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工作,我逐步加深了对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的理解。在工作中,我不断地进行了各种教学方法的尝试,下面就对几种体育课堂教学方法简单写一点自己的探索研究。
一、体育课怎样运用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两种教学方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教材;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要素和环节(即重点、难点)。完整法多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教材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用分解法会明显地破坏动作结构,这样的教材一般也用完整法进行教学。运用完整法教学,一般要求:
1 在进行动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时,教师在讲解、示范之后,就可以立即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发现错误,应及时指导纠正。
2 在进行动作复杂的教材时,可以着重突破教材的重点。先解决技术基础(动作的基本环节),然后再去解决技术细节(每一环节中的细节技术)。例如教原地推铅球时,可先教学生掌握蹬地、转体和推手这三个基本环节,再要求学生蹬地有力、“最后用力”快速推手。对动作要素的处理,一般是先解决关系到动作成败的方向、路线等要素,再对动作的幅度节奏等要素提出要求。
3 对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使用完整法教学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再按照教材技术规格的要求进行教学。例如赶跑的技术,可以先缩短跑的距离:教支撑跳跃,可以先降低器材(山羊或跳箱)的高度;投掷项目,可以先减轻器械的重量等。在教技术复杂、难度高的项目时,还可以先原地或慢速做些模仿性练习(即诱导性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要求,然后再按动作技术规格进行练习。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突破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但是如果运用得不合理,教材的几个部分或段落分解得不科学,将会破坏教材的结构,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完整动作。分解法多用于那些动作复杂、动作较多(如成套练习)、或者用完整法教学学生不易掌握的教材,如跨栏跑、体操中的成套练习、武术等。
运用分解法教学,一般要求:
1 分解教材时要考虑到各部分或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破坏动作本身的结构例如教跳远时,一般都把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连在一起进行。
2 在进行分解后的各个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每个部分、段落在完整教材当中的位置,让学生明确该部分与上、下部分,特别是与下部分的关系。
3 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结合运用,最后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目的。分解法是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手段,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学生对完整教材的掌握;一般在学生对重点部分基本掌握时,就应该立即转入完整法教学。
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教学,是指在教学的某段时间里采用似哪种方法为主而言的,在使用分解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从分到合的过程;在使用完整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选择地把动作中的某些细节分开加以掌握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使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教学时,往往是交叉进行。
二、体育课中练习法的应用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得下水,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练习才能实现。所以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常采用固定条件、变化条件、竞赛等几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1 固定条件: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反复地练习某一个动作。这种形式的练习,对于掌握、巩固动作技术和发展学生的身体有着重要意义。在固定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应注意到:
(1)对固定条件下的重复练习,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机械不变的重复,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做练习时细心地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对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
(2)固定条件进行练习时,因为条件基本固定不变,学生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当学生对动作已经基本上掌握时,还可能产生厌烦情绪,要求学习新动作。这时教师除了对学生不断地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练习目的的教育,也可以在固定条件下利用竞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变化条件:指的是在变化条件下组织学生练习某一内容,这种练习形式对于改进、提高动作有重要意义。变化条件包括:变化动作的要素(力量、速度、幅度等),变化练习的环境(如到田间、沙滩做越野跑等),变化练习的要求(如升高或降低跳箱的高度,加长或缩短跑的距离等),以及增加练习的条件(如教学生跳远时,教师在沙坑边举一定高度的横杆,让学生从横杆上越过,用以解决起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变化条件方式组织学生练习时应注意到: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所采用的任何变化手段,必须从达到一定的目的出发,而不要为变化而变化,追求形式。
(2)变化条件要做到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加大练习难度时,不要变化得太大,太突然。
例如跳箱的加高,跑的速度加快,单个练习的增多等应逐渐提高。这一点对体弱学生尤其应该注意。
(3)由于变化条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因素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改进动作上,而是被吸引到附加的条件上去了,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正确引导。
(4)在利用变化条件的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时间不宜过长。当学生的错误动作基本得到纠正时,恢复到按动作规格去完成练习。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适当运用教学方法,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
一、体育课怎样运用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
完整教学法和分解教学法是体育教学中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和学生接受能力,处理教材的两种教学方法。
完整法是从动作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段落,完整地进行教学的方法。完整法的优点是一般不会破坏动作结构,不会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教材;缺点是不易使学生较快地掌握教材中比较关键和较难的要素和环节(即重点、难点)。完整法多用于动作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有些教材虽然比较复杂,但是用分解法会明显地破坏动作结构,这样的教材一般也用完整法进行教学。运用完整法教学,一般要求:
1 在进行动作简单、学生容易掌握的教材时,教师在讲解、示范之后,就可以立即组织学生练习,在练习中教师发现错误,应及时指导纠正。
2 在进行动作复杂的教材时,可以着重突破教材的重点。先解决技术基础(动作的基本环节),然后再去解决技术细节(每一环节中的细节技术)。例如教原地推铅球时,可先教学生掌握蹬地、转体和推手这三个基本环节,再要求学生蹬地有力、“最后用力”快速推手。对动作要素的处理,一般是先解决关系到动作成败的方向、路线等要素,再对动作的幅度节奏等要素提出要求。
3 对有一定难度的教材使用完整法教学时,可先简化动作的要求,再按照教材技术规格的要求进行教学。例如赶跑的技术,可以先缩短跑的距离:教支撑跳跃,可以先降低器材(山羊或跳箱)的高度;投掷项目,可以先减轻器械的重量等。在教技术复杂、难度高的项目时,还可以先原地或慢速做些模仿性练习(即诱导性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要求,然后再按动作技术规格进行练习。分解法是把完整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部分,逐次地进行教学,最后使学生掌握完整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分解法的优点是便于集中精力和时间突破教材中的重点或难点,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教材。但是如果运用得不合理,教材的几个部分或段落分解得不科学,将会破坏教材的结构,割裂动作与动作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影响学生掌握完整动作。分解法多用于那些动作复杂、动作较多(如成套练习)、或者用完整法教学学生不易掌握的教材,如跨栏跑、体操中的成套练习、武术等。
运用分解法教学,一般要求:
1 分解教材时要考虑到各部分或段落之间的有机联系,不要破坏动作本身的结构例如教跳远时,一般都把助跑和起跳两个环节连在一起进行。
2 在进行分解后的各个部分的教学时,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每个部分、段落在完整教材当中的位置,让学生明确该部分与上、下部分,特别是与下部分的关系。
3 分解法要与完整法结合运用,最后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目的。分解法是达到掌握完整教材的手段,使用的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影响学生对完整教材的掌握;一般在学生对重点部分基本掌握时,就应该立即转入完整法教学。
在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完整法和分解法教学,是指在教学的某段时间里采用似哪种方法为主而言的,在使用分解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从分到合的过程;在使用完整法为主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有选择地把动作中的某些细节分开加以掌握的教学过程。所以在使用完整法与分解法教学时,往往是交叉进行。
二、体育课中练习法的应用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得尝一尝,要想学会游泳就得下水,要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就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练习才能实现。所以根据教学任务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常采用固定条件、变化条件、竞赛等几种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
1 固定条件:是指在相对固定的条件下组织学生反复地练习某一个动作。这种形式的练习,对于掌握、巩固动作技术和发展学生的身体有着重要意义。在固定条件下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应注意到:
(1)对固定条件下的重复练习,不能理解为简单的、机械不变的重复,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做练习时细心地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对他们不断地提出新的要求。
(2)固定条件进行练习时,因为条件基本固定不变,学生可能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当学生对动作已经基本上掌握时,还可能产生厌烦情绪,要求学习新动作。这时教师除了对学生不断地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练习目的的教育,也可以在固定条件下利用竞赛方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变化条件:指的是在变化条件下组织学生练习某一内容,这种练习形式对于改进、提高动作有重要意义。变化条件包括:变化动作的要素(力量、速度、幅度等),变化练习的环境(如到田间、沙滩做越野跑等),变化练习的要求(如升高或降低跳箱的高度,加长或缩短跑的距离等),以及增加练习的条件(如教学生跳远时,教师在沙坑边举一定高度的横杆,让学生从横杆上越过,用以解决起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变化条件方式组织学生练习时应注意到:
(1)要有明确的目的性。教师所采用的任何变化手段,必须从达到一定的目的出发,而不要为变化而变化,追求形式。
(2)变化条件要做到循序渐进,尤其是在加大练习难度时,不要变化得太大,太突然。
例如跳箱的加高,跑的速度加快,单个练习的增多等应逐渐提高。这一点对体弱学生尤其应该注意。
(3)由于变化条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一因素提高教学质量。但是,有时学生的注意力不是集中在改进动作上,而是被吸引到附加的条件上去了,这就需要教师特别注意正确引导。
(4)在利用变化条件的练习纠正学生的错误动作时,时间不宜过长。当学生的错误动作基本得到纠正时,恢复到按动作规格去完成练习。
综上所述,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农村初中学生的特点,适当运用教学方法,以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提高学生综合身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