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通过评价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对学生的评价应以表扬为主,使学生体会评价带来的快乐,享受成功的快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学习过程中来。
一、表扬,让学生扬起自信的笑容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小钱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有坏习惯,经常丢三落四,有些同学也经常欺负他,有时他就自暴自弃,作业经常忘记做或少做,一些所谓“差生”的毛病渐渐地出现了。我一直记着:他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于他的父母是绝对的100%。他的铅笔、橡皮……没有了,我给他;他的作业忘写了,陪他慢慢地补起来……一次在探索“33-8”的算法中,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先算“13-8=5”再用“20 5=25”来算,可他想到了先算“10-8=2”,再算“23 2=25”的方法,起先有些同学还不屑一顾地笑他,当大家明白了算理后不由自主地出现了佩服的眼神,小钱的脸上也绽放出成功的笑容。当然,在我的鼓励之下,他也并不是一直努力着,偶尔还要拖拖拉拉,但我把他的缺点缩小来看,把他的优点放大了看,慢慢地他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荣誉感增强了,自信慢慢地“爬”到了他的脸上。
二、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对于需要鼓励的孩子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显得格外重要,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他们就会努力。实际上他们需要老师更多地关注,如果我们能对他们说一句“相信你能行”,那就不会有什么“差生”了。
我教的班级有一姓肖的同学在几次单元测验中成绩总不太理想,上课时不敢抬起头来,害怕自己讲错。一次,在探索“13-8”的算法中,很多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联系“8 5=13”来算或者先算“10-8=2”,再算“2 3=5”,大部分学生也认可了这两种算法。我发现小肖看着桌面上摆的小棒跃跃欲试可又不敢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时我投给他信任的目光,鼓励他到实物投影上来展示自己的算法,他一边移小棒一边清晰地表达:“先拿走单根的3根,再从1捆的1(1根中拿掉5根,还剩5根。”同学们鼓起了掌,他开心地笑了起来。但我并未就此罢休,而继续鼓励他进一步思考:“根据摆小棒的过程,你能说说怎么计算13-8的么?”这时他不再胆怯了,自信地说:“先算13-3=10,再算10-5=5。”由具体的操作过程抽象出了“十几减8”的算法,他不仅明白了算理,更为重要的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示自己的算法,并且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在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表扬,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斯普朗格曾这样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开启学生的心灵和拓展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课堂上需要老师与学生融为一体,老师表扬学生是发自内心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真的是在表扬自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进步。如果老师只是为了表扬而表扬,会让学生感到这样的表扬很廉价,对老师的表扬没有感觉,久而久之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了。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者抓住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发出真诚而恰当的表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很多,教师直接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却从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而是始终鼓励他们大胆猜测验证。生:“我发现4与6的公倍数就是最小公倍数的1倍、2倍、3倍、4倍……有无数个。”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法研究最大公倍数。”“我们小组把4与6分解质因数……”“你们小组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么难的知识被你讲得形象生动,真了不起!”课堂上的沉闷气氛顿时一扫而光。同学们都活跃起来,而这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自豪……老师对学生这种实实在在的、发自内心的赞赏性表扬,既营造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又给学生以鞭策和激励,从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不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优点,更善于把这种发现转化为对学生的鼓励赏识,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发现被关注,被赏识,才会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
一、表扬,让学生扬起自信的笑容
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只有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引导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小钱是个聪明的孩子,可是有坏习惯,经常丢三落四,有些同学也经常欺负他,有时他就自暴自弃,作业经常忘记做或少做,一些所谓“差生”的毛病渐渐地出现了。我一直记着:他对于我来说可能是几十分之一,但对于他的父母是绝对的100%。他的铅笔、橡皮……没有了,我给他;他的作业忘写了,陪他慢慢地补起来……一次在探索“33-8”的算法中,大部分学生想到了先算“13-8=5”再用“20 5=25”来算,可他想到了先算“10-8=2”,再算“23 2=25”的方法,起先有些同学还不屑一顾地笑他,当大家明白了算理后不由自主地出现了佩服的眼神,小钱的脸上也绽放出成功的笑容。当然,在我的鼓励之下,他也并不是一直努力着,偶尔还要拖拖拉拉,但我把他的缺点缩小来看,把他的优点放大了看,慢慢地他也看到了自己的优点,荣誉感增强了,自信慢慢地“爬”到了他的脸上。
二、表扬,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对于需要鼓励的孩子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显得格外重要,给他们以成功的体验,让他们相信自己有能力,他们就会努力。实际上他们需要老师更多地关注,如果我们能对他们说一句“相信你能行”,那就不会有什么“差生”了。
我教的班级有一姓肖的同学在几次单元测验中成绩总不太理想,上课时不敢抬起头来,害怕自己讲错。一次,在探索“13-8”的算法中,很多学生交流了自己的想法:联系“8 5=13”来算或者先算“10-8=2”,再算“2 3=5”,大部分学生也认可了这两种算法。我发现小肖看着桌面上摆的小棒跃跃欲试可又不敢交流自己的想法,这时我投给他信任的目光,鼓励他到实物投影上来展示自己的算法,他一边移小棒一边清晰地表达:“先拿走单根的3根,再从1捆的1(1根中拿掉5根,还剩5根。”同学们鼓起了掌,他开心地笑了起来。但我并未就此罢休,而继续鼓励他进一步思考:“根据摆小棒的过程,你能说说怎么计算13-8的么?”这时他不再胆怯了,自信地说:“先算13-3=10,再算10-5=5。”由具体的操作过程抽象出了“十几减8”的算法,他不仅明白了算理,更为重要的是能在众目睽睽之下展示自己的算法,并且用清晰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在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三、表扬,是学生前进的动力
斯普朗格曾这样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开启学生的心灵和拓展智慧,激发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竞争意识等方面,都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课堂上需要老师与学生融为一体,老师表扬学生是发自内心的,使学生感受到老师真的是在表扬自己,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从而进步。如果老师只是为了表扬而表扬,会让学生感到这样的表扬很廉价,对老师的表扬没有感觉,久而久之学生就体会不到成功的喜悦了。在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者抓住了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瞬间”,发出真诚而恰当的表扬,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很多,教师直接把这一问题抛给学生,这样,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想法,教师却从不给出结论性的评价,而是始终鼓励他们大胆猜测验证。生:“我发现4与6的公倍数就是最小公倍数的1倍、2倍、3倍、4倍……有无数个。”师:“你的发现很有价值。正因如此,我们有必要研究最小公倍数,公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没法研究最大公倍数。”“我们小组把4与6分解质因数……”“你们小组善于利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新问题。”“这么难的知识被你讲得形象生动,真了不起!”课堂上的沉闷气氛顿时一扫而光。同学们都活跃起来,而这位学生的脸上洋溢着自豪……老师对学生这种实实在在的、发自内心的赞赏性表扬,既营造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又给学生以鞭策和激励,从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
积极的学习情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不竭动力。教师不仅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优点,更善于把这种发现转化为对学生的鼓励赏识,这样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探究、自己的发现被关注,被赏识,才会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