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中等职业学校应把握好“双师素质”教师的内涵,明确“双师素质”师资现状、建设方向及评价体系,保证“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素质”;师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双师素质”师资建设便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界定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经历了从单纯的“双职称”式的“双师型”到“双师素质”的转变。所谓“双师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结构上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就是看是否获得中级及以上教师系列职称和工程技术系列职称,即“讲师+工程师”。
由于教师系列与工程技术系列职称互评渠道不畅,“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便成为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1)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2)既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职称; (3)主持(或主要参
与)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二、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十一五”发展的目标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提出,我国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按照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要求,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初步形成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构架,并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06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广西桂林召开的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上指出:“2006年全国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有一个更大的突破,中等职业教育还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100万人,力争总体招生规模达到750万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十一五”期间,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到2020年,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实现与企业行业的有机结合,为国家培养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保证在发展规模效益的同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进一步分析、监测和大力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我国“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现状
2007年,在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12.45%,比2006年增长了1.2个百分点,近3年来略有提高,但专任教师“双师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7个省市区,负增长的有5个省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引进“双师型”复合人才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据统计,“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缺少承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就是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高低由专业课,特别是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水平来决定。全国统计报表资料显示,中职的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带领学生操作实践的专业技能指导教师,这不符合培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动手能力强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双师素质”师资建设迫在眉睫。
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岗前的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来看,中职学校的教师除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有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有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2.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在我国,校企合作成功的范例有很多,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可使老师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人才。也可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另外,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素质”教师。
3.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并举。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与引进技术人才。一个名师可以凝聚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盘活整个学校的办学活力,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团队。职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特色专业,创建特色专业,首先必须有一支由名师带领的师资团队,要让名师成为专业学术的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
4.成立师资培训基地,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中职教育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不仅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建设,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每个专业至少要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锻炼的基地,还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設,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教师的摇篮。
5.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欧美国家职业教育十分发达 ,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可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培训,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等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层次与质量,提高教师的外向型素质,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6.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对教师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中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师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在用人机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津贴分配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要适当地向“双师素质”教师倾斜。
五、“双师素质”教师评价
1.职业道德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教师道德品质在职业行为中的集中表现。教师要爱岗敬业,要热爱学生,要严谨治学,要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立教师地位与威信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之一。
2.专业教学能力。“双师素质”教师首先是教师,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教学能力是基本的要求。从社会上招聘的教师,可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果不懂得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
3.实践教学与评价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是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会教,要会指导学生具体操作,掌握实践技能,并能对学生的实践做出正确的评价。
4.课程建设与科研能力。“双师素质”教师应具有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新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能力,应能对课程建设成果进行检验。
5.较高的学历与专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是职业学校师资的中坚力量,中职教育特点要求教师具备有较高的学历与技能,还应具备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师职业专业性.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素质”;师资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人才成长立交桥的建立,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暴露出一个突出的问题,即“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的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不利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双师素质”师资建设便成为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任务。
一、“双师素质”教师的界定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经历了从单纯的“双职称”式的“双师型”到“双师素质”的转变。所谓“双师型”,主要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从整个教师队伍结构上来说,既有专职教师,又有兼职教师;既有来自高校的,又有来自企业的;既有侧重于专业理论教学的,又有侧重于专业技能的。另一方面从教师个体来说,就是看是否获得中级及以上教师系列职称和工程技术系列职称,即“讲师+工程师”。
由于教师系列与工程技术系列职称互评渠道不畅,“双师型”教师资格的认证便成为制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规定:“双师素质”教师是指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教师:(1)具有两年以上基层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指导本专业实践教学,具有讲师(或以上)的教师职称;(2)既有讲师及以上教师职称,又有本专业实际工作的中级及其以上职称; (3)主持(或主要参
与)两项(或以上)应用性项目研究,研究成果已被社会企事业单位实际应用,具有良好的经济或社会效益。
二、中等职业教育现状及“十一五”发展的目标要求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部2006年职业教育工作要点》提出,我国将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按照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要求,着力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初步形成具有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构架,并逐步形成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2006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广西桂林召开的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座谈会上指出:“2006年全国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有一个更大的突破,中等职业教育还要继续扩大招生规模100万人,力争总体招生规模达到750万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十一五”期间,为社会培养输送了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到2020年,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职业学校办学实现与企业行业的有机结合,为国家培养大批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实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保证在发展规模效益的同时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对进一步分析、监测和大力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我国“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现状
2007年,在全国中职学校的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12.45%,比2006年增长了1.2个百分点,近3年来略有提高,但专任教师“双师型”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4个省市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17个省市区,负增长的有5个省市区。中等职业学校引进“双师型”复合人才是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据统计,“双师型”教师比例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缓慢,缺少承担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和专业课教师。这部分教师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也就是说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高低由专业课,特别是实习指导课教师的水平来决定。全国统计报表资料显示,中职的绝大部分专业课教师还是从事理论教学,缺乏带领学生操作实践的专业技能指导教师,这不符合培养与经济建设相适应、动手能力强的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双师素质”师资建设迫在眉睫。
四、“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岗前的培训,积极推行上岗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来看,中职学校的教师除具有普通教育的教师资格之外,还应具备有与所从事的教学工作相适应的实践工作经历或具有相应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无论是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还是新分配来的毕业生,都必须到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第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并应尽快考取有关的上岗证或专业技术等级证,把获证与实际技能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2.校企合作,学研结合,共同培养。在我国,校企合作成功的范例有很多,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为学生的专业实习提供方便,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就业拓宽渠道。通过校企合作,可使老师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直接从生产一线获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所需人才。也可通过选派骨干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从事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将先进的科学理论知识带给企业,加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实力。另外,通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途径,可以造就一批学术精湛、学识渊博的“双师素质”教师。
3.培养和引进学术人才、技术人才并举。中职学校不仅要培养与引进学术人才,更要注重培养与引进技术人才。一个名师可以凝聚一支教学科研队伍,可以带动一个学科、一个专业,甚至盘活整个学校的办学活力,造就一支有专业特色的师资团队。职校的优势就在于创建特色专业,创建特色专业,首先必须有一支由名师带领的师资团队,要让名师成为专业学术的带头人和技术带头人。
4.成立师资培训基地,树立终身学习、终身培训的理念。中职教育在制定专业课教师培训规划时,不仅要注重校园培训基地建设,要重视从企业生产一线和科技推广单位中选聘专业课教师。每个专业至少要选择一个生产经营单位作为教师实践、学习与锻炼的基地,还应加强本校生产实习基地的建設,使生产实习基地成为锻炼与培养专业教师的摇篮。
5.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欧美国家职业教育十分发达 ,有许多成熟的经验可供学习借鉴。可选派教师出国考察、研修、进修、培训,也可聘请外籍教师担任教学工作。通过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先进的课程与教材、先进的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等教育资源,提高教师培训层次与质量,提高教师的外向型素质,以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给职业教育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6.激励与制约相结合。对教师进行合理使用、规范管理,也是中职学校师资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本着激励与制约相结合的原则,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使师资管理工作纳入正轨。在用人机制改革、住房制度改革、津贴分配等涉及教师切身利益的各项工作中,要适当地向“双师素质”教师倾斜。
五、“双师素质”教师评价
1.职业道德考核。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规范,是教师道德品质在职业行为中的集中表现。教师要爱岗敬业,要热爱学生,要严谨治学,要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人范”,良好的职业道德是确立教师地位与威信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之一。
2.专业教学能力。“双师素质”教师首先是教师,掌握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教学能力是基本的要求。从社会上招聘的教师,可能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果不懂得教学方法,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
3.实践教学与评价能力。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是教师进行实践教学的前提。教师不仅要会教,要会指导学生具体操作,掌握实践技能,并能对学生的实践做出正确的评价。
4.课程建设与科研能力。“双师素质”教师应具有根据社会需求进行新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能力,应能对课程建设成果进行检验。
5.较高的学历与专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是职业学校师资的中坚力量,中职教育特点要求教师具备有较高的学历与技能,还应具备有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陈孝彬.教师职业专业性.教育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