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子回头

来源 :江门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9926279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5月8日
  过了五一节,工厂订单骤然增多,各部门都在申请招工。我所在的机加课也招聘12人。今天是新工人上岗培训后,分配到各部门上班的日子。上午9时,人资部通知我去培训室带新员工。过去一看,我吃惊不小,这批新招的工人,听说是山东人,个个虎背熊腰,膀大腰圆,用当今流行的话说:忒雷人!
  我的主管老郑课长倒是很高兴。“我就喜欢这大块头的款式。要形象有形象,要力气有力气。”老郑课长兴奋地对大家说,“比如篮球比赛,扣篮、抢篮板球,身高的优势不就发挥出来了;再比如,拔河比赛,只要我们机加课一出场,绝对是实力雄厚,从气势上就能压倒对手!”
  2012年5月10日
  这群来自山东的兄弟,工作中着实表现不错。比如拉物料,装了物料的木箱,以前要两个工人抬才行,而他们,都是独力完成的。老郑课长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可是,组长老万却向郑课长反映一事,听得郑课双眉紧锁。
  老万组长说,这帮山东兄弟,大多数都表现不错。只是,有一名叫冯卫兵的,可能有些麻烦。
  郑课长说,都什么年代了,怎么还有人叫这个名字?听起来跟“红卫兵”似的。郑课长的童年是从文革的阴影下走出来的。他的父亲在文革中被“红卫兵”迫害致死。几十年过去了,留在心中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什么“文革”、“红卫兵”之类的词,至今听起来,他都心有余悸。
  老万组长接着说,听说,那个冯卫兵以前是当兵的。在部队技术很有两下子。依仗着自己有些本领,难免心高气傲。
  郑课长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的地盘我做主,他难道还能反了不成?
  那是那是。老万组长连连点头称是。
  2012年5月11日
  今天在饭堂吃午饭的时候,我听到有几个员工在私下里谈论冯卫兵。说那个冯卫兵真是太有才了,简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中一名员工还说,等着瞧,他制造的一系列事件,受害者肯定会在同一时间里粉墨登场,老郑课长就等着收拾“万家诉讼”的局面吧。
  我听得胡里胡涂的,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看来,老万组长说得没错,这冯卫兵看来真的不是一盏省油的灯。
  2012年5月15日
  今天一上班,品管课的品管老粱就来向郑课长告状。老粱品管气急败坏,他指着额头上一鸡蛋大小的疙瘩痛心疾首地说,郑课长,您给我评评理。我长到三十多岁,还没有谁敢如此明目张胆地欺负我。上班时,我正在来料检验,远处突然飞来一不明飞行物,“光当”一声,不偏不倚地击中我的头部,留下此副“尊容”。品管老粱十分肯定地说,这绝对是冯卫兵所为。听说此人当过兵,在部队飞镖技术百发百中,无人能及。品管老粱反复强调说,除了他,再没有人会有此“绝技”。
  郑课长想了一下说,粱品管,证据呢?有没有证据?
  老粱品管头摇得像拨浪鼓,说,没证据,这小子出手太快,没证据。
  郑课长叹口气说,这就不好办喽!
  正说着话,副组长小林风风火火跑进来。小林说,他在即将落座时,凳子被突然抽去,“吧唧”一声,摔得四脚仰叉——他遭到冯卫兵的“暗算”,中了“空凳计”,患上了严重的“恐空症”!
  2012年5月16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今天上午,郑课长刚开完早会,人还没坐到座位上,品管课的粱昌盛就来告状。粱昌盛说,郑课长,您给评评理,我在生产线上巡检,满车间的回头率竟达100%。大家个个捂着嘴巴冲我笑。我纳闷,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后来,还是我老乡黄蓉蓉告诉我,说我背上贴着大红标语,你猜写的什么,“打倒反动派!”您说,我满车间招摇过市,这不是严重地侵犯了我的“名誉权”吗?
  郑课长正要让我去叫冯卫兵,打了个电话,说是召开临时会议,就匆匆地走了。
  下午上班时,黄蓉蓉哭哭啼啼也来告状,说她刮披锋时,冯卫兵把蟑螂放进她的口袋里,把她几乎吓晕。黄蓉蓉哭着说:“这不是明显的打击报复行为嘛。就是因为我揭露了他的罪行。”
  郑课长气急败坏,决定对冯卫兵进行促膝长谈。
  2012年5月18日
  公司从今天起推行BI活动。部门和个人都要进行评选。活动如火如荼地进行,各部门间都在竞争,每个人都在争做生产标兵。
  今天上午,郑课长召集全体人员开会,传达BI精神。郑课长说,“BI”是泊来品,就是行为识别之意。是对内的组织管理和教育以及对外的一切活动和反馈,是企业中人的行为的反映。BI似企业的“手”,是企业中人的行为反映。它是一个课堂,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我希望,在学习BI的日子里,我们能知礼守节、行礼如仪;在学习BI的日子里,我们互尊互重、共创文明之风。
  下面掌声雷动。
  2012年5月21日
  BI精神传达下去,对于能否贯彻执行,郑课长显然底气不足。他最不放心的,就是冯卫兵。他担心冯卫兵会在这节骨眼上,再制造出什么“恐怖事件”来。郑课长的心绷得紧紧的,他感觉到,冯卫兵是安放在身边的一颗炸弹,随时都会有爆炸的危险。
  他决定对冯卫兵进行一次长谈。
  郑课长让我叫来冯卫兵,他从远古的孔、孟说到今天的雷锋;从王成、王杰说到国外的保尔??柯察金,花了一上午的时间,进行苦口婆心地劝说。直说到嘴干舍渴,口吐白沫。郑课长最鼓励说,冯卫兵同事,咱有钢要用在刀刃上,希望你把你的聪明之处,都用在工作上。如果那样,我会笑口常开的。
  冯卫兵当即表示,他会悔过自新。
  2012年5月25日
  今天真是个有趣的日子。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
  上午中休时分,公司的广播站开始广播。
  播音员甜美的声音通过广播传遍公司的各个角落:“据BI记者报道,昨天下午16时,天空突降暴雨,各生产车间的通道口处,摆放有许多物料。冯卫兵同事在已下班的情况下,冒雨把物料拉进仓库,使物料免遭雨淋、免受损失。冯卫兵爱厂如家的精神,是BI精神的体现,是大家学习的楷模。BI记者对他进行時,冯卫兵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他曾是个浪子,做过许多对领导、对同仁不利的事情,伤害了别人,也苦了自己。BI活动的开展,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思想到行为上,他重新认识了自己。今后,他一定做一名优秀的、有素养的人。他要向郑课长和同事们,说声“对不起”、“请原谅”!下面,他把刘德华演唱的歌曲《谢谢你的爱》,献给公司所有的同仁,特别送给他的郑课长。他说,郑课长,谢谢您的爱,我会让您笑口常开的。
  音乐响起。郑课长的眼睛湿润了。
  雨过天晴,云开雾散,窗外的阳光,依然灿烂。
其他文献
色彩与口号渲染活动的重要性  我是个外人,所以我看不懂城市的风景  更无法理解一场精神会议的重要性  我从来没有受到邀请  去参加一场关于城市发展的辩论  生活在城市,不能像农村那样  可以言论自由,可以满口脏话  可以自己杀鸡宰羊  遍地种下想吃的菜种  甚至连小便都要循规循矩  尖锐的口哨,城市的杂音  霓虹的流线型  天真的笑脸无法挡住  迎面而来的狰狞  拮据的城市面孔  在一个乡下女子脸
期刊
同事从北京出差回来,说他淘到了一样宝贝——手工纳的千层底的布鞋,因为难得遇到这样的宝贝,就一下子买了两双。  他说,一直喜欢穿母亲做得布鞋,舒服,温暖,踏实,安全,带着母亲的味道。但目睹过母亲做布鞋的辛苦,便不再让母亲做了,谎说自己不爱穿。  借出差的机会,同事顺便回老家看望了一下母亲,当母亲得知这两双布鞋是他发了近三百块钱买来的时,母亲便唠叨了起来:三百块哦,太贵了,还是我给你做吧。……  同事
期刊
谈起缝衣服,大家都会想到那是女人干的活,一个大男人是不会干的。可是我却要告诉你,这活我也行。  前几天上班时不小心将裤裆扯破了,老婆将裤子洗好后放在家里一直没拿去补,放在柜子里都好几天了,我何不自己将它缝好呢?不就一个小口子吗,拿去裁缝店还得花一块钱呢。缝衣服对于女人来说应该不算难事,但对于我这种笨手笨脚的爷们可就难了。光穿针就是一件难事,我找来老婆平时用的针线,左手拿针,右手拿线,对准针眼往前推
期刊
小兔牙是一个漂亮女孩的名字,她叫丹,小我20岁。我43,她23,我结婚那年她出生,和我的女儿差不多,可是我没有女儿。我们之间发生了一段故事后,她去了江门……  一  离婚后,拖着疲惫的身心,独自在留下我太多生活印记的城市继续拼搏。我和前妻没有生育孩子,不幸的婚姻空耗了我十几年光阴,除了一套住房和几万元债务外,什么也没给我留下。  正好原先供职编辑部的一位老兄在广州中山打来电话,让我去南方发展一下,
期刊
“五一”假期,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由于下雨,我的裤角湿漉漉的裹在脚脖子上很不舒服,我在房间里翻找裤子更换。突然发现衣柜里层整齐有序地摆放着几十封书信,再仔细一看,都是写着我名字却没发出的信,还有一本部队颁发的“修业证”。  父亲自小家境贫困,没上过一天学堂。1948年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后,他随部队在云南边疆军垦农场带枪戍防。父亲那双粗糙的大手挥过锄、犁过地、编过筐、扛过枪、入党时宣过誓、战场
期刊
上个月,在离我单位不远的国道上,常在附近乞讨的一个八旬老妇被一辆大巴车撞倒身亡。  那老人平时大多在车站周围向乘客、路人乞讨,我曾经给过她几次钱。曾经有多人出于好心劝过老人不要在车站周围乞讨,太危险了,可她不听,想不到竟遭此飞来横祸。  在老人发生车祸后,同事及单位附近的居民都在谈论着她,我这才了解到她可怜的身世。说起老人,邻居们都很伤心,我也心酸不已。  老人一生坎坷不平,命运悲惨。她姓邓,今年
期刊
先追溯一下吧。  1987年底,江门市文联为筹备《江门文艺》复刊(1986年被停刊整顿),分别从恩平县、阳春县调入吴迪安、蔡少尤两人,实施复刊(原为四开八版小报改为16开双月刊),于1988年5月出版第一期(总第102期)。主编是江门市文联副主席谢继贤,副主编是吴迪安、蔡少尤,美术编辑是林伟俦。时任市文联主席薛剑虹先生也过问编辑部工作。第一期未面向市场,全部刊发本地作者(五邑两阳)的文学作品,商河
期刊
在江门新会圭峰山一个静谧的小山坳里,有一片荒芜的茶园被安详地包裹在群山之中,在采茶人早已远去多年的岁月里,这片茶林以树的态度历经风霜雨雾、春夏秋冬,用年轮默默地记录着当年的沧桑往事……  今年初春,听说圭峰山管理区重新开发了绿护屏景区,于是我们一家三口便兴致勃勃驱车前往。  在此之前,我曾多次到过绿护屏。在我的印象中,从圭峰山脚一路向上走完盘旋的水泥山路后,便沿着蜿蜒在绿荫中的黄泥小道一路前行,不
期刊
写下这个题目,我的脑子里立马跳出了前南斯拉夫电影《桥》的著名插曲和画面。游击队员们肩扛长枪,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山岗……这有点悲壮,甚至有点悲情什么的。对我来说,刊物是我的朋友,读者是我的朋友,作者是我的朋友,多年坚持、坚守这个岗位的同事是我的朋友。而此刻,却要说再见了。  朋友们,再见吧。  “啊朋友再见  啊朋友再见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二十四年前(1987年底),我从恩平调到《江
期刊
一  2001年11月19日凌晨,狮子座流星雨华丽地在宁静、深邃的夜空划过。每当我闭上眼睛想起这微寒的冬夜,便会看到一颗颗美丽的精灵,在夜空中留下一道道闪烁着美好心愿的光弧……  小时候,我和伙伴们喜欢在粗糙的篮球场上看星星。南方深秋的星空,天高云淡、晚风宜人。躺在还余留着阳光味道的水泥地上,嘴里叼着草根悠闲地聊着天外的世界,议论着外星人的话题便可以度过一个惬意的夜晚。当夜空偶尔有流星划过时,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