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你看海

来源 :骏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511B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方,我的家乡,牙克石市,城市西郊和东郊,有两片面积很大的湿地。这里洋溢着浓浓的青草气息和树木的自然味道。水草肥美,野花芬芳。讲到野花,初春,遍野的小花次第绽放。湿地上散见白色的铃兰,紫色的杜鹃,蓝色的勿忘我,红色的野百合,黄色的蒲公英,还有各色的格桑花。格桑花的花语是幸福,“梅朵”是藏语的花朵,“格桑梅朵”寓意就是幸福之花。
  心海、脑海、眼波、耳畔,这些词,与人体有关,也都与水有关。水滴石穿的坚持,润物无声的浸润,毫无保留的灌溉,同样都离不开水。湖泊因沉淀而清澈,如碎银散落草原的溪流因舒缓而呈九曲十八弯。仿佛是在娓娓诉说八个字的故事,这故事诠释的是——“你当温柔,卻有力量”。
  河水浇灌滋养着众多农作物。春耕时农民播下的油菜籽,在七八月间便盛开成金黄的花海。呼伦贝尔百万亩漫山遍野的金色画卷有别于江南小片的油菜花田。本土作家图影女士曾以清新的笔触动情地写过一篇美文,她在文中描述——“油菜花开了!那是大兴安岭一年一度的花季盛宴,达到了高潮。一朵朵不起眼的小黄花们簇拥着、依偎着,你拉着我、我拽着你,尽情地展示那一串串生命的精彩。微风轻拂,花儿摇曳,就像风儿逐着金色的浪花,一层一层,涌向远方……”流连徜徉陶醉其中的她还写道,“多想变成美丽的彩蝶,扑向那无边无际的油菜花海!”
  九月,进入初秋,风起草黄,草原又进入一年一度的打草季节,牧民们开着打草车、捆草机,给牛羊准备“冬粮”,一个个圆圆的草捆装点着秋季的牧场,仿如金黄海洋上的朵朵浪花。
  被湿地、农场、牧场环绕的城市,葆有了清新温润的气质。天空碧蓝如洗,空气质量优良。就像被格桑梅朵祝福过的那样,在这里休养生息的人们幸福指数也很高。
  在额尔古纳,更有着被誉为亚洲最大湿地的根河湿地。春夏两季时,各种鸟类从南方迁徙至此,筑造乐园。一派生机盎然、和谐祥和的景象。当我们意识到湿地是与人类生存密不可分的环境资源时,开始对它进行人为的保护。这举措上的一小步,却是维护生态平衡的一大步。
  湿地连山,连绵的山上会有成片的森林。倘若把湿地比喻为城市的肾,为城市代谢、排除掉有害气体,那么森林则堪比地球的肺——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除尘杀菌,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还能降低噪音、指示监测有毒物质、调节气候。
  在我小学时,一次学校组织郊游,大卡车把师生们运送到目的地——山顶,俯瞰群山,听松涛阵阵,看随风涌动墨绿树冠荡漾如波,我瞬间就懂得了“林海”二字!那是一片树的海洋,浩瀚、雄浑,此起彼伏,汹涌澎湃。
  近期举世哗然的亚马逊森林火灾,令当地政府和世人痛心疾首。当森林之肺衰竭,人类也将变得脆弱乏力。要知道,茂密的森林密境,是我们行走世间最重要的缘分。呵护一草一木,是爱心,更是责任。我们都要做在沙漠里种树、而不是把森林变成沙漠的那种人!
  百花齐放,百鸟争鸣。林的海洋,树的品类也是繁多的,仅松树就有几十种之多,另外还有杨树、桦树、柳树、山丁子树、稠李子树、沙棘树……它们汇集成森林的海洋。
  辽阔的草原上有奔驰的骏马,森林深处有麋鹿,有蘑菇,有挂着晨露的浆果,有捧食坚果的松鼠,眼前是一幅幅和谐共生的画卷。
  呼伦贝尔的景色跟她的温度一样,四季分明。绿色的春,花色的夏,金黄的秋,雪白的冬。
  走走停停,歇歇行行。总是有驿站,驿道上景色独好,以为是最好了,然而到了一处极致,又会呈现另一个维度的美。
  就像南方夏季漫长,在这里,有半年以上的冬季。城市楼宇,山川河流,尽被冰雪覆盖。整个世界,都被晶莹的雪花染白。北方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窗外风卷飞雪,屋里温情洋溢。纵使室内外温差高达五六十摄氏度,但走出温室那一刻,最多也就是打个寒噤而已。许是之前储备了足够热量的缘故。当行走在公路上时,耳边是脚下咯吱咯吱的踩雪声,放眼周边都是白色,走着走着这满目皑皑的白色中便平添了一抹淡淡的蓝……是因为白的尽头是蓝色天空的缘故吗?不得知。只是视觉冲击下,那是真正一片白蓝色的海洋……晶莹剔透且纯净美好!
  组成北方冬季画卷的还有惟妙惟肖的冰雕。冰展现了水的另一种品格:环境越冷,骨头越硬!棱角分明的冰砖被能工巧匠打造为琼楼玉阁,玉阁如镜,倒映雪海晶莹,仿佛如诗如画的梦境,浑然天成。
  “仰首望月,低头看蚁,侧面浇花,躬身亲子”,这样内心沉静、热爱生活的人自会拥有两种能力:爱自然,爱自己——
  夏季时,经常见到这样一位八旬的老人,在晨练的公园里写地书。她用自制的笔蘸上水,以大理石为纸,清水为墨。多书颜柳,将颜筋柳骨的神韵力透“石”背。老人写得认真忘我,字体遒劲有力。攀谈中老人向我介绍笔的构成:笔杆是废弃的拖把杆,笔囊是矿泉水瓶,笔头是旧沙发里的海绵……总结:废物利用!老人把这支很环保的笔递过来教我怎么运笔……提起笔的那一刻,真的是放下身心所有的负能量:压力,烦恼,焦虑,懒惰,抱怨,犹豫,狭隘,妒忌……以地为纸,笔走龙蛇;心宽,天地就宽。
  最近再去时,我把在天津古玩城购买的万次水写帖和毛笔赠送给她,老人开心地笑了,讲她半个多世纪前求职谋生的既往……从老人秋菊怒放般的笑纹里,我不禁想起《老人与海》中的两句:一句是“年岁是我的闹钟”,另外一句是“人不抱希望是很傻的”。
  森林的海洋,青草的碧波,放眼盛夏是花的海,隆冬有雪的海,仰望天空,蔚蓝如海……带你来看海的我就是有着这样的自信:只要你来,就会被美景打动,并被深深吸引。
  来时有无尽的想象,来到却又超乎想象,离别后还会有无尽的回忆。因为离开之后很长一段日子,你都会惦念她。
  看海,来北方吧,我陪你看海,看近似于海又不同于海的海。
其他文献
故乡的味道说不清,理不明,但却丝丝缕缕萦绕心头。故乡的味道更多时候是对故乡特有美食的回味和依恋。  小时候,故乡的味道是远远看见的炊烟,浓郁的烟火气息里是平凡人家的一日三餐。物质匮乏的年代,父母总能变换着花样,满足我们甜蜜的期待。  长大后,故乡的味道成为了美好的回忆。弟弟离开故乡多年,每年都要让母亲给他邮寄家乡的酱菜。在家的日子他是不愛吃这些的,离开以后反而怀念。母亲每年都要做一缸黄豆酱,立秋过
期刊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华夏儿女可以寻到一盏诗意的灯。灯光点点,照亮了一段又一段岁月: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前路波折,我心不渝。屈原点亮的这盏灯光,照亮了千秋万代仁人志士的理想道路,是他们心中的明灯。再比如辛弃疾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深夜醉酒,借灯看剑,依稀间念着的竟也是沙场之时事。辛弃疾挑的这盏灯,是渴望照亮南宋前景的豪情壮志之灯。这灯,明亮至今。
期刊
丰收的日子  秋收了  母亲给辛苦的父亲烫一壶酒  他轻轻地抿了一口  眼睛却闭上了  吐又吐不出  嘴一个劲地说  比苦日子还苦  秋后农家  颗粒拥挤  玉米秸垛成云  牛棚里爱抚咀嚼草料的老牛  屋檐悬挂刚镀亮的弯月  眨动着眉眼  窗前修辞几串  火辣辣的方言  这时你才长长  舒一口气  扒一颗  烤花生  抿一口  家酿的白酒  让彩霞升起  脸颊  扑通往炕上一躺  躺成一个大气的大
期刊
回到大森林规规矩矩  尽管一条额尔古纳河在内心澎湃  却不敢大声喧哗  大森林曾经开蒙我人生的第一课  林涛阵阵仿佛回到从前课堂  起立上课  白桦树是我亭亭玉立的女同学  与落叶松互相拍拍肩膀  道一声你好  写诗時鹰隼是我飞翔的标点符号  沉默寡言的飞雪在岭顶陪我甘心寂寞  每一次回来都是补课  河流给我灵魂注入澄澈  鸟飞弧线给我目光补充凌厉  酝酿三十年一朵雏菊开了  坚守三十年你依然青春
期刊
学校大门口不远处,有一家不大的超市。店主是个胖胖的奶奶,慈眉善目,爱笑,脸上写满了慈祥。每天午休,我们这些从下面村子来镇里上小学的孩子,一窝蜂涌进胖奶奶的超市,叽叽喳喳吵着买吃买喝的。我们这些农村孩子的午餐,就是这样在胖奶奶的超市中解决的。  我的家境很贫穷。父母每天给我的午餐费的最大额度是一元钱,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填饱肚子,我每天的午饭只能选择吃两袋单价五毛钱一包的干脆面。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当那
期刊
(一)  几场秋雨  河流身軀丰盈  一路向前  欢声笑语  一群白色的鸥鸟  错错落落盘旋嬉戏  比翼 比翼  秋风起  在飞扬的云下  来去  (二)  春花的余味儿尚在  枯黄的草尖  飞红的叶片  满枝的子实  盛开的小雏菊  竖起了秋天斑斓的仪仗  时间把我们擒在指尖  揉捻 揉捻  你成了你的样子  我成了我的样子  有谁 守住了春光  活出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三)  不知道云  从
期刊
2020年注定是个不寻常之年。这一年中经历的所有事,也注定有着特别的意义。疫情解禁之后的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对生命有了重新认识,冷极人也在五月里开始享受温暖季节带来的喜悦!  踏春  冷极根河的春天在五月才刚刚显露。这一天窗外小鸟集体合唱的旋律穿过门窗,叫醒我的耳朵。拿出手机一看,四点整。昨晚与友约好,要去他守护的大山里转转。这个季节的清晨,那些北归的鸟儿在愛情的主旋律中呢喃,更增加了清晨的生动。 
期刊
在大兴安岭众多的山中,绰尔大黑山最值得一去。  因为它美的特质不可复制,比大商场LED屏上吸人眼球的风景片炫,比360度全幕电影中的风光震撼。所以你最好怀着朝圣般的心情,带着VR般的天眼,3D立体储存器般的大脑。  晚秋。汽车从绰尔林业局所在地塔尔气镇出发,沿窄窄的砂石路,颠簸着在金色河湾景区一路向北前行。这条路,有百里之遥,一直在爬山,到岭脊,海拔会提升一千多米,本地人给这条路,起了一个诗意的名
期刊
走出派出所,太阳已经到了头顶上。老王这个家伙真狠,把老歪整得差点秃噜皮了。  这个老王,当上所长真要刮目相看了,话说得一套一套地,罚起款来也没含糊。咱老歪不怪他。邻居是邻居,哥们归哥们,工作是工作,谁叫咱防火期在家贮存汽油呢。在林区呆一辈子了,这点我懂。老王,啊不,王所的大道理……我咋听着就有点晕呢。最后还把手插进裤兜里,说啥?要替我缴罚款。像咱东北爷们!可我不能那么干。人下岗了,良心不能下岗。咱
期刊
深秋的一个周末下午,我觉得入冬之前该去理发了。  我平时习惯于找退休的老陈头,只不过离我家较远,行进间我突然发现街面上又新开了一家“黄英发屋”,招牌是用现代喷绘的美术字,十分醒目,下面还有一排小字介绍各种服务项目,什么理发、焗头、烫卷、婚礼化妆盘髻等。  我正在欣赏牌匾上的美术字,突然从“黄英发屋”里走出来个小姑娘,她冲我喊道:“老师,好久不见了,我一看你就是要理发!”她不由分说拉住我胳膊就把我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