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环境保护工作的内容及形势,并提出了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有效对策,对于推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164-01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1、环境保护的内容
目前,国内环境保护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科学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预防环境问题。预防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比如要预防、限制企业在工业生产时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噪音、振动以及电磁微波辐射等等。防治、减少在日常生产生活、交通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白色垃圾、污水、烟尘等污染源。第二,要预防各种建筑建设、土地开发活动而导致的环境破坏,比如在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铁路和大型的港口码头工程时,很容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须要重点防治。第三,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这类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湿地、热带雨林等;珍稀的动植物就如一些少见的野生花卉树木,一些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等。
2、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3、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早在30年前,我国就开始注意到环境保护,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和监管,但是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环境保护的成效并不显著,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够
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群众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社会公众也普遍缺乏有意识地学习环保知识、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
3.2 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在环境保护中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政策未落到实处,环保经费未得到充分利用,个别干部缺乏环保意识,因此造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对一些具有较大污染的企业始终不能进行果断处理与处罚。
3.3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农村人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城乡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染物每年都在增多,农膜、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土壤和水体污染加重,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等等问题层出不穷。并且,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对于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废物都并没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3.4 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在环境保护中,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各大中型企业而言,环保生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环保技术的支持。但是在中国对于环境保护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还十分薄弱。
4、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针对目前国内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实现人與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4.1 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应当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活动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做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
4.2 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多基层环保部门,还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形成企业内部、政府主管部门、群众三位一体的多渠道的监管机制,使得法律真正的对环境保护起到作用。而部分基层环保部门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效益。从大局出发,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将环保经费用在刀刃上。
4.3 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大农村环保经费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环保财政预算;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其次,国家应采取政策倾斜,对于注重环保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
再者,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最后,对于农村居民,应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生活污染,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4.4 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
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对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的开发,从内而外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引导,加大力度致力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比如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参考文献
[1] 高彦军,慕素梅,崔刚,高广军.当前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11(07).
[2] 程云洁.我国外贸发展中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10).
[3] 赵军,尚庆雨.我国公众在参与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6(09).
[4] 李福刚,曾庆香.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态保护,2009(10).
[5] 夏秀丽.浅析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学,2010(08).
[关键词]环境保护 环境建设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164-01
环境、资源、健康被国际社会认为是可持续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环境保护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这是“十一五”时期我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方针。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为我国防治污染、保护生态、实现环境根本好转做出贡献。
1、环境保护的内容
目前,国内环境保护主要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科学原则,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预防环境问题。预防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环境污染问题,比如要预防、限制企业在工业生产时排放的废水、废气、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噪音、振动以及电磁微波辐射等等。防治、减少在日常生产生活、交通运输活动中产生的生活垃圾、白色垃圾、污水、烟尘等污染源。第二,要预防各种建筑建设、土地开发活动而导致的环境破坏,比如在修建大型的水利工程、铁路和大型的港口码头工程时,很容易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必须要重点防治。第三,保护自然环境,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这类自然环境主要指的是湿地、热带雨林等;珍稀的动植物就如一些少见的野生花卉树木,一些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等。
2、我国环境保护的形势
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发达国家当前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主要是环境破坏,而在我国,则同时存在着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这两类环境问题,并且已十分严重。据统计,我国是世界上环境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全国污染物的年排放量达4300余万吨,(其中烟尘约2800万吨,二氧化硫约1460万吨);1988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为36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68亿吨,处理率仅为27%,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当严重。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由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扩大到150万平方公里。
环境污染和破坏给我国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极其惊人的。现在就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据:据80年代初的不完全统计,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是690亿元,部分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265亿元共计955倔元,约占当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14%左右。从这样一组数据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这势必对我国以后经济的发展极为不利。
3、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早在30年前,我国就开始注意到环境保护,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进行引导和监管,但是环境问题仍然存在,环境保护的成效并不显著,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社会公众参与程度不够
环境保护是关系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大事,是重要的公共事务之一,群众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到环境保护之中。可是,事实上社会大众普遍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环境保护的参与程度并不高。大部分的社会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概念认识十分模糊,较多关注对负面环境问题的敏感程度,对正面环境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自然保护区等关注不足。社会公众也普遍缺乏有意识地学习环保知识、主动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
3.2 基层环保部门监管不力
目前,在环境保护中仍然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特别是在一些基层地方政府,环境保护政策未落到实处,环保经费未得到充分利用,个别干部缺乏环保意识,因此造成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不力的问题。甚至有些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对一些具有较大污染的企业始终不能进行果断处理与处罚。
3.3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滞后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农民居住条件也得到不断改善。但是,农村人民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城乡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染物每年都在增多,农膜、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量不断增加,使得土壤和水体污染加重,农田水土流失严重,农作物病虫草害严重,野生动植物资源减少,农产品中有害物质超标等等问题层出不穷。并且,在我国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对于废水、废气、生活垃圾等废物都并没有相应的措施进行处理,环境问题十分严峻。
3.4 环保技术创新能力薄弱
在环境保护中,需要技术上的支持,尤其是对于各大中型企业而言,环保生产非常重要,这就需要环保技术的支持。但是在中国对于环境保护技术上的创新、开发能力还十分薄弱。
4、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针对目前国内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有效解决,从而实现人與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4.1 提高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
社会公众,是我国环境保护的生力军,因此提高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参与环境保护的程度是至关重要的。国家要建立起各种相关的加强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制度,可以通过立法逐步来予以支持,创造和扩大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机会,确保公众参与的有效性,使公众广泛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同时,还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对环境保护进行宣传,使得环境保护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参与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公众的重要责任和义务。而从社会公众的角度来说,应当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活动给予关心、支持和鼓励,做非政府环保组织的坚实后盾和有力支撑。
4.2 加强环保部门的执法监管力度
目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在很多基层环保部门,还存在着监管不力的现象。这就需要加强相关部门的执法监督力度,形成企业内部、政府主管部门、群众三位一体的多渠道的监管机制,使得法律真正的对环境保护起到作用。而部分基层环保部门也应该提高环保意识,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着眼于长远利益,而不是短期效益。从大局出发,将环保工作落到实处,将环保经费用在刀刃上。
4.3 重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
国家政府要重视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首先,要加大农村环保经费的投入,每年安排一定的农村环保财政预算;加大对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区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其次,国家应采取政策倾斜,对于注重环保的企业优先考虑资金补助。
再者,引导社会资本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的投入,探索资源有偿使用,建立和完善多元化投资渠道。最后,对于农村居民,应加强宣传教育,防止生活污染,要把提高群众环境意识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
4.4 促进环境保护的科技创新
任何一个企业要获得长久的发展,就必须以企业为主体,注重对企业的环保技术创新体系的开发,从内而外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此,国家要从政策上进行鼓励和引导,加大力度致力于环保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比如企业的清洁生产技术等等。
参考文献
[1] 高彦军,慕素梅,崔刚,高广军.当前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环境保护,2011(07).
[2] 程云洁.我国外贸发展中环境保护存在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10).
[3] 赵军,尚庆雨.我国公众在参与环境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煤炭经济研究,2006(09).
[4] 李福刚,曾庆香.基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生态保护,2009(10).
[5] 夏秀丽.浅析我国农村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科学,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