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中,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是实现“兵教兵”的重要环节。为了充分发挥它的实效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学生小组成员的安排、合作意识的引导、合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重视,并掌握好时机促进学生的“合作”。
关键词: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实施
十几年前,课堂教学方法多以讲授教学法为主,这种传统的讲授方法过于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学的自主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来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基于此,近年来,各地提出了多种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如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课程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实验等。这些教学改革都是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教后学,特别是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我县开展了“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我有幸加入了这一行列。这种模式主张先学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兵教兵”的学习方式。从学案的编写到课堂教学,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我认为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是实现“兵教兵”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让它更具实效性呢?下面我就谈谈实践中的体会。
一、透过表象看“合作”
近年来,我听了不少实验老师的课,发现合作学习俨然已成为一种时尚。几乎每个活动版块的完成都通过合作学习体现,每个知识点都由合作讨论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由合作交流实现。教学中,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后学生汇报展示,汇报完毕,活动就宣告结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间极短,只有短短两三分钟。讨论时课堂看上去很热烈,但交流时,小组成员各说各的,根本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教师一听到学生的答案不明确,立刻越俎代庖。这些都说明合作学习根本就没有实效性,只是一种表演。
二、联系实际谈“合作”
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的互助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形式,它既是课改的新理念,又是实施新课程的新教学行为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式。我认为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学生之间并进性的有效沟通,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完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学生小组成员的安排、合作意识的引导、合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重视,不要让新课堂成了培养少数精英的课堂。例如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作小组之间力求均衡,以便各小组间能公平开展竞赛。而小组内成员则应讲求多样、互补,以便讨论时组内各成员都能主动参与。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还应先根据他们的特点对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等到渐渐步入正轨时,再分工互换,让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岗位得到锻炼。
另外,虽然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方式,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并不是每节课都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自主探究也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它是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异域风情和小艇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运用朗读、想象、补白的方法获得的体验与感悟,一定比小组合作的感悟要深刻。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引导学生抓住“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再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更容易让学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类教学就不需要采用合作学习,只是自主探究。事实上,有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所获得的体验、得到的感悟比合作的感悟要深刻得多。因此,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有合作学习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靠合作学习是无法实现的。
三、掌握时机促“合作”
“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有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交换个人的观点,完成合作。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如学生思考出现瓶颈时,意见不统一时。合作的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真正的合作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则合作将变成无用的形式。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们通过画示意图很快明白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用中部凿井法可以节省时间,为什么不多凿几口井?工作面越宽不是越省时间吗?我并没有急于解答,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顿时变得热烈起来。学生通过画图、讨论,得出结论,进一步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各自的优劣,更深刻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以生为本,感受学生生命的律动。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顺其所思”,“予其所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敢于挑战的精神,才是合作学习的目标。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打造高效课堂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且走且看,谁的心中都没有一个优化的模式,只是凭着心中那份可贵的信念在大胆尝试着。我们应该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才会让学生发挥更大的潜力,才能在课改中走出误区,打造高效课堂。
关键词: 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教学实施
十几年前,课堂教学方法多以讲授教学法为主,这种传统的讲授方法过于强调教,以教为中心,以教为基础,冷落、淡化、忽视学,学的自主性丧失了、萎缩了,学生越来越不爱学,越学越不会学。基于此,近年来,各地提出了多种改革小学语文教学的方法。如杜郎口中学的“预习、展示、反馈”课程模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改实验等。这些教学改革都是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教后学,特别是注重小组合作学习,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从2012年开始,我县开展了“学导为主,讲练结合”的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我有幸加入了这一行列。这种模式主张先学后导,先练后讲,提倡“兵教兵”的学习方式。从学案的编写到课堂教学,经过一个阶段的实践,我认为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是实现“兵教兵”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让它更具实效性呢?下面我就谈谈实践中的体会。
一、透过表象看“合作”
近年来,我听了不少实验老师的课,发现合作学习俨然已成为一种时尚。几乎每个活动版块的完成都通过合作学习体现,每个知识点都由合作讨论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由合作交流实现。教学中,教师提出任务,学生分组讨论,讨论时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后学生汇报展示,汇报完毕,活动就宣告结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间极短,只有短短两三分钟。讨论时课堂看上去很热烈,但交流时,小组成员各说各的,根本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教师一听到学生的答案不明确,立刻越俎代庖。这些都说明合作学习根本就没有实效性,只是一种表演。
二、联系实际谈“合作”
新课标倡导的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共同的任务,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相互协作的互助学习,是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组成形式,它既是课改的新理念,又是实施新课程的新教学行为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方式。我认为真正的合作应该是学生之间并进性的有效沟通,是在个人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集体讨论完善。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当在学生小组成员的安排、合作意识的引导、合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重视,不要让新课堂成了培养少数精英的课堂。例如在组建学习小组时,要根据“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合作小组之间力求均衡,以便各小组间能公平开展竞赛。而小组内成员则应讲求多样、互补,以便讨论时组内各成员都能主动参与。在开展合作学习之前,还应先根据他们的特点对每一位小组成员进行明确的分工,让他们有施展才华的机会。等到渐渐步入正轨时,再分工互换,让每个成员都能在不同岗位得到锻炼。
另外,虽然小组合作是新课程倡导的方式,但我认为并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并不是每节课都要通过小组合作才能完成。自主探究也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它是美国大作家马克·吐温的一篇写景散文,以形神兼备、灵活多变的语句向我们展示了威尼斯的异域风情和小艇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运用朗读、想象、补白的方法获得的体验与感悟,一定比小组合作的感悟要深刻。再如《再见了,亲人》一课,引导学生抓住“为什么要称朝鲜人民为亲人”这个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再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更容易让学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类教学就不需要采用合作学习,只是自主探究。事实上,有些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所获得的体验、得到的感悟比合作的感悟要深刻得多。因此,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有合作学习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方面,靠合作学习是无法实现的。
三、掌握时机促“合作”
“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择有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交换个人的观点,完成合作。教师还必须选择恰当时机进行合作学习。如学生思考出现瓶颈时,意见不统一时。合作的关键在于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真正的合作价值,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简单,则合作将变成无用的形式。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们通过画示意图很快明白开凿隧道的两种方法。有学生提出疑问:既然用中部凿井法可以节省时间,为什么不多凿几口井?工作面越宽不是越省时间吗?我并没有急于解答,而是把这个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小组合作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顿时变得热烈起来。学生通过画图、讨论,得出结论,进一步了解两种开凿隧道方法各自的优劣,更深刻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以生为本,感受学生生命的律动。根据学生的需求,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顺其所思”,“予其所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敢于挑战的精神,才是合作学习的目标。
总之,对于教师来说,打造高效课堂就像摸着石头过河,且走且看,谁的心中都没有一个优化的模式,只是凭着心中那份可贵的信念在大胆尝试着。我们应该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从,才会让学生发挥更大的潜力,才能在课改中走出误区,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