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万仓大湿地一度干涸

来源 :人与生物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wen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冬天骑着摩托驶进干涸的湿地卷起一股股白烟。
  俯瞰山坡下的平地,眼前是一片广阔的碧绿湿地,无数细长水流与一汪汪水洼纵横交错地盘绕在大沼泽中,在晴空下银光闪闪。如此壮观的美景让大家不约而同举起了相机。我们今天来到了欧拉乡南部的阿万仓乡,这片湿地是著名的阿万仓大湿地,这也是我们在考察中第一次真正见识到湿地的样子。
  53岁的才代是阿万仓道尔加大队的村主任。四年来,他作为县人大代表,每一次去乡里开会几乎都呼吁同一件事道尔加一年比一年缺水,要赶紧想办法解决。
  单从刚才路过那片充满水的大湿地判断,这个地区的地表水应相当丰富,可才代告诉我们,事实上,大湿地在过去几年的持续干旱中差点彻底干涸,只因为今年雨水多,我们才得以见到它的本来模样。
  才代从9岁开始就在生产队放牧,早就把大大小小的山沟走了个遍。据他回忆,当时无论哪条山沟里都有小溪在流淌,站在山坡顶向下望,整个山坡下都是大沼泽地,那蓝莹莹的水面一到冬天就冻成了洁白的冰块,远远看去白茫茫的一大片,景色比现在还要美。“小时候,我从没听老人们说起哪年沼泽里的水干过。我长到二十六七岁之后,发现水渐渐变少了,到现在也快20年了。以前沼泽里的水大极了,好些地方不仅牛羊进不去,人骑马也无法通过。现在骑个摩托就可以轻松穿过去了。去年冬天特别干旱,沼泽里的冰也没有了,人们骑着摩托开进去,居然卷起一股股泛白的烟尘!”
  据才代说,我们来时经过的一个三岔路口曾有相当大的一眼泉,后来完全消失了,近些年像这样干枯的泉眼还有很多,而且只要没有雨水,溪流也很快就干涸,“要放在过去,这绝对是怪事!”不仅如此,还有更怪的事,“给牧民供应自来水时政府把山头的泉眼围起来拉管子引水,过一两年泉水干了,可再后来,泉眼却又在山脚下冒出来了,真想不通水源到底是怎么了。”
  道尔加村的牧民目前已经发生了饮水困难,人取水要用摩托到山里的溪流去驮,没有摩托的人家就只好自己爬上高高的山头了。才代本人到15公里外的采日玛乡的一个山头上驮水,冬天则在冰层较薄的地方砸开,背冰回家。“其实有点钱的话,打口压井也行。但要找外面的工人,我们自己的人没这个技术,而且我家这边地势高,没法打压井,还得到山里取水。”
  对于道尔加大队来说,分布在多条山沟里的夏季草场是水源最紧缺的地方,前几年几条山沟因为连年的干旱而断了水源,牧民只好把牛羊都集中到某几个有水的山头上,5队20来户人家甚至被迫聚集在唯一一条有水源的小山沟里居住——才代说,这样的状况“简直闻所未闻”。他本人甚至还曾经历过一次离奇的“丢牛事件”:
  “常常可以看到大群的牛羊聚集在一小片水坑旁排队喝水,强壮的牛抢在前面,体弱的跟在后面,一个吃完一个吃。通常牛就算喝不到水也能在山上坚持几天,但我有一次去县里开会,回来后爬上山头,却发现自家的牛一头都不剩了,原来是牛群因为喝不到水全跑光了。这可把我急坏了,骑着摩托找啊找,一直追到20多公里以外的黄河边才把牛追了回来。”说起这件事,才代也觉得很不可思议,他的祖祖辈辈都守在这片水源充沛的沼泽,却还是第一次碰到牲畜因为没水喝而跑丢的事情。
  我们问才代,他觉得水源消失是什么原因,他说:
  “政府说是因为植被不好了,所以水也留不住了。但按照我们藏民的说法,每一眼泉水都有一位水神,水神一走,这个泉眼就干了。我如果是科学家,能讲出科学依据:我如果有神通,可能也能看到水神离开。但我这两种人都不是呀,所以还是说不清楚。干旱严重时,我们就在泉眼上祭神,求水神保佑泉水长流。
  “住在沼泽里的牧民,过去在冬房子附近打了井,听说挖了12米出水了,水质也很好,可不知为什么,第二年又没水了……可除了打井,我真想不到其他解决的方法了。
  “我们自己的声音只能传达到乡政府一级,到了县政府就没有说话的地方了。我们想传达出去的话归结起来就一句:缺水是我们大队最大的困难,希望有人帮助解决。引水工程耗资巨大,我们也没有提出这样的高要求,只希望政府能给我们打机井,但问题是这儿没有电。我这个人大代表年年去开会说这事,都被告知没电所以这事儿没办法,当然有时候人家也象征性地应付两句,意思意思,做个样子。开会时分小组讨论,我发言了,却发现没有记录的人,也就是说我的话其实并没有人听。”
  才代作为人大代表,也算是地方上有名的见过世面的人了,对缺水原因他百思不得其解。但无论如何,牧民们的生活切实遭遇着水危机,缺水无疑已经成了住在这原本以湿地面积大,水源丰富而闻名的阿万仓乡牧民的心病。那么那些远离黄河,并且没有湿地的地方又是怎样的状况呢?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60-01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不断扩大、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我过程中形成了符合新疆教育现状的双语教育模式。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实行的是传统的双语教育模式,即母语授课为主,加授汉语课的教育模式。1992年开始实施“部分课程母语授课、部分课程汉语授课”的“实验班”模式,也称“过渡型双语教育模式”。2004 年之后
期刊
摘要:《爆裂鼓手》是一部很励志的影片,它讲述了安德鲁在追求音乐的过程中遭受了种种困难和问题,最后凭借疯狂的热爱之心成就了自己。笔者由此想到追求的心若是癫疯的就不必担心自己达不到巅峰。  关键词:励志;安德鲁;癫疯;巅峰  中图分类号:G8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173-01  影片题材与音乐有关,大部分时间我们都能听到鼓声,鼓声将整部影片带出节奏感,并随音
期刊
鄂温克人出现在大兴安岭北坡这里就是跟驯鹿有关.驯鹿是种环北极的动物,喜欢吃地衣(石蕊)、蘑菇、苔藓。气温太高的话,驯鹿的繁殖也会出问题。对于鄂温克人来讲,它们身材比较高大,又容易使唤,是很理想的役用工具。  但同时,使用驯鹿限制了这部分鄂温克人的活动范围,只能在北方泰加林,因为这个地方地衣比较多。地衣怕污染,很多地衣都被当作环境的指示种,它们只能生长在人类活动少的泰加林里。  北方泰加林属于欧洲一
期刊
摘要:二板市场是相对独立与主板市场,可以减少主板市场的震荡,让风险厌恶者和风险喜好者各得其所,而且由于参与者较多,企业的市场价值能够得到较为完全的体现,风险投资家有了这样一个有效率的退出市场,主要精力就可以放在如何挑选项目,如何管理和监督企业,如何让企业得到市场的承认这方面。  关键词:风险投资;二板市场;主板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
期刊
“徐力克”是鄂温克勇敢的猎犬,虽然几年前鄂温克人就已经不再打猎了,但是“徐力克”一直留在大兴安岭森林中,和玛丽亚·索一家一起生活。  在禁止打猎之前,千百年来鄂温克一直是一个狩猎民族,他们居住在茫茫如海的大兴安岭中,靠打猎为生,也饲养驯鹿,以“撮罗子”为家,生活简单淳朴,几乎与世隔绝。他们的生活与森林紧密相依,他们的一切都来自于森林的恩赐,所以他们非常明白不可“竭泽而渔”的道理,而事实上他们的需求
期刊
我早就听说蒙古国有一个与中国鄂伦春、鄂温克民族相似的养驯鹿的部落——查腾部落。每次赴蒙古国考察,我都渴望能有机会,去一次库苏古尔省原始森林,探访与我的民族有相近生活习俗的“查腾驯鹿部落”,看看与自己长相相近的脸庞和久违的森林狩猎生活。  2005年12月18日,许久的愿望终于成为现实,我们一行五人赴库苏古尔省的查干诺尔苏木,探访查腾部落!当我的其他蒙古国朋友听说我们要去探访查腾部落时,说:“你们可
期刊
龙龙    龙龙是最后一个在大兴安岭深山密林里的撮罗子降生的狩猎部落的小猎民。1988年,他在撮罗子里降生,父母出去打猎的时候,就把他放在树上吊的摇篮里,稍大一些后,他就在大森林里和吃苔藓,地衣的驯鹿一起玩儿。  分布在大森林中的猎民点虽然人数很少,却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加上被大山封闭,所以比较完整地保持着自己的民风民俗。小龙龙就在这种文化氛围里,整日与驯鹿为伴儿,以野生动物为邻,看男人打猎,
期刊
走进黄河首曲这片引人瞩目的土地,竟经历了一段意想不到的过程:先是见到鲜为外人所知的极度缺水的严峻事实,接下来是对其原因的一系列追问,而最终走进了一片片空白“地带”——探寻每一个答案都几乎遇到诸多待解的问题!而这些空白的原因又是什么?不得不让人继续追问……  黄河首曲地区处于黄河源区被视为中华水塔的一部分,其水源的供给仰仗于这里大面积的高原湿地。但走进牧民的草场和帐篷,才知道这里今天正在遭遇不曾见到
期刊
其实,不仅是黄河首曲地区,整个三江源地区除高山冰雪覆盖外,有很多大面积湿地,海拔高,温度低。从生态系统来看,三江源地区包括黄河首曲是世界上最高的湿地系统,有丰富的高原生物多样性。对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以及下游河流的水涵养都有很大的意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与长江都是在高原湿地上发育的。高原上宽广的谷地,低温冷湿的环境给湿地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黄河源区首曲湿地正是处于这样的自然背景之下。黄河源区包括首曲这片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