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雅逸话扇面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yroc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的扇文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出现。其功能从早期帝王和官吏出行时遮阳、挡风、蔽尘的仪驾装饰物逐渐演变为引风纳凉及文人追风逐雅、托物言志、把玩寄兴的佳品。随着团扇、折扇在中国的流行和广泛使用,扇面书画得以繁荣和发展。文章通过对贵州省博物馆收藏的部分扇面进行赏析,以向观者展示扇面书画这一艺术形式的独特魅力。
  关键词:扇子;扇面书画;折扇;团扇;馆藏
  中国的扇文化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非常久远,扇早期被称为“箑”或“翣”,后来才被称为扇。据记载,早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经有用鸟类羽毛制成的长柄扇,被称为“障扇”。其功能不是用来扇风纳凉,而是作为帝王和官吏出行时遮阳、挡风、蔽尘的仪仗装饰物,以显示其威风。汉代以后,柄扇已经十分普遍,随处可见,材质大都由羽扇改为丝、绢、绫等织品制成;形式也逐渐增多,以圆形为主,也有长圆、扁圆、六角、梅花、海棠等其他式样。此时期的扇子被称为“团扇”或“纨扇”,也叫“合欢扇”。除了皇帝后妃出行时作为仪驾障日蔽尘的长柄扇外,短柄扇则可用来引风招凉,同时又可作为女子遮面掩羞之物。团扇在南北朝之后,经过隋唐,演变到宋代,随着在团扇上作画的流行,其发展达到顶峰。元代团扇开始逐渐衰微。到了明代,由于折扇的兴起更替,团扇已经很难见到。直到清晚期的同治、光绪年间,团扇才重新流行起来。
  折扇作为扇子的另一种形式,始于北宋,由日本和朝鲜传入中国。折扇因其打开、合起的方式像蝙蝠的翅膀,在日本被称为“蝙蝠扇”。折扇根据其形状特点又名“折叠扇”或“聚头扇”。相较团扇而言,折扇使用起来更为方便,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中国人所接受。折扇传入之初,由于数量稀少,尤显珍贵,在当时主要是供皇帝作为礼物馈赠给群臣,民间鲜有通行。直到明正德年间,皇室派遣工匠远赴日本学习工艺,至此,折扇制造业日益兴旺。明代以后,由于折扇制作精美、便于携带,深受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青睐,于是很快流行起来。一扇在手,出入袖怀,成为点缀生活情趣、制造儒雅气氛不可缺少的工具。
  扇子深受人们喜爱,除了与其实用性相关之外,还与扇子的雅致精巧及扇面的书画艺术紧密相关。扇面书画,顾名思义就是在扇子上进行书画创作。将扇子精湛的工艺与书法、绘画、诗词完美融合,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至于扇画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但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记载,三国时期,名士杨修为曹操画扇时不小心掉了一个墨点,就顺势画成一只苍蝇。另在《晋书·王羲之传》中谈到王羲之为卖扇老妇书扇的故事,也说明至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画家已经在扇面上写字作画了。从传世的绘画作品来看,唐代著名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就画了一位仕女,手持绘有工笔重彩牡丹花的长柄绢质团扇。可见,在唐朝扇面绘画已经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
  到了宋代,随着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特别是山水画与花鸟画艺术在唐末、五代的基础上得到空前的发展,文人与绘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形成了文人画创作高潮期。加上皇帝对扇面艺术的重视,使得在团扇上进行绘画和书法创作这一艺术活动形式在宋代达到顶峰。因此,有很多绢本团扇扇面被保存下来。
  明代,由于折扇的广泛使用,使折扇书画艺术发展繁荣,画扇蔚然成风。卷舒便利的折扇成为文人墨客、名流雅士相互馈赠、显示风度气质的象征。像“吴门四家”的沈周、文徵明、唐寅和仇英,都曾为别人创作过大量的扇面书画。从晚明沿至清代,几乎所有的文人书画家都曾在扇面上书诗作画,如“清初六大家”“四僧”“扬州八怪”“金陵八家”及清末的“海上画派”等都在扇面艺术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使大量扇面书画精品被传存下来,形成了扇面藝术发展的全盛时期。
  近代的扇面创作在明清基础上延续及完善,所画的扇面更具个性,既有泼墨山水,也有写意花鸟,将扇面书画艺术水平推向一个新的境界。扇面书画之风可谓时出新意,历久不衰,直至今日都深受鉴赏家、收藏家所珍爱。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扇面共计368件(套)。从形制上看,折扇、团扇均有。扇面材质主要以纸质和绢为主,也有部分绫质扇面。从时代来讲,明代扇面比重很小,不足10件(套),但其中不乏名家精品,如“吴门画派”代表人物文徵明侄子文伯仁、玄孙女文俶、弟子陈淳之作,此外还有周臣、丁云鹏、归昌世、陈元素、李流芳、孙克弘、项圣谟等人作品。馆藏清代扇面数量较多,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均有涉及,如“清初六大家”的恽寿平,宫廷画家沈铨,“扬州画派”的金农、郑燮,“海上画派”的代表张熊、任伯年、任熏、吴昌硕、王震,清代著名书法家吴大澂、何绍基、吴熙载等。
  贵州省博物馆作为国内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其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地域性,馆藏的许多清代扇面多为贵州本省籍书画家或寓居贵州的外省籍书画家、文化名人及官员之作,如沙滩文化的代表,被誉为“西南巨儒”的郑珍、莫友芝,贵州状元赵以炯,进士何威凤、石赞清,贵州著名书画家罗文彬、袁思韠,曾任贵州学政的翁同书及其弟翁同龢的扇面……皆有收藏。馆藏的近现代扇面中,姚华的作品共计47件,所占比重为馆藏扇面之首。与姚华同为当时北方画坛领袖的陈师曾,其扇面本馆也有收藏。民国时期,社会动荡,贵州成为抗战大后方,许多文化人士纷纷来到贵州避居,有力刺激和促进了贵州文化的发展,造就了如桂诗成、任可澄、尹赞卿、王恩浩、邱石冥等一批颇有建树的本省籍书画家,为之后贵州书画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丹青墨宝。
  贵州省博物馆馆藏扇面题材广泛,书法诗词、山水美景、花卉禽鸟、仕女高士均有涉及,现择其重要者介绍。
  1 书法扇面
  1.1 恽寿平行书扇面
  纸本折扇面,行书五言诗。左下方款“南田”二字,下侧钤“恽正叔”“寿平”二印。恽寿平(1633—1690),初名格,字寿平,后以字行,改字正叔,号南田,江苏常州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家,继承和发展了没骨花卉的独特画风,常州画派的开山祖师,清六家之一。   1.2 何绍基摘“庄子”行书扇面
  纸本折扇面,行书摘《庄子·逍遥游》:“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聋者无以与乎钟鼓之声。岂唯形骸有聋盲哉?夫知亦有之。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世。’”款“仰屏世兄居,何绍基”。左钤“爰虫”朱文小方印。何绍基(1799—1873),字子贞,号东洲,别号东洲居士,晚号蝯叟,湖南道州人,晚清诗人、画家、书法家。道光进士,官编修,并先后任福建、贵州、广东等省乡试正副主考官。咸丰初任四川学政。通经史,精小学、金石、碑版。书法初学颜真卿,又融汉魏而自成一家,尤长草书。
  1.3 翁同龢《瓶山画隐》诗行书扇面
  洒金笺纸本折扇面,行书七言诗。款“瓶山画隐图题,向为仲底年兄,翁同龢”。下钤“叔平”朱文方印。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江苏常熟人,政治家、书法家。咸丰六年(1856)状元,历任户部尚书、工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先后担任清同治、光绪两代帝师,擅楷书、行书。他的书法博采众长,吸收了颜体书貌与刘墉、钱沣、何绍基等各家所长,笔画刚劲有力,风格苍浑遒劲,朴茂雍容。
  1.4 吴大澂行书“山居乐”扇面
  泥金蜡笺纸本折扇面,行书19行,内容写山居乐趣。款“大澂”二字,钤“宝斋”朱文长方印。吴大澂(1835—1902),字清卿,号恒轩,晚号愙斋,江苏吴县人。同治七年(1868)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清代官员、学者、书画家、金石考古学家、收藏家。擅画山水、花卉,用笔秀逸。书法精于篆书,将小篆与金文相结合,行书笔圆严谨。
  2 山水扇面
  2.1 文伯仁仿米山水扇面
  泥金纸本折扇面,设色写意山水画。绘雨景、松云缭绕,近处为丛树村落,左有江渚,相映远山。此画浓淡有致,笔墨沧润。题款“五峰文伯仁为恒庵先生写”,钤“五峰”“文伯仁”朱文连珠小印。文伯仁(1502—1575),字德承,号五峰,湖广衡山人,系籍长州,明代画家。工山水,效王蒙,用笔清劲,峰峦茂密。兼画人物、花卉,亦能诗。出生于书香世家,为文徵明的侄子,后来放弃举业,以画维生。深受苏州当地传统及文征明的影响,为吴门画派的重要传人。
  2.2 丁云鹏西山行旅扇面
  纸本折扇面,设色小青绿山水画。绘高岩深壑,丛林古寺,下有飞流急湍,木桥高架其间。一人持杖带笠,一人担负行李相随,作长途跋涉、路途艰险之状。画面用笔精细稳健,色调柔和。款“乙巳夏中伏,写于溪上居,丁云鹏”。下钤“南”“羽”朱文连珠小印。丁云鹏(1547—1628),字南羽,号圣华居士,安徽休宁人。明代画家,擅画人物、佛像,尤工白描,兼能山水。
  2.3 石赞清设色耕织图山水扇面
  泥金蜡笺纸本折扇面,设色写意山水。细笔绘茅屋一座,屋内坐一妇女抚机织布,山坡上有人驱牛耕田,有人踏水车引水浇地。中上部题五言诗一首:“郎种南山田,妾理当户机。有妾郎不寒,有郎妾不饥。种田有作息,理机无风雨。妾织比郎忙,郎耕比妾苦。妾织有余布,郎耕有余粮。余粮完国课,余布寿姑嫜。郎耕兼训儿,妾织兼训女。儿解踏桔槔,女解弄机杼。”款“襄臣”,钤“次皋”朱文小印。石赞清(1805—1869),字次臬、襄臣,贵州黄平人。道光十八年(1838)进士,曾任顺天府尹、刑部右侍郎、湖南布政使、都察院左副御史、工部右侍郎兼管钱法堂主事等职。清代名臣,擅长集句诗的创作。
  2.4 姚华山水扇面
  蜡笺纸本折扇面,设色山水画。绘山林依溪,小船一头坐船夫摇桨划船,另一头坐三人,在溪中向林岸荡进。中上部题诗:“淼淼碧江头,远来何处舟,欲访雨喧千叶暮,风掠一帆秋,欲访茅亭客,言寻沙渚幽,人家看隔江,前路亦无求。壬戌二月二十有八日莲华盦晚窗姚华茫父。”钤朱文小方印“姚”“华”。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别号莲花庵主,贵州贵阳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早年赴日本留学,攻读法政。学成归国后,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等职。曾经三次当选过临时参议院贵州参议员、参议院议员。他在北京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先后在北京的五城学堂、清华学堂、民国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并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及北京京华美术专门学校任校长。在清末民初的贵州籍文化名人中,姚华是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其一生著述宏富,在文学、戏曲、书法、绘画、金石篆刻等方面皆有突出成就,与陈师曾同为近代北京画坛的领袖人物。
  3 花鸟扇面
  3.1 陈淳墨菊扇面
  洒金笺纸本折扇面,墨笔写意花卉。绘盛开菊花三枝,半绽菊蕊两朵,陪衬老竹数笔。笔墨精练,钩筋剔蕊均甚劲秀。款行书“道复”二字,下钤朱文印“白阳山人”。陈淳(1483—1544),字道复,号白阳山人,江苏长州人,明代画家。早年师从文徵明,工花卉,亦画山水,书工行草;擅写意花卉,淡墨浅色,与徐渭并称为“青藤白阳”,其写意花鸟画对明清以来的画家影响很大。
  3.2 金农江路野梅图摺扇面
  蜡笺纸本折扇面,墨笔写意。绘满幅野梅,重枝叠蕊,花繁遍树,生机勃发。左上角题“□路野梅小幅,□□□之赏,金吉金记”。金农(1687—1763),字寿门,号冬心、又号稽留山民、曲江外史、昔耶居士等,浙江钱塘人,清代书画家。其博学多才,精篆刻,鉴定,工诗文书法,兼善山水、人物、花鸟,尤工墨梅,被称为“扬州八怪”之首。
  3.3 郑燮墨竹折扇面
  蜡笺纸本折扇面,墨笔写意。绘竹林一片,疏密有致。题记:“竹中有竹,竹外有竹,谓川千亩,此为巨族。”款“乾隆辛巳板桥道人画并题”,钤白文连珠印“郑”“燮”。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朝秀才,雍正十年(1732)举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善画兰、竹、石,尤精墨竹,擅长水墨写意,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3.4 景方桢设色花鸟团扇
  绢本团扇面,以没骨法点染,绘鹌鹑竹石,款“丁未孟秋懋初太姻丈大人命绘,筱枬景方桢应”,钤“小南”朱文圆印,引首钤“翰墨”白文椭圆印。景方桢(1875—1960),字晓楠,一作筱南,号小栅、小南,贵州贵阳人,前清武备学堂毕业,曾任中学教员,擅画花鸟,尤喜作牡丹。
  4 人物扇面
  4.1 周臣秋江独钓扇面
  洒金笺纸本折扇面,设色人物画。绘松岩之下,一舟横泊,戴帻人独坐船头,执鱼竿垂钓。数雁斜飞为旁衬。款“东邨周臣”,钤白文印“周氏舜卿”。周臣(1460—1535),字舜卿,号东村,江苏苏州人,明代职业画家,擅画人物、山水,用笔严整工细。唐寅、仇英均出自他的门下。
  4.2 明代无款金地人物扇面
  洒金笺纸本折扇面,设色人物画。绘官人夜出,皓月当空,两侍女前面举莲花烛台照路。官人抄手而行,随从侍者正把官人要带的东西递给书童。后以梯坎树枝为衬。右下角钤“东氏藏”朱文小印。
  4.3 任伯年竹林高逸团扇面
  绢本团扇面,设色淡墨人物画。细笔绘墙外月夜竹林中,二高士相对私语,举目望月。此图笔墨细腻秀逸。左下款“松舟三兄大人稚正任颐”,钤白文小印“任颐印”。任颐(1840—1896),初名润,字伯年,号小楼,浙江山阴人,清末著名画家,绘画题材广泛,人物、肖像、山水、花卉、禽鸟无不精妙。用笔用墨,丰富多变,构图新巧,主题突出,疏中有密,虚实相间,浓淡相生,富有诗情画意,清新流畅是他的独特风格。任颐与吴昌硕、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
  4.4 任薰童子放鸭图团扇面
  绢本团扇面,设色淡墨人物画。绘一童子立于舟头,手执竹竿,正赶河中一群鸭子。左上方款“松舟仁兄大人稚属阜长任薰写于吴门寓次”,钤“任薰”白文方印。任薰(1835—1893),字舜琴,又字阜长,渐江萧山人。晚清著名画家,其父任椿、兄任熊都是画家。早年从兄学画,在宁波卖画为生,后与任颐去苏州,寓居苏州、上海。任薰治学严谨,在写生、临摹上均下了苦功夫,兼工人物、花鸟、山水、肖像、仕女,画法博采众长,面貌多样,富有新意。其与任熊、任颐、任预合称为“四任”,并为海上画派代表画家之一。
  5 结语
  扇面大小虽幅不盈尺,却完美地将书法、诗词、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融于方寸之间,形成了中国书画中极具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高雅的藝术魅力和审美趣味。相较于卷轴画中的高山远水,小巧雅致的扇面画更加细微恰切地表现出自然天地中的一花一草、一水一石的奇妙景象,展现了艺术家的巧妙构思和艺术品位,从中一窥其书画风格和笔墨情趣。
  参考文献
  [1]鲁力.扇面书画[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张伟生.扇面10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
  [3]杨祥民.中国扇面书画艺术的历史演变[J].书画世界,2007(4).
其他文献
摘 要:林则徐淡泊、仁爱、勤勉的家风泽被后世、传诵至今。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优秀家风助力社会和谐发展。新时代,学习、传承林则徐家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时代的呼唤,对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大有裨益。  关键词:林则徐;家风;淡泊;仁爱;勤勉;廉洁  福州是一座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这里钟灵毓秀、人文鼎盛,孕育了一位享誉世界的名人——林则徐。作为中国近代史的揭幕人,林则徐不仅是名族英雄
期刊
摘 要:文章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审视族谱中蕴含的积极因素具有的当代价值,理解博物馆搜集、整理、研究族谱的意义。思考在新的时代,如何创新运用,通过陈列展览、社教活动让族谱文化资源更生动、更鲜活,更实际地面向社会、贴近群众,发挥更大的教育功能。这对于人民群众焕发家国情怀、增强民族根脉意识、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夯实文化自信根基、承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
期刊
摘 要: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发扬革命精神等方面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旨在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适宜的意见和建议,为传播洪湖红色文化、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关键词:瞿家湾;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红色文化  1 红色教育基地概况  洪湖市是
期刊
摘 要: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是指应用一切与博物馆环境相关的科学技术成果,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延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文章分析了文物预防性保护的发展进程,并从专家学者在理论、实施内容、实践三个方面的研究情况,对当前我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进行综述。经过综述梳理,发现我国当前关于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实践的文章仅有3篇,故将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预防性保
期刊
摘 要:陶瓷业窑神崇拜是一个很早就被学者提及的问题,但与此相关的研究成果较分散,关注点有些厚此薄彼,过于单一。直到今日,多数研究成果仍然过于依赖历史文献资料,可靠的实物和考古发现较少。文章尝试寻找考古资料中的窑神崇拜现象,以期提供一些线索和个人观点。  关键词:陶瓷业;窑神崇拜;考古  神崇拜自古以来就存在,当人类有了国家概念的时候,随之也产生了社稷的概念。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社是土神,稷为谷
期刊
摘 要: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历史文化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相互包含,相辅相成。宁县宇村庙现为庆阳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宁县宇村庙会也成为宁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以古建庙宇为依托,以民间祭祀活动为传承载体,在民俗文化变迁、转化的过程中相融、强化、传承,共同构成了一套具有历史文化与民俗祭祀信仰的文化生态链。文章将围绕宁县宇村庙的历史渊源、变革历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面临的困境及解决措施进
期刊
摘 要:现代博物馆不仅是进行文物收藏、保管、展示与研究交流的机构,更是为社会和公众提供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交流、传承与创新的教育机构。博物馆展览是基于传播与教育为基础,集知识审美与文化传承为一体的大众传播工程。博物馆巡回展充分利用馆藏资源,提高藏品利用率,加强馆际交流与合作,将馆藏资源及丰富的研究成果传播给各地观众。常熟博物馆馆藏文物巡回展项目,以精品展览为生命线,以社教服务为着力点,坚持开放合
期刊
摘 要:在当前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博物馆开始由收藏中心向传播知识文化的教育中心转变,其社会教育功能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以安徽博物院社会教育部开展的社会教育活动为例,简要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活动;功能  “让文物活起来”,这是目前最受欢迎的综艺节目之一——《国家宝藏》的口号,也是最打动博物馆从业人员的一句话。而作为博物馆连接观众的桥梁,社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博物馆已经成为弘扬文化的主要阵地之一,黄梅戏是安徽最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之一,淳朴流畅,富有表现力,是展示安徽的重要文化名片。随着时代的变迁,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遇到了新的困境,文章从黄梅戏与博物馆的融合的角度进行探讨,从而探索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黄梅戏文化;博物馆;困境;探索  1 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  黄梅戏,原名黄梅调、采茶戏等,起源于湖北黄梅,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与京剧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对安徽省岳西县出土的元代青白釉瓷枕特点的分析,反映出元代瓷枕趋向于精雕细镂,尤其是景德镇青白釉镂雕瓷枕造型独特、技艺精湛。  关键词:岳西;元代;青白釉;瓷枕;赏析  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中较为流行的一种造型,最初烧制于隋代,唐、宋、元年间广为流行。唐代的瓷枕形制简朴,以三彩枕及绞胎枕居多。宋代的瓷枕品种繁多,造型丰富,有人物形枕、兽形枕、几何形枕、建筑形枕等,其中以磁州窑烧制的最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