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1-0114-02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是根据对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课堂教学中相当程度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状况提出来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也是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如果不能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就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检省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学习什么、想获得什么;引导和帮助学生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引导和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民主、互动、积极、和谐的氛围;引导和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课堂有效教学效果。
二、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与环境
1.加强个体自主学习
①课内增加自练环节。
②课外增设自备环节。
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分组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等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每组4—6人,改变传统的“秧田式”桌椅摆放形式,成为T形或对桌摆放。
第二:实施
①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预习读书、思考质疑、查阅资料三项工作。
②课中学习
组内一般按照独立思考→研究探讨→核对检查→总结评价的程序进行学习。组间还可以开展交流、争论、竞赛等活动。
③课后复习
作业批改:让学生当小老师,互判听写。
综合复习:期中、期末复习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效性强,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
第三:评价
①变过去单纯结果性评价为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评价,实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从中体会进步,消除落后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②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只有当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达到目标时,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集体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前进的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
三、教师精心设计主体活动,灵活应变
我们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在备课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旧知识的生成点。教学中,我们要以现实生活为载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感受、联想、质疑、钻研、讨论中主动探究知识。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交流与争鸣的机会,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解疑释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还要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四、营造和谐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
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趟着石头过河。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引导学生调整学习方式,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是根据对时代和素质教育的要求,针对课堂教学中相当程度存在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状况提出来的,目的是改变目前教育中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探索性的学习方式转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探究性的合作学习也是适应教育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理论学习;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内容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品质。
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如果不能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就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要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检省和反思自我,明确自己想学习什么、想获得什么;引导和帮助学生寻找和利用学习资源;引导和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引导和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民主、互动、积极、和谐的氛围;引导和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课堂有效教学效果。
二、创设自主、合作学习的氛围与环境
1.加强个体自主学习
①课内增加自练环节。
②课外增设自备环节。
2.加强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分组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根据男女性别、个性差异、能力强弱等状况进行合理搭配分组,每组4—6人,改变传统的“秧田式”桌椅摆放形式,成为T形或对桌摆放。
第二:实施
①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自主、合作完成:预习读书、思考质疑、查阅资料三项工作。
②课中学习
组内一般按照独立思考→研究探讨→核对检查→总结评价的程序进行学习。组间还可以开展交流、争论、竞赛等活动。
③课后复习
作业批改:让学生当小老师,互判听写。
综合复习:期中、期末复习的查缺补漏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实效性强,得到学生的一致肯定。
第三:评价
①变过去单纯结果性评价为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的评价,实行鼓励性评价,并引导学生自己与自己比较,从中体会进步,消除落后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②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标准,以学生个人为奖励对象的做法,只有当所有的小组成员都达到目标时,才能算获得成功。这种共同的目标、集体的评价方式促进了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前进的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
三、教师精心设计主体活动,灵活应变
我们应该把教师“教”的过程变成学生“学”的过程。应更多地思考学生如何“学”,即以学生的求知需求为主线,追求教师和学生面对知识共同探讨、平等对话,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在备课时,我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到旧知识的生成点。教学中,我们要以现实生活为载体,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为学生提供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景,使学生在感受、联想、质疑、钻研、讨论中主动探究知识。我们要为学生提供交流与争鸣的机会,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为学生解疑释难,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仅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还要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提供帮助。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肯定学生的不同见解,使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促使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形成。
四、营造和谐课堂,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师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用尊重、平等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要亲切,语言要有感染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在课堂中既感到积极紧张,又感到轻松愉快。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到探究、尝试的过程中来,从而发挥他们的想像力,挖掘他们创新的潜能。
给学生多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从牵着学生一步一步地过河,到让学生趟着石头过河。通过学生的预习自学,经学生自己的思考、体验,在个人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发表各自的见解,并展开学生之间的讨论,互相补充与纠正,通过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以肯定、鼓励为主的形式来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主动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不断地进行培养和训练,久而久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