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GGILOV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教师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安恬静静地听;亦或是教师连珠炮似地问,学生只是反反复复地答;作文时学生提笔无话可写,或者有的写了,说了,但所写所说的东西总是言词单调,表达肤浅。尽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教学作出表述摘要: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既要积极地组织学生阅读,又要积极地促进学生阅读。然而,在具体阅读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现就其现象略作分析。
  一、硬性的预习规定影响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喜好
  尽管现在的课堂倡导“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我们看到很多教师要求学生预习或是讨论时,都是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或设置的新问题来学习和思索,这样虽然教学目标很明确,但却无形间影响了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学生阅读的喜好会大打折扣。
  其实,在学生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作适度的引导是可以的,因为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需要教师练习和指导的。学生在刚接触一些新的文章时,可能会觉得无从下手,教师可作适度引导,练习学生们思索,指导他们去思索去参考。这方面可充分利用《读本》相关文章,在相同或相似背景下类似的题材会引发学生主动地领悟。
  那种完全“牵着鼻子走”的预习和教学仍是一种变相的灌输。很多老师还存在这样的误区,以为教师的责任便是该讲解的东西要讲到,“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就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其实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复杂的思维活动,复杂的语言实践活动。阅读教学的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能力却是无法传递的。所以叶圣陶先生说摘要:“语文教师以讲解为务者尚不乏其人”,“今日而言教育,此一点首宜打破,教师所务不在讲解,惟在启发;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引导”。“启发、引导”才是教师的职责,在启发引导中,“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熟练之功弥深”,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看似热闹的课堂讨论成了一种表演
  为打破传统教学“对话”式教学,很多老师开始尝试让学生讲或是相互提问,或者讨论、辩论,教师只是简单说几句,这种过于追求形式的做法是很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如有一节讲授《道士塔》的公开课上,老师简单小结上节课内容后,就提出一个讨论题摘要:敦煌优秀文化遗产为何会流失。接下来教师把同学按座位分成小组展开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教师站在一边,不再说话,成为局外人。讨论结束后,一位同学提出自己的观点摘要:“是清政府太腐败,使外国的强盗有机可乘”,另一位同学马上站起来进行反驳,其他同学又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直到下课,教师夸奖发言的几位同学见解都有道理,都很深刻,一堂课就这样结束了。表面上看,这节课气氛热烈,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体现,而实际上学生课后还是一片茫然。这种看似学生发挥主体功能的教学方式并不是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功能,学生收获很少的。
  课堂讨论若要真正落到实处,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首先学生应对课程有充分的预习,假如预习不充分,讨论时难免会脱离文本,使语文课失去了“语文味”,其次在平常教学中就应培养学生讨论新问题发表意见的习惯。最为重要的是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绝不是局外人;叶圣陶曾说“讨论进行的当儿,有错误给和纠正,有疏漏给和补充,有疑难给和阐明,是说全班学生都有份儿,但是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
  三、预设的阅读思路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自主解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摘要:“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心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学生面对教材时,不仅仅是解释和记忆,因为阅读是一种内化的吸收,书面上的文字符号对阅读者来说是一种外部语言,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把看到的外部语言转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的过程,也就转化为读者思维工具的过程。巴赫金曾说摘要:“书不喜欢心不在焉的读者,也不回答他们的新问题,应真正而投入地阅读,并不是消极地把握,而是和书进行生动而热烈的对话。”其实我们的语课也是如此,形式永远是次要的,哪怕一节课我们仅是静静地同学生一齐品读经典、揣摩语言、吟诵名句,而学生因此而产生的那一点点的激动和共鸣,都足以证实了学生和文本间的对话获得了成功,而他们阅读的自主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文学的魅力才会真正影响到学生的心灵,而对阅读的喜爱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其他文献
培养高中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综合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重视“写”在整个语文综合能力构架中的支柱作用,指导学生热爱习作,练就学生扎实的写作功夫,在高考中写出写啥像啥的作品,使之获取较高分值,历来是同行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一项重要课题。作为指导者,首先应当树立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阶段性全局观念。既要辩证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所进行的一系列作文训练而达到的水准,又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指导高中语文作
期刊
意境的创造,单就诗歌来说,是通过一系列意象的整合来实现作者对情感意蕴的表现的。下面,笔者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谈谈古典诗歌创造意境的几种常见方法。  一、情景交融构成意境  情与景,是诗歌创作的两个要素。情景交融的诗篇,或全篇写景而情寓景中,或前景后情(也有前情后景),或情与景交互出现而自成意境。如杜甫的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一首看似纯然写景,实则满纸皆情的
期刊
“寓教于乐”一直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是教与学中活力的积极体现。“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如何让孩子快乐的学习,关键是老师要善教。教师善教是学生乐学的基础,学生只有乐学,才能学得好。  语文是有生命的,语文的生命融入主题参与下的不断生成的语境和语流中,因此,语文的学习就应该在活生生的动态语言环境中进行。  “导语的诗意”营造如沐春风的快乐氛围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重视导语的设计,让
期刊
孔子曾强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就学生的个性倾向来看,兴趣是最重要一项心理因素,有兴趣才会引起注意,有兴趣才能激起情感,有兴趣才能发展能力,全国特级教师魏书生在一篇文章中也谈到:“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越高,语文成绩就越好,所以应该激发兴趣,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魏书生:《语文自学之道》)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课题。究竟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是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最严格规范地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是语文教学中最能体现学生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环节,也最能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作文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考作文也就成了中考语文的重头戏。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标准
期刊
作为班主任,不严格,那么班级就会混乱不堪,一塌糊涂!不慈爱,就缺乏学生的信任和亲近。因此,要掌握好二者之间的度,的确是很难!但做到以下几点,难事也会变得容易。  一、班主任应提高自身素质  班主任是管理者,是代表学校与学生直接打交道者,同时也是教学的组织者。班主任的多职能化,使之同学生接触的时间多,对学生的影响大。因此,班主任的素质问题便是一个令人非常关注的问题。要提高素质,笔者认为可以从下列几个
期刊
文言文是高考必考的内容,题型包括选择题,断句,翻译,分值一般都在18-25分之间。是除了作文外分值最多的一个高考内容。但因为文言文距离我们的生活较遥远,那些文字变得晦涩难懂, 学生在解答文言文阅读题时普遍存在一个问题.要么不懂关键字词的意思,要么不理解一些句子的含义.要么不能正确筛选信息和归纳主题,还有些学生甚至想起文言文阅读就害怕。做为一名高考生,如何在考场上快速解答文言文阅读题,特别是当中的选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 广阔的空间里学习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画图法,可以为学生营造一种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仿佛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观其景,形成一定的情感,从而很好地理解和体会文章内容、作者情感,甚至不自觉进入到文章的角色之中。  绘画是运用色彩和线条,形象地反映现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每个学段的目标中都提出了诵读的要求,并在“实施建议”里提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可见,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诵读教学。  诵读,能使学生反复“触摸”课文中规范的语言,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大脑皮层留下连贯的,系统的,符合语言条理性的痕迹。这样,大脑对语言的反应自然也就更快、更准、更敏感,而省略了过多的分析,推断。有些学生不等老师
期刊
多媒体教学手段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以其图文并茂、音影结合、动感无限的课堂优势,深得教师的喜爱。在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枯燥的内容直观化,深奥的知识浅显化,从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体现教学的重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活泼、简洁明快,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从而实现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