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说语文学科中的德育渗透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_anwe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提到语文教学,人们自然而然地把它和字、词、句、篇、章联系在一起,这一点本无可非议,但语文教学远远不只是这些。语文作为一门学科,它的工具性功能更强些。高年级段尤其是高中及高中后的语文教学,不再是以往空洞式的说教,而是借助经典文学作品来内塑人的性情,并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来提高人类的自省能力。笔者以为,在我们实现道德理想以及营造和谐社会的路上,特别是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语文教育更是一剂不可缺少的良药。
  语文课作为实施德育的有利阵地,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材包罗万象,其中祖国壮丽山河、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爱国主义思想、为人民服务精神;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的崇高品质、世界各国杰出人物的优良典范等,都能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榜样和受教育的机会。“文以载道”,“道”就是思想内容,这些思想内容就是以语文教材为载体的,即以“文”的形式出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对语文课文讲解的过程,必须是将“文”与“道”相结合,寓教于练,渗透德育的过程。语文学科中的品德教育形象生动,富有变化,避免了枯燥乏味的道理说教。它通过曲折的故事、美丽的传说、优美的语言,激发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提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使人们在潜意识中得到了美的教育,受到了美的启迪。教育中缺少了这一环节,便不再完整美丽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就应该主动利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在学生听故事、诵诗歌、作分析的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一、设计导语,渗透德育
  教师设置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调动学生的兴趣,并使其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一文,笔者在授课时精心设计了一个极富感染力的导语。导语是这样的:“同学们,你们领略过泰山的雄浑、黄山的奇秀、华山的险峻吗?你们欣赏过长江的秀丽、黄河的怒涛、漓江的清澈吗?你们是去过素有‘山水甲天下’之称的桂林,还是到过素有天堂之称的苏杭呢?”这一番话,如一粒小小的石子砸在了平静的水面上,在学生的心中激起了无数的浪花,他们不由得在下面唏嘘、慨叹祖国山河之美,油然而生热爱祖国山水的情愫,唤起了他们游历祖国山水的渴望。很多学生在课下交流时都说,将来一定要到这些地方去看一看。这便是语文中的德育教育,且是其它学科不可企及的。其效果比单纯的政治性说教可能要好多少倍。
  
  二、设置情境,熏陶浸染
  感受所描绘的情景,是产生相应情感的基础,只有先入情入境,才能入神入心。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和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以显现形象,渲染气氛,增强语言的直观性和感染力。
  例如在进行《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欣赏了维纳斯的雕像,直观感受它的美。在教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篇课文时,我先富有感情地来诵读,将学生带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来体会诗歌中的意境,让他们的思绪插上想象的翅膀,了解祖国的深重灾难、现在的飞速变化,从而领会诗中的内容以及祖国的富强。又如在讲析《我与地坛》第二部分之前,我先放了一首《白发亲娘》来创设情境,让同学们感受母爱的伟大;最后在《懂你》的歌声中结束这一课的教学,学生在歌曲的旋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史铁生对母亲的感情。然后我又不失时机地让大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家人及长辈的态度,谈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就这样,在课文的分析中对学生进行了一次为人处事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我的呼吁》一文教学前,我先制作了一些幻灯片: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朵小花绽放,接着一个小女孩走过来折断了花,花朵在小女孩手中慢慢枯萎,留下的花茎上流出了一串串泪珠;人类在捕杀动物时动物发出的撕心裂肺的叫声。在学生观看这些幻灯片后我提出了问题——大家看了之后有什么感想?你们可曾听到小花痛苦的呻吟,可曾注意到小花怨恨的神情?学生回答后,教师作总结:当我们在残害动植物时也给他们造成了痛苦,而我们没有意识到,因为我们对生命进行了等级上的划分。事实上,生命是同等的,我们该如何对待这些弱小的生命?……最后引入到课堂中来。通过观看幻灯片让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三、深入挖掘,拓展延伸
  人生观、世界观,对一个人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而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内涵,在政治课中有系统的阐述。那么在语文课中又怎样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呢?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与探索中,笔者渐渐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那就是深入挖掘、拓展延伸。也就是说,在挖掘教材的同时,引伸出一些与生活贴近的例子,以达到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这种方法适用于讽刺性极强的文学作品中,尤其以小说为主,还有一些杂文也可适用。在教学当中,教师先领着分析课文,然后组织讨论,接着让学生联系实际——即与之相关的人与事,最后依据情况或辩论或写成作文。
  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守财奴》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小说中的主人公葛朗台,是世界文学史上著名的吝啬鬼形象。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的联系了。”这篇小说与马恩的话都在告诉人们,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便是人们生活中的轴心,那么我们现在的中学生对金钱问题又有哪些看法呢?他们也想有这样的人生吗?这样的人生、这样的价值观念,中学生能效仿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来体会教师的平凡与伟大,了解一些先进人物的事迹,比如孔繁森、李素丽等,同时再列举出一些反面事例,如陈锡同、赖昌新等一些被金钱诱惑的人的下场。从而让学生明白,在生活当中,钱固然是重要的,但人们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我们的一生应该向张海迪那样活得有意义,虽然身残却为人类做出了贡献;我们的生活应该向李素丽、雷锋那样在平凡中闪光。通过这样的挖掘与延伸,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了人生观与世界观的教育,把深奥的道理明白化了,学生更容易接受。然后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辩论会,辩题是“怎样对待金钱”,学生们在唇枪舌剑之中,明确了生活的目标。很多学生在日记中写上了这样的话,从葛朗台的身上,我懂得了人不能只为钱而活着,那样的活法太没趣味了,我虽不能把钱视作粪土,但我要使自己的人生更加有意义,常言道“平平淡淡才是真”。这教育的效果便显而易见了。语文课中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就是这样,这比政治课上大道理讲解更易于让学生接受。因为它不再是干巴巴地理论说教,而是转移成了形象的、具体可感的人物形象了。语文课上的教育虽与政治课不同,却收到了异曲同工的效果。
  
  四、以点带面,循循善诱
  中国自古便有文明古都、礼仪之邦的美誉。勤劳善良的祖先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瑰宝,这是子孙后代享用不尽的财富。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尊老爱幼,哪个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呢?这些传统美德决不能丢。作为教育工作者,决不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
  现在的中学生,头脑中勤俭节约的概念早就化为乌有了,他们花钱如流水,他们不懂得珍惜粮食。由此可见,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但课堂上决不可面面俱到的去讲,那么就得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了。司马光的《训俭示康》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在也”,“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从这里让学生感到坐享其成、好吃懒做、挥霍浪费、暴殄天物均是可耻的行径。由这一点,让学生联想到许多相类似的情形,带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个面,孔融让梨、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让学生为中国悠久的文明而骄傲自豪。
  以点带面,循循善诱,这是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武器,更是教师应经常采取的教育方法。语文课堂上的教育更离不开这一形式。这种方法,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限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在课文的讲解中应随时穿插,灵活应用。
  当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我们应注意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来促进语文与德育的有机结合,真正体现语文学科“辞章”和“义理”的联系,授业与传道的结合,使学生通过语文教材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思想上得到长进,品德受到熏陶。此外要强调的是,语文教学中蕴藏的德育因素应做到在教学中自然流露,而不应刻意地去追求德育渗透,那样就使语文课变成枯燥的政治说教课了。
其他文献
俗人看见青虫在青菜上撒尿  青虫唱着歌谣。青菜哈哈大笑  青菜躺在菜板上。青虫骑在青菜上  如果是在荒郊。青虫都有好听的名字  譬如“小青,格格”。青菜如松樹般高洁  如果在北方。青虫变成了白色  青菜都有洁癖。穿着厚厚的棉袄  今晚青菜待在俗人的身旁。一清二白  它要成为诗歌的新娘。青菜曾经爱过  亲吻过白云、土地、雨露、粪水  但从未献过身。它要把名分献给诗歌  把身体献给俗人。和水一起,水灵
有关舟中望天门山的对错问题  那年,我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想去各地逛逛,最后,顺便  到长安见见皇上,做一番事业  日子简直是飞快,出川以后  穿三峡,过荆州,经江夏……  是因为两岸的风景太美了吗  烟月里,仿佛置身四维空间  一划而过的幻景  让我感到祖国美如梦。  对我而言,时间是颠三倒四  我预知几年之后,我将在黄鹤楼  替我的诗歌老师孟浩然送行  这次去江东漫游,是为我晚年  在那一带
作文贵在创新。一篇好文章正是因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创新的色彩才显得分外有价值。如果一篇作文,就算把别人的东西堆成了一座小山,也远不如说出或写出自己发现的一句话更有价值!未来社会需要的是活生生的个性、有思想的人,而不是同一个机床上的“复制”出来的规格相同的“零件”;重视的是勇于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而不是墨守成规的因循思想。所以,在每次提笔之前,我们都应该明确:作文的写作是不可重复的,我们既不能踩着别人
正如有人评论的,苏童的《拾婴记》是一个“击鼓传花”式的故事。花是放在柳条筐里的女婴,是被人丢弃的,每一个经手女婴的人,巴不得早点脱手,将女婴传给下一位。这个故事读起来很有趣,也就是引人入胜,但细一想,却并不好写。一站一站地传,弄得不好就会单调,就会直奔主题。苏童到底是叙事高手,他没有落入俗套,也没有故弄玄虚,一切风行水上,自然贴切,让读者陪同他一起,作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为什么苏童能够避免刻板
南山  今晨下满雨水 我在一片雨声中醒来  水位环绕住芦苇弯身汲水的腰 春风掀瓦  入室唤我以清澈的姓名:南山  推开久闭的家门 阳足的麋鹿带来一身的梅花  (昨夜我曾牵着它梦游南山  穿过寒冷的空气和黑暗茂密的森林)  它的犄角充满治疗 泥土的蹄印里生长嫩芽  荒凉在土地身后渐渐退去  现在它轻声一踏 抖落的梅花落入素白长衣上  落拓下一个又一个傲寒的风骨  所有的毛发都已落下 犹如束缚的枷锁突
面对,一面镜子的注视,  没有妆容的脸  唇被火红的衣衫抢了温度。  眼睛到眼神的距离中  有道凉意  泛着不易察觉的浮光  身后  墙上挂画里,  鱼 游进了镜子深处。  而那盏台灯  用九瓦的功率  正试图制造着幻象。  我和魚儿  一个进去 一个出来  留出  空的画框。  呼吸  盛夏里  推割草机的人又出现在窗外  园子里茂盛的草  于他脚边一茬茬倒下  扬起的碎叶,灰尘  让路过的人 
鹊巢枯树  大地上的一粒钉子  与鹊同命  我在出租房里咳咳  喜鵲就在楼外  喳喳应声  勇气好了  喜鹊就会飞来飞去  报喜  倒霉的日子  喜鹊就在冬天  空留一巢冷清  单等不归家的那人  剪刀  天地一合眼  就是一剪  秦时明月汉时光  也在一剪  人字的不同写法  刀刀见血  有些事尽量不剪  生活久了  剪刀就成了某人的牙  从不惧怕暗藏铁骨的布  要命的剪刀  柔软似水的剪刀  
站在远处的一只鸟  默默地盯着一泓清冷的月光  一片湖泊的诗眼  影映内心莫名的惆怅  只是透过一股淡淡的幽香  看七月荷塘里绽放  是含情的丝语  飘落在一片连雨的黄梅枝上  真的想穿过夜的长廊  闻吸花海里的酒香  撕开烈艳惨淡的一笑  挫败一地血色的残阳  我在如诗的季节里播种太阳  在收获的季节里打捞战场  心是一壶煮不熟的月亮  今夜我只为你歌唱  活着就是一个名字  我是一把老草  喂
周菊芳,女,浙江省绍兴市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长,绍兴市语文学科带头人,绍兴市“十佳师德标兵”,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绍兴市政协常委。1984年毕业于绍兴师范专科学校中文专业,1989年获浙江教育学院中文本科学历,2001年完成华师大发展心理学研究生课程班学业。先后有二十余篇学术论文、课题报告在全国、省、市级报刊杂志上发表或获奖,主持市属、市级、省级等5个课题的研究,其中《赏识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课题实
复调  雨后夏日,蝉鸣如绣花针  渗透在空气中,在意识里。  惊醒水底的鱼。湖水混浊,  榔榆树叶划着弧线下落。  细长的小鱼有一张嘴,它啄。  啄完发现它是树叶便游开了。  鱼游泳时身体是直线,  拐弯时是曲线。我也是这样。  难道我是鱼变的?这个思维  让我自己发生在自己面前。  好在这仅仅是雨后的想法。  问题是我拥有很多雨后,  并且一个雨后一个想法。  哲学  这难得的六月最后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