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现品:书法的文化 纸上的性情

来源 :TA生活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c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现品的老家在江苏邳州,与山东交界,东面连着新沂,北面连着兰陵,在武汉生活了三十多年。南吴齐鲁荆楚,给予李现品的实在是太奇妙了。明明是三片地域,有着三种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在李现品身上竟然完美的融合了。书法的文化,纸上的性情。当吴地的质朴风流、齐鲁的阳刚浩然、荆楚的浪漫丰润乖巧地调和在一处的时候,李现品书法大家的地位自然毫无悬念。
  真正的书法是有文化的
  李现品在书法界的呼声很高。从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到湖北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湖北省书画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硬笔书法家联谊会副会长,湖北邮电书画院副院长,湖北省道教书画院执行副院长兼秘书长,林林总总的职务让人看着都有些眼迷。作为书法家,有这样的成就,也算圆满了。李现品却爽朗地笑着,抚着手边的书柜,打趣道——
  “那些都是虚的。真正的书法是有文化。我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就只能拿着这柜书,冒充文化了。”
  李现品口中的“这柜书”,就集体摆放在他工作室旁边的书房里的,每一本都是他费尽心思,从全国各地“淘”回来的,都是他的宝贝。原本很大气的一个人,偏偏就是这柜书,宝贝得不行,就是书柜也轻易不许人碰。
  书柜里都是书法古籍,有孙过庭的《书谱》,徐浩的《论语》,丰坊的《书诀》,蔡羽的《书说》,王羲之的《兰亭序》……很多都是原版的古装线订书。古老的雕版印刷,字体是书法的,或轻如蝉翼,或重若崩云,或徐捷有度,或平侧相宜。每次书法之前,李现品都要先到小书房,捧着某一本中的某一页,细细揣摩一番之后,再回到工作室起笔。用李现品的话说,这叫备书——
  “古人考举人之前,要先备考秀才试,现代老师讲课,也要提前备好课,书法当然也需要备备书,不是说写就提笔写的。”在李现品看来,中国书画能够在中华民族众多的文化表现形式中传承下来,一传就是5000多年,并且脱颖成为三大国粹之一,是有着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的,这样的文化底蕴不应该被轻忽,值得每一位书法者潜心研习。每次揣摩,就是一次研习,研习之后再书法,有形无形的,那些文化底蕴会自然而然的渗入到笔锋之中。
  “一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作古了2000多年,历史长河泱泱,湮没了王羲之的人,王羲之的书法,王羲之的《兰亭序》,却久久远远的流传下来了。大家,大书法,也就是一个说法。真要说圆满,很多年以后,我的书法,我的《沁园春.雪》,还有人品评,有人收藏,才是真的圆满。”
  书法不是商品
  事实上,早在20年前,李现品的书法就有人收藏了,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湖北档案馆、鹰台书画院,都收藏着李现品的作品。《北京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中国龙典》、《世界名人录》、《人民艺术家》、《全国邮电职工书画作品选集》等书画辞典中,还编录着他的很多电子版作品。
  有收藏者品评:“老师的书法流畅秀美,雅俗共赏。”全国市长书画院院士、湖北省书画院院长杨斌庆,更是亲笔捉刀,公开撰文盛誉:“先生用笔独到,如锥画沙,凝重不板滞,流动不轻浮,不愧大家风范。”
  有件过往,很有趣。1996年,澳大利亚一个文化团体发函,邀请湖北书法大家赴澳艺术交流,李现品被选为代表团秘书长,率队出发。那个时候,武汉还没有直飞澳大利亚的飞机,代表团转道北京国际机场,结果在候机大厅换登机牌的时候,换牌的工作人员认出了李现品,红着脸求问能不能给写个字,就写一个“马”字。随行的一位书法家开玩笑:“写字没问题,挥毫一笔,简单。只是李老师的字很贵的,一幅字3千多元,你要一个字,至少得1千元吧。”这话虽然是玩笑话,但当时李现品的书法作品确实是3千元一幅。那个工作人员显然也是懂行的,一边连连点头,一边拿出了银行卡,就要往旁边的自动取款机跑,被李现品喊住了。“我不是卖字的,书法也不是商品,我的书法,有人欣赏,愿意收藏,这对于我来说,就是最高奖赏了。”
  当然了,候机大厅不方便书法,李现品也不想当众来场书法秀,那个“马”字,李现品是在澳大利亚书写的,直到交流结束返程回北京,才悄悄赠给了那位工作人员。
  书法,不是商品,这是李现品在心中给自己设下的定义,他心里也很清楚,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书法的历史再渊源,文化再国粹,要发展,要传承,还是需要经济来承载,来推动。所以,淡泊归淡泊,面对收藏公司、字画公司的合作邀约,李现品也会考虑、权衡,选择合适的合作。这个时候的他,又给自己设了一个定义——书法从业者,有修养的书法从业者,就像职业运动员,尊重俱乐部、尊重球迷一样,李现品对收藏公司和字画公司十分尊重。表现之一就是,每次交易,交字之前,他都要自己先品评一番,一定要自己满意了,才交付,若是自己满意,合作方不满意,李现品总是无条件接受意见,然后拿出最好的状态,重新书写,让交付的作品更加完美。2013年底,他为一家收藏公司写的金粉长卷《大悲咒》,就是三易其稿,最后在一次书画拍卖中拍出了7.8万元。
  打出来的李“枝山”
  书法,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在日本和韩国也有书法,只不过日本称为书道,韩国则是以书艺称之的。“法,道,艺,单从字面上看,法的内涵最丰富。”谈到书法,不善言词的李现品侃侃而谈,他相信佛教的说法——万法源于心念,置换到书法中,就是一字见心,书为心画,心正则笔正。
  在中国书法界,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中国书法最顶尖的语言,不是楷书,也不是隶书,是草书,一个不会写草书的人,是不能被称为书法大家的。因为,草书的笔画虽然最简约,却最难写,讲究气势,讲究虚实相生,还要求一气呵成,最能表达书者的心性。很多书法大家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草书,李现品也不例外。而且,在李现品的书法作品中,草书是写得最好的,笔迹流美,骨力苍劲,颇有些明代大家祝枝山的风范,被誉为“李枝山”。
  李现品的书法,是跟父亲学的,比较有趣的是,最初学习草书的时候,李现品很排斥,见天的跟父亲斗法,就为了逃避练习。“草书难写,也难认,有些字大家也不一定认得。有个典故更有趣,说是有位张丞相,喜欢写草书,却写不工整,某一天,他忽然想到一首诗,赶紧的研墨疾书,写完了,让侄儿代为抄录,结果,抄录到某个字的时候,侄儿左看右看不认识,就去问张丞相,张丞相歪着脑袋看了半天,气呼呼地吼侄儿:怎么不早点问我,我也忘了写的是什么了。”在小李现品看来,难认的字,写了,也没人认得,练好了,也不会有人欣赏,没意思。最后把父亲惹火了,折了一根柳枝狠打了一顿,这才乖乖开始练习,这才有了今天的李“枝山”。
  “书法即心法。50多年过去了,父亲的坚持,我也终于明白了。人活一世,哪有那么多的鲜花和掌声?张芝临池,池水尽墨,除了张芝,谁又真的悟得透那池墨?不过是,静处守心,闹处炼心。”
其他文献
上任短短10个月,法国驻武汉总领事馆总领事马天宁通过一系列举措成功地将法国与武汉的外交关系,尤其是文化外交推进到了一个可持续性发展的层面。  这位曾任法国驻印度大使馆文化参赞的外交官,显然非常清楚文化外交对于一个国家的形象推介以及经济发展是多么重要的一环。  在传播中学习,在学习中交流,将文化的传播与合作与其他领域的合作有机结合,多元拓展,正是这位总领事对文化外交最大尺度的把握……  在法国驻武汉
期刊
短短16年,李林彬带领抠抠、沃崎三度飞跃。  从单一的国际贸易,到品牌自营、品牌授权、电子商务生态一条链,  这位精通谋略与布局的掌门人,此时正全速进驻足球联赛。  但其实,李林彬所做的,从始至终都只是一件事。  时尚。  2亿:拓张品牌链  那个时候李林彬其实还没有站到这个高度。草根出生,在香港赚到第一桶金后,他回到家乡泉州。泉州四面环海,历来就是沿海各国的商贸集散地,自然而然的,在那个半岛中的
期刊
女人的优势  做了多年餐饮之后,金梅央对自己多年前一闪而过的餐饮念头给予了肯定,“我还是觉得自己是适合做餐饮业的。”  早期的金梅央,并不是做餐饮的。 在义乌老家,金梅央一直从事小商品批发,直到上世纪九零年代中一次在杭州香格里拉饭店谈生意时,她注意到饭店里的普通咖啡卖100多元一杯,生意还好得不得了,这让她一下子看到了这广阔的商机。  在金梅央的认知中,女人做餐饮是有着很大的优势的,因为女人大多是
期刊
企业参与公益在这个时代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让更多有能力亦有公益心的企业纷纷止步于公益的根源也早已经是公开的秘密。在忌讳公众质疑做公益都是有目的的,不过是打着公益的幌子谋夺私利的时候,芬尼董事长宗毅高调地给出了自己的公益定位——  即使有目的,自己的其他诉求,只要对这个世界是好的,又有什么不好吗?  这个夏季毫无疑问是属于宗毅的。继@当时我就震惊了在网上发布微信透露宗毅预订了20辆价值百万的特斯
期刊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古琴台、晴川阁、琴断口,光是这几个雅趣十足的字眼,就足以表现汉阳的魅力。  在这样的汉阳,有一位这样的鲍威。  他身形并非魁梧,却能给人踏实之感,言行举止也显得风度翩翩。已为人父的他虽然年轻,却比很多同龄人多了一份沉稳与内敛。  曾有人说,武汉话是中华民族语言中的奇珍,方言里的瑰宝。这句话放在鲍威身上还真是恰到好处。在大多数时间里,鲍威都操着一口流利的武汉话,
期刊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经验、精神,其特点是活态流变。而那些由父系家庭、或师徒、或学堂形式传承下来的超过百年的精良技艺,在现代化浪潮席卷的大环境下,面临濒临失传的危机。  如何根据所处环境和历史条件不断变通,使这种
期刊
皮影,汉族民俗的门古老传统艺术,以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所做的人物剪影来表现戏剧情节,加以伴唱,形式简洁却鲜活灵动。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皮影戏为祖辈先人们的闲暇时光提供了众多欢乐。  作为第八代传人皮影世家,汤先成的“汤式风格”的皮影,自清乾隆六十年起,至今传承九代,历时两百多年而不衰。早在清嘉庆初,就已蜚声于湖北省内外。民国时期,汤格皮影就漂洋过海走出国门。汤先成自幼酷爱皮影雕刻艺术,在父亲悉心传
期刊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生活和民俗文化是息息相关的。在传统的生活中,各种民俗艺术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共生共长。无论是婚姻贴喜字,还是过年求对联,北方的窗花甚至已经成为了民俗象征的符号,花样剪纸在古老的行业与商业化的今年,可以焕发融合成新的魅力。  被誉为“武汉第一剪”的骆清霞,在汉派剪纸中技艺独树一帜。她自幼学习剪纸,凭借在自己在剪纸造型艺术的热情和悟性,在上小学时就剪出当年热络的样板戏和电影
期刊
谢波做“融缘舍”画廊的时间虽不算特别长,但在武汉艺术机构圈内的口碑极佳。他的“融缘舍”大隐于闹市区的花鸟市场之间,坐拥自然生态的环境,颇具世外桃源一般的清雅意境。谢波解读他的画廊名为“融汇,缘法,舍弃”。谢波表示,在做“融缘舍”之前,他已经有了至少5年的艺术品经营购买的经验,而在之前有更早的前期积累和铺垫。  “融缘舍”画廊经营范畴不是古玩,而是“文玩”,而各种前辈大师和新生艺术家的作品均在谢波主
期刊
相传元朝初年,金銮殿失火,众奇珍异宝烧成了一片灰烬,但废墟中却出了一件色彩斑斓晶莹闪耀的宝瓶。群臣惊讶,说是上天所赐。皇上得到此物后爱不释手,当即传下一道圣旨,调集京城所有能工巧匠,限期三月内仿造。最后京城名匠“巧手李”发现,原是皇宫大火,金銮殿里宝石金银烧熔在一起形成此瓶。人们遂称其为“奇宝烧”。到了明景泰年间,工艺水平到达顶峰,而产品又大多以孔雀蓝为主,人们就把这种工艺品叫作“景泰蓝”。  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