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的朝圣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0707033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长来电,路遥离世20周年,让写文章。
  写路遥,我愿意。
  与路遥有过一面之缘,准确说是一背之缘,因为我只看见他沧桑的背影,在陕西省作协窄小的院子里,墙边,不久,他便去了。
  路遥最著名的作品先是《人生》后是《平凡的世界》。《人生》因为拍成电影而影响甚广,高加林成为众多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年轻人的希望和楷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平凡的世界》我没有认真看过,巨长,百万字,我估计认真看完的人不多。但是我把他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看了两遍,通篇都让我感动,包括那两只陪他完成写作的老鼠。
  让我震撼的其实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的人生。是他前半截无法选择的苦难人生和后半截心甘情愿选择的更加苦难的人生。
  与其说《平凡的世界》这样的作品越来越少了,不如说路遥这样的人越来越稀少了,这种坦然面对苦难、精心创造苦难、甘愿享受苦难的如今还有几人?
  我也是搞创作的,我的生存感受和生活目标是:创作并快乐着。如果过程不能让我快乐,那么无论结局如何我都是不会去做的。
  所以路遥的生存方式让我吃惊。他的创作太苦了,类似宗教信徒,类似苦行僧,类似把头磕破也要继续前行的长途朝圣者。他如此说:“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会活得更为充实。”“要对自己残酷一点。应该认识到,如果不能重新投入严峻的牛马般的劳动,无论作为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你真正的生命也就将终结。”
  牛马般的劳作是他给自己设定的生存模式。
  沉重和苦难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这种苦难是他无中生有创作出来的,他的伟大作品,正是诞生于他创作出来的伟大的苦难之中。如果没有苦难,就难有辉煌的作品和人生。
  路遥说在写作时,常常会忘记吃饭,经常一天就吃一顿饭。通常每天写作十几个小时,连去河对面的矿区小卖部买点心都没有时间。“每天的任务都限制得很死,完不成就不上床休息。工作间实际上成了牢房,而且制定了严厉的‘狱规’,决不可以违犯。夜宵就是两个冷馒头。”而且还是个烟鬼,饭可以不吃,烟绝对不能少,直抽到肺部罢工。
  这样炼狱般的写作是对生命极大的消损,很快,他病倒了。
  “长卷作品的写作是对人的精神意志和综合素养的最严酷的考验。它迫使人必须把能力发挥到极点。你要么超越这个极点,要么你将猝然倒下。”
  路遥把两个“要么”都完成了。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痛苦是生命中额外的负担,而对有些人来说则是生命的必须,比如路遥,品味痛苦、享受痛苦完全是一种自觉,一种嗜好,一种快感。他生命中的每一次拔高,都因为脚下有一把坚实的梯子──痛苦。
  乍一看,我追求的是“快乐创作”,路遥追求的是“痛苦创作”,再一看,原来他的“痛苦”就是“快乐”。一种超越了苦难的更高层次的快乐。
  “只有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人才有可能成就某种事业。”在路遥42年的生存时空里,是怎样一直保持着这种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执着的呢?
  这需要心底有一个信仰。有信仰和没有信仰的人生是截然不同的。
  舍去眼前唾手可得的一切,静下心来,去执著地追求一个未知数,这是今天的人很难做到的。
  路遥为了完成《平凡的世界》,给自己列了一个近百部的长篇小说阅读计划,并完成了十之八九。还读了大量的杂书:政治、哲学、经济、历史、宗教、农业、商业、工业、科技、养鱼、养蜂、施肥、税务、财务、气象、历法、造林、土壤改造、风俗、民俗、UFO。还找来了1975年到1985年这十年间的《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一种省报,一种地区报和《参考消息》的全部合订本……不仅读,还做了大量的笔记。
  我真的是服了。
  如果让你丢下城市舒适的生活去偏远的矿山,连起码的饮食都不能保证,与老鼠同床而卧,你愿意吗?
  如果让你为了写一个不能确定有没有人看的百万字小说,连续大半年去翻阅枯燥的资料,直到把手指头都翻破了,你愿意吗?
  如果让你为了一部前途未卜的作品放弃整整六年的正常人生活,远离人群,远离权势,远离荣耀,远离功名,你愿意吗?
  我的回答是:我不愿意。
  所以,我永远也成不了路遥那样的伟人。
  路遥说他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人都傻了,连过马路这样简单的事情都要考虑半天。把人给“折磨”成这样了,为写一本书生命严重透支,为什么啊!
  “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这是路遥说的。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路遥身上,我们能看见中国古代伟人固有的那种儒家精神,献身精神和使命感。
  伟人是甘于平凡,甘于苦难,甘于寂寞,甘于舍去的人。虽然大部分情况下平凡并不造就伟人,但是从路遥身上我们看见,伟人确实是可以从平凡中走出来的,尽管概率很低。正因为如此,才更加凸显其伟大。
  这也是路遥被众多人喜欢的原因之一,因为大多数人是平凡人,因为大多数平凡人也渴望着不平凡甚至梦想着伟大。路遥,为他们打造了一个有可能实现梦想的参照版本。《平凡的世界》成了他们闯世界的教科书。
  路遥生长在社会最底层,最终成为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等诸多荣誉,成为一代人的偶像。许多校园里的年轻人互相鼓励说:想成功吗?读路遥吧。看看他的经历能否复制粘贴。
  六十三年前一个寒冷的冬天,路遥出生在陕北的一个破窑洞里,据说全家十几个人只有一床被子,他没有冻死真是万幸。七岁时因为实在养不起他,父亲把他送给远在100多里以外的伯父家。这100多里路是这个七岁的孩子一步一步走过去的,这个可怜的孩子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甚至没有鞋穿,脚上打满血泡。这段苦难的路程,羞辱的路程,被抛弃的路程,奠定了他一生苦难的历程。
  路遥对童年的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饥饿,经常饿到要去地里捡人们落下的玉米粒吃,破烂的衣衫经常遭来同学的取笑和打骂。不要以为这是苦大仇深的解放前,真的是在劳动人民翻身得解放之后的新中国。奇怪的是,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怎么就造就了路遥一颗思考的头脑和浪漫的情怀呢?   路遥有一个独属于他的精神场所—毛乌素大沙漠。我去过那里,广渺、干涸、孤寂、荒凉。除了拍照,我想我不会愿意在那里多呆。但是路遥却每逢遇到大事,尤其是面临生活和精神的严重危机时,都会不由自主地走向那里。他对那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那是人生禅悟的净土。“无边的苍茫,天边的寂寥,如同踏上另外一个星球。嘈杂和纷乱的世俗生活消失了。冥冥之中,似闻天籁之声。此间,你会真正用大宇宙的角度来观照生命,观照人类的历史和现实。在这个孤寂而无声的世界里,你期望生活的场景会无比开阔。你体会生命的意义也更会深刻。你感到人是这样渺小……”在这里,路遥的思维常常像洪水一样泛滥。
  这是一个伟大的作家的特质,从空旷中悟出纷繁世界,从寂寞中悟出辉煌未来,从渺小中感悟生命的博大。
  回过头来,我们今天这个时代还能造就路遥这样的人吗?或者,还需要拷贝他这样的生命模式吗?
  网络,把文化拖进了微博时代,谁还有时间和耐性阅读呢?不要说百万字了,连看千字文都需要耐心。没有安全感的生存环境,使得几乎所有人都把金钱和权利当成了生命中的诺亚方舟。有几个人愿意不识时务地、与世隔绝地、默默无闻地、死心塌地地做一件看不到结果的事情呢?
  这样想来,路遥那个苦难的时代其实也有它幸运的地方,至少不需要为买房养车去奔波,不需要和“高富帅”去攀比,不需要为发行量发愁,不需要在发展的大潮中担心被淘汰……写作就是写作,因为写作,所以写作。单纯地写作,安静地写作,纯粹地写作,干净地写作,真好。
  “作家的劳动绝不仅是为了取悦于当代,更重要的是给历史一个深厚的交待。”
  这也是路遥和大部分写手的根本区别所在,眼光只放在今生当下的人,当然要把名利排在首位,而路遥,关照的是历史,是比今生今世长远得多的广袤时空。
  正因此,路遥今天依然活着,今后也会活着。20年只是瞬间,42年也只是弹指一挥间,62年又怎样?82年又怎样?你会因为你比他多活了20年骄傲吗?生命的价值不是用时间长短来衡量的。
  世界上有三种人:大部分人仅仅是生存;少部分人生存并创造;极少部分人生存、创造,并把自己的创造存留人间。路遥希望做第三种人,他做到了。
  路遥出生在一个无人知晓的小山村里,却孕育了一颗雄心,而且有一种不知从何而来的坚定的自信。“认定你在做一件对你来说是前所未有的工作,甚至是做一件前无古人的工作。不论实质上是否如此,你就得这样来认为。你要感觉到你在创造,你在不同凡响地创造,你的创造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为你的工作自豪,就是认为它伟大无比也未尝不可。这不是狂妄。只有在这个“目中无人”的状态下,才可能解放自己的精神,释放自己的能量。应该敢于把触角延伸到别人没有到过的地方,敢于进入“无人区”并树起自己的标志。每一个思想巨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认识这个世界,揭示这个世界的奥妙,为什么你不可以呢?”
  “前所未有”“前无古人”“不同凡响”“独一无二”“伟大无比”“目中无人”“无人区”……正是这种自信成就了他的不寻常的事业。这叫我想起了他的乡党李自成,一个同样从小村子里走出来的中国皇帝。
  可见,雄心是成功的第一步。要有勇气对自己说:“你是最棒的,加油!”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2月,路遥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在想,如果这本书1992年还没有完成的话,他是不会1992年走的。他的坚韧超越了他的疾病,他的精神超越了他的肉体。
  精神决定肉体,这是真的。
  42岁,结束了年轻的生命。我想他是知道这个结局的,他就像一只燃烧的蜡烛,眼看着自己的生命迅速走向尽头,他也知道应该停下来歇歇,但是他停不下来,他的目标比他的生命更加重要,他必须完成,哪怕倒在半路上。
  这是一种殉道精神,倒下的过程和告别的结果都是他的宿命,是不可逆转的生命约定。
  死,原本就是生的一部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死,何谈生?
  生,也是死的一部分。没有生,何谈死?每个人从生下来的那一刻起就开始走向死亡。
  生和死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形式,死亡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生命形式的开始,它同样可以有内容,有意义,有价值。
  一个人一旦关注灵魂的价值,就会愿意放手许多肉体的需求,就会看淡尘世间的名利欲望,就会愿意作肉体上的减法,精神上的加法。
  路遥的生命在继续,他的价值在继续,他的意义对活着的人依然有意义。正是因为他不仅追求生的意义,也注重死的意义。死比生要长久得多,死是一种永恒。
  路遥用生命提示我们:关注生死,关注灵魂。(责编:魏佩)
其他文献
重读《早晨从中午开始》一书,是在路遥逝世二十周年祭日来临的时候。当我又打开深藏的记忆,才知有一道抹不去的印痕始终还镂刻在心底。  这是十二年前在滇西边城保山与《早晨从中午开始》面对面的时候……其时,我是因工作关系刚落脚在这里的。这样的一座边城从西汉开边设郡,历经了几千年的沧海桑田,至今依旧保存着岁月流变与积淀下来的历史文化的厚重感。这是在无数残留的古建筑遗址依稀还未散尽的古意上,是从布局未变但两旁
期刊
1992年11月7日,陕北黄土高原上的汉子、当代优秀作家路遥倒下了。迄今,路遥离开我们二十年了,当路遥离我们越来越远时,我们更加觉得他作为一名作家的伟大。但是,我们的世界依然平凡。有人说,一个真正的作家应该用生命写作。对此,我不置可否。但是,路遥是真正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回望先生短暂的生命历程,重温他那一部部著作,我感觉那是咬开自己的血管,蘸着热血和生命写成的。正应了曹雪芹那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
期刊
明代中叶,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一带的苏州地区,因交通便利,海外贸易的中心从扬州下移到太仓和松江一带,促使这一地区手工业、商品经济的繁荣,也给绘画艺术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文人们汇集于此,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为“吴门画派”的出现造就了物质基础、人才基础、文化环境。以沈周为“吴门派”的开宗大师,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也受南宋院体水墨山水和青绿山水的影响,追求气韵神采的笔墨,使文人画走向极盛
期刊
由大型纪录片《路遥》执行制片人王苗霞撰写的《纪录片〈路遥〉诞生记》将于本刊12期登出,作者用含蓄而朴实的笔触,回忆了大型纪录片的全部拍摄过程,道出了拍摄过程中许多感人肺腑的艰辛往事与令人啼笑皆非的拍摄花絮。  “距离拍摄纪录片《路遥》已经近三年了,说起这部纪录片的拍摄,我的心情就变得尤为复杂,不知从何说起,甚至不知道要说什么,因为发生的事情太多了,总之能把这部纪录片拍摄完成,虔诚地把这位命运多舛、
期刊
李斌权,1965年生,籍贯山西,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艺术发展中心主任,中国音乐书法的倡导者和奠基人。被誉为中国音乐书法的先行者与创造者,也是打通音乐与书法节律的成功实践者。  作品先后在保利、瀚海、荣宝、传是等各大拍卖公司拍卖,被奥地利、美国、英国、日本、香港、台湾等海内外团体和个人广泛收藏、反响强烈。  随着李斌权及其所倡导的音乐书法在艺术殿堂和国际高雅场合的频频亮相,其知名度在海内外的业界乃至社
期刊
2013年春拍已经拉开序幕,艺术品市场将会如何表现?能否走出去年以来的低迷呢?很多同行都怀着忐忑的心情期盼着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快速反弹。然而在笔者看来,调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没有到位的调整,就算有表面上的反弹也长久不了,对中国艺术品市场这一项被激素催熟的事物,走向真正的成熟还需要时间。  毋庸置疑,我们如今生活在一个“速成”时代,根据国际研究机构的报告,从2000-2010年,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实际增
期刊
在商代晚期,秦先祖“在西戎,保西垂”,西周中期孝王时,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始有“秦”之称。以后秦“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襄公于是始国”而有秦国。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先后翦灭六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统一为期短暂,共历二世,统治15年。秦人用玉崇尚质朴、讲求实用,与秦人“杂处戎狄之间”的文化根源有关,
期刊
今年11月17日,是著名作家路遥逝世20周年。通常而言,许多媒体可能都会开辟版面进行报道、纪念。不过以我估计,收藏文化类报刊也许不会出现只言片语纪念路遥的信息。这也正常,一般来讲,收藏与路遥、收藏界与《平凡的世界》有什么关系呢?不搭界。别的不提,就本刊来说,记得7月中旬,我第一次提出在路遥逝世20周年之际,做一期“纪念路遥专号”,编辑部同仁听了大吃一惊,甚为不解,纷纷担忧:“藏友会不会反感,读者是
期刊
央视一档收藏节目,最近播出一场“绝活”。山东某地一集币专家当场表演齐刀币鉴定,技艺“非同寻常”:其一是敲击刀币,听声音亮与哑。此法是传统常用手段,无可厚非,两三千年前的铜制品经长期氧化,声自变哑本属正常,但是这并非完全可用在赝品泛滥的今日,当今高手造假者早已不用新铜铸造高古假币,而用价格相对较低的汉五铢及其他古铜器破片熔化制作,单从表面颜色与声音辨识皆与新器物不同,颇可迷惑人,况且再人工制造点裂缝
期刊
同市场火热、天价频现的2011年相比,2012年艺术品市场可谓满眼低迷,境况惨淡。在国内艺术品市场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拍卖市场更是举步维艰,成交总额也大幅下滑。  2013年2月初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发布的2012年中国拍卖行业经营状况报告显示,2012年全国文物艺术品总成交额为279.28亿元,相比2011年,拍卖场次基本稳定,但成交额遭遇“腰斩”,下滑51.53%,是2012年度各拍卖业务种类中下滑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