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生物教学;留守儿童;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0)05-0181-01
其实父母在外地打工改善生活水平的时候,却忽略了留守少年的精神生活。这些正处在情感培养、性格养成关键时期的少年,很可能因为和父母的长期分离在情感上产生消极情绪,形成了有缺陷的精神世界。对此,学校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生物教师可以很好地利用生物课堂对留守少年进行渗透性情感教育实践。
1.生物教学中留守少年消极情感的一些表现
在生物教学活动中,留守少年或多或少出现这样的一些现象,这些与学生的消极情感因素有关,这些消极的情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正常高效的学习:
(1)动机和态度方面
第一,认为生物是副科,对生物采取满不在乎或轻视态度;
第二,觉得学习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父母或老师;
第三,生物课堂反响平平,上课不专心,有些学生还做其他学科作业;
第四,因许多方面因素导致的学生对学习极度消极反感。
(2)学习情绪方面
第一,学习过程中一碰到问题就觉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已;
第二,害怕考试和逃避上课回答问题等。
2.生物教学对留守少年进行渗透性情感教育的实践
(1)生物教学中对课本内容进行一定的情感处理
针对留守少年的生物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策略是对生物教师的一个教学要求,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多从情感教育角度出发,对理性層面的生物知识进行相关情感的“装饰”,从而可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的同时,也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感受情感熏陶。这一情感处理策略有一定理想化的状况,但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教师积极调整教学模式,是可以将生物教学内容的情感处理策略建立在认知层面的基础上,把知识装饰化后,再从学生的承受力角度进行优化改进。例如,教师在讲《激素的调节》这一课时的时候,先讲解促胰液素的生物学家探索发现过程,以富有情感的故事化形式进入课堂,了解完让学生对斯他林、贝利斯、沃泰默和巴浦洛夫进行评价并且思考对自己的启示。通过这一过程,学生惊讶赞赏斯他林和贝利斯探求真知路上的另辟蹊径,可以从中领悟到敢于向权威挑战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就可以表现为不要害怕课堂上教师和课本的“权威”,要敢于质疑。学生可以从沃泰默的囿于定论中进行自我反思:自己是否一直是带着消极情绪被动的接受知识,没有真正融入生物这门课程的学习,对已有的知识进行质疑并想办法验证。此外,学生还会感慨可惜巴浦洛夫的错失机会,从而明白机会的难得可贵,不能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就消极对待学习,错失此刻学习的大好机会,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不断努力的人。让学生懂得只有现在努力学习闯出名堂才能争取到更多与父母相处的机会。
(2)教师可以采取积极性鼓励评价的教学策略
针对留守少年这一类的情感缺乏的学生,生物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应该多以鼓励为主,给予学生充分积极的评价,一定程度上减少留守少年的消极情绪,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一些潜能,教师的任务就在于挖掘更多的学生潜能,而这些留守少年潜能的激发是很需要一个积极情感支撑的。所以,像生物这样的课程教师可以通过鼓励式的情感性评价来肯定学生的课堂表现,从而树立这些留守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内部积极动机。当然,积极鼓励式的教学评价也要有所注意,对所有的学生不能一概而论的评价。首先对于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可以指出他们的不足所在并加以指导,适当鼓励他们,让他们树立可以改正变好的自信心。而对于成绩优异的学生,尤其是学习特别刻苦的,无论他们成绩是否有显著提高,都要给予表扬,肯定他们的付出,鼓励他们继续保持。例如,在讲《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时,教师举《人与自然》中的一例,杜冷丁如果滥用就会成为毒品,让人产生严重依赖性,严重的会导致家破人亡,但如果在医学上适当的使用,是可以给癌症晚期患者的止痛,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病人的疼痛。通过这个例子可以鼓励引导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不要放弃发现自身的潜在价值,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还是要积极地对待学习和生活。要让这些留守少年认识到,父母不在身边,更要有自制力,不能放纵自我,要通过知识的储备成长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才,而不是不加控制滥用的“杜冷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一定要重视对留守少年的情感教育,尽可能地采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让留守学生逐渐消除消极情绪,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样,在留守学生学习到生物知识的基础上,还不知不觉培养了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成长为心理完整健康的优秀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姜英杰,金雪莲.国外共情训练理论与实践对我国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8.45(09):106-117
[2]梁业梅.留守经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西壮族地区为例[J].集美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9(04):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