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传媒专业教学中的渗透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校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承担着重要特殊的历史使命。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背景下,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专业群在指导学生进行传媒作品生产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专业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观摩优秀作品了解传统文化,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感知传统文化,并指导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毕业设计和带领学生参与各类以真善美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传媒赛事。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媒专业;教学;渗透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XJK17BZY005)“传媒赛事融入‘芙蓉工匠’培养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9-0010-02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随着国际多元化的发展,传统文化面临巨大挑战。高校教育在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承担着重要特殊的历史使命。传媒领域节目生产中,媒体行业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更多看中其职业技能是否掌握熟练。再者,国外大量影视作品的呈现,我国电视节目对国外节目的模式的本土化运用,对当下的青少年的社会价值观产生了一定影响。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背景下,在高校传媒专业教学中,应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渗透式教育。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专业群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电视编导专业、摄影摄像技术和数字出版等专业共建的专业群。专业群学生需要掌握各类节目的策划、拍摄、编辑和制作的各流程,包括新媒体运营等。在指导学生进行传媒作品生产过程中,将中国传统文化意蕴贯穿于教学活动中,将传统文化内涵与节目形式相融合,引导学生参与各类以真善美和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传媒赛事,在传统文化渗透传媒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
  一、现状
  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专业群主要面向传媒行业企业培养影视节目制作、编导、摄像、记者编辑人才、数字出版人才和新媒体内容运营人才等。开设的课程包括《电视节目策划》、《视频编辑》、《纪录片创作》、《专题片制作》和《广告制作》等课程,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开展教学。根据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实践课程一般分为节目策划、拍摄和编辑制作几个环节。在以前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的作品创作中,实训作品质量不高,主题不鲜明,作品缺乏创新型,有些题材没有时效性或是深度不够。究其原因,高职学生大多文化底蕴不足,生活阅历浅,导致有些选题没有新意,有些选题拍摄现实难以达到,还有些选题过于颓废或是偏激,不适合拍摄。对于被摄对象的拍摄价值不能准确把握或是对于被摄对象不能准确把握拍摄角度。该专业群在传统文化渗透传媒教学中进行了初步尝试,从传统文化的作品观摩,到传统文化的作品创作,到走出校园参与传媒赛事,一系列的改革使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学生创作的作品更具文化内涵和新意。
  1.观摩优秀作品,了解传统文化
  根据大一新生的学习情况,一年级开设了以《影视作品赏析》为主的对作品感知的专业基础课程。在课程中,除了让学生观摩近年来比较热播的节目,还增加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和《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优秀作品。这类纪录片大多制作精美,文化意蕴浓厚,以细微处凸显了我国的传统文化。2017年初,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和《朗读者》、《见字如面》带来的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中国的文化类节目创作带来了一股热潮,提供了更多的教学优秀案例。学生从高三的封闭式应试环境中走出来,逐渐能够感受到声画结合的魅力,能够激发他们对影视作品的认知和作品创作的欲望。此外,在《影视色彩与造型》等课程中,还构建了影视作品的色彩、服装和道具场景等模块,通过对传统色彩的感知,以具有鲜明中国传统特色的如《大红灯笼高高挂》、《甄嬛传》等优秀作品来进行分析和阐述,教师对作品进行解构和解读,引导学生去探寻我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源,引导学生感受如何用镜头和影视语言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融合表现。
  2.贯穿学习任务,感知传统文化
  大二是学生进行作品创作的最佳学期。在此阶段,学生已进行了通识课程的学习和平台课程的学习,具备一定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具备一定的节目策划能力,在第三学期和第四学期,学生的学习任务主要为常见节目类型的作品创作。根据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指导老师一般将任务分解为作品策划、作品拍摄和作品后期编辑制作阶段,将传统文化的内涵贯穿与实训任务中。根据不同专业,创作的类型各有不同。例如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学生綜合实训任务为深度报道,节目制作专业的学生综合实训的任务为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但要求主题都围绕“真善美”和中国传统文化展开。
  (1)任务布置
  教师首先进行关于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创作的任务布置,要求学生策划前进行进行资料搜集。纪录片课程的指导老师布置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相关纪录片的创作任务,摄影摄像专业的指导老师布置以“看长沙”为题材的相关宣传片的拍摄任务。节目制作专业的指导教师布置关于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短视频制作和微博运营。在学生的策划确定后,教师对其策划进行指导。有些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主题挖掘不够深刻,或是叙事的角度不到位,这些都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有些学生发掘了题材,但是由于文化积淀不足,不知从何下手,还有的对于文字的把握不到位,教师这时应鼓励学生多次修改,多搜集资料,或是多看经典作品获相类似的获奖作品。有些深度报道围绕身边感动的好人好事来进行深度报道,有的围绕几十年坚持的小手艺匠人进行记录,还有的拍摄湖南的秀美风光,作品的策划比以前的策划通过率更高,更具思想内涵。   (2)作品创作
  除课程实训的作品创作渗透传统文化,大二课程的综合实训也以传统文化为主题,学生可以跨专业形式进行合作。每个作品的创作团队都有策划、编辑和摄像,通过综合实训可以由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担任各专业擅长的工作岗位一职。从摄影摄像专业学生镜头下拍摄出来的长沙的老街老巷宁静深远,新闻采编与制作的学生撰写的文字清新丰满,这样跨专业进行的综合实训能够使学生既能够发挥职业技能的专长,又锻炼了跨专业的与他人沟通的团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职业关键能力。
  (3)作品点评
  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间的互评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他人的优点和自己作品的不足。老师的点评能够从更加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学生能够从作品点评中受益,并能够在下次的作品创作中避免。在作品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往往有些小组有好的题材,但是艺术表现手法不到位,镜头感不强,而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些学生题材一般,但镜头语言运用到位,蒙太奇手法合理运用,能够制作出优秀作品。例如,该校旁边就是徐特立公园,同样是小组进行课堂作品的拍摄制作,有些小组展示的是徐特立公园的花草树木,而有些小组能够将公园与徐特立其人与其精神结合起来,这样的作品就蕴含了较高的文化内涵。在学生的作品创作各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参与作品创作。在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课堂创作的作品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电视专题片制作》课程上,以拍摄舞龙灯灯传统民间艺人为题材的《龙的传人》;有以拍摄湘西苗族少数民族文化为题材的《妈妈的秘密》;有记录长沙的传统手艺人铁匠的《最后的铁匠》;还有以记录皮影戏艺人的《皮影戏朱国强》等作品。
  教师在学生创作之初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灵感,在创作时引导学生搜集观看相同类型的优秀作品并学习创作手法,在作品完成之后进行作品评价,能够激励学生创作出更好的传统文化电视作品。教师与学生的多元化评价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性,能够引导学生从老题材中寻找新角度,把握作品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作品的声画结合的形式相统一。
  3.创作毕业作品,传播传统文化
  学生的毕业设计是学生在学校学习三年的一个成果展示,学院对历年的毕业设计指导都非常重视。近两年新闻出版与广播影视专业群的毕业设计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真善美”为主题展开。学生创作的毕业作品类型多样,各具特色。有些学生以自己家乡的秀美风光为主题拍摄了风光片,有些以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进行挖掘,有的以家乡的传统手艺人拍摄了传统的家乡手工艺。在作品的拍摄过程中,指导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的拍摄制作进展,了解拍摄情况,并及时引导。素材完成拍摄后,编辑前指导应对解说词进行审看,对文字进行修改,作品完成后,对作品成片要及时审片,对语言表述和镜头语言的使用要斟酌。在“互联网+”时代,还要求学生借助互联网平台展播优秀作品。高职学生对新媒体的运用一般都比较感兴趣,该校所有学生拍摄制作的毕业作品全部上传至世界大学城或相关视频网站供交流和展播,优秀作品等高点击率传播和弘扬了传统文化。此外,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还进行优秀毕业作品的展播,营造了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新媒体、自媒体平台和校园的同步展播,既能够使学生自我展示,又能够将传统文化进行多维度传播。
  4.参与传媒赛事,弘扬传统文化
  当前,各类型传媒赛事众多,有以公益为主题的大学生公益广告视频大赛,有以弘扬真善美为主题的湖南省原创视频大赛,有传播正能量为主的湖南省职业院校微电影视频大赛等。这些大赛吸引众多师生参赛。指导老师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引导学生深挖传统文化精髓及亮点,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例如,获奖作品《皖韵黄梅》,记录了一代黄梅戏演员为黄梅戏奉献青春的历程,传播了中国传统戏剧文化,传递了正能量。学生在拍摄制作这些传统文化题材的参赛作品过程中,既了解接触了传统文化,又被这些传统文化所震撼和感染,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是一次较大提升。此外,通过传媒赛事,能够加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传媒赛事中,担任评委的往往都是行业精英和领军人物,在传统文化为题材的传媒赛事中崭露头角的优秀学生能够被企业发掘。这些学生除了具备熟练的专业技能,团队感和责任感强,具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迅速成长为传媒企业骨干人才。
  二、要注意的几点
  1.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
  “互联网+”的时代,应充分借助自媒体平台传播传统文化。许多专业的学生能偶自己运行自媒体公众号,可激励学生进行相关传统文化的内容发布。也可校企合作进行传统文化节目的生产。当前,许多自媒体公司需要新媒体运营的人才,与学校校企联合,培养相关人才,可以通过课堂创作的传统文化短视频来提供客户端内容。
  2.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传媒专业的教师不但要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要处处留意身边的传统文化,关注我国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才能引导学生进行选题的深度发掘。此外,对于传媒作品的视听语言要运用自如,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将作品的文化内涵和作品的表现形式巧妙融合。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自身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关乎学生的成才与发展。教师应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和良好的专业素质,才能引領学生创作出优秀的传统文化作品。
  三、结语
  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可以通过传媒专业学生的传统文化题材的作品创作来实现,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可以通过对传统文化影视作品的拍摄实践来深化。学生要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关注传统文化,激发创作灵感,生产出具有个性和特色的传统文化作品。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导,使学生的作品成为传统文化内涵与作品形式融合的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赵东平.传统文化在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应用[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1).
  [2]姚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影响研究[J].河南农业,2017(2).
  [3]李石纯,王惠英.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陈宝生部长谈传统文化教育引发强烈共鸣[J].中国高等教育,2017(6).
  作者简介:罗琦,女,副教授,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德国德累斯顿高等教育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传媒高职教育,电视传媒艺术。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生数学学習习惯的培养做了一定要求,而预习习惯又是学习习惯中重要的一部分。课前预习可以让学生在上课时做到目标集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然而,不少农村小学教师,忽视了这一重要部分。笔者针对这一问题,结合农村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如何培养农村小学学生数学预习的习惯。  一、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笔者通过实践发现,让学生在上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带着问题走进
期刊
传统民间艺术是综合实践课程的重要教学资源,在这方面,安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安海的“嗦啰嗹”是端午节的活动,流传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同时它也是一项独一无二的民俗活动,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承这一民俗特色,笔者所在校把“嗦啰嗹”作为“乡土文化”引进校园,引导师生创编相关舞蹈、体操,结合不同学科特色走进课堂。基于此,笔者产生了開发“嗦啰嗹”相关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想法。  
期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8至20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想、操作、想象、推理、探索等教学活动,自主探索长方体、正方体关于面、棱、顶点的特征,理解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含义。  2. 立足想象和操作,自主探索并发现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之间的关系,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3. 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
期刊
教学就是师生一道分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发现和认识,分享在更大背景下对智力劳动、精神生活的热忱。分享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气息的课堂,是生命化的课堂,是师生彼此激励、相互启迪、视界融合的课堂。  分享首先意味着师生之间彼此的关切,意味着要关注对方的现实生活处境、学习过程中的需要与感受以及学习新知识所具备的经验背景、知识基础、认知发展水平和学习偏好。在课堂上,教师要做到“每个学生都在你的眼中,每个学生都在你
期刊
【教学片段1】  (新课伊始,王崧舟娓娓叙述,提供给学生一个令人惊讶,引人深思的信息——1998年,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把地球评选为世界“年度新闻人物”!听着王老师那深沉的叙述,望着屏幕上那裹着一层水蓝色纱衣的星球,学生惊讶,怀疑,继而沉思)  师:当你从老师口中知道这个消息时,你有什么想法?  生:我很吃惊,地球是个星球,又不是人,怎么能当选为年度新闻人物呢?  师:是啊,地球不是一个人,怎么
期刊
“以逸待劳”属“三十六计”之“胜战计”,是处于势均力敌态势下所用的谋略。其计曰:“困敌之势,不以战;损刚益柔。” “以逸待劳”意谓作战时不直接进攻而采用积极防御、养精蓄锐的战术,以待敌之师劳力竭,乃战而胜之。李牧之久守雁门而不与匈奴战,及至双方势力彼消我长,遂一举破之,用的便是此计。   等待是一种教育的智慧。“以逸待劳”作为一种学校教育谋略,其玄机亦全在一个“待”字。且看下面的教育案例:   晚
期刊
十多年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其实是一致的。显赫与卑微折射出学科地位的两极分化,考试把百分制弄丢了,人们还能适应吗?还能找回昔日的100分吗?   社会进步需要各类人才,考试天生具有人才选拔功能,这就是各级各类考试现实存在的合理依据,我们不可能指望取消它们;更何况像高考、中考能力化综合化生活化的命题趋势越发与素质教育改革浪潮合拍,越发令人欣慰让人期待。   有感于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曾经的姓“资”与
期刊
在教育改革中,课程的改革是核心。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     一、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教师即促进者,指教师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核心角色中解放出来, 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师最明显、最直接、最富时代性的角色特征,是教师角色特征中的核心特征。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
期刊
【编者按】人们常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春蚕”“蜡烛”等词语来赞美乐于奉献、敬业爱生的教师,教师职业的社会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但教师收入相对偏低、荣誉相对较少,这也是众所周知的。那么,教师的收入机制如何厘清?教师要淡泊名利吗?本专题刊登的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來谈论这些问题,或许会引起读者的共鸣。
期刊
【摘要】随着易班网络社区的快速推广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日趋凸显,对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研究愈发迫切。易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和优势,在以一般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应充分发挥其互联、互通、及时、高效的作用,坚持四个结合的原则,把握三种主要方式,坚持“寓教于情”,推动“易班”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发展。  【关键词】易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