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潜伏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ayd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9月的蒙古高原,风沙渐去,阴山两侧,绿草如茵。17日凌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某地,银色的月光洒在钻塔上,28台钻机的轰鸣声从山坳里远远传来,几十个战士睁圆了眼睛盯着各自岗位,像工蜂一样紧张忙碌着。
  这里是哈达门沟矿区,武警黄金某部野外施工现场,310分钟前,官兵们根据刚刚返回的一批样品分析成果,及时调整了新一轮钻孔的布设。今年,这个内蒙古最大金矿的资源量要突破100吨,中队党支部早就拍着胸脯向上级立下了军令状,现在,开工不到一个月,钻完的12个孔全部见矿,他们越干越劲头十足,越钻越信心百倍。
  此时已是凌晨2时38分,同样的月光抚摸着青城,呼和浩特医院的一张手术台上,为哈达门沟突破百吨大关提供第一手分析数据的人,正静静地躺在无影灯下,切除已经生长了三年的子宫疾瘤。
  她叫丁秘枣,支队实验室高级工程师。25年来,她分析过48700件岩石样品和123800件土壤样品,从没有发生过一次质量事故,用精准的化验数据为地质找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让一座座的金山、银山在草原上不断升起,成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她的战友们都说,部队提交了250多吨金子,功劳有她的一半。
  2009年9月,丁秘枣被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这位金山背后的巾帼英雄,在实验室里面“潜伏”了9000多个日夜后,才不得不掀开美丽而又神秘的面纱。
  大隐隐于市,巨匠本无声。
  金山照亮古长城
  破译金山密码的人竟然从来没出过野外
  包头市九原区,就是春秋战国时的九原郡,作为阴山余脉乌拉山最大的山口,哈达门沟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赵武灵王和秦始皇都在这里修筑了长城,来阻挡匈奴的进攻。
  1986年黄金部队开进哈达门沟找矿,为中国经济稳定发展筑建金色的防线。这一年,学化学分析专业的丁秘枣在内蒙古大学毕业了。
  生在“敕勒川,阴山下”的土默特左旗,丁秘枣继承了蒙古人的特点,眉毛向上挑,颧骨略微高些,让人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位像沙蒿一样温顺、坚韧的蒙古女人。
  丁秘枣读中学时,学校东边有一个地质队,北面驻扎着一个部队,这段生活在军人与地质工作者中间的人生经历,让她爱上了朴实无华的石头和铁血豪情的军营,应该说身为“内大”的高材生,家里当时还有几门像样的亲戚在呼和浩特大机关里,丁秘枣并不愁分配工作,可是她不顾父母的阻拦,放弃了很多待遇优厚的科研单位,选择黄金部队的基层实验室。其实她对这支部队的情况知之甚少。
  当年穿着一身新军装的丁秘枣兴冲冲地走进支队大院,就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几排低矮的平房,一大片菜地,厕所离宿舍一里多,一顿顿大白菜炒粉条,一支整天和黄金打交道的军队,生活条件寒酸的让人不敢相信。第二天,有几位分配到呼和浩特科研单位的同学带着对黄金的好奇一大早就一起跑过来看她,在大门口站了几分钟,他们留下了一句话失望而回,“这样的单位能找到金子吗?”
  丁秘枣心里开了锅,同样的疑问也敲进她的脑海里,她暗暗责怪自己的一时冲动,向领导提出要另谋高就,政委什么话也没说,派一名干事把她带到荣誉室。
  两扇朴素的门被轻轻推开,一面面金色的奖状、一个个光芒四射的奖杯夺目而来,丁秘枣立刻停下了脚步,望着“国家地质找矿先进单位”、“地矿部地质找矿突出贡献奖”、“先进支队”这些目不暇接的荣誉,她感到胸中擂起了战鼓,热血沸腾!
  她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看似平凡的院落里面,竟然潜伏着一伙无名英雄!
  丁秘枣这才知道,改革开放初年,国家组建黄金部队来担负充实金库的重任,黄金储备能支撑经济的繁荣,她对黄金部队的了解深入了许多;她还从战友们口中得知,院子里那些满头银发穿着绿色军装的老头们,兵龄也不过七八年,在部队组建之初他们就已年过半百而且事业有成,都是内蒙古地矿部门的专家,为了国家能快点富起来,他们退休后又主动申请来到部队,有的在千山万水中跋涉找矿,有的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奉献余辉,这不正是中国知识分子们传承的“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情怀吗?丁秘枣心潮起伏难平。
  没几天,细心的丁秘枣透过部队实验室有限的条件、官兵们简朴的生活, 又发现了自己原来没注意到的细节:30多样仪器件件擦得干干净净,20几个战士个个生龙活虎、昂扬乐观,更让她佩服的是,实验室里面很多学历不高的战友,实践能力远远超过她这个本科生。
  人心思奋、事业留人,又一個失眠之夜过去了,丁秘枣不再彷徨,她要留下来圆自己当兵的梦想,她要和战友们一起艰苦奋斗,挑起富国强兵的重担!
  由于实验室技术人员缺乏,丁秘枣岗前培训一周后就带组独立作业,思维活跃的她把大学里学到的“活性炭原子吸收光谱法”移花接木引入实验室里,长期以来“滴定法”测金不准的难题被这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姑娘轻松破解,为迅速登记哈达门沟矿权面积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有了哈达门沟,支队一下扭转了连续两年找矿青黄不接的局面,完成了从河里找金向山上找金的“华丽”转身,丁秘枣刚到部队就立了大功。
  如今的哈达门沟已经成长为内蒙古第一个特大型金矿,和附近闻名世界的白云鄂博、神府煤田一起成为内蒙古矿业的重要支柱。而众所周知,黄金在经济上的战略意义远大于它在市场流通中的价值。
  丁秘枣和哈达门沟“同批入伍”到部队,她对这位“战友”有一种特殊的感情。25年来,她的战友们在哈达门沟先后发现了7个脉群共计53条金矿脉,十几万件样品每一件她都亲手操作分析。
  乌拉山上喜报频传,金蛇狂舞,实验室里丁秘枣披星戴月,燃烧青春,为了哈达门沟,她每分析一件样品就多生一根白发。丁秘枣足不出青城,却掌握着几百公里外金山的密码,让她成为内蒙古化验分析界的传奇人物。
  这样的密码来之不易,这样的密码更要精准。
  潜伏在实验室里
  阿兰扎尔的眼睛比苍鹰还要敏锐
  在蒙古草原上,有经验的老牧民,夜间骑马,用鼻子就能嗅出周围的土质和牧草的种类。丁秘枣从小就崇拜这样的老牧民,她觉得自己的化验分析也要达到如此精准,不过她嗅到的不是土和草,而是埋藏在土和草下面的金子,因为她是牧金人。
  黄金部队的生活年复一年都是这样,整个春天、夏天和秋天,野外都在攀岩逐石、金戈铁马的厮杀,部队驻地的实验室,总给人感觉有着“风吹草低现牛羊”的从容,然而,实验室里并不平静。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三元井矿区的野外地质工作才开展两年多,就进入了普查阶段,高高的钻塔傲然耸立,钻头扎扎实实地钻进岩石里,寸步不让,两个地质技术人员手里拿着放大镜对着一节节灰黑色的岩蕊反复地观察着,黄铁矿化和硅化非常明显,岩石蚀变矿物质较多,和地表挖出来的矿石十分相似。
  他们确信第一钻就打到了设计预想的矿脉,喜出望外。时间就是黄金,他们火速派人把样品运回支队化验室,以指导下一个钻孔的布设。
  四子王旗是历次神舟飞船着陆的地方,“弟兄们加把劲啊,下次飞船上的黄金部件就用四子王旗的!”官兵们摩拳擦掌,要沾上飞船的“神气”,在这里找到金子。
  但科学面对的不是热血,而是事实。
  三天后,这批加急样品的分析成果返回,每吨岩石里面才有0.1克金子,数据显示岩石中金元素的含量远远低于工业品位。“绝对不可能!”野外地质人员找矿心切,对化验室的分析报告产生了怀疑,他们撂下手中的地质锤马上坐在钻塔下开会,一致提出要对刚刚分析完的样品做内检。
  内检就是在实验室内部重新检查,按化验规范,实验室加工野外送回来的样品时,每一件都要留两份副样,作为地球化学数据保存起来,必要的时候,地质人员有权对副样提出抽查。
  丁秘枣仔细检查了实验室的流程,实验室没有出错!
  但她要用事实说话,她点了点头,吩咐官兵们停下手中其他分析工作,尽快做好第二次化验工作。
  16个小时后,内检分析报告传到了三元井矿区,内检数据与原始分析成果一模一样!但是因为地表矿化太好,而且三元井的地质条件对金成矿非常有利,地质工程师仍然坚持认为实验室把岩蕊中的高品位金分析没了,他们把官司打到总工程师那里,请他指示把这批样品送到外面,另一家化验权威——内蒙古矿产实验研究所做最后一次分析。
  丁秘枣在完成两次化验之后,反复查找各个化验环节,没有发现疏漏之处。她知道,既然自己的实验室没有任何问题,如果野外采集样品时没有装错或丢失的事情发生,这批样品应该本来就没有矿!
  但是,外检仍然是地质工作者的权利,她默默地帮助战友挑取要送外检的副样,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又三天过去了,内蒙古矿产实验研究所的分析报告传到支队,送到外面检查的样品成果和实验室前两次得到的数据几乎一样,所有品位都小于等于0.1克,三次分析都在证明岩石只是略具金矿化,三元井矿区不含金矿已是客观事实。
  后来三元井又打了几钻,最深的一直到地下400米,岩石取样化验后都没有品位,而且越往深部金矿化越差。年底部队从那里撤离。
  “搞地质的眼睛容易被表面矿化现象蒙蔽,丁工的眼睛能盯进岩石里!”从此,地质工程师们对丁秘枣的分析成果更加信服。
  这些年来,部队在内蒙古近国土面积十分之一的广阔地域上找矿,发现大大小小的矿山几十个,检查过的矿化点上千个,官兵们走过的地方,没有其他地质单位再找出过金子来,而且提交给国家和地方的各类矿山,资源量全部符合勘查报告,生产实践证明岩石里面的黄金只多不少。一条金矿脉最长也就上千米,放在内蒙古方圆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过是沧海一粟,丁秘枣躲在实验室里,实现了几百、几千里之外的“精确打击”。难怪很多蒙古族战友说,阿兰扎尔的眼睛比苍鹰还要敏锐,丁秘枣的眼睛比阿兰扎尔还要精准。
  阿兰扎尔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神的眼睛是与生俱来的,而丁秘枣搞化验分析的眼睛是在千辛万苦的工作中得来。
  精细的人不娇贵
  弱女子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勇气
  这位蒙古族的优秀女儿一心钻研工作,她的思维离不开广阔的草原,她把地质与化验两门科学,比作游牧和农耕这两种蒙古草原传统的生活方式,“放牧的人要四处游走寻找牧场,种田的人要守家侍地种好麦子”,她把部队当成一个朴实的家。
  丁秘枣没有出过野外,但是非常了解找矿的艰辛,她经常去宣传干事那儿要来战友们在野外“游牧”的照片,压在办公桌面的玻璃板下,每天都要让这些布满老茧的手、满身油污的工作服、荒山戈壁啃凉馒头的画面来激励自己,担起分析化验的重大责任。
  实验室一隅之地,却头顶着数十座金山,她时刻告诫自己,不能成为黄金部队的罪人,一定要炼成“火眼金睛”,为地质找矿提供绝对准确的分析数据!
  其实,精耕细作的化验分析里面也充满了辛劳,而这些只有丁秘枣本人最清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支队仅哈达门沟矿区每年就有7千到8千件样品需要化验,实验室还要对样品数量的三分之二做质量检查。同时,散布在西蒙、东蒙及中蒙边界等矿区的样品源源不断地送回部队,化验任务繁重可想而知。
  时至夏日,呼和浩特骄阳似火,透过玻璃窗向外望去,似乎都能看到热浪起伏的波纹。丁秘枣大汗淋漓站在600度高温的马弗炉旁烘烤样品,口干舌燥只好靠不停地喝水来降温,炎热使毛细血管活跃膨胀,流鼻血后用纸塞住是常有的事。
  内蒙古高原的冬天雪暴风急,实验室下水管经常损坏,战友们都忙着工作,来不及排水,丁秘枣就立在积水没鞋的操作间里,踩着湿漉漉挂满冰碴的砖头化验,脚下凉气渗透慢慢上移,通风窗吹进的冷风从头顶无情地灌入肺腑。
  部队转隶后支队化验室的条件不断改善,丁秘枣当年落下的膝疼和腿疼病根却一直没好,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风湿越来越重,她每年都有几个发病期。战友们陪她到医院里拍过的片子有几十张,可是她从来没有舍得时间住院治疗。2008年丁秘枣腿病复发,水肿呈紫红色,发肤表面透明发亮,一直肿到脚跟,她从未休息,靠脚尖着地,一点、一点地走了一个多月,保证实验室顺利通过认证,达到了国家标准。
  在哈达门金矿区提交详查报告期间,分析钾、钠元素时,丁秘枣不慎被氢氟酸烧伤,氢氟酸具有极强的腐蚀性,石头都能被它烧出一个洞来。一阵泡沫浮起后,丁秘枣的手背变成了蜡黄色,十几秒钟就烂了一大片,接着表皮脱落,里面焦灼凹陷,疼痛难忍,可是她仍在坚持配制试剂。战友们几次心疼地从她手里抢过烧杯和移液管,又被她笑着夺回来。
  详查报告需要实验室为矿山提供全面的地球化学信息,对哈达门沟的岩石进行硅酸盐全分析是实验室的重中之重,必须得丁秘枣亲手操作才能完成。由于所使用的镍坩埚对氧化钙、氧化镁的测定有干扰,得用剧毒药品氰化钾来排除。
  左手刚被酸烧过还缠着绷带,丁秘枣把它轻轻解下来,向试验室走去。
  边疆锦秀春满园
  她要竭尽全力带出一大批化验分析高手来
  300多年前,康熙帝为了稳固边疆,把他的女儿晴恪远嫁到塞北。这位长在深宫大院里的贵公主没有辜负满蒙联姻的重任,带来上千名匠人开发土默川,在荒野里辟出四片庄园,辛苦经营成名扬天下的四个水村。从此,塞外也有膏腴之地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多关内百姓闻风而来,携妻带子聚居于旁,慢慢成就了今天呼和浩特市重要的农区。
  尽管人们早已忘记历史上名不见经传的晴恪,可是她留下的美丽庄园至今仍是旅游胜地,那是她传承给后人的事业。
  一个女人的力量和胸襟有多大!
  一马当先,能够带动万马奔腾,丁秘枣深知人才对一个单位兴旺发达的珍贵,部队把她这位实验室里的第一个本科生培养成了化验专家,作为实验室的技术负责人,她要把自己的本领传递下去,竭尽全力带出一支化验的中坚力量来。
  大学生李文静刚来部队时很活跃,可是没多久就愁眉不展,常常一个人对着窗户外面发呆,工作心不在焉,接连打碎了四五个烧杯,听说她觉得自己来错了地方,提出要转业。而且,铁了心的文静非常敏感,沉默静坐,三缄其口,让很多前来做思想工作的人无从下口。
  望着文静迷茫的眼神,丁秘枣很心疼,她了解现在年轻人的价值观念,只要所选择的工作值得自己去托付青春,她肯定会留下来。她决心要带着文静走出心中的阴雨,帮助她把好人生的重要关口。
  多年来的实验室工作练熟了丁秘枣的手,却没练巧她的嘴,没有高谈阔论的口才,她只有用春风细雨滋润这位后来人。开始,这位比文静年长二十几岁的老大姐也是一次次碰壁。 但是,她还是一次次耐心地寻找机会。
  到了节假日,李文静一个人呆在单身宿舍里,丁秘枣不管化验任务多忙,也要抽空过去坐一会儿,文静不说话,她就从自己谈起,动情地诉说自己年轻时的工作、婚恋上遇到的挫折。两个人的心慢慢地靠近了,最后她们可以自如地谈一些女人自己的话题。两个月过去后,文静烦躁的情绪也渐渐平静下来,丁秘枣的心中稍稍有了底。
  接着,她又特意安排几个能说會道的战友,轮流陪文静聊天,让文静知道自己选择的实验室,现在已经是内蒙古金化验分析界的权威,自己从事的化验工作对黄金部队的发展乃至推动中国经济的腾飞都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文静的眼睛一亮,心动了,从那以后,干工作的热情一天比一天高。丁秘枣把20多年来的经验毫无保留传给了她。李文静掌握了全部方法和仪器之后,决定要继续深造,丁秘枣得知,尽量分配给她较少的分析任务,让她有充分的时间学习。
  李文静在呼和浩特读研时每到周末假期就来和丁秘枣一起加班,后来到北京读博时,她经常和丁秘枣通电话交流化验前沿知识。
  2009年7月,李文静博士毕业后谢绝了中国科学院老师的挽留,重新回到部队,成为实验室学历最高的技术人才。丁秘枣欣喜若狂,委任她为实验室技术最先进的ICP组长,两人现在正研究哈达门沟金矿区稀土元素含量的课题,希望能在这座内蒙古第一个特大型金矿上发现新的奇迹。
  自从1995年担任实验室技术负责人以来,丁秘枣把22名新毕业的大学生引领到化验岗位上,其中2名考上了硕士、1名考上了博士,把17名士官骨干培训成分析能手,其中有15名士官拿到了大学文凭。
  在实验室人手紧缺的情况下,丁秘枣大胆起用人才,把非化验分析专业的干部培养成化验分析的高手,让学历低有耐心的兵带组,用兵做干部才能做的工作,如今,凭借人才优势,支队实验室已经成为内蒙古高原的一支重要科技力量。
  这些年来,丁秘枣培养过的技术骨干遍布黄金部队的各个实验室,其中仅驻扎在海南的武警黄金某支队就去了3人,他们到那里不是做技术负责就是被安排在重要分析组里。
  支队实验室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影响力一年比一年大,地方很多同行纷纷前来取经。蒙古族的儿女生来就有开放的思维、开阔的胸襟,身为一名基层科技工作者,丁秘枣没有忘记,当年往返于母校及地方科研单位学习化验知识的过去,如今她技术成熟了,也要回报社会,为社会培养人才。丁秘枣利用业余时间,无偿为内蒙古的各个地质单位、矿山、森工和银行等单位培养了化验人才323人,帮助内蒙古自治区62家地矿单位建立标准化实验室,她培训过的技术人员有49人,现在成长为所在单位的化验专家。
  一个女人的力量和胸襟有多大,她用原子点亮了内蒙古高原,她的心中能装天下!
  大义何重死生轻
  用我纤纤素手实现忠诚卫士誓言
  呼和浩特在元代称作丰城,当年元代诗人魏初还没进城就留下了“荞花如雪近丰城”的慨叹,至今,大青山脚下每年的六七月份,仍然可以看见大片的荞麦生长在沃野,朴素的荞麦花清香溢满青城,溢满草原。
  丁秘枣一生最爱吃荞麦面捏的饺子和莜麦做的炸糕,她说一吃上这些东西,就会想起母亲那张慈爱的脸。
  1990年夏,丁秘枣母亲病重从土默特来呼和浩特住院。此时支队正为哈达门沟金矿首次提交勘查报告做准备工作。母亲躺在内蒙古自治区医院的病床上,部队和医院只有几百米距离,与100多公里的土默特老家相比,母女当时的距离可谓是近在咫尺。
  在母亲来呼市的前一天,丁秘枣已经主动担起了硅酸盐分析,她要用细致的实验来向世人描绘出哈达门沟这座金山的微观世界。
  接过这项是整个实验室最繁重的分析任务,丁秘枣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沉,她心里牵挂着母亲,又不能因为心绪而影响要求如此精细的工作,觉得手中的每一件器皿都有千斤重。
  她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里,脸上流着紧张的汗水,心里流着愧疚的泪水。在母亲住院的20多天里,丁秘枣每天电话里嘱咐在医院陪护的爱人,换样买老人爱吃的东西,几次派女儿放学后去看望外婆,自己却忙着化验一天未去陪护。
  母亲出院后的一天晚上8点多,丁秘枣在实验室里抽不出身来,她让一位战友去家里给孩子送饭,这位战友发现有人在楼门口等她回家。原来,丁秘枣的母亲回老家不久病情复发,去世了。
  呼市离老家只有一个半小时的车,在为母亲送葬返回呼市的途中,丁秘枣觉得这段路竟远似千里万里,她想象着一向最心疼她的母亲是如何在弥留之际一遍又一遍呼喊着自己的名字,泪水把蓝天和草原模糊在一起。
  世界上最爱她的人已经渐渐远去,未能看到母亲最后一眼,成了她心里永远的痛。
  因为夫妇双方都忙于工作,丁秘枣的女儿一岁半就上了幼儿园。女儿上小学时中午没人接,脖子上挂一把钥匙,回家吃碗泡面就走。有一回,女儿学校里有一名学生过马路出了车祸,那几天野外运回来的样品堆积如山,战友们怎么劝,丁秘枣也没有离开自己的岗位,可是每天中午在化验室里她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后来,女儿的老师没办法,只好亲自送这位“没人疼”的学生过马路。
  “我不是家庭主妇,我不能拿了部队的工资干自己的事”,回想起这些事,丁秘枣很内疚,但她不后悔。
  这位“以岩石为母,以青铁为父”的黄金部队女军人,25年来忘我地工作,她没有休过一次像样的周末,不顾家,不顾母亲和孩子,全部心思都用在化验分析工作上,也从来没有顾及过自己。
  2007年底的一天,当丁秘枣躺在B超室床上被医生通知有兩个直径为3厘米的子宫肌瘤时,她一脸轻松,出奇的平静,医生有点诧异,严肃地告诉她,这种肌瘤很不稳定,希望她重视起来尽快做手术,以免引起癌变。丁秘枣点了点头,心不在焉地从卫生队出来,又径直回到了不远处的实验室。
  责任编辑/毛毛雨
其他文献
我的工作地点在神州北极漠河附近的原始森林中。入伍几年,在部队受得最多的教育是“忠诚卫士”教育,听的最多的故事是“西口子”的故事。有人说“西口子”离我们太遥远,已经没有号召力,但谁不知越是沉年的酒越香醇,越是尘封的情越浓厚,越是穿越时空的感动越能震撼人们的心灵。作为“80后”的一代,沉醉过网络的迷幻,看惯了世界的精彩,对于牺牲与奉献曾有过大大的疑问。直到有一天,我看到“西口子故事集”中一个共产党员平
期刊
任世琦,武警黄金第一总队演出队战士,出生于河南剪纸之乡,书法之乡。从小耳睹目染,对剪纸艺术比较痴迷,自己购买了大量的民俗民风剪纸书籍悉心钻研,并先后拜访了多位地方知名剪纸刻纸藝人请教。其中水浒传108好汉的人物剪纸长卷被云南知名文化机构收藏,多幅作品在各大媒体报刊发表。
期刊
主人公简介  王金霞,37岁,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创美形象设计职业学校校长,原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建筑公司第四分公司团委书记兼政工科长。1998年,在企业分流中下岗。面对下岗后的艰难处境,自强自立,艰苦创业,从最初一间只有20平米的美容店做起,目前已创办一家婚纱影楼、十多家美容连锁店、一所形象设计职业学校、一个色彩顾问工作室等经济实体。先后培训、安置下岗职工和社会待业人员800多名。被总政和全国妇联评为
期刊
(一)孕 育  淡蓝色的炊烟轻盈地牵引着一缕悠闲的目光,袅袅升起,虽然炊烟扎根于火热的生活,但是掠过低矮瓦房的阻拦,与风一拥抱,它就只顾炫耀自己的无拘无束了;这时,苍茫的落日正投下它深沉的雾霭。岁月的划痕,就在这悠闲的流淌中,无声无息地溢出。  我就出生在这样的山村:四周傍着秀气的小山,外面,再远一些,连着蜿蜒起伏的大山。山,是墨绿色的,跟天相接,遇到晴朗的天气,那些远山会变得跟空气一样透明。现在
期刊
2001年,新兵下连不久,炊事班一名老兵休病假,我奉命去帮厨。洗菜、烧火、揉面、切菜……从最简单的做起,半个月后,因能吃苦,工作踏实,司务长向中队领导建议,让我留在了炊事班。  炊事班养了两头可爱的小猪,因为入伍前家里养过猪,所以我主动承担起养猪任务。每到官兵们吃完饭,我就收集好剩饭剩菜,拌点饲料和我自己上山采的野菜后,挑起猪食桶去喂猪。猪的饭量一天天渐长,我肩上的担子一天天加重。一个多月后,我们
期刊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吗……”李春波这首《一封家书》,曾经感动无数游子心。诗人李白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更是把家书价值诠释得淋漓尽致。然而,随着信息社会发展,传统书信似乎正慢慢淡出生活。在军营,从初入军营的新战士,到扎根军营的老兵,兵龄越来越长,电话越来越多,写信却越来越少。南京军区某炮兵团针对这些现象,在官兵中大力提倡少打电话多写信,以书信传递真挚感情,建立起连接战士、家庭、部队的纽
期刊
金秋时节,武警黄金四支队文化活动中心人头攒动,官兵们正饶有兴趣的欣赏着一幅精美的《金陵十二钗》剪纸画。这幅剪纸长2米、宽1.5米,构思巧妙,画面逼真,做工精细,这幅剪纸作品出自哪位名家之手?士官宋立甫自豪地说,剪纸画的作者是支队政治处宣传保卫股的女干事孙怡利用三个月的业余时间创作的。孙怡有个心愿,她想用自己的剪刀剪出一組完整的黄金兵踏遍青山找金图,把部队的变化、官兵的生活,通过剪纸的方式表达出来,
期刊
看到天上的小鸟自由自在的飞翔,无忧无虑的唱响,它们是那样的愉快。想想自己的心情,看看自己身上的着装,不由发出了哀叹声!感觉自己像齐天大圣被压五行山一样无奈,想使出浑身解术把大山来掀翻,然而大山顶上有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来把我束缚,它就像释迦摩尼“条幅”牢牢的镇压着大山纹丝不动。  向往,向往外面的世界,向往神鹰的翱翔,眼神中流露出忧郁的目光,流露出渴望自由的向往,真想站在喜马拉雅山上远望、真想登上珠
期刊
“一树百枝千万结,更应薰染费春工”。赞美丁香花的诗句有很多,我独喜欢金代诗人元好的这句诗,寥寥数字便让花的形态、醉迷春风的景色展于面前。丁香花原产地东北,品种有紫色、淡红色和白色等,是哈尔滨市市花,因此哈尔滨不仅有“冰城”的雅称,还有不为多数人知晓的另一别称“丁香城”。有一个关于丁香花的美丽传说,相传只要找到了五瓣的丁香花,就会找到爱情的幸福,丁香同时拥有“爱情之花”和“幸福之树”的美誉。  在美
期刊
【背景介绍】在训练之余,官兵们最喜欢的就是在军网上“冲浪”,因此网络用语也成为了部队官兵生活中笑谈的用语,网络上流行的语言是“网虫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而对于个性签名来说,一是体现了年轻化,二是体现了有文化,“90后”士兵很喜欢更新自己的个性签名。  对自我个性的张扬  【军营QQ签名】:  1.别看资料,看聊效!  2.曾经有个女孩要与我共赴黄泉——“你再不还我钱,我就和你同归于尽”,曾经有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