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悲剧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009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儿子与情人》是D·H·劳伦斯早期现实主义风格的代表作。因其带有浓厚的作者自传色彩,故而常被评论界称为弗洛伊德“恋母情结”理论在小说中的最佳体现。但事实上,随着现代文学理论的发展,研究者们已经意识到《儿子与情人》的丰富内涵远非“恋母情结”一词所能概括。作为“成长小说”,主人公保罗的成长与他的母亲莫莱尔夫人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个女人从灵魂方面支撑起保罗追求的所谓完美人性,成长为真正男人的历程。莫莱尔夫人,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个男权中心社会的受害者和男权主义者保罗走向成功的踏脚石。
  关键词:莫莱尔夫人 支持 利用 悲剧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儿子与情人》是英国作家D·H·劳伦斯的成名作,小说描写了保罗·莫莱尔的家庭以及情感生活,小说以保罗的父母结合为开端,以母亲的凄惨逝世而告终。保罗的父亲莫莱尔先生是一个精力充沛的年轻矿工,他与格特鲁格·科伯特——一个受过一定教育的中产阶级女孩,在舞会上一见钟情并结婚。然而婚后不久,莫莱尔夫人就对丈夫的贪杯与粗俗感到了失望,于是她把时间、精力和全部的希冀都转移、倾注到大儿子威廉和二儿子保罗身上。威廉死后,保罗的心灵被对母亲的爱和对父亲的恨所占据。在这种不正常的情感环境中逐渐长大的保罗爱上了娇羞美丽的农家姑娘米丽安,两人在精神生活上十分相投。但母亲不能忍受米丽安对保罗的精神占有,三人之间发生了冲突。畸形的母爱在保罗心目中占了上风,他悲伤地承认自己丧失了正常的恋爱能力。与此同时,保罗与有夫之妇克拉拉发生了关系,但她知道保罗精神上的爱仍然牢牢地为莫莱尔夫人所独占。保罗一直处于极度矛盾痛苦之中,他一方面感到母亲的爱阻碍了他精神和感情的正常发展,一方面又无法摆脱这种爱。后来莫莱尔夫人患了癌症,保罗和妹妹安妮不忍目睹母亲所经受的巨大痛苦。在安妮的默许下,保罗将注入了过量吗啡的牛奶给母亲喝,以此结束这双方都无法忍受的局面。死亡使母亲得到了肉体上的解脱,同时也使保罗得到了精神上的解脱,但面对自己倚仗了25年之久的精神支柱的倾倒,保罗不由得神思恍惚,精神崩溃,心中活着的只有一个记忆:那种在孩提时代极为神圣而后却毁了他的母子之情。
  
  一 莫莱尔夫人的生活背景
  
  《儿子与情人》开卷第一章描述的就是莫莱尔夫人不美满的婚姻,这看似与小说主题关系不大,但其实为以后的矛盾冲突做好了铺垫。事实上,任何有关莫莱尔夫人的事都值得我们去研究,因为她是保罗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他的母亲。莫莱尔夫人的婚姻家庭生活也实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范例,尤其是她与儿子,丈夫的关系。
  小说伊始,读者就可以感觉到工业化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那时,田野里全是这种煤窑,其中有些早在查理二世时期就已开掘,为数不多的矿工和驴子整日忙碌着,像蚂蚁挖大地一样,他们在小麦田里,在草地上,堆起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土丘,留下了一块块黑色的场地”。
  美丽的自然被破坏了,人们正像蚂蚁一样,同驴子一起工作,这似乎暗示在某种程度上人就像动物一样,缺乏信念和交流,生活在一个不平常的世界里。这一点在另一段描述中也可以体现出来:
  “谷底街尽管外表看起来建造不错,生活状况却令人生厌,因为人们总是离不开厨房,可是厨房的门窗却对着满是垃圾的小径。”
  优美的建筑和恶劣的环境产生了强烈的反差,它揭示出事实上普通人没有从工业化中获益,相反,他们正遭受着工业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这种背景下,看到居住在现代化房子里的英国人仍过着维多利亚时代的生活也不足为奇。尽管《儿子与情人》出版于1913年,描绘的是现代社会,而不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然而人们的思想意识仍大部分被维多利亚时期的保守余风所左右。
  莫莱尔夫人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中。从外表和日常生活来看,这个31岁的矮个女人,像其他的矿工妻子一样普通。“她七月份搬来新舍,九月份便怀上了第三个孩子。”“夜幕降临时,围着锅台转的母亲们系着白围裙,搭着双臂,站在小巷的角落里唧唧喳喳地说长道短。”像别的呆在家里被监禁受束缚的妇女一样,莫莱尔夫人也是一个在家操劳的人。“她的丈夫和其他矿工一样每到星期五,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晚上,总要在矿工联谊酒店去喝酒。”他虽然经常因喝醉酒打他的妻子,但总体来说“他是一个诚实的工人,从来不误工”。莫莱尔夫人感觉他从来也不把她放在心上。在最初的婚姻生活中,莫莱尔夫人在家中没有地位,她的名字在这本小说中也只出现过两次。大多数时间,她是作为丈夫的附属财产——莫莱尔夫人而存在的。
  这只是莫莱尔夫人悲剧性的一个方面,即她像所有女人一样,是维多利亚时代道德的牺牲者。而她的悲剧之二却在于她并不是纯粹的“家庭妇女”,她的情感受到她生存环境的影响,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家外都被压抑着。“她心情沉重,不愿出去走走,可是屋内又呆不住。天气闷热,叫人透不过气来,想想以后的日子,她有一种被人活埋的感觉。”
  
  二 莫莱尔夫人的出身
  
  莫莱尔夫人出身于小资产阶级家庭,属于维多利亚时代有知识的女性。从小她便一直与家长制相抗争,她想为自己的存在和女人的权利抗争。她下嫁给普通的煤矿工人莫莱尔,但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犯了大错误——不同的阶级背景,不同的社会价值观,决定了夫妇俩对生活的理解和追求也大不相同。婚姻的破裂固然有双方,尤其是丈夫莫莱尔的责任,但工业化的到来也应该对此负责。莫莱尔先生本身就是现代产业工人的悲剧代表,资本主义工业化把他变成了干活的机器,压抑扭曲了他的人性和本能,摧残了夫妻,父子之间和谐自然的关系,使之成为机械文明和工业化社会的牺牲品。所以,莫莱尔家庭关系的悲剧化既有人为的心理因素,又有巨大的社会因素在作祟。前者使莫莱尔夫人不甘在家庭中承受粗俗丈夫的奴役,并对其彻底地绝望;而后者更是使这个小小的家庭成为畸形的英国工业社会的缩影。
  因此,在这个以男性为中心的家里,由于丈夫的残暴对待,莫莱尔夫人为了生存,就自然而然地与她的儿子们建立了一种联盟。首先,威廉成为她的依靠。母亲对他百般疼爱,因为他是她穷困潦倒,万念俱灰的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然后,当威廉长大在伦敦发展事业时,莫莱尔夫人又把她的爱集中在儿子保罗身上。而与儿子的爱从保罗还在她的腹中,她被丈夫打完撵出房子的时候就开始了。
  “他们彼此一道融入月光中,他们之间的联系是如此之强大,她感到自己与这个小婴儿紧紧相连的脐带没有剪断。”
  保罗出生后不久,莫莱尔先生在同妻子的一次争吵中,把抽屉朝她掷去,并划过了她的前额:
  “他正想转身,却见一滴沉甸甸的血珠从她的伤口里滴到婴儿柔软发亮的头发上,他惊异地看着这滴沉甸甸的血珠挂在婴儿柔软的头发上,压弯了蓬松的发丝。又一滴血落下来,这血会慢慢的渗进婴儿的头发。他怔征地看着,感到那滴血正在渗进去。”
  在这个过程中,血的流淌使母亲与孩子合成一体。实际上,在这次事件之前,莫莱尔夫人就已经剥夺了他作为丈夫的权利。是她给儿子起名叫保罗,洗礼的仪式也是由她主持的。由于与孩子们朝夕相处,她还得以垄断孩子们的教育权。她教他们鄙视父亲粗俗简陋的生活方式,尊重中产阶级的优雅风度,并通过知识和意志来改变社会地位,进入中产阶级。孩子们成为莫莱尔夫人实现思想和抱负的工具。
  
  三 莫莱尔夫人的人生悲剧
  
  但所有这一切却只是给莫莱尔夫人的一生又涂上了一层浓重的悲剧色彩而已。作为维多利亚时代男权思想的受害者,她虽然勇敢地反对自己“二等公民”的地位,但她对妇女抗争之路的理解仍是片面的,缺乏完整性的。孩子们长大后,她逐渐获得了控制家庭其他成员的能力,表现得如同是一个男人。如果一个女人具有男人的权利和权威,她一定失去女人的气质。也就是说,如果她要想具有男人的权利和权威,那么她一定首先成为一个男人。但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成为男人呢?莫莱尔夫人在有意无意之间选择了“俄狄浦斯”之爱,并通过这种畸形的母爱方式使自己成为了“雌雄同体人”。
  但可悲的是,莫莱尔夫人所选择的这条与儿子结盟以达到“雌雄同体”的道路却并未如她所愿。母亲和孩子们的统一战线给孤立无援的父亲带来了痛苦和灾难,发生在父亲身上那无休止的冲突,特别是无法和解的灵与肉的撞击重演在母亲和儿子的身上,莫莱尔夫人被指责为是一个有强烈占有欲的母亲,她的这种欲望和扭曲的母爱,造成威廉的死亡,而且也威胁了保罗的情感世界。
  
  四 莫莱尔夫人爱的悲剧
  
  可以说莫莱尔夫人对儿子的这种畸爱是应该否定的,然而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情况的发生又是合理的,不可避免的。至于这种爱的结果,主人公保罗在成为受害者的同时,却也从中获益匪浅。
  首先,莫莱尔夫人的存在是保罗成为艺术家的唯一支持。劳伦斯小说中的女性从来不满足于她们的生活环境。例如在《虹》中,布朗文家的男人们都满足于乡下安乐的生活,而女人们却总是窥视着城里。正如夏娃那样,她们总是想“知道”。在《儿子与情人》里,莫莱尔夫人也总是想让儿子摆脱工人阶级的出身。满心地“希望他跻身于中产阶级”。保罗的绘画天分是与母亲的培养,她的购物经历和她对自然世界的热爱紧密相连的。甚至在出生之前,保罗就已全身心地融入对爱的理解中,和她(莫莱尔夫人)“一道融入月色,同周围的山丘,百合,房屋融为一体:令人晕眩地漂浮在空中,只觉得一片迷茫。”
  “保罗的每一次成功都和莫莱尔夫人密不可分,并且莫莱尔夫人经常成为保罗画中的模特。他感到她像一股暖流注入他体内,使他力量顿增。”可以说,没有莫莱尔夫人对保罗的支持,保罗便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以致在莫莱尔夫人死后,保罗无法作画:母亲去世那天他画的那张画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他的最后一幅画……回家后,他无法再提起画笔。
  其次,在这种俄狄浦斯式的爱中,保罗也许并不那么爱他的母亲,他爱她只是想获取部分利益而已,换句话说,保罗巧妙地利用了他的母亲。莫莱尔夫人知道的就是做女人难,所以她梦想成为男人,可她实际上并不真正理解男人在社会中的处境,也无从看破男人利用女人的办法。保罗作为男人,却无师自通地知道利用女人的原理,通过爱他的母亲,他可以获取自己梦寐以求的男性权利。所以,当母亲对儿子不再有利用价值时就被她所深爱的儿子抛弃,也就不足为怪了。
  总体来说,保罗残忍地对待母亲与下列两个原因有关∶一个原因是这与保罗的心理成长相一致;另一个原因是当劳伦斯描写莫莱尔夫人时,集中描写了她因为强烈的占有欲而受到的惩罚,这是她的报应。她在日光下园子里漫步的情景就是这个问题的很好说明,这是一段非常典型的隐喻性描述,既显示出莫莱尔太太占有欲的本性,也预示着她的死亡。
  
  五 结语
  
  莫莱尔夫人的一生将孩子们完全置于自己的怀抱,把自己的理想和生活观投射到他们身上,希望以此来填补感情的真空。这份畸形的母爱虽然帮助了儿子们出人头地,却也遏制了他们个性的自由发展,导致了他们心态的变异和人格的分裂。她应该为这份错误的爱负责任,但不管她在儿子的成长中占据了什么地位,她得到的也只是带有利用色彩的回报而已,始终也没有得到感情上的真正满足,这才是她的最大悲剧所在。
  
   注:吉林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吉教科文合字(2007)第68号。
  
   参考文献:
   [1] [英]D·H·劳伦斯,许先译:《儿子与情人》,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 张涛:《试论〈儿子与情人〉的恋子情结与恋母情绪》,《外国文学研究》,1984年第4期。
   [3] 李维屏:《英美现代主义文学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 张世君:《触摸阶段的母子冲突》,《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
   [5] [美]詹姆斯·O·卢格,陈德民、周国强、罗汉等译:《人生发展心理学》,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
  
   作者简介:
   赵春辉,女,1971—,吉林长春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文学,工作单位: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毛秀平,女,1969—,吉林长春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文学,工作单位:长春大学公共外语教研部。
其他文献
摘要池莉的小说突出人生的过程,强调过程本身的含义和意境,强调还原生活。她笔下的所谓“受洗”是向着实在的物质性与世俗性的现实的认同、屈服、媾和,甚至是投降。与此同时,池莉又以故事的传奇性体现了精神的反传奇性,表现了她的冷静、务实和现世主义原则。   关键词:成人 还原 传奇性 反传奇性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池莉是中国新写实主义的主要作家,她用她的小说一方面写出了一种真正
期刊
摘要本文以艺术张力的理论视角,从语境叛逆、情境悖论两个层面分析透视了梁实秋《雅舍小品》中的艺术张力结构,旨在从艺术维度解读其文本生命的日久弥新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艺术张力 《雅舍小品》 语境叛逆 情境悖论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自1949年问世后,就广受好评:  “誉之者盛称篇篇短小精悍,举凡人性百态,顺手拈来,层层剥视,娓娓道来,深刻而又得体,
期刊
摘要伊夫·瓦岱所指认的现代性的三种时间类型:空洞的现时、英雄的现时和断裂模式在《野草》里面表现为黑暗与虚无的生存境遇,对虚无与死亡的抵抗姿态及其象征世界的建构。《野草》所展示的生命主体在黑暗的绝境中内聚起的生命意志,为人类穿越巨大的生存困境提供了精神标识。另外,对于象征主义等艺术言说方式的创造性的运用,确证出鲁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性的诗学文本。  关键词:现代性 虚无 承担 抵抗
期刊
摘要唐加勒克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哈萨克族诗人,他的诗歌具有浓郁的新疆哈萨克族游牧民族的地域特色,深受哈萨克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哈萨克族文学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关键词:唐加勒克 诗歌 语言特色    唐加勒克(1903-1947)是中国现代哈萨克族杰出的进步诗人,也是哈萨克族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诗歌以浓郁的草原底色、独特的审美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形式传达着诗人对草原的一片真情与热爱,具有深刻的思想内
期刊
摘要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展现了一个“混乱”的“存在”,这种普遍存在的混乱在作品中蕴含了三个维度:外在的客观世界、内在的主观精神、人类创造的艺术。本文试分析这三个维度的混乱以及如何超越混乱之于作品的体现。  关键词: 《金色笔记》 生活荒诞 人格分裂 文本建构 生活生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广阔展现动荡混乱的20世纪50年代的历史文
期刊
摘要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成功地将拉美文学的精华魔幻现实主义与美国黑人文学结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因素进行分析来透视整个黑人民族的文化的困境和黑人民族探求自我的心路历程,以及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对于表现小说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魔幻现实主义 超自然 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 象征隐喻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在上世纪90年代,一批重量级作家先后皈依宗教,从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等宗教的教义、典籍中吸取创作的灵感与思想,将宗教的博爱、善心和平等理念、终极情怀注入各自的文学创作实践,并时时引入宗教神格(上帝、穆罕穆德、佛祖等)使文学闪现出神性的灵光,从而在文坛出现一股身神性写作之风。这是基于90年代社会与文学走向市场化、世俗化的一种精神与艺术的双重反应,是作家们想引入宗教元素来拯救日益衰败的文学的一种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在《苹果树》中以极其优美的笔触描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但是此故事迷人的外表却掩盖不了作者在创作中内心的冲突。一方面,作者意图揭露与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而另一方面,自身所处的阶级立场却使他在潜意识当中试图掩藏与宽恕资产阶级的恶行。就这样,文学的美善掩盖了现实的丑陋,二者的矛盾综合体构成了一篇传世佳作。  关键词:高尔斯华绥 《苹果树》 矛盾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日本文坛巨将、“战后派”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是继川端康成之后第二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日本作家。他的作品既深刻犀利,又不乏针砭时弊的笔锋,充分展示了其社会“批评家”的特色,体现了他作为“时代良心”的风貌。而大江文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自身的切实体验,生活中的痛苦和遇到的挫折投影到他的作品中,从而塑造出逼真的人物形象。本文拟通过对大江健三郎《万延元年的足球队》中主人公蜜三郎的人物形象的评析,来认知大
期刊
摘要简·奥斯丁是理想婚姻的倡导者,其作品往往充满了迷人的浪漫主义色彩。生活中的理想与现实这一对“二元”矛盾,在她的小说人物身上,常常能得以完美的统一。作为一名身处父权社会的女性作家,奥斯丁又是如何将婚姻理想与现实生活这一“二元”矛盾进行统一的?本文试从小说《傲慢与偏见》的分析着手,结合奥斯丁人生的经历,对奥斯丁的创作风格做初步探讨。  关键词:简·奥斯丁 文学艺术 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