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当今大学生在参与社会交往及经济活动中必备的能力。外语教师面临的重大任务就是培养陕西省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本文探讨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含义及构成要素,并结合当前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下陕西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及策略,使其适应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204-03
一、前言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既构建中国与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联网。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2015年陕西高校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西安围绕建立“丝绸之路教育带”进行了一系列交流活动,这又使得陕西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增强了与沿线国家的互信互惠以及交流合作,并进一步落实了陕西争当教育国际合作的先行者的口号。另一方面,由于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市场所面对的语言和文化的困扰,从而也增加了对语言本土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学习当地市场的语言和文化逐渐成为进入当地市场的一张名片。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范围和沿线相关国家的官方语言,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语言有包含俄语等24种之多。有研究发现,一家企业每年因员工缺乏跨文化语言交流技能的经济损失可高达20亿美元。原因是企业失去市场营销或商业机会,或忽视东道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变化,或不能预测东道国的消费需求变化,或不能利用东道国的各种优势资源。[1]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陕西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带来语言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发展各种经贸往来有非常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否具备足够多的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恰恰是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陕西与沿线国家开展具体项目能否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面临新丝绸之路发展的新形式,近年关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发现,一方面,当前大学生习惯于将本专业或英语的学习方法照搬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学习中,不加以变通,从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虽然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具备初级的跨语言交流技能,但缺乏认知技能,即如何去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从而达到对不熟悉的文化内容、知识学习的态度、意识和能力。而且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学习英语的目的并非为了跨文化交流,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或者英语四六级考试合格证书。由于多年来外语教学都以欧美语言和文化教学为主,忽视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语言文学、风俗人情、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影响到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目前大学外语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重视不足、尤其是针对俄罗斯、中亚及欧洲文化素养的培养几乎未涉及。部分教师自身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受到教学进程和书本知识讲解等规定的限制,一味地进行按部就班的语言和语法等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我们以往大量教学经验和教改项目研究中发现,即使没有外籍教师的参与,“只要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识,针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本土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2]
如何适应新形式的需求?培养陕西省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头等要务。由于陕西深处内陆,地理位置决定了和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不平衡、自身文化孕育方式存在差异,同时缺乏外来文化熏陶的自然环境,这进一步凸显出陕西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商务知识、精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语言、熟知所在国文化等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方面仍然困难重重。本文从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相关概念出发,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错位,从而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合适人才培养手段和对策。
二、概念界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的字样,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3]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而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合并为社会文化能力,[4]除了以上两项外,还应该涵盖语境和效果要素,[5]以及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与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策略能力系统等,[6]可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和。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Milton.J.Bennett[7]指出,跨文化敏感是一个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过程,而情感和认知、行为和能力需要逐步培养,最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敏感度;二是指交际者在使用外语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对目标语言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异同的感知,以及运用他国语言交流中随时能够根据所透漏的的文化差异调整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行为自觉。因此,跨文化交际指不同国家人士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文化因素则影响着整个交际的过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帮助大学生把自己当成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让他们一方面顺利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在参与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在交流中能够自由地应付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并适时作出正确反应,在对话中强调对于差异的理解和对于共同之处的掌握,最终能够保障交流顺利进行并使得双方都能够理解。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教育,陕西高校外语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直接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进而培养出大批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进行语言交际的优秀人才。 三、陕西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开设跨文化交际语言通识课及设立第二学位
目前,陕西外语专业设置和大学外语教学现状无法满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宏伟蓝图。长期以来的“英语独大”的局面必须打破,必须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学会丝绸之路沿线一门或两门关键语言的重要性。以俄语为例,陕西仅有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和空军工程大学四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近年这些大学的俄语生源出现严重萎缩甚至断档现象,传统的俄语公共课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更有甚者个别学校在俄语招生中出现了断层,从而进一步使得俄语教育教学出现了萎靡的现象。[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语相关的语言类通识课或文化课等方面的教学教育都缺乏充分且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和学英语相比,俄语学习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环境限制,且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教学投入。面对新形势下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应该积极开设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语言通识课,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点下招收俄语硕士,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政策引导并应对某些高校额外的成本支出,提供一定的奖教、奖学资金,这样才能推动陕西省高校跨文化交际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的长足发展。
(二)培养并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敏感度
随着陕西与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虽然陕西大部分高校逐渐意识到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同样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跨文化交际语言类课程效果不佳,大学生在实际开展跨文化交流中仍然经常遇到“知识很少”“心理压力很大,怕无法沟通”“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等不同程度问题。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教学实践中仍然以传统语言教学为主,缺乏提升语言在解释人们对文化差异反应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大学生应该掌握相关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有过半数人没有读过相关书籍,这又反过来制约学生对语言中的文化差异的理解,造成大学生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际习俗的了解更多表现出“不了解”。
由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自觉性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融合,尤其是融合诸如思维模式、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文化的深层知识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跨文化敏感性,从而提高自觉性,这不仅要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對本国文化知识的深层次了解。在日常教学中,外语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取并使用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思考、理解不同文化,构建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从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思维,在任务体验中增强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
(三)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内容,养成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与发展,中国必定与丝路沿线更多的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接触的文化也更加多样化。目前高校语言和文化教学以英语和英美国家文化知识为主,不能否认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但掌握沿线国家当地语言并尊重和实现文化价值的认同,是仅仅靠学习英语交流所无法达到的。降低与沿线人民信息的不对称性,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投资信息并降低其中的交易成本,提高陕西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竞争力,这都与陕西大学生是否具备熟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息息相关。然而当前陕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态度、知识、技能、批判性文化意识四维度发展并不均衡。研究发现,陕西大学生知识维度与其他三个维度并不相称,个别专业学生甚至出现远远落后的局面,同时,跨文化环境的营造并未从自身带动方面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带来实际效果。[9]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授课环节、教材选用、课件准备上都应增加西亚、中亚及欧洲地区相关语言及文化内容,在教材课件中补充沿线国家地理地貌、民俗风情等文化内容,尤其是地方语言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次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等内容,通过有意识地比较中国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养成一种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
(四)开展多种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增强与目的语文化的接触
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薄弱,一方面表现在文化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学生不仅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弱,对小文化(言语和非言语跨文化行为)和大文化(目标文化的历史、文学、地理、政治方面的知识)的掌握有显著差异。[10]在大多数学生对小文化掌握得较好的情况下,如何增强大文化则更多是需要从实践和体验中来获得。即使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大文化掌握方面好于语言水平的学生,要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深层,还有待于长期广泛地与目的语文化的接触。如结合“渗透式”教学模式即构建“课内 课外”“课堂 网络”“理论 实践”的模式,在已经开展的大量文化讲座、外籍教师讲座、夏令营、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角、交换生、暑期游学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培养。这些活动的确给学生营造了真实语言氛围下的文化感悟和体验,并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和动机,锻炼交往能力。但也有缺点,一是参与学生数量有限,二是学生在活动中经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进一步让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让体验参与与反思探索相结合,仍是需要陕西高校在开展多种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中不断反思的。
(五)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协助学生灵活应对跨文化差异
教师的教学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给高校教师提供更多出国交流、考察、访学以及参与国际研讨会的机会,从而切实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调查发现,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忙于学习自己的专业,疏忽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从而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无法将国外相关专业交流中的基本规范和行为知识交给自己的学生,从而也使得学生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的意愿不是太强烈,程度处于一般水平。因此,不仅外语教师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课教师也应注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通过学校主导和自身锻炼两个方面增强这个领域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自由切换,并且实践教学环境,可以自由设计跨文化实践和校本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漫长而又深远,仅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尤其是培养学生使用外语和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领域的人进行成功交流的意识、自觉性和敏感性,课后还要着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些对于大学生今后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是至关重要的要素。此外,还要让学生关注外国人对自己的看法及存在成见,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增强其学习动机,改善周边文化知识氛围,提高文化身份特征,让学生在自省自立中有意识地运用语言表达相关文化主题并积极了解语言背后所透露的跨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语言等方式将所接触到的、所学到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运用到以后的社会环境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在文化差异中遨游,结合合理的语言运用来调整适应,从而达到我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四、结论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开展,陕西将成为中亚、西亚和欧洲沿线国家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而陕西也必将深入到这些国家中进行合作交流和商贸活动,这势必会带来陕西境内的中西亚语言学习热潮及文化广泛交流的长远态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者,除了语言能力建设外,陕西大学生要逐步认可、接受并欣赏存在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不同文化传统,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心理的成熟、放下大脑中已知的一切、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视点、拓展跨文化的心理空间以及与不同人士建立亲密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够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敏感性。
与此同时,学习运用外语、理解沿线民族与国家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且能够承担国际交流的时代重任,以上是未来陕西逐步多元化社会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遵循“知识文化、交际文化二者并重”的教学理念,本文从开设相关通识课及设立第二学位、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敏感性培养、将多元文化内容融入教学活动、开展多种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五个方面讨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使其适应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忻.语言经济学与语言政策评估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04):13-20.
[2]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27-28.
[3]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钟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语界,2000(02):20-21.
[5]Spitzberg,B.H.,
[关键词]丝绸之路经济带 跨文化交际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16-0204-03
一、前言
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既构建中国与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联网。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桥头堡,2015年陕西高校与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西安围绕建立“丝绸之路教育带”进行了一系列交流活动,这又使得陕西省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增强了与沿线国家的互信互惠以及交流合作,并进一步落实了陕西争当教育国际合作的先行者的口号。另一方面,由于世界上成千上万的市场所面对的语言和文化的困扰,从而也增加了对语言本土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和需求,学习当地市场的语言和文化逐渐成为进入当地市场的一张名片。根据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辐射范围和沿线相关国家的官方语言,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关键语言有包含俄语等24种之多。有研究发现,一家企业每年因员工缺乏跨文化语言交流技能的经济损失可高达20亿美元。原因是企业失去市场营销或商业机会,或忽视东道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政策变化,或不能预测东道国的消费需求变化,或不能利用东道国的各种优势资源。[1]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陕西而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带来语言教育的机遇与挑战并存。陕西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发展各种经贸往来有非常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否具备足够多的跨文化交流的复合型人才恰恰是关系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下陕西与沿线国家开展具体项目能否成功的极为重要的因素。面临新丝绸之路发展的新形式,近年关于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发现,一方面,当前大学生习惯于将本专业或英语的学习方法照搬到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学习中,不加以变通,从而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虽然大学生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具备初级的跨语言交流技能,但缺乏认知技能,即如何去借助语言或非语言的互动,从而达到对不熟悉的文化内容、知识学习的态度、意识和能力。而且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学习英语的目的并非为了跨文化交流,仅仅是为了获得文凭或者英语四六级考试合格证书。由于多年来外语教学都以欧美语言和文化教学为主,忽视了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的语言文学、风俗人情、宗教信仰、政治体制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影响到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跨文化交际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目前大学外语教师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教学重视不足、尤其是针对俄罗斯、中亚及欧洲文化素养的培养几乎未涉及。部分教师自身缺乏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又受到教学进程和书本知识讲解等规定的限制,一味地进行按部就班的语言和语法等知识的教学,忽略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我们以往大量教学经验和教改项目研究中发现,即使没有外籍教师的参与,“只要对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识,针对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本土化环境下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是可能的,也是现实的”。[2]
如何适应新形式的需求?培养陕西省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正在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头等要务。由于陕西深处内陆,地理位置决定了和东部地区相比经济发展不平衡、自身文化孕育方式存在差异,同时缺乏外来文化熏陶的自然环境,这进一步凸显出陕西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商务知识、精通中亚、西亚乃至欧洲语言、熟知所在国文化等的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人才方面仍然困难重重。本文从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相关概念出发,针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所带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错位,从而引发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合适人才培养手段和对策。
二、概念界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首次提出“跨文化交际”的字样,跨文化交际指的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3]作为一个复杂的概念,跨文化交际能力分为交际能力(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而语用能力和文化创造力合并为社会文化能力,[4]除了以上两项外,还应该涵盖语境和效果要素,[5]以及基本交际能力系统、情感与关系能力系统、情节能力系统和策略能力系统等,[6]可以说,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的总和。
为了提高大学生对跨文化交际的自觉性,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的提高是至关重要的。Milton.J.Bennett[7]指出,跨文化敏感是一个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过程,而情感和认知、行为和能力需要逐步培养,最终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意包括两方面,一是指交际者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对文化因素的敏感度;二是指交际者在使用外语时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对目标语言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异同的感知,以及运用他国语言交流中随时能够根据所透漏的的文化差异调整自己的理解方式和行为自觉。因此,跨文化交际指不同国家人士之间的跨文化交际。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工具,文化因素则影响着整个交际的过程。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帮助大学生把自己当成交际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让他们一方面顺利运用语言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在参与中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在交流中能够自由地应付语言中的文化差异,并适时作出正确反应,在对话中强调对于差异的理解和对于共同之处的掌握,最终能够保障交流顺利进行并使得双方都能够理解。语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教育,陕西高校外语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直接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最终目标,进而培养出大批能够在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进行语言交际的优秀人才。 三、陕西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开设跨文化交际语言通识课及设立第二学位
目前,陕西外语专业设置和大学外语教学现状无法满足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宏伟蓝图。长期以来的“英语独大”的局面必须打破,必须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学会丝绸之路沿线一门或两门关键语言的重要性。以俄语为例,陕西仅有西安外国语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石油大学和空军工程大学四所高校开设俄语专业,近年这些大学的俄语生源出现严重萎缩甚至断档现象,传统的俄语公共课学生人数逐年减少,更有甚者个别学校在俄语招生中出现了断层,从而进一步使得俄语教育教学出现了萎靡的现象。[8]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目前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关键语相关的语言类通识课或文化课等方面的教学教育都缺乏充分且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和学英语相比,俄语学习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环境限制,且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缺少教学投入。面对新形势下对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应该积极开设相关的跨文化交际语言通识课,同时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外国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二级学科点下招收俄语硕士,相关教育部门应该积极政策引导并应对某些高校额外的成本支出,提供一定的奖教、奖学资金,这样才能推动陕西省高校跨文化交际教育、课堂教学和实践锻炼的长足发展。
(二)培养并提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敏感度
随着陕西与经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虽然陕西大部分高校逐渐意识到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同样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跨文化交际语言类课程效果不佳,大学生在实际开展跨文化交流中仍然经常遇到“知识很少”“心理压力很大,怕无法沟通”“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同”等不同程度问题。与之形成反差的是,教学实践中仍然以传统语言教学为主,缺乏提升语言在解释人们对文化差异反应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与此同时,在大学生应该掌握相关跨文化交际知识方面,有过半数人没有读过相关书籍,这又反过来制约学生对语言中的文化差异的理解,造成大学生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际习俗的了解更多表现出“不了解”。
由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敏感度是跨文化自觉性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紧密融合,尤其是融合诸如思维模式、价值观、伦理道德等文化的深层知识的教学,这样才能提高跨文化敏感性,从而提高自觉性,这不仅要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知识,更主要的是要對本国文化知识的深层次了解。在日常教学中,外语教师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选取并使用一些真实典型的案例引导学生比较、分析、思考、理解不同文化,构建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从而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思维,在任务体验中增强跨文化敏感度和跨文化意识。
(三)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内容,养成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与发展,中国必定与丝路沿线更多的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接触的文化也更加多样化。目前高校语言和文化教学以英语和英美国家文化知识为主,不能否认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在未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上仍然发挥巨大作用,但掌握沿线国家当地语言并尊重和实现文化价值的认同,是仅仅靠学习英语交流所无法达到的。降低与沿线人民信息的不对称性,获得更多有价值的投资信息并降低其中的交易成本,提高陕西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竞争力,这都与陕西大学生是否具备熟练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息息相关。然而当前陕西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中态度、知识、技能、批判性文化意识四维度发展并不均衡。研究发现,陕西大学生知识维度与其他三个维度并不相称,个别专业学生甚至出现远远落后的局面,同时,跨文化环境的营造并未从自身带动方面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能力的提升带来实际效果。[9]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授课环节、教材选用、课件准备上都应增加西亚、中亚及欧洲地区相关语言及文化内容,在教材课件中补充沿线国家地理地貌、民俗风情等文化内容,尤其是地方语言背后所体现出来的深层次价值观、人生观、宗教观等内容,通过有意识地比较中国文化与目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有意识地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反思,养成一种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
(四)开展多种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增强与目的语文化的接触
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总体薄弱,一方面表现在文化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学生不仅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比较弱,对小文化(言语和非言语跨文化行为)和大文化(目标文化的历史、文学、地理、政治方面的知识)的掌握有显著差异。[10]在大多数学生对小文化掌握得较好的情况下,如何增强大文化则更多是需要从实践和体验中来获得。即使在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大文化掌握方面好于语言水平的学生,要达到跨文化交际能力中的深层,还有待于长期广泛地与目的语文化的接触。如结合“渗透式”教学模式即构建“课内 课外”“课堂 网络”“理论 实践”的模式,在已经开展的大量文化讲座、外籍教师讲座、夏令营、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角、交换生、暑期游学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渗透式培养。这些活动的确给学生营造了真实语言氛围下的文化感悟和体验,并在活动中激发兴趣和动机,锻炼交往能力。但也有缺点,一是参与学生数量有限,二是学生在活动中经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何进一步让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让教学与研究相结合、让体验参与与反思探索相结合,仍是需要陕西高校在开展多种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中不断反思的。
(五)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协助学生灵活应对跨文化差异
教师的教学是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明确教学目标,正确定位教师角色。高校的管理者应该给高校教师提供更多出国交流、考察、访学以及参与国际研讨会的机会,从而切实提高教师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能力。调查发现,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忙于学习自己的专业,疏忽了对外国文化的了解,从而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无法将国外相关专业交流中的基本规范和行为知识交给自己的学生,从而也使得学生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举止的意愿不是太强烈,程度处于一般水平。因此,不仅外语教师要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专业课教师也应注意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通过学校主导和自身锻炼两个方面增强这个领域的意识和能力。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将本国文化和他国文化自由切换,并且实践教学环境,可以自由设计跨文化实践和校本研究。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漫长而又深远,仅课堂教学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有限的,尤其是培养学生使用外语和来自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领域的人进行成功交流的意识、自觉性和敏感性,课后还要着重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些对于大学生今后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跨文化交际者是至关重要的要素。此外,还要让学生关注外国人对自己的看法及存在成见,帮助制定学习计划,增强其学习动机,改善周边文化知识氛围,提高文化身份特征,让学生在自省自立中有意识地运用语言表达相关文化主题并积极了解语言背后所透露的跨文化背景知识,通过语言等方式将所接触到的、所学到的跨文化交际内容运用到以后的社会环境中,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自由的在文化差异中遨游,结合合理的语言运用来调整适应,从而达到我省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四、结论
随着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深入开展,陕西将成为中亚、西亚和欧洲沿线国家了解中国的一扇重要窗口,而陕西也必将深入到这些国家中进行合作交流和商贸活动,这势必会带来陕西境内的中西亚语言学习热潮及文化广泛交流的长远态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者,除了语言能力建设外,陕西大学生要逐步认可、接受并欣赏存在于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不同文化传统,唯有如此才能加快心理的成熟、放下大脑中已知的一切、提高跨文化交际者的视点、拓展跨文化的心理空间以及与不同人士建立亲密的关系,唯有如此,才能够提高大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敏感性。
与此同时,学习运用外语、理解沿线民族与国家的文化、掌握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并且能够承担国际交流的时代重任,以上是未来陕西逐步多元化社会发展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遵循“知识文化、交际文化二者并重”的教学理念,本文从开设相关通识课及设立第二学位、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敏感性培养、将多元文化内容融入教学活动、开展多种跨文化交际实践教学、提高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五个方面讨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陕西高校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从而使其适应新时期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忻.语言经济学与语言政策评估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04):13-20.
[2]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07):27-28.
[3]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4]钟华.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J].外语界,2000(02):20-21.
[5]Spitzberg,B.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