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与相交》教学设计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ui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55-57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平面内两条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能正确判断互相平行、互相垂直。
  2.在探索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想象等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境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正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三角板、直尺、彩笔、点子纸。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以及直线、射线、线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直线是可以“无限延长”的这一特点是学习相交与平行的基础。看到直线马上就想到“无限延长”,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判断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究竟是相交还是平行。“同一平面内,两直线相交成直角时,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因此“角的认识”,即会用眼睛初步感知直角、用三角板直观判断直角是学习本节课的又一基础。平面内两直线的平行与相交(包括垂直)的位置关系在数学学科中具有重要意义,它是画垂线、平行线和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基础。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多媒体课件,展示铅笔盒掉下的两种情况,请学生观察,并说一说自己发现有什么不同。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点明“同一平面内”的概念。并说明今天的学习就只限于第一种情况,也就是同一平面内。
  板书:同一平面内
  设计意图:课件动态呈现铅笔盒掉落的情境,这一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观察的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切实理解“同一平面”和“不在同一平面”这两个抽象的几何概念,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二、 画图探究,学习新课
  1.画一画。
  观察同一平面内的两支铅笔,除了是这个样子,还可能是什么样子呢?请学生用两条直线(板书:两条直线)代替两支铅笔,在纸上画一画。
  教师巡视学生画图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画法进行展示。
  2.分一分。
  为了便于表述,给作品标上序号。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组直线,有没有相似之处,能不能按一定的标准给它们分分类呢?小组讨论交流,教师提出建议:
  独立思考,明确自己的分类标准,分类结果。
  独立整理思路,想一想:发言时要说那几句话?
  组内发言:一个一个轮流说,不懂要问,和前面同学说的一样的地方,尽可能不重复。
  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检查讨论分类情况,掌握每组学生分类的标准。
  3.说一说。
  分小组汇报自己的分类结果。
  (1)按直线的方向分为两类:横竖一类;斜的一类。
  他们这组同学分了两类,其他小组评价一下,认为他们的这种分类方法怎样?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纸转一下,这种方法就不能成立。
  (2)按交叉分为三类:交叉的一类,快要交叉的一类,不交叉的一类。
  对于这种分类方法,其他同学认为合适吗?想想我们画的什么线?又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快要交叉的一类其实也是能够交叉的。
  (3)按交叉分为两类:一类是交叉;一类是不交叉。
  经过学生的质疑、验证、调整,最后达成共识:分为交叉和不交叉两类。教师点明数学概念:互相平行、相交、交点。课件演示互相平行的概念: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说一说谁是谁的平行线?强调判断平行的理由:两条直线方向、距离一致。
  同一平面内交叉的一类在数学上叫相交,相交的这个点叫交点。两条直线相交一定会有交点。
  板书:相交 交点 互相平行
  4.及时巩固:辨一辨——哪组直线相交?哪组直线互相平行?
  电脑课件出示图形,请学生回答,说明理由。
  5.认识互相垂直。
  两条直线相交会形成什么?角。观察相交的作品,你能按照角的不同继续分类吗?引导学生找到直角,想办法验证直角,认识互相垂直。明确:判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理由是相交成直角。
  板书:互相垂直 标上直角符号
  6.及时巩固:辨一辨——哪组直线互相垂直?为什么?
  课件出示图形,请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相比直接认知概念的抽象、枯燥,通过小组讨论形成集体智慧则令同学欢迎。在小组活动的同时,教师有目的地掌握小组的活动成果,对集体交流时质疑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在充分的质疑、交流、总结、调整的基础上,学生对知识的形成有了全面了解,掌握起来也就得心应手,认知概念就水到渠成,及时巩固所学,学生掌握会更扎实。科学合理地安排板书,帮助学生逐渐在头脑中建立数学知识的联系结构。同时让学生感悟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
  三、 练习应用,巩固新知
  1.猜一猜。
  一个四边形,由两组互相平行的线段围成,它可能是什么图形?
  请学生在思考后回答,并说一说在这个图形上哪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2.找一找。
  在小明爸爸的大桥设计图中你能找到今天所学的知识吗?指一指,说一说。
  设计意图:“猜一猜”的解答不仅要运用本课所学,也是对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旧知的回忆与复习,密切了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增强了数学的趣味性。而“找一找”则是信息窗的再运用,让学生在各种线的构图里发现新知识,感受数学的无处不在,应用之广。
  四、 师生交流,总结全课
  1.课件演示学习过程,复习学习内容。
  板书课题:平行与相交
  2.课件展示平行与相交在生活中应用的照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不一样的美。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给学生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明确学习内容。通过一组生活中的实景照片,如五线谱、向远方延伸的铁轨、人行道等等,展示平行与相交的广泛应用,旨在让学生加深对数学来源于生活的认识,理解并感受数学那不一样的美。
其他文献
踢毛键,跳花绳,编花篮,跳皮筋,翻绞绞,手工编织……这些游戏都是谁在玩?你一定会说:当然是小女生啦。很遗憾,你错了!  课间十分钟,几个女生在走廊上比赛踢键子,其间不断有男生申请加入。别小瞧,他们的技术一点也不含糊:单脚踢、双脚踢、侧踢、后踢……花样百出。一个比我还要高出一截的男生小杰更是把键子踢得上下翻飞,让我这个老师也自叹弗如。再往校园里放眼一瞧:左边一群男生在跳皮筋,右边一群男生围成一圈边拍
《读者》2012年第17期的“言论”中,刊载了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一段话,他说:“《乡愁》表达的原本是淡淡的哀愁,但看到内地演员朗诵《乡愁》,总是激动,甚至凄厉,有样板戏的味道,令我很难为情。”  诗人讲的这种情形在当前的语文课上可谓司空见惯。前不久,笔者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看到这样一段教学场景:当时学习的是作家许地山的名作《落花生》,文中最后写道“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却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武汉两岁女童菲菲的父亲不会料到,因为一次失败的模仿,女儿的上半身将会失去行动能力。不久前,这位父亲学着抖音上的热门视频,双手握着女儿的手,尝试让她完成一个翻转180度的
班级管理是一项繁杂的工作,从课内到课外、从学习到活动、从生活到思想……难免会遇到一些非常棘手的小插曲,如果教师能够审时度势,恰当进行“冷处理”,常常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冷处理”原指钢铁冶炼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淬火,引申到教育中就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理性冷静面对敏感的教育问题,推后教育时机,以恰当的教育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处理。“冷处理”,这种以静制动、以冷促热的教育智慧,其实充满
在我们的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景:老师刚提出一个问题,讲台下便小手如林,嘴里还不停地叫着“我、我、我……”;有的学生甚至一边举手一边说出自己的答案;更有甚者大声地抢着说自己的想法……当老师叫起一位学生回答时,一部分学生会长叹一声,然后耷拉着脑袋放下手,以示抱怨老师没有让自己回答;有的则不等发言的同学说完就直接喊着 “错,错,错”;有的见自己没有机会发言,干脆忙自己的事情去了,也不管别人说什么。  因此
一天中午,一个学生匆匆跑进办公室找我,焦急地说:“黄老师,A带着玩具象棋。”“哦,有这事?好,我马上去教室。”在开学第一天我就告诉学生不要带零钱、玩具、零食到校,班里的学生都很听话,从来没有人违反此项纪律,这个A是怎么回事?我一边不解地思索着,一边收拾东西,准备去教室。  “老师,A在学校门口买玩具,他还带了好多钱。”又有人来报告了。“什么?!大概有多少?”“一大把呢!”一年级的学生对钱是没有概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和习惯”,可见执笔姿势的重要性。笔者最近到一所学校调研,正赶上一个班级进行单元测验,同学们正在答卷,也就是在自然状态下书写,结果发现学生们的执笔姿势错误率在80%以上。这个发现让我非常震惊,接着又看了几个班级,情况也不容乐观。  一、 小学生执笔现状不容乐观  笔者分执笔的指位、高低、角度、松紧、掌心等五项指标,执笔姿势与用眼
案例描述:  “叮铃铃”,清脆的午餐铃声响了,校园里顿时沸腾起来。整个年级的二百多位同学争先恐后地撒开腿奔向那一个楼层唯一的水龙头,伸出的双手还没沾到水花就扭身往回跑,“嘭”,和匆匆跑来洗手的同学撞了个满怀。这就是每天午餐的前奏。  教室外的走廊上,洗手的同学排起了长长的队伍,七八米左右的走廊里真可谓“摩肩接踵”。班与班之间的长队相互交错,把教室的门也遮挡得密不透风。“请让一让!”盛好饭的同学喊破
小组合作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小学阶段主题活动中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几乎在每个主题活动中,指导教师都需要组织学生根据对子课题的兴趣进行分组。近几年来,出现了两种分组形式,这两种形式的分组各有利弊,笔者通过对这两种分组形式进行比较,以期找到最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做法。  案例1:课前分组,指定小组选择课题  上课前,教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指定了组长。课堂上,教师指导学生针对主题提出感兴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生命教育在品德教学中涵盖了多重主题,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如远离意外伤害,熟悉安全防护,意外伤害救护,热爱和平等。从教材内容中,我们不难看出,高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中出现了大量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在六年级,以“珍爱生命,崇尚科学”和“直面灾害”为单元主题向我们展示了生命教育的主题。因此,《品德与社会》是一门实施生命教育的理想的品德教育阵地。在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