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急需要创新性的人才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教育在综合国力中占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
关键词 教育 创新 学生 教师 学校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急需要创新性的人才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教育在综合国力中占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放眼全球,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知识经济的命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那么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如何创新教育呢?
1 学生自身通过各种途径发散思维,以达到意识创新的目的
在我们日常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循规蹈矩,按照前人的方法来学习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永远不会超过前人。所以我们要在学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能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不断发散思维,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的学习,才是不断前进的学习。
1.1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多么的重要。所以说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实践中通过正面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培养求知欲。学生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培养新能力,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主力军作用。(2)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而被人耻笑。保持这样的好奇心,能够发现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问题。(3)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学生要大胆的质疑,敢于挑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探索知识的前提,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越他们,在他们已经成就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4)培养创新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这样的问题才会不断进步并创新。
1.2 开阔思维,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大脑运转效率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散思维,变通思路,去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1)增强思维的变通性。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从一而终,要开阔思维,善于随机应变,能开阔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方法。美国《纽约时报》的名记者泰勒曾举一例说,他刚当记者时,奉命采访某著名演员的首场演出,但他去了以后,听说首场取消,就回去睡觉了。结果半夜,总编气冲冲的打电话告诉他,其他各大报纸已登出名演员自杀的消息,总编训他说“像这样一位名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在这个事例中,泰勒由于思维的单一化而使这一次采访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当时他的思维足够发散,事情的结局绝不会是这样的。
(2)通过联想把两个事物联系到一起。联想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有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数个阶段建立起可以设想的关系,实际上这个过程正是利用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方法。比如“灌木”和“足球”是两个离得较远的概念,当经过四步中间联想就可以从“灌木”联想到“足球”。如:灌木—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可以看出“灌木—树林—田野”是一个发散过程,而“田野—足球场—足球”是一个收敛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个方式推广,那么,世界上任何可想到的东西都能通过发散、收敛用有限步骤联系起来。
2 教师可以自主创新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师生的平等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营造一个可以轻松自由的学习的氛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2.1 开放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发出多种有利于学生思维扩展的教学形式
(1)利用问题矛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引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领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2)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解决。课堂中产生疑问,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这样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并学会互相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或发散思维,或逆向思维,让学生思维在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碰撞,教给他们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讨论争议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现象、对问题、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的能力,并可以最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在能力,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唤醒学生创新的灵感。
(3)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来激发学习。如果教师能让一个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和对课堂、学校的满意感,那么它就会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更努力的实现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一种方法是满足他们个人的学习需求,当学生觉得学校生活、学习很有意思,他们就会想学。让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技能学习变得有趣,并与学生个体密切相关来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可以使学习变得有趣且与学生个体有关,同时还可根据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和学校环境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这些选择和责任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并成长。
2.2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都具有勇于突破权威定式的精神。一部科学技术史的诞生、成长以及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推翻、否定权威的过程。突破权威往往就意味着创新。在学习中也是一样,要敢于质疑,才能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的精神。
(1)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敢问问题。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她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民主教学,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形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提供提问的空间,使学生多问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尽可能的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些“空白”,多给学生一点“悟”的时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允许他们有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答案永远都不是唯一的,教师更不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质疑的良好习惯。
2.3 以设置矛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激发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学之端,思之源。有疑问才有思考,才又发现和创造。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辩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也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借助课堂辩论,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当然,整个辩论的课堂是语言的针锋相对,思维的碰撞。而此时教师当然不是袖手旁观,要加以合理引导,要做一只润滑剂,随时调拨辩论的方向,使学生不至于摒弃话题,离题万里。
一般来说,这种自由开放的气氛最能激发学生创意的连锁反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跳出经验的围墙。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变色龙》,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俗话说“狗仗人势”,你认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到底是“狗仗人势”还是“人仗狗势”?在这个问题中,教师有意识的设置矛盾冲突,答案虽然是见仁见智的,但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的思维,在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中(下转第5页)(上接第2页)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阿谀逢迎、媚上欺下的性格,理解沙皇警察反人民的本质,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2.4 跟进时代潮流,熟悉网络流程,扩展教学范围
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资源的唯一占有者,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就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从网络环境中获取、处理、加工、操作、发布信息,成为学生基于网络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3 学校运用新技术教学,为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学习提供条件鼓励
3.1 多媒体媒体课件教学
如今,很多课堂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代替了过去的板书,这样的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三峡》一文,没有浏览过三峡的学生很难想象出三峡的美景。教师可以结合三峡的有关资料,利用Flash制作三峡的不同风景。学生可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根据课文内容来观赏风景。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可以比较透彻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要比多媒体教学低效得多,多媒体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斑。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也在轻松、有趣的想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3.2 电影电视片欣赏
利用多媒体的放映功能,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影视资料,在阅读欣赏课中进行播放,开阔学生的文学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学科修养。特别是与课堂相关的那些影片,以及教育部规定学生要看的影片。当然,也播放一些有关祖国建设成就、科技成果以及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其科研成果的影片,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课本中《香菱学诗》一文时,就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电影。学生在观看影片后对课文的理解是任何课堂讲解、说教所难以达到的。运用电视电影进行教学,既可以产生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大容量传播学科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 其他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课文录音朗读、幻灯投影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并且能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足以见得创新在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既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也可以扼杀创新人才。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习惯于按照一个固有模式,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张振宁博士以他亲身经历说道,中西教育比较,各有优点,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有这样两个事实:一个是我中国中学生参加学科世界奥赛,每年都能拿到许多金牌,这说明我们教育的优势;另一个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们还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教学方式,要更加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看来,我们的教育创新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急需要创新性的人才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教育在综合国力中占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放眼全球,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知识经济的命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那么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如何创新教育呢?
1 学生自身通过各种途径发散思维,以达到意识创新的目的
在我们日常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循规蹈矩,按照前人的方法来学习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永远不会超过前人。所以我们要在学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能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不断发散思维,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的学习,才是不断前进的学习。
1.1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多么的重要。所以说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实践中通过正面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培养求知欲。学生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培养新能力,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主力军作用。(2)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而被人耻笑。保持这样的好奇心,能够发现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问题。(3)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学生要大胆的质疑,敢于挑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探索知识的前提,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越他们,在他们已经成就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4)培养创新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这样的问题才会不断进步并创新。
1.2 开阔思维,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大脑运转效率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散思维,变通思路,去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1)增强思维的变通性。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从一而终,要开阔思维,善于随机应变,能开阔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方法。美国《纽约时报》的名记者泰勒曾举一例说,他刚当记者时,奉命采访某著名演员的首场演出,但他去了以后,听说首场取消,就回去睡觉了。结果半夜,总编气冲冲的打电话告诉他,其他各大报纸已登出名演员自杀的消息,总编训他说“像这样一位名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在这个事例中,泰勒由于思维的单一化而使这一次采访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当时他的思维足够发散,事情的结局绝不会是这样的。
(2)通过联想把两个事物联系到一起。联想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有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数个阶段建立起可以设想的关系,实际上这个过程正是利用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方法。比如“灌木”和“足球”是两个离得较远的概念,当经过四步中间联想就可以从“灌木”联想到“足球”。如:灌木—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可以看出“灌木—树林—田野”是一个发散过程,而“田野—足球场—足球”是一个收敛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个方式推广,那么,世界上任何可想到的东西都能通过发散、收敛用有限步骤联系起来。
2 教师可以自主创新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师生的平等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营造一个可以轻松自由的学习的氛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2.1 开放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发出多种有利于学生思维扩展的教学形式
(1)利用问题矛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引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领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2)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解决。课堂中产生疑问,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这样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并学会互相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或发散思维,或逆向思维,让学生思维在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碰撞,教给他们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讨论争议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现象、对问题、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的能力,并可以最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在能力,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唤醒学生创新的灵感。
(3)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来激发学习。如果教师能让一个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和对课堂、学校的满意感,那么它就会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更努力的实现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一种方法是满足他们个人的学习需求,当学生觉得学校生活、学习很有意思,他们就会想学。让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技能学习变得有趣,并与学生个体密切相关来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可以使学习变得有趣且与学生个体有关,同时还可根据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和学校环境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这些选择和责任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并成长。
2.2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都具有勇于突破权威定式的精神。一部科学技术史的诞生、成长以及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推翻、否定权威的过程。突破权威往往就意味着创新。在学习中也是一样,要敢于质疑,才能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的精神。
(1)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敢问问题。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她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民主教学,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形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提供提问的空间,使学生多问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尽可能的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些“空白”,多给学生一点“悟”的时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允许他们有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答案永远都不是唯一的,教师更不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质疑的良好习惯。
2.3 以设置矛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激发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学之端,思之源。有疑问才有思考,才又发现和创造。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辩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也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借助课堂辩论,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当然,整个辩论的课堂是语言的针锋相对,思维的碰撞。而此时教师当然不是袖手旁观,要加以合理引导,要做一只润滑剂,随时调拨辩论的方向,使学生不至于摒弃话题,离题万里。
一般来说,这种自由开放的气氛最能激发学生创意的连锁反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跳出经验的围墙。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变色龙》,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俗话说“狗仗人势”,你认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到底是“狗仗人势”还是“人仗狗势”?在这个问题中,教师有意识的设置矛盾冲突,答案虽然是见仁见智的,但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的思维,在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中(下转第5页)(上接第2页)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阿谀逢迎、媚上欺下的性格,理解沙皇警察反人民的本质,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2.4 跟进时代潮流,熟悉网络流程,扩展教学范围
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资源的唯一占有者,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就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从网络环境中获取、处理、加工、操作、发布信息,成为学生基于网络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3 学校运用新技术教学,为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学习提供条件鼓励
3.1 多媒体媒体课件教学
如今,很多课堂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代替了过去的板书,这样的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三峡》一文,没有浏览过三峡的学生很难想象出三峡的美景。教师可以结合三峡的有关资料,利用Flash制作三峡的不同风景。学生可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根据课文内容来观赏风景。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可以比较透彻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要比多媒体教学低效得多,多媒体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斑。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也在轻松、有趣的想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3.2 电影电视片欣赏
利用多媒体的放映功能,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影视资料,在阅读欣赏课中进行播放,开阔学生的文学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学科修养。特别是与课堂相关的那些影片,以及教育部规定学生要看的影片。当然,也播放一些有关祖国建设成就、科技成果以及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其科研成果的影片,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课本中《香菱学诗》一文时,就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电影。学生在观看影片后对课文的理解是任何课堂讲解、说教所难以达到的。运用电视电影进行教学,既可以产生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大容量传播学科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 其他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课文录音朗读、幻灯投影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并且能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足以见得创新在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既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也可以扼杀创新人才。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习惯于按照一个固有模式,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张振宁博士以他亲身经历说道,中西教育比较,各有优点,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有这样两个事实:一个是我中国中学生参加学科世界奥赛,每年都能拿到许多金牌,这说明我们教育的优势;另一个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们还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教学方式,要更加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看来,我们的教育创新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书印书馆,1976.
[2] 黄全愈.素质在美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 杨雁斌.创新思维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 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5] 王錞.特色教育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6] [美]Laura Erlauer.不可不知的用脑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关键词 教育 创新 学生 教师 学校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急需要创新性的人才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教育在综合国力中占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放眼全球,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知识经济的命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那么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如何创新教育呢?
1 学生自身通过各种途径发散思维,以达到意识创新的目的
在我们日常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循规蹈矩,按照前人的方法来学习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永远不会超过前人。所以我们要在学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能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不断发散思维,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的学习,才是不断前进的学习。
1.1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多么的重要。所以说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实践中通过正面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培养求知欲。学生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培养新能力,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主力军作用。(2)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而被人耻笑。保持这样的好奇心,能够发现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问题。(3)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学生要大胆的质疑,敢于挑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探索知识的前提,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越他们,在他们已经成就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4)培养创新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这样的问题才会不断进步并创新。
1.2 开阔思维,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大脑运转效率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散思维,变通思路,去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1)增强思维的变通性。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从一而终,要开阔思维,善于随机应变,能开阔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方法。美国《纽约时报》的名记者泰勒曾举一例说,他刚当记者时,奉命采访某著名演员的首场演出,但他去了以后,听说首场取消,就回去睡觉了。结果半夜,总编气冲冲的打电话告诉他,其他各大报纸已登出名演员自杀的消息,总编训他说“像这样一位名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在这个事例中,泰勒由于思维的单一化而使这一次采访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当时他的思维足够发散,事情的结局绝不会是这样的。
(2)通过联想把两个事物联系到一起。联想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有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数个阶段建立起可以设想的关系,实际上这个过程正是利用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方法。比如“灌木”和“足球”是两个离得较远的概念,当经过四步中间联想就可以从“灌木”联想到“足球”。如:灌木—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可以看出“灌木—树林—田野”是一个发散过程,而“田野—足球场—足球”是一个收敛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个方式推广,那么,世界上任何可想到的东西都能通过发散、收敛用有限步骤联系起来。
2 教师可以自主创新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师生的平等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营造一个可以轻松自由的学习的氛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2.1 开放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发出多种有利于学生思维扩展的教学形式
(1)利用问题矛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引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领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2)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解决。课堂中产生疑问,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这样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并学会互相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或发散思维,或逆向思维,让学生思维在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碰撞,教给他们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讨论争议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现象、对问题、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的能力,并可以最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在能力,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唤醒学生创新的灵感。
(3)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来激发学习。如果教师能让一个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和对课堂、学校的满意感,那么它就会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更努力的实现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一种方法是满足他们个人的学习需求,当学生觉得学校生活、学习很有意思,他们就会想学。让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技能学习变得有趣,并与学生个体密切相关来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可以使学习变得有趣且与学生个体有关,同时还可根据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和学校环境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这些选择和责任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并成长。
2.2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都具有勇于突破权威定式的精神。一部科学技术史的诞生、成长以及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推翻、否定权威的过程。突破权威往往就意味着创新。在学习中也是一样,要敢于质疑,才能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的精神。
(1)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敢问问题。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她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民主教学,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形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提供提问的空间,使学生多问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尽可能的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些“空白”,多给学生一点“悟”的时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允许他们有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答案永远都不是唯一的,教师更不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质疑的良好习惯。
2.3 以设置矛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激发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学之端,思之源。有疑问才有思考,才又发现和创造。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辩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也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借助课堂辩论,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当然,整个辩论的课堂是语言的针锋相对,思维的碰撞。而此时教师当然不是袖手旁观,要加以合理引导,要做一只润滑剂,随时调拨辩论的方向,使学生不至于摒弃话题,离题万里。
一般来说,这种自由开放的气氛最能激发学生创意的连锁反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跳出经验的围墙。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变色龙》,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俗话说“狗仗人势”,你认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到底是“狗仗人势”还是“人仗狗势”?在这个问题中,教师有意识的设置矛盾冲突,答案虽然是见仁见智的,但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的思维,在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中(下转第5页)(上接第2页)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阿谀逢迎、媚上欺下的性格,理解沙皇警察反人民的本质,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2.4 跟进时代潮流,熟悉网络流程,扩展教学范围
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资源的唯一占有者,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就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从网络环境中获取、处理、加工、操作、发布信息,成为学生基于网络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3 学校运用新技术教学,为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学习提供条件鼓励
3.1 多媒体媒体课件教学
如今,很多课堂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代替了过去的板书,这样的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三峡》一文,没有浏览过三峡的学生很难想象出三峡的美景。教师可以结合三峡的有关资料,利用Flash制作三峡的不同风景。学生可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根据课文内容来观赏风景。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可以比较透彻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要比多媒体教学低效得多,多媒体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斑。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也在轻松、有趣的想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3.2 电影电视片欣赏
利用多媒体的放映功能,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影视资料,在阅读欣赏课中进行播放,开阔学生的文学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学科修养。特别是与课堂相关的那些影片,以及教育部规定学生要看的影片。当然,也播放一些有关祖国建设成就、科技成果以及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其科研成果的影片,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课本中《香菱学诗》一文时,就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电影。学生在观看影片后对课文的理解是任何课堂讲解、说教所难以达到的。运用电视电影进行教学,既可以产生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大容量传播学科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 其他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课文录音朗读、幻灯投影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并且能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足以见得创新在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既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也可以扼杀创新人才。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习惯于按照一个固有模式,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张振宁博士以他亲身经历说道,中西教育比较,各有优点,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有这样两个事实:一个是我中国中学生参加学科世界奥赛,每年都能拿到许多金牌,这说明我们教育的优势;另一个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们还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教学方式,要更加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看来,我们的教育创新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急需要创新性的人才来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教育在综合国力中占基础性和先导性的地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放眼全球,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已成为各国关注和着力解决的问题。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知识经济的命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我国的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那么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应如何创新教育呢?
1 学生自身通过各种途径发散思维,以达到意识创新的目的
在我们日常学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往往循规蹈矩,按照前人的方法来学习自己的知识,这样的学习永远不会超过前人。所以我们要在学习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能够达到最佳学习效果的学习方法,不断发散思维,在前人知识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这样的学习,才是不断前进的学习。
1.1 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说过:“创造性首先强调的是人格,而不是成就……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强调的是性格上的品质,如大胆、勇敢、自由、自主性、明晰、整合、自我认可,即一切能够造成这种普遍化的自我实现的东西,或者说是强调创造性的态度、创造性的人。”可见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能力多么的重要。所以说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在实践中通过正面的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培养求知欲。学生要具备勤奋求知精神,不断的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培养新能力,才能在自主创新中发挥主力军作用。(2)培养好奇欲。要对自己接触到的现象保持旺盛的好奇心,要敢于在新奇的现象面前提出问题,不要怕问题简单而被人耻笑。保持这样的好奇心,能够发现很多别人注意不到的问题。(3)培养质疑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学生要大胆的质疑,敢于挑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及最佳方法。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鼓励学生提问,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探索知识的前提,只有提出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从而获得对知识更深入的认识。一定要以锐不可当的开拓精神,树立和提高自己的自信心,既要尊重名人和权威,虚心学习他们的丰富知识经验,又要敢于超越他们,在他们已经成就的创造性劳动的基础上,再进行新的创造。(4)培养创新欲。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方法,经常思考如何在原有基础上创新发明、推陈出新,大脑里经常有“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有没有更简捷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等这样的问题才会不断进步并创新。
1.2 开阔思维,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大脑运转效率
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解决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这时就需要我们发散思维,变通思路,去寻找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
(1)增强思维的变通性。我们在思考问题时不能从一而终,要开阔思维,善于随机应变,能开阔新的思路,寻找新的方法。美国《纽约时报》的名记者泰勒曾举一例说,他刚当记者时,奉命采访某著名演员的首场演出,但他去了以后,听说首场取消,就回去睡觉了。结果半夜,总编气冲冲的打电话告诉他,其他各大报纸已登出名演员自杀的消息,总编训他说“像这样一位名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身就是新闻”。在这个事例中,泰勒由于思维的单一化而使这一次采访以失败而告终。如果当时他的思维足够发散,事情的结局绝不会是这样的。
(2)通过联想把两个事物联系到一起。联想的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有实验表明,任何两个概念都可以经过数个阶段建立起可以设想的关系,实际上这个过程正是利用思维的发散和收敛的方法。比如“灌木”和“足球”是两个离得较远的概念,当经过四步中间联想就可以从“灌木”联想到“足球”。如:灌木—树林—田野—足球场—足球。可以看出“灌木—树林—田野”是一个发散过程,而“田野—足球场—足球”是一个收敛过程。如果我们把这个方式推广,那么,世界上任何可想到的东西都能通过发散、收敛用有限步骤联系起来。
2 教师可以自主创新教学形式,帮助学生发散思维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要建立师生的平等关系,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发展;要营造一个可以轻松自由的学习的氛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亲自动手去做、去实验。没有实践能力的人,不可能成为有创新精神的人。实践出真知,脱离社会实践来谈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只能是纸上谈兵。
2.1 开放的教学形式。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开发出多种有利于学生思维扩展的教学形式
(1)利用问题矛盾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启发、引导。教师通过与学生的互动,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融会贯通的领会知识,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创新和实践,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2)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解决。课堂中产生疑问,可以通过学生讨论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解释、相互协调,这样的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并学会互相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在课堂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或发散思维,或逆向思维,让学生思维在交流、讨论、争辩的过程中碰撞,教给他们创新思维的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学生在讨论争议的过程中,可以加强对现象、对问题、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可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更好的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求异创新的能力,并可以最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的潜在能力,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唤醒学生创新的灵感。
(3)让学生产生成就感来激发学习。如果教师能让一个学生产生学习成就感和对课堂、学校的满意感,那么它就会激发出更多的学习热情,更努力的实现目标。让学生产生成就感的一种方法是满足他们个人的学习需求,当学生觉得学校生活、学习很有意思,他们就会想学。让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技能学习变得有趣,并与学生个体密切相关来满足学生需求。教师可以使学习变得有趣且与学生个体有关,同时还可根据个体差异在学习过程和学校环境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机会。这些选择和责任能够帮助学生学习并成长。
2.2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有句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古往今来,凡是有所作为的科学家,都具有勇于突破权威定式的精神。一部科学技术史的诞生、成长以及发展,实质上就是一个不断推翻、否定权威的过程。突破权威往往就意味着创新。在学习中也是一样,要敢于质疑,才能对问题理解得更透彻,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的精神。
(1)营造轻松自由的氛围,使学生敢问问题。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她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民主教学,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形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
(2)提供提问的空间,使学生多问问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容量的大小、内容的难易、学生的知识水平等,尽可能的做到少讲、精讲,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学生勤思考、勤讨论、勤质疑,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探究;不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表不同见解,敢于辩论,纠正别人错误的独立性;求同存异,发现别人未发现的问题,探索新途径、新视角的创造性。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中应做到“留有余地”,给学生留些“空白”,多给学生一点“悟”的时间,允许他们有不同的见解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允许他们有某些“离题”甚至是“错误”的质疑行为。教材及教师所提供的答案永远都不是唯一的,教师更不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要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使学生形成质疑的良好习惯。
2.3 以设置矛盾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辩论的形式激发思维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疑是学之端,思之源。有疑问才有思考,才又发现和创造。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培养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
辩论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对人物也有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借助课堂辩论,能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当然,整个辩论的课堂是语言的针锋相对,思维的碰撞。而此时教师当然不是袖手旁观,要加以合理引导,要做一只润滑剂,随时调拨辩论的方向,使学生不至于摒弃话题,离题万里。
一般来说,这种自由开放的气氛最能激发学生创意的连锁反应,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跳出经验的围墙。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一篇短篇小说叫做《变色龙》,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俗话说“狗仗人势”,你认为警官奥楚蔑洛夫到底是“狗仗人势”还是“人仗狗势”?在这个问题中,教师有意识的设置矛盾冲突,答案虽然是见仁见智的,但是能够激发学生主动的思维,在师生间的情感互动中(下转第5页)(上接第2页)理解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阿谀逢迎、媚上欺下的性格,理解沙皇警察反人民的本质,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2.4 跟进时代潮流,熟悉网络流程,扩展教学范围
信息社会里,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资源的唯一占有者,教师必须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就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从网络环境中获取、处理、加工、操作、发布信息,成为学生基于网络资源学习的引导者、辅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优化教学资源和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3 学校运用新技术教学,为学生和教师的创新性学习提供条件鼓励
3.1 多媒体媒体课件教学
如今,很多课堂上,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代替了过去的板书,这样的教学形式提高了课堂的效率,例如在语文课本中有《三峡》一文,没有浏览过三峡的学生很难想象出三峡的美景。教师可以结合三峡的有关资料,利用Flash制作三峡的不同风景。学生可一边学习课文,一边根据课文内容来观赏风景。在短短的时间内,学生就可以比较透彻的理解课文内容。如果像传统教学中那样滔滔不绝的讲解,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要比多媒体教学低效得多,多媒体教学效果由此可见一斑。多媒体教学取代了主要靠教师讲授、板书的灌输式的陈旧的教学模式。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也在轻松、有趣的想学习过程中得到了培养。
3.2 电影电视片欣赏
利用多媒体的放映功能,收集与教学相关的各种影视资料,在阅读欣赏课中进行播放,开阔学生的文学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学科修养。特别是与课堂相关的那些影片,以及教育部规定学生要看的影片。当然,也播放一些有关祖国建设成就、科技成果以及科学家的人生经历及其科研成果的影片,以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课本中《香菱学诗》一文时,就可以先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电影。学生在观看影片后对课文的理解是任何课堂讲解、说教所难以达到的。运用电视电影进行教学,既可以产生形象、生动的艺术效果,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大容量传播学科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3 其他
另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例如课文录音朗读、幻灯投影等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并且能使课堂效果达到最佳。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足以见得创新在教育中的地位。
教育既可以培养创新人才,也可以扼杀创新人才。我国的传统教育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其中一个方面就是习惯于按照一个固有模式,把千差万别的学生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最后塑造成一个个标准产品。张振宁博士以他亲身经历说道,中西教育比较,各有优点,西南联大教会了我严谨,西方教会了我创新。有这样两个事实:一个是我中国中学生参加学科世界奥赛,每年都能拿到许多金牌,这说明我们教育的优势;另一个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们还没有独立培养出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教育教学方式,要更加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看来,我们的教育创新事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北京:商书印书馆,1976.
[2] 黄全愈.素质在美国.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 杨雁斌.创新思维法.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4] 龚春燕.创新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5] 王錞.特色教育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6] [美]Laura Erlauer.不可不知的用脑教学法.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