满足步行使用者安全、便捷通行前提下,将人们带入步移景异的自然景观之中。山、水、桥、人在此交融,形成车在森林之端行驶,人在林下穿行的空间意境,又名:天阶森林。
(2)景观设计构思。本次景观设计范围为黄桷湾立交桥下空间绿地。通过对道路沿线绿地生态及地形特点的分析研究,提出绿化规划方案、绿化模式、植物的选择与配置方式以及生态保护措施。在满足快速交通功能的需求,有效改善行车条件的同时,改善道路自身及其周边环境景观。
3 功能布局
(1)功能结构:一轴(一条南北向分隔轴)(“内环高速:四公里——大佛寺大桥一线”)、一核(一个景观体验核心)、一带(一条特色漫步景观带)、两片(两个组团式景观绿化片区)、多点(多个主要景观节点)。
(2)功能分区。整个场地分为五个分区,即非活动种植区、活动亲临种植区、湿地水体改善种植区、组团式种植区以及人行漫步活动区。
4 具体景观设计
4.1 漫步系统设计
漫步系统位于立交桥下场地平缓、视野开阔区域,具备休憩漫步条件。充分解决人行交通功能,避免市民贪图方便,随意从机动车道、绿化带穿行带来潜在危险。将人行快行调整为人行慢行,让使用者在行进中感受黄桷湾立交的气势与震撼。结合漫步系统主次入口,点缀“立交之最文化”与“黄桷湾立交建设文化”。
4.2 绿地系统设计
绿地系统设计在整个设计当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景观设计的核心内容之一。尤为重要的是植物生态景观的适当构成,是自然化景观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布局性植被生态景观群落构成,富于自然化的景观空间则是无源之水。
(1)绿化设计构思。根据用地现状视线分析和规划布局情况,区域内绿化采用“点、线、面”结合的手法,分别组织绿化分区及苗木,形成重点地段重点绿化、次要地段普遍绿化的格局,以便迅速形成立交绿化特色,并使景观效果远观近看各不相同,均有特色。
点状绿化类型:即全区域重要的功能节点或景观控制点周边小范围的绿化。绿化按各节点主题配以观赏性较强、规格较大的苗木,形成小环境景观的点睛之处和烘托气氛。
线状绿化类型:即生态主轴和园内主要的步行道路两侧,形成联系各点状景观地段的绿化景观骨架。绿化按周边树群布置的主体特征,选用l-2种树种集中布置,形成不同的道路绿化景观。
面状绿化类型:即区域内大面积的基础绿化,该绿化强调远景视线区域和近景范围的结合。将整个立交绿化视线要求、景观要求划分形成不同的块面,进行不同层次的绿化。
(2)绿化树种选择。由于重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植物种类、区系成分、建群种、优势种等都具有特色。树种选择以适合重庆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在景由于重庆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地带性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其植物种类、区系成分、建群种、优势种等都具有特色。树种选择以适合重庆地区生长的乡土树种为主,在景观节点和市民主要活动区域以较大规格的景观树为主。
堡坎垂直绿化,以生长性强、垂蔓藤本植物为主,如构树、夹竹桃、云南黄素馨、油麻藤、多花蔷薇等观节点和市民主要活动区域以较大规格的景观树为主。
(3)植物配置原理和方法。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物多样性原则,选用当地适生的乡土树种,建成符合自然的植物群落,乔、灌、花草、地被互相搭配,成片、成林、成块、成群、成丛种植形成密林、疏林草地相结合的景观结构;达到植物景观和园林空间变化丰富,季相分明、四季有花的景观效果。同时引种水生、湿生植物,以丰富的植物形态创造独特的园林面貌。
作者简介:张晶(1981—),女,四川大竹人,重庆市设计院第六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