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注册会计师(CPA)专业方向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a_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21世纪应该培养什么样的CPA人才以及在财经类院校内如何培养高素质CPA人才为主线,以提高CPA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目标,针对当前CPA教育职业性强的特点,探讨使学位教育和职业教育有机统一的CPA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CPA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杜建菊(1963-),女,山东莱州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王德礼(1954-),男,安徽蚌埠人,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副教授。(安徽 蚌埠 23303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AHSKF09-10D03)、安徽财经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CJYYB20093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4-0063-02
  
  一、21世纪注册会计师(CPA)人才应具备素质的要求
  1.适应CPA人才国际化趋势的要求
  随着中国会计师事务所“走出去”提供审计鉴证和管理咨询等服务的发展,高等CPA教育将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和挑战。CPA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已出现国际化的趋势,CPA院校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就必须拥有大量能面向国际市场、适应国际竞争、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动手能力的高素质外向型复合人才。
  2.符合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
  CPA本科教育必须兼顾学位教育的要求,其培育目标是理论联系实际,具有宽厚基础和较强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CPA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满足综合应用型、职业技术型、组织管理型相结合的要求,切实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课程体系柔性化、课程内容综合化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探索新的CPA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均衡发展,并且通过模拟实验教学的训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得CPA专业和应变能力,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创新判断和创造性思维。
  3.满足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三十条”要求
  高等学校是培养注册会计师后备人才的摇篮,只有适应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需要,制订相应的培养目标,完善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才能按照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即通常所说的“三十条”的要求,把注册会计师方向办成“定位准确,优势突出,国际一流水平”的专业。
  二、CPA人才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内涵要求
  1.CPA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综合素质
  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征求意见稿)的要求,CPA人才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的思想道德素质表现为正直诚信、吃苦耐劳、敬业爱岗、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精神,有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使命感和责任心。
  (2)专业知识素质指人才对某一特定专业技术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的能力。注册会计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会计、审计、财务、税务、相关法律及相关知识;组织和企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
  (3)文化素质是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良好的文化素质要求注册会计师拥有较系统的人文知识和较高的文化修养,具有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还具有一定的涉外活动能力。
  (4)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在肌肉工作中的综合反映。注册会计师在执业活动中劳动强度大的特点决定了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5)心理素质是指在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心理素质合格的CPA,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坚强的意志品质,豁达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性格特征,这样才能在依法行使职权时从容应对各方面的阻挠和干扰,出色地完成审计任务。
  2.CPA人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也称创造力,指的是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控制客体并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成果的一种活动。这种新成果包括新思想和新事物。
  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施创造所需要的一切能力。对于CPA专业方向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最直接、最客观的体现就是他们的动手能力,也泛指学生在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多种能力,如观察力、记忆力、判断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发现机会和把握机会能力、处理和利用信息能力等。
  三、CPA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反映了教育思想与观念,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方式。在人才培养模式上,CPA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体现在如何培养应用性、复合性人才。
  所谓应用性人才是指应该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受到应用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能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人才。
  所谓复合性人才是指应该主修专业基本理论、方法及相关知识,并具有较为系统的相应辅修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具有较高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开设CPA专业方向的财经类院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CPA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
  1.优化课程知识结构体系,以行业能力为要求设置专业方向课程
  课程结构的优化是实现教学计划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开设CPA专业方向的财经类院校应认真研究国内外CPA教育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教育模式,按CPA资格考试的知识结构要求,建立既满足CPA专业特色要求,又能够促进CPA人才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机融合,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在终身教育的理念下,按照《职业会计师资格要求国际指南》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指南》行业能力的要求,在专业基础课基础上,设置CPA会计与审计实务、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资产评估、财务分析、会审实验和会计规范专题等专业方向课。
  2.提升道德修养,加强职业教育
  会计师事业关系到国家的兴衰,所以培训高级CPA人才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职业操守的培养。从专业教学角度讲,CPA专业教师应在传授会计专业知识和审计专业知识的同时,适时地引入职业道德教育。要在教育思想上把过去单纯的以培养学生“做事”为主转变到既“做事”又“做人”的模式上来。就人才素质而言,“做人”比“做事”处于更为基础、更为重要的位置。同时,还要紧密结合相关的法规、制度、案例,注意从“源头”上加强职业教育,使学生具备与其职能相适应的职业道德水准。许多CPA签署虚假审计报告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专业能力不够强,而是因为其职业道德不过关。因此,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要努力做到使未来的CPA“德才兼备”。
  3.加强实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
  要加强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就必须重视实践教学,把CPA教学的重点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转移到能力的培养上来,对CPA专业方向学生的培养内容不应仅局限于技能和动手能力,而且还应包括反应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决策能力、诊断能力、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英语应用能力等综合能力,这些能力很大程度上是从各种实践教学环节中获得的。如22所高校通过选派CPA专业方向优秀学生赴境外实习,就是一个很好的锻炼CPA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机会。毕竟能够到国外实习的学生只是小部分,对于其余的大部分学生,学校可以推荐他们去国内事务所或大型企业实习,建立实习基地,让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得到锻炼,以增强他们的综合能力,强调完成CPA职前基本训练,在会计与审计理论、会计与审计实务方面具有较扎实基础及应用技能,使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这样既可以为该专业毕业生今后真正成为CPA做充分的准备,同时也能适应提供相关服务的多口径要求,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4.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团队
  应用现代高科技教学手段与技术组织教学、传授知识,如“案例教学法”、“ 模拟实验教学模式”等。案例教学法将案例引用到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分析,学生针对案例中的会计审计问题或困惑找出解决方案并要求形成书面报告,最后由教师进行评述和归纳总结,深化学生对理论问题的理解,增强他们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拟实验教学模式是通过教学软件较为真实的仿真环境,使受训者获得培训目标所要求的技能,尽管教学软件培训不能完全代替实践经历,但它的确有助于提高受训者在实际操作中所必须具备的反应能力、判断诊断能力、操作能力。
  教书育人,首先在于教,其次在于教育者本身应当具有相应的素质、经验和才能。教学团队必须精通,至少熟悉单位的财务会计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流程。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改善教学团队的结构,引进、聘请适应教学的企业经理、财会人员、CPA进教室进课堂、进教学环节现身说法和言传身教,既教育学生,又培训教师,是高校CPA专业教育中一个新的选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郭群.美国注册会计师培养体制及其启示[J].会计师,2010,(2).
  [2] 孙志宏,鲁冰.注册会计师行业人才培养机制建设探讨[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0,(1).
  [3] 孙柔嘉,张钟月.从注册会计师发展前景探究高校注册会计师培养模式[J].商场现代化,2010,(6).
  [4] 李现宗,杨红娟.我国注册会计师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9,(6).
  (责任编辑:沈清)
其他文献
摘要:高校仪器设备管理水平,反映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的投入产出效益。文章从仪器设备管理的五大环节入手,分析高校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仪器设备系统化、规范化管理的措施和办法,为综合提高仪器设备管理水平,增加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建言献策。  关键词:高校;仪器设备;系统化管理   作者简介:崔德凤(1963-),女,北京人,北京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动物医学实验室主任,高级实验师;张
期刊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人才的摇篮,更是应该责无旁贷地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源头活水”,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当代大学精神,塑造大学生的社会信仰,使他们成为合格的祖国服务者和建设者。  关键词:社
期刊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面对新的、不断变化着的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如何做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已成为每一个高等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正确处理好高校教师与学校、高校教师与学生、高校教师与社会三大法律关系,使高校教师成为教书育人的主力军、科研创新的生力军和国家建设的推动力量。  关键词:高校教师;法律法规;大众化教育  作者简介:孙宜华(1970-),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机
期刊
摘要:以500kV张家港变电站的一次系统结构及系统参数为依据进行仿真系统建模,并按站内实际二次设备配置物理装置与仿真系统连接建成了一个数字物理混合仿真培训系统,该系统为电力系统技术人员的培训提供了一种新的模式和手段。  关键词:变电站;数字物理仿真;培训  作者简介:姜(1982-),女,江苏苏州人,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200030)单露(1982-),女,江苏南通
期刊
摘要:分析了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消解这些困境的方法。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  作者简介:江玉印(1979-),男,安徽宿州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武汉430072),宿州学院管理工程学院,讲师;岳尧(1976-),男,安徽宿州人,宿州学院办公室副主任,政工师。(安徽宿州234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教育厅高校省
期刊
摘要: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质量是反映其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的学位论文质量存在很多问题,缺乏创新性是最大的问题;另外,论文的选题、内容以及论文的评审与答辩也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与学位论文作者本身的素质、导师的指导及学校的管理和培养是密不可分的。一些专家学者经过探索与研究提出了一些解决对策:严把学生入口关,从生源上保证学生素质;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改善学校管理制度;完善论文评审与答辩程序等。
期刊
摘要:专业分流是普通高校实行专业招生改革,采取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后出现的新的教学管理工作,是学籍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独立学院专业分流工作的产生背景,结合现状探讨了专业分流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提出要加强专业建设与规划,合理调配教学资源,开展专业认识教育和学业咨询服务,加强教学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专业分流制度。  关键词:独立学院;专业分流;学籍管理;创新  作者简介:范叶青(1982-),女
期刊
摘要:从完善配电网数据采集功能和提高营销信息化水平出发,提出建立配电数据通信网的必要性。根据配电网现场管理实际需求,对现有的各种通信技术比较分析,指出利用Mobitex技术实现配电网管理系统无线数据通信有很大的应用前景,并对具体的组网方案进行了设计和分析。  关键词:Mobitex;组网方案;配电网管理;无线数据通信  作者简介:张丁伟(1982-),男,山西太谷人,内蒙古乌海电业局市场营销处,助
期刊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成为了每个高校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确定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改革课程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综合培养学生工程实践技能,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人才培养;就业竞争力;工科  作者简介:刘启生(1975-),男,黑龙江肇源人,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颜兵兵(1976-),男,黑龙江
期刊
摘要:长江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长期面向石油行业办学,形成了鲜明的石油机械装备特色。现介绍石油机械装备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培养目标的内涵、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以及校内阶段和校外阶段培养方案的实施要求。  关键词:石油机械装备;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作者简介:吴修德(1965-),男,湖北荆州人,长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冯进(1958-),男,四川崇州人,长江大学机械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