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应儿子要求。我参加了他们学校的家长会。
儿子在城区一所比较有名的学校就读,这个班教师配置比较整齐,尤其语文老师。是市学科带头人,在地方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班主任介绍了班级最近的情况后,语文老师给在座的家长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告诉家长要让孩子博览群书。为了向家长证明读书的好处,他还特地介绍了班上几个因为读书而在习作表达上出类拔萃的孩子。并读了其中一个女孩的作品。
这是一篇议论文。流畅而优美的笔触,严密而思辨的逻辑推理,旁征博引的论证让在座的家长无不啧啧赞叹,我相信,这六年级孩子的习作,放到初三也可以算得上一流。(后来我特地去中学了解了初三一个班的习作,证明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无论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名家长,心里除了羡慕剩下的还是羡慕,想想自己的学生,习作结构混乱、语句不通者大有人在;想想自己的孩子,虽说也读了不少书,但和这位女生的习作比起来,他的习作无论从选材还是构思上都幼稚得可笑。
顿时觉得自己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家长都很失败。
自卑、不安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久久不能人眠。忽然间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孩子应该是班上习作表达能力最强的了吧?那么今天晚上,除了她的父母,其他的家长是否和我一样因为自卑、不安而难以入眠呢?由此是不是可以说,在这个班上除了这个小女孩外,所有的孩子习作表达都不合格呢?
当然不能!否则。这所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名校就徒有虚名了;再以教师的眼光审视自己孩子的习作,句子通顺,很少写错别字,标点运用也基本正确,用课程标准上的话来说,已经“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那么,我还忧虑什么?为什么我会如此忧虑?
定位过高的期望值,是让我等“凡夫俗子”般的家长、教师惴惴不安的根本原因。遇见学生家长时,我们做教师的往往会告诉学生家长。班上最好的同学现在的学业水平已达到多么高的高度,潜意识里在告诉家长,并不是我的教学水平不高,而是你孩子天分或努力不够,久而久之,家长心里会产生这样的定式:学习最好的那位学生就是现代教学中衡量孩子学业水平的一杆标尺,自己的孩子距离这把标尺还远着呢!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同样会不知不觉地把最好学生作为标尺(甚至会把头脑中臆想出来的某个高标准要求班上的学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
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工作学习上要向高标准看齐”。这本身就忽视了个体的差异,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学生,马上就能给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用“学先进,赶先进”的口号来要求学生,更让一些不具备赶先进能力的学生苦不堪言,也让绝大多数家长为此忐忑不安。
现代教育是承认个体差异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在培养“标准件”,像那位习作水平在同龄人中已一骑绝尘的小女孩,将来也许能成为鲁迅或郭沫若式的文学家。对于这样的孩子,教育就应该有针对性地挖掘其潜力,为她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更多的孩子即使成天浸润在李白那斗酒诗百篇的酒杯里,也不可能成为李小白。如果教师看不到学生存在的差异,势必会产生杞人忧天般的不安感。
儿子在城区一所比较有名的学校就读,这个班教师配置比较整齐,尤其语文老师。是市学科带头人,在地方上有一定的知名度。
班主任介绍了班级最近的情况后,语文老师给在座的家长强调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告诉家长要让孩子博览群书。为了向家长证明读书的好处,他还特地介绍了班上几个因为读书而在习作表达上出类拔萃的孩子。并读了其中一个女孩的作品。
这是一篇议论文。流畅而优美的笔触,严密而思辨的逻辑推理,旁征博引的论证让在座的家长无不啧啧赞叹,我相信,这六年级孩子的习作,放到初三也可以算得上一流。(后来我特地去中学了解了初三一个班的习作,证明了我的判断是正确的。)当时,无论是作为一名教师还是一名家长,心里除了羡慕剩下的还是羡慕,想想自己的学生,习作结构混乱、语句不通者大有人在;想想自己的孩子,虽说也读了不少书,但和这位女生的习作比起来,他的习作无论从选材还是构思上都幼稚得可笑。
顿时觉得自己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家长都很失败。
自卑、不安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当天晚上,我辗转反侧,久久不能人眠。忽然间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这个孩子应该是班上习作表达能力最强的了吧?那么今天晚上,除了她的父母,其他的家长是否和我一样因为自卑、不安而难以入眠呢?由此是不是可以说,在这个班上除了这个小女孩外,所有的孩子习作表达都不合格呢?
当然不能!否则。这所在当地享有盛誉的名校就徒有虚名了;再以教师的眼光审视自己孩子的习作,句子通顺,很少写错别字,标点运用也基本正确,用课程标准上的话来说,已经“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那么,我还忧虑什么?为什么我会如此忧虑?
定位过高的期望值,是让我等“凡夫俗子”般的家长、教师惴惴不安的根本原因。遇见学生家长时,我们做教师的往往会告诉学生家长。班上最好的同学现在的学业水平已达到多么高的高度,潜意识里在告诉家长,并不是我的教学水平不高,而是你孩子天分或努力不够,久而久之,家长心里会产生这样的定式:学习最好的那位学生就是现代教学中衡量孩子学业水平的一杆标尺,自己的孩子距离这把标尺还远着呢!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同样会不知不觉地把最好学生作为标尺(甚至会把头脑中臆想出来的某个高标准要求班上的学生),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就顺理成章地产生了。
我们多年来一直强调“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工作学习上要向高标准看齐”。这本身就忽视了个体的差异,用同一标准来衡量学生,马上就能给学生分出个三六九等;用“学先进,赶先进”的口号来要求学生,更让一些不具备赶先进能力的学生苦不堪言,也让绝大多数家长为此忐忑不安。
现代教育是承认个体差异的,因此我们的教育就不是也不可能是在培养“标准件”,像那位习作水平在同龄人中已一骑绝尘的小女孩,将来也许能成为鲁迅或郭沫若式的文学家。对于这样的孩子,教育就应该有针对性地挖掘其潜力,为她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但更多的孩子即使成天浸润在李白那斗酒诗百篇的酒杯里,也不可能成为李小白。如果教师看不到学生存在的差异,势必会产生杞人忧天般的不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