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t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职教育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索。将“企业全程介入”校企合作理念渗透到高校教育中,并提出与企业合作的内容与方式。该模式强调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全程合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全程介入;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王淑芳(1975-),女,山西壶关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赵林慧(1973-),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北京 10002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4-0066-02
  
  一、高职教育使命以及存在的问题
  衡量一个企业技术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产品数量和产量,更重要的是质量。目前,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一个很窘困的问题是:“中国制造”何时能成为“中国创造”。由此引发了中国产品如何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的思索。这不仅是企业面临的困境,也是高校培养毕业生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中流砥柱。但不得不承认,高校在培养高质量人才过程中陷入了两极分化的误区:一种是把学生当机器人培养,按照实际操作步骤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学会操作,结果是学生只学会操作技能,没有全面的知识储备,失去思考能力,更提不上创新。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也会遇到学生总是问老师,这个步骤怎么做,而不是问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考虑;另一种则是盲目地套用传统的教育培养模式,只注重学生对理论的学习,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没有实践的土壤,学生发现不了问题,同样产生不了创新的种子。
  教育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人才,应该以社会和企业需求为导向。同时,教育不仅是高校的责任,而且是社会和企业的责任。教育必须与企业合作,为师资的培养、学生实习锻炼创造良好的环境;企业也同样需要依靠学校培养的人才来为企业服务。高校不仅要结合企业需求更新教学理念,更要在教学大纲的制订、教学环节的把握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和企业携起手来,共同打造有实力的高职毕业生。只有加强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才能达到共赢,共同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难题的目的。
  二、校企合作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
  校企合作实现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想法来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现代工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创新性、实践能力强的人才炙手可热。为培养这类学生,欧美等发达国家开始思索和探讨教育制度改革,并陆续出台相关法律法规,从而使高校、企业双方共同承担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法律责任。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完善,发达国家已经建立起形式多样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和加拿大的CBE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AFF模式。
  加拿大、美国合作教育CBE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学科的学术要求确定学制和安排教学的教育教学体系,重点强调的是职业或岗位所需能力的确定、学习、掌握和运用。其中,应用能力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为创新奠定了基础。其核心是从市场的需要出发,通过有代表性的企业专家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根据企业知识需求制定能力分解表(课程开发表),设置能力培养相关能力的课程,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最后按需对学生能力进行评价。英国的“三明治”教育认为学生在学习课程时,还应获取一些工作经验,于是产生了在教学过程中穿插工作训练的教学模式。德国“双元制”是校企合作模式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也是德国工业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是由澳大利亚政府直接经营和管理的,以学生为中心进行灵活办学,提供全国性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该模式已发展成为教育体系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
  借鉴国际高职办学理念,加强校企合作,使工学结合成为高职教育的核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强调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也提出:高等职业院校要开展企业需要的职业培训,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一方面使企业分享学校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也促使企业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进而形成校企合作培养创新的人才模式。
  这些国际国内的办学理念都给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方向,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的校企合作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如果企业在人才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配合、教学方法合作、人才共享等方面全程介入学校教育,将有助于培养创新性人才。
  三、“企业全程介入”高职办学理念的渗透
  “企业全程介入”高职办学理念是指高校吸引企业将职工培养教育阶段移至高校阶段,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课程体系的设置、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成果的评价等阶段全程介入,建立深度产学合作平台,形成联合培养格局,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目标,夯实理论基础,参加实践锻炼,培养创新意识,真正缩短学生从“学生”到“工程师”角色的转变过程。这样,学校培养了社会需要的人才,企业得到了技术发展和更新的人才,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空间,真正实现高校、企业、学生三赢。
  当然,在“企业全程介入”实施过程中,需要借助实践教学基地的合作平台,使企业能有意识地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制订、课程体系建设,特别是实践教学环节的制订;需要打破学校企业之间的藩篱,实现师资共享;需要逐步消除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隔阂,双方达成共识: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高校和企业共同完成的,其项目成果可由企业和高校共享。
  1.合作制订培养计划
  按照培训计划要求,学院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草拟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公司依据企业岗位需求派专人对教学计划、教师的授课内容与课时安排进行审订,并对主干课程教学课时的安排、选用的教材、讲授的重点等提出具体修改意见,使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既符合学生毕业的一般要求,又能满足企业的特殊要求。校企双方认可后,再严格据此组织教学。
  2.合作建设课程体系
  课程建设的重点就是要打破传统的课程体系,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培养企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新课程体系;同时,加强专业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和单门课程密不可分,应该两者兼顾,整体设计。企业应该参与到课程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来,包括企业人员的介入、企业标准的引进、职业证书的融合等。
  3.师资配备共享
  企业技术人员可以到学校讲授实践课程,学校教师也能对企业员工进行培训。教师在为企业员工做培训的同时,可以获得企业最新的动态、最新的资讯、最新的要求。
  4.人才共享
  学生在企业实践阶段将会有四大收获:第一,通过参与真实的项目,充分检验在校期间的学习,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的项目应用能力;第二,更加深入地了解项目完成流程和规范,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根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加强岗前训练;第三,公司将指派资深技术人员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并推荐学生参加企业创新大赛。如果学生的作品能为企业所用,企业也将对其进行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这些活动带来的成就感将大大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同时企业获得需要的技术创新,高校得到人才培养的口碑,学生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四、实施实例
  北京联合大学机电学院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本专业秉承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与华德液压、北京意欧替起重机等企业建立长期、友好、深入的校企合作。企业参与学生的培养过程,把企业实际需求以及需要技术革新的领域与教师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共同研发,学生也参与进来,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得到逐步提高,教师申请并获得专利两项,学生获专利一项。真正形成了校、企、学生三方全赢的局面。
  五、结论
  根据以上的研究探索,“企业全程介入”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企业来说,能得到更多技术熟练且有创新能力的职员;对高校来说,不仅降低了办学成本,而且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生来说,解决了上学的目的——就业问题。高校、社会与企业之间建立良好的人才培养合作链,才能实现学校与社会、教育与劳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性人才培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超.高职动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研究——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2009.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3]方黛春.高职“2+1”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方新,赵林惠.应用性本科工科综合性课程教学团队建设研究[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3-55
  [5]杨帆,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14):26-27.
  [6]梅亚萍.基于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无锡地区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责任编辑:沈清)
其他文献
摘要: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消解这些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作者简介:江玉印(1979-),男,安徽宿州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讲师;岳尧(1976-),男,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政工师。(安徽宿州23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
期刊
摘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是反映其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的学位论文质量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创新性是最大的问题;另外,论文的选题、内容以及论文的评审与答辩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与学位论文作者本身的素质、导师的指导及学校的管理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一些专家学者经过探索与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严把学生入口关,从生源上保证学生素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善学校管理制度;完善论文评审与答辩程序等。
期刊
摘要:专业分流是普通高校实行专业招生改革,采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后出现的新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学籍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独立学院专业分流工作的产生背景,结合现状探讨了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提出要加强专业建设与规划,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开展专业认识教育和学业咨询服务,加强教学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专业分流制度。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分流;学籍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范叶青(1982-),女
期刊
摘要:从完善配电网数据采集功能和提高营销信息化水平出发,提出建立配电数据通信网的必要性。根据配电网现场管理实际需求,对现有的各种通信技术比较分析,指出利用Mobitex技术实现配电网管理系统无线数据通信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并对具体的组网方案进行了设计和分析。  关键词:Mobitex;组网方案;配电网管理;无线数据通信  作者简介:张丁伟(1982-),男,山西太谷人,内蒙古乌海电业局市场营销处,助
期刊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成为了每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综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技能,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就业竞争力;工科  作者简介:刘启生(1975-),男,黑龙江肇源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颜兵兵(1976-),男,黑龙江
期刊
摘要: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长期面向石油行业办学,形成了鲜明的石油机械装备特色。现介绍石油机械装备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培养目标的内涵、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校内阶段和校外阶段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  关键词:石油机械装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吴修德(1965-),男,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冯进(1958-),男,四川崇州人,长江大学机械工
期刊
摘要:以21世纪应该培养什么样的CPA人才以及在财经类院校内如何培养高素质CPA人才为主线,以提高CPA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当前CPA教育职业性强的特点,探讨使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统一的CPA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CPA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杜建菊(1963-),女,山东莱州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王德礼(1954-),男,安徽蚌埠人,安徽
期刊
摘要:科技写作是科技工作者以文字符号为工具创制科技文本的精神劳动。内容的科技性、文本的多样化、语言便于传达信息意义是科技文章的主要特性。目前我国高校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写作能力令人堪忧,培养理工类专业学生的科技写作能力不仅能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提高其科研和科技传播能力,而且对完善人格素养、推动科技创新均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理工类专业;科技写作;科技传播;知识经济  作者简介:袁平夫(1961
期刊
摘要:根据电气传动课程群间衔接关系紧密的特点,通过开放式综合课程设计将电机学、电力电子学、交直流调速和单片机技术等课程间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技术紧密联系起来,有助于电气信息类本科生系统地、完整地掌握电气传动的综合知识,并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课题的设计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  关键词:电气传动;开放性;课程设计  作者简介:梁永春(1971-),男,河北石家庄人
期刊
摘要:随着教学督导工作在地方高校的逐步开展、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与改革规划纲要的实施,教学督导工作面临着新的、更高的要求,出现了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近两年来的督导工作实践为例,探索如何对普通地方高等院校教学督导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提高教学督导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地方高校;教学督导;改革;创新  作者简介:郭瑾莉(1976-),女,河南濮阳人,华北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