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

来源 :科技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d12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需要大量的能工巧匠,工匠精神是其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是重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顺应时代需求,将培养学生工匠精神融入办学理念中,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加强校企合作,创造走进工匠、学习工匠、成为工匠的校园文化氛围,着力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高职教育;工匠精神;爱岗敬业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一度成为媒体和社会热议的话题。作为诞生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明非常发达,《齐民要术》、《天宫开物》等典籍都有关于中国古代技术文明的记载。庖丁、鲁班就是我国古代的杰出工匠,他们具有的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就是那个时代的“工匠精神”。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追求效益和财富最大化的同时,工匠精神逐渐被人们淡忘。由于市场经济管理制度尚不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加之部分职能部门监管不严,大量假冒伪劣,粗制滥造的产品存在于市场,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屡见不鲜。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可支配财富增加,对优质产品的需求与国内生产供给的矛盾使得他们只能将眼光投向海外,从奶粉到马桶盖,国人海外抢购的新闻常常见诸报端。2015年5月,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利用十年时间使中国从制造大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中国制造呼唤大国工匠,大国工匠需要工匠精神。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的主阵地,肩负着为我国制造业输送更多能工巧匠的使命。在高职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养顺应了国内经济转型的需要,有利于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和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培养学生操作技能方面形成了一套体系。但对学生职业精神尤其是工匠精神的培养散落于思想政治课,就业指导课中,发展尚未成熟,因此对于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工匠精神的内涵入手,探讨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因素,研究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
  一、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
  目前學术界对于工匠精神的内涵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查阅资料对其内涵进行初步的解释。工匠,主要指生产、服务一线具体操作或依靠自身技能提供服务的人[1]。工匠精神要求从业人员对产品和服务高标准、严要求,精雕细琢,千锤百炼,不断提高自身职业技能,永葆创新精神。工匠精神是一种价值取向和行为追求,更是一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2]。其核心内涵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爱岗敬业,对从事的职业,坚守的岗位,抱有极大的热情。对工作全情投入,绝不敷衍。这种热爱可以来自于学校教育的熏陶,也可以来自于岗位实践的锻炼。二是一丝不苟,工作中不心浮气躁,在细微之处下功夫,即使是单调重复的日常工作也力求最好,确保每个零件,每件产品都达标。三是精益求精,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具有创新精神。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改进技术方法,努力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四是淡泊名利,有自律精神。制造假冒伪劣商品,为降低成本偷工减料这些行为归根结底就是对于利益的过分追求,只有淡泊名利,把心沉下来,才能成为杰出工匠。
  二、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思维中,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工匠的社会地位不高。如今技术工人相对于其他职业工作环境较差,收入水平偏低,晋升途径较难,立志成为工匠的人较少。人们对于高考状元的关注,对于公务员考试的关注,远远高于对职业教育和技术工人培养的关注。可见传统观念依然根深蒂固,工匠的生存现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中国现在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诸多问题。市场经济管理制度尚未健全,相应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加之部分职能部门监管不严,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不容乐观。制造业尚处于中低端水平,市场上山寨产品,粗制滥造,坑蒙拐骗等情况时有存在。利用相似包装混淆消费者,利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挤压优秀企业生存空间,劣币驱逐良币,形成唯利是图,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1]。因此,在社会大环境中缺乏培养工匠精神的文化土壤和有效的市场监督机制。
  (二)学校因素
  由于历史文化和现存教育体制的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常被视为“二等教育”,职业院校的地位与普通高等院校存在较大差距,掌握的资源相对缺乏。为了获得长远发展和社会认同,许多高职院校急于升格为本科院校,模糊自身办学定位,在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4]。专业建设方面一味向高精尖的前沿科技靠拢,过分强调热门专业与热门职业,丢掉了自身优势与特色。短时间内筹建新的专业,没有时间的沉淀和磨练,只能导致教授内容浅显,技能单一。课程建设方面没有突出高职院校的特点,教学手段缺乏创新。仍是按照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和试卷测验为主的考核模式。未给实践课程足够的时间,甚至为了照顾基础课的课时压缩学生实践课程。就业指导课程未成体系,学生对所学专业与今后工作的之间关系认识不清,在读书期间没能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基地建设方面,存在设备配制跟不上课程教学的问题,更新换代不及时,精度不高,甚至存在缺少零部件的情况,严重影响实训效果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对教师的考核过分强调学历、强调科研,对教师职业技能和工匠精神的培养做得不够。高职院校的教师,大多从学校毕业后直接来学校教书,接受的是本科教育,从事的却是职业教育。没有相应企业工作经验,教授理论课尚可,指导实践课程显得吃力,更无法为学生提供完整的产业链知识。
  (三)学生因素
  由于高职院校的学历层次特点,录取到高职院校的多为高考分数较低或者单招的高中成绩较差的学生。相对本科院校来说高职学生生源素质较差,学生普遍对学习的热情不足,甚至部分学生有厌学情绪,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课后作业抄袭现象普遍,对课程基础知识学习效果较差。在实验实训方面,怕苦怕累,急于求成,敷衍了事,加之学校对实践课程的压缩以及部分教师实操能力的欠缺,导致学生实践课程学习浅尝辄止,满足于实验数据说的过去,实操技能略知皮毛,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去甚远[5]。此外,受到社会风气和校园亚文化影响,学生对自身认同度不高,认为高职院校不如本科院校,在高职院校的学习就是混张文凭,不认可职业发展的前景,认为成为工匠低人一等。
其他文献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language learning involves not only the knowledge of the structure and forms, but also the communic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作为四门思政课主体课程之一,课程内容本身相对枯燥,学生在理解上相对困难,接受意愿比较低,教学也难以让学生喜欢。在大数据背景下,雨课堂将教学的课前——课上——课后每一个环节都赋予全新体验,最大限度释放教与学的能量,推动《原理》课教学改革,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提升了教学效果。  关键词:雨课堂;原理;智慧教学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
通过具体实例,分析绘画和摄影艺术在女性主义哲学影响下所呈现的面貌,揭示出女性主义对绘画和摄影的影响,即哲学思想对艺术实践的影响。
敦煌文书中出现的“国太”称号,是研究曹氏归义军联姻问题的重要线索。也涉及雷氏归义军时期的若干重要问题。S.663、S.5957文书中的“国太”夫人索氏,反映出曹氏归义军初期与甘
体育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既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又担负着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任务,是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在新形势下,如何在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细想品德教育,全面落实阳光体育精神,使体育教学成为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主渠道,是每位体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
对我国电站仿真技术的发展过程与建模理论的研究进行了论述和分析,重点阐述了20年来火电机组仿真技术从科学研究到产业化和使我国火电仿真机数量上跃居世界第一位、质量上达到
大学的扩招使大学拥挤不堪,学生的各种压力增大,大学生学习、生活积极性和参与性下降。本文目的:提高大多数学生对大学生活的参与积极性。研究方法:对太原市内5所大学进行随机抽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面对大学物理课程学生数量的增加及生源质量的下滑,如何提高和加强大学物理这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每一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研究了和谐教育理论在大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论述了物理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和谐教学过程的基础。  大学物理 和谐教育 教学目标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面对大学物理课程学生数量的增加及生源质量的下滑,如何提高和加强大学物理这门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国家教育部也明确提出了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都得到了加强,尤其是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整个教学
文献记载公元3世纪已有较多的龟兹僧侣到内地译经,4世纪时,佛教在龟兹已有相当的基础。作为龟兹石窟群的典型代表克孜尔石窟早期开凿的石窟大部分位于谷西区,石窟形制有僧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