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方性节日是一个民族诉求的表达,同时也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最好的诠释,本文以贵州的侗族喊天节为个案,呈现喊天节的内涵,阐释其与稻作区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探讨民族节日的传承与族群认同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喊天节;稻作文化;民族认同
节日的产生依赖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存。世界每一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由于生态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生计方式不同,所形成的节日也就不同。在中国,与农业生产有着先天血缘关系的中国传统节日正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而且不断地继承、发展,这在我们西南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凸显。
一、喊天节的由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位于黎平县与从江县小黄交界之地,是一个有着1600多人的纯侗族村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稻作文化原生态保持比较完整、原始的少数民族村寨。也就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孕育出了神秘独特的祭祀文化——“喊天节”,喊天节是黄岗侗寨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据当地寨老吴政国说道,黄岗为什么要每年都过这个喊天节呢?他的来由是这样的,以前寨子里最老一代的两个鬼师,一个叫吴万祥另一个叫吴为民,他们也是很要好的朋友,6月14日晚,他们来到鼓楼一起喝酒聊天,吴为民调侃吴万祥说:你不是说你会呼风唤雨,治病救人么,我不相信,你看,最近天气干旱,禾苗不长,难不成你有办法让天下雨?如果你当真做到了,我才相信。吴万想不服气,他说:一般求雨的日子是有讲究的,必须在一个月的初一或者十五,今天是十四,那要不就明天吧,刚好十五。我可以求雨,但是你必须帮我准备些求雨用的东西,一头不下于120斤的黑毛猪,记得必须是黑毛猪,我要用猪血,“萨岁”酒(上等的糯米酒),腌鱼,油茶,(沾酒用的植物——艾叶)我要用这些东西来请三为天神,雷公、萨岁和龙王,供奉他们。吴万想当场就答应了,第二天照着吴为民的要求准备好所有东西,求雨开始了,只见他嘴里念念有词,一边用艾叶沾碗里的酒洒在周边的食物上,大约半个时辰过去了,果真天空下起雨来,吴为民当场就信服了,也是从那以后,6月15日“喊天节”被传承至今。
寨老讲述的是关于喊天节起源的传说,从这则传说我们可以发现,喊天节的产生与民间的求神祈雨的仪式有关。民间的求神祈雨是农耕社会里而应对恶劣干旱天气常见的一种民间祭祀行为,是民众在大自然而前一种无奈的诉求表达。
黄岗侗寨属于传统的稻作区域,他们打趣的叫籼米为猪食,因为他们常年都以糯米为主食,这种糯米饭勃性极强,特别劲道,村民们去田里做事情就带着糯米饭和当地腌制的腌鱼腌肉,因为比较耐饥,且捏成一团可随身携带,非常方便,同时,村里的婚殇嫁娶,都少不了糯米做得食物作为礼物。糯米俨然成了侗寨文化的一部分。
糯稻是一种水稻品种,据贵州大学的有关学者研究和统计(他们在黄岗村挂牌成立了糯稻研究基地),在黄岗村一个村有28个不同的糯稻品种,此外,还有12个品种存着种子,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恢复种植,与他们承包的耕黄岗村山高林密河谷幽深,地表崎岖,于水稻生长的因素,其中之一便是“黄岗地区正处于溪流的源头,加上山高坡陡,致使雨量虽然丰沛,但海拔较高地段稻田容易脱水是水稻种植的大害[崔海洋,从糯稻品种的多样并存看侗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效应成效,学术期刊.2009年4月]。黄岗村的稻田大多都在半山腰上,还有的甚至更远,离村子有一两个小时的路程,水稻,尤其是糯稻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怎样对这些高海拔片区的的稻田进行灌溉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正是由于严峻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侗族村民对大自然有了一种天然的一来,侗寨的糯稻的多样性为应对自然条件的变化带来了福音,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种植不同的水稻品种,不至于颗粒无收,但是对于水的基本需求始终难以改变。“靠天吃饭”这是千百年来农民摆脱不了的道理。同时,黄岗侗寨交通不便导致了地狱上的长期封闭,与外界疏于沟通,难以获得外来的帮助和支持,因此,为了保证当地百姓的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延续侗寨子孙的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喊天仪式与神灵对话,向雷公雷母求雨,祈福稻谷的丰收是村落内部应对自然界变化的一种原始策略,同时,这应该也是当地人求神祈雨的根本原因(已改)。
对降水的需求不只是水稻,在黄岗侗寨,需要降水的还有居民建筑,黄岗侗寨的建筑基本上是以纯木结构的干栏式,这是侗族的特色,但是木质结构的建筑同时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威胁——火灾,该村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发生一场严重的火灾,烧毁了大量的房屋,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对于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这是巨大的损失。要保证房屋的安全,就必须在房屋周围有充足的水源。因此,在房屋的周围一般都有池塘存在.或者房子就直接建筑在水塘之上。长期不降雨,也对房屋建筑的消防安全带来隐患。因此,求雨,也便成了人们祈求上天保佑村寨平安的基本诉求。
“喊天节”作为黄岗侗寨的特殊节日,通过一种祭天仪式来开场,祭祀由鬼师们主持完成,在仪式中使用动物、植物、乐器、旗帜、粮食等仪式“法器”来祭拜天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以及神的庇佑,届时,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表现出超常态的神圣行为,成为黄岗侗寨居民的特殊时刻,在这圣神的节日中,黄岗侗寨村民的自我认同得到了加强。周大鸣先生曾讲:“任何族群离开文化都不能存在,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因此这些文化要素基本上等同于族群构成中的客观因素群的首要标准,作为人群相互区别的标志。喊天节是黄岗侗寨的文化符号,凝聚着黄岗稻作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艺术、祭祀等民族传统,蕴含着侗寨习俗的精华。
必须承认,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黄岗村封闭的寨门已经打开,村寨的变化是必然要发生的,而且也正在发生,这种变化关乎到村落内部的方方面面,而要阻止这种变化也是绝不可能的。如此,对于类似于喊天节这样地域性极强的传统节日,外地人对其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神秘性和原始性。现代旅游的冲击会使喊天节重新形塑但是喊天节的文化内涵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同时,民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最后,地方性节日的民间性依然存在。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旅游开发中各个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任兆胜、李云峰稻作与祭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9
[2]克利福德·格尔茨.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M]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3]马知遥,中国传统节目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传承—谈清明和端午的民间立场[J].艺苑 ,2010.2
[4]高丙中,节目传承与假日制度中的国家角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5
[5]罗康隆生训一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为例田民族研究,2011.2
[6]何金旺等,三江“大糯”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J]田.广西农学报,2007.5
【关键词】:喊天节;稻作文化;民族认同
节日的产生依赖于其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方式存。世界每一个民族都生活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特殊的生态环境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由于生态环境不同,人们的生活生计方式不同,所形成的节日也就不同。在中国,与农业生产有着先天血缘关系的中国传统节日正是农耕文明的产物,而且不断地继承、发展,这在我们西南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凸显。
一、喊天节的由来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县双江乡黄岗村位于黎平县与从江县小黄交界之地,是一个有着1600多人的纯侗族村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稻作文化原生态保持比较完整、原始的少数民族村寨。也就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孕育出了神秘独特的祭祀文化——“喊天节”,喊天节是黄岗侗寨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据当地寨老吴政国说道,黄岗为什么要每年都过这个喊天节呢?他的来由是这样的,以前寨子里最老一代的两个鬼师,一个叫吴万祥另一个叫吴为民,他们也是很要好的朋友,6月14日晚,他们来到鼓楼一起喝酒聊天,吴为民调侃吴万祥说:你不是说你会呼风唤雨,治病救人么,我不相信,你看,最近天气干旱,禾苗不长,难不成你有办法让天下雨?如果你当真做到了,我才相信。吴万想不服气,他说:一般求雨的日子是有讲究的,必须在一个月的初一或者十五,今天是十四,那要不就明天吧,刚好十五。我可以求雨,但是你必须帮我准备些求雨用的东西,一头不下于120斤的黑毛猪,记得必须是黑毛猪,我要用猪血,“萨岁”酒(上等的糯米酒),腌鱼,油茶,(沾酒用的植物——艾叶)我要用这些东西来请三为天神,雷公、萨岁和龙王,供奉他们。吴万想当场就答应了,第二天照着吴为民的要求准备好所有东西,求雨开始了,只见他嘴里念念有词,一边用艾叶沾碗里的酒洒在周边的食物上,大约半个时辰过去了,果真天空下起雨来,吴为民当场就信服了,也是从那以后,6月15日“喊天节”被传承至今。
寨老讲述的是关于喊天节起源的传说,从这则传说我们可以发现,喊天节的产生与民间的求神祈雨的仪式有关。民间的求神祈雨是农耕社会里而应对恶劣干旱天气常见的一种民间祭祀行为,是民众在大自然而前一种无奈的诉求表达。
黄岗侗寨属于传统的稻作区域,他们打趣的叫籼米为猪食,因为他们常年都以糯米为主食,这种糯米饭勃性极强,特别劲道,村民们去田里做事情就带着糯米饭和当地腌制的腌鱼腌肉,因为比较耐饥,且捏成一团可随身携带,非常方便,同时,村里的婚殇嫁娶,都少不了糯米做得食物作为礼物。糯米俨然成了侗寨文化的一部分。
糯稻是一种水稻品种,据贵州大学的有关学者研究和统计(他们在黄岗村挂牌成立了糯稻研究基地),在黄岗村一个村有28个不同的糯稻品种,此外,还有12个品种存着种子,可以随时根据需要恢复种植,与他们承包的耕黄岗村山高林密河谷幽深,地表崎岖,于水稻生长的因素,其中之一便是“黄岗地区正处于溪流的源头,加上山高坡陡,致使雨量虽然丰沛,但海拔较高地段稻田容易脱水是水稻种植的大害[崔海洋,从糯稻品种的多样并存看侗族传统文化的生态效应成效,学术期刊.2009年4月]。黄岗村的稻田大多都在半山腰上,还有的甚至更远,离村子有一两个小时的路程,水稻,尤其是糯稻的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怎样对这些高海拔片区的的稻田进行灌溉对于当地村民来说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正是由于严峻的地理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侗族村民对大自然有了一种天然的一来,侗寨的糯稻的多样性为应对自然条件的变化带来了福音,可以根据天气的变化种植不同的水稻品种,不至于颗粒无收,但是对于水的基本需求始终难以改变。“靠天吃饭”这是千百年来农民摆脱不了的道理。同时,黄岗侗寨交通不便导致了地狱上的长期封闭,与外界疏于沟通,难以获得外来的帮助和支持,因此,为了保证当地百姓的粮食生产获得丰收,延续侗寨子孙的旺盛的生命力,通过这样的喊天仪式与神灵对话,向雷公雷母求雨,祈福稻谷的丰收是村落内部应对自然界变化的一种原始策略,同时,这应该也是当地人求神祈雨的根本原因(已改)。
对降水的需求不只是水稻,在黄岗侗寨,需要降水的还有居民建筑,黄岗侗寨的建筑基本上是以纯木结构的干栏式,这是侗族的特色,但是木质结构的建筑同时面临着一个最大的威胁——火灾,该村寨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曾经发生一场严重的火灾,烧毁了大量的房屋,所幸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是对于传统民族的文化遗产这是巨大的损失。要保证房屋的安全,就必须在房屋周围有充足的水源。因此,在房屋的周围一般都有池塘存在.或者房子就直接建筑在水塘之上。长期不降雨,也对房屋建筑的消防安全带来隐患。因此,求雨,也便成了人们祈求上天保佑村寨平安的基本诉求。
“喊天节”作为黄岗侗寨的特殊节日,通过一种祭天仪式来开场,祭祀由鬼师们主持完成,在仪式中使用动物、植物、乐器、旗帜、粮食等仪式“法器”来祭拜天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以及神的庇佑,届时,人们从日常生活中抽离出来表现出超常态的神圣行为,成为黄岗侗寨居民的特殊时刻,在这圣神的节日中,黄岗侗寨村民的自我认同得到了加强。周大鸣先生曾讲:“任何族群离开文化都不能存在,族群认同总是通过一系列的文化要素表现出来,族群认同是以文化认同为基础的,因此这些文化要素基本上等同于族群构成中的客观因素群的首要标准,作为人群相互区别的标志。喊天节是黄岗侗寨的文化符号,凝聚着黄岗稻作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艺术、祭祀等民族传统,蕴含着侗寨习俗的精华。
必须承认,随着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黄岗村封闭的寨门已经打开,村寨的变化是必然要发生的,而且也正在发生,这种变化关乎到村落内部的方方面面,而要阻止这种变化也是绝不可能的。如此,对于类似于喊天节这样地域性极强的传统节日,外地人对其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神秘性和原始性。现代旅游的冲击会使喊天节重新形塑但是喊天节的文化内涵并未发生根本改变同时,民众的主体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最后,地方性节日的民间性依然存在。这也是我们在进行旅游开发中各个部门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任兆胜、李云峰稻作与祭仪[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9
[2]克利福德·格尔茨.深描说:迈向文化的解释理论[M]文化的解释.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3]马知遥,中国传统节目的人文内涵和精神传承—谈清明和端午的民间立场[J].艺苑 ,2010.2
[4]高丙中,节目传承与假日制度中的国家角色[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9.5
[5]罗康隆生训一资源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为例田民族研究,2011.2
[6]何金旺等,三江“大糯”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J]田.广西农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