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地价拿地风波

来源 :楼市·商务房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gtestwe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其他房地产企业天价囤地不同,碧挂园善于通过与当地政府的合作,“零地价”拿地,以低廉的土地成本翘动资本市场,完成其敛财之路。而政府在打击囤地行动中,碧桂园却难以绕过去。
  
  继11月初手中6300亩土地遭国土部调查之后,碧桂园今年6月在张家界以118亿元竞拍的一片1039.15亩丘陵,又被指,零地价拿地,根据碧桂园与当地政府签订的俩分协议书,这118亿元土地出让金中的96.25%将由政府反还给出面拿地的碧桂园旗下高骏公司,消息引起了国内各大媒体关注一时间暴富的碧桂园陷入质疑浪潮之中。
  
  秘密协议真实存在
  
  据《南方周末》11月29日报道,经记者再度调查罗家岗地块疑云散尽,密协协议真实存在,另一份补充协议也厚出水面,在该地块招拍挂之前已约定土地受让方,地出让金除,上交省政府及缴纳税费后的剩余部分会以工程款形式返还。
  《南方周末》称,此种拿地模式在中国地产开发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实迫使我们思考,国家出台招拍挂的土地管理模式的初衷是保护稀缺的工地资源,地方政府通过,优惠政策,引入大地产开发商是为了激活当地经济,均可谓,其心为民,但在政策执行中两颗为民之心却成了博弈双方,到底是政策有失,未体现利益与衡的智慧,还是两者本不可调和,需要铁腕高压?
  
  京郊拿地,复制零地价模式
  
  在《南方周末》连续报道碧桂园“零地价”拿地之后,又有媒体透露:碧桂园又以同样方式在北京平谷区拿下数千亩上地。
  该媒体报道,碧桂园此次在京郊拿地,是为了明年字面进京发展做好土地储备,采取的万式与其张家界“零地价拿地”模式如出辙,和张家界政府的心态恋类似,平谷当地政府也是急于招商引资,其实,现在很多开发商在二、三级城市拿地,都采取类似模式。一方面开发商资金短缺,另一房面二、三级城市政府把商引资心切,两厢情愿,一拍即合。
  对于“京郊拿地数千亩”的传闻,该媒体12月5日下午与碧桂园公共关系部有关人士取得联系,该人士表示对此事“不清楚”。随后。该媒体从平谷区政府有关工作人员处得到证实,碧桂园确实与当地政府签过土地转让为面的协议,但转让面积价格等协议具体情况“不了解”。
  
  零地价拿地背后
  
  房地产开发中的地价成本到底有多少?商品房价的水分究竟有多大?人们一直心存疑问;房地产商们又总是遮遮掩掩 讳莫如深,让成了“房奴”或欲做“房奴”的人们如看雾中花,水中月。难明就里,莫衷一是,碧桂园一次就能以“零地价”拿到上千亩地,由此可见,一些开发商对“地价成本”亡升叫苦部迭,不过是得了便宜又卖乖罢了。
  房地产市场里到底有多少地方政府与开发商勾结倒腾国家土地资源的行为?这一下似乎要有一个案例了,至少它已是一个爆炸性的线索。两份主宾颠倒的秘密协议在让碧桂园“自”拿上千亩地的同时,有权签此协议的人员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无疑是公众想急于弄清的问题之一。
  当地政府有关负责人在解释“送”地给碧桂园时理直气壮,就是要通过吸引碧桂园这样有实力的开发商投资来发展当地经济!为此不惜搞“零地价”假“招拍挂”规避国家有关停止建设别墅项目的禁令,可见,一些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冲动与房地产商唯利是图的冲动一旦珠胎暗结,房地产业就可能像匹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让宏观调控政策描施和群众“住有所居”的理想双双落空。
  
  土地执法绕不开碧桂园
  
  对于饱受质疑的有全国“最大地王”之称的碧桂园,是否涉嫌“零地价拿地”问题,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表示国土资源部还没有采取措施,因为碧桂园属于房地产企业,土地开发有相应的主管部门,国土资源部只能从土地供应方面来采取些措施。
  倘若国土资源部门因为“碧桂园虽然属于房地产企”业而不去调查,那么,其他有关部门又可以以碧桂园的土地储备属于国土资源部门监管的范围而推卸职责,如此以来,土地执法就很容易变成“踢皮球”游戏,进而给公众留下“抓小放大”的印象,从这个角度来看,土地执法显然是绕不开碧桂园的。在11月19日举行的全国王地执法百日行动第三阶段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徐绍吏部长明确强调,“一定要让违法者付出高于守法的成本和代价”,那么,就不能容忍任何具有违法嫌疑的个人或企业逃脱调查。
  由于上市公司的信息是公开和透明的上市公司的大量土地储备行为很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这种情况下,土地执法部门更应该通过专门的调查,回应舆论的质疑,也给风浪中的相关企业一个说法。否则就有可能留下执法死角,削弱土地执法的效果和威慑力。
其他文献
12月4日,受焦点房地产网委托,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在杭州发布《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报告指出截至2007年开发商囤地约10亿平方米;房地产业沉淀在土地上的资金约2.4万亿元。报告一面世,便在地产界引起轩然大波,批判开发商囤地的言论与报道更是此起彼伏。  无论是天价拿地,还是“零地价”圈地,开发商疯狂囤地都将是一场巨大的赌博。囤地只为地价上涨,地价赌的是股价会上涨,股
期刊
当前中国地产业可用“资金为王,土地为祸”形容.继续维持既有决策思维定势和市场供求状况.对房地产业.金融业将是巨大而危险的赌博。    眼看就要到了2008年,然而2007年根上的一份报告却令一些开发商颇为不爽。  12月4日,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在杭州发布《中国房地产土地囤积及资金沉淀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个国内首份揭示开发商囤地现状的报告显示,到2007年底,房地产开发商囤地约10亿平
期刊
[政策]  业主入住先验房后交费  12月6日,北京市建委公告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预售商品住宅竣工验收合格后,办理交接手续前,开发商应组织预购人对所购预售商品住宅进行查验,不得以缴纳相关税费或者签署物业管理文件等作为预购人查验预售商品住宅的前提条件,对违反规定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不予延长其《暂定资质证书》有效期,这一规定有望缓解交房过程中产生的诸多纠纷。    《土地储
期刊
一些老百姓目前对购房有顾虑,直观的印象就是房价太高了,所以买不起。百姓买不起房认定房价有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学者讨论问题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角度,因为老百姓买不起房子,可能是房价太高的原因,也可能是百姓收入太低的原因。房价太高的意思是价格背离了价值,有泡沫;但也有一种可能,房价其实是合理的或者基本合理的,房价的上涨中并没有很大的泡沫,但老百姓还是买不起房子,这意味着的的确确一般人的收入很低。这
期刊
年初至今,不断创出销售奇迹的大钟寺国际广场,近日再度发力。8月28日,新华国际影城正式签约大钟寺。而此前不久,北京零售百货业的“老大哥”——王府井百货集团亦与大钟寺国际广场正式签订入驻协议。  在外界看来,无论是销售还是招商都颇具难度的商业巨无霸大钟寺国际广场,缘何能够好戏连台?其成功销售、招商,给北京乃至全国商业地产又有着怎样的启示?前期的成功,是否预示着后期能继续谱写商业神话?    位置、环
期刊
2001年初至2007年5月,房地产开发商累计购置土地面积21.62亿平方米,但实际仅开发完成12.96亿平方米,相当数量的土地被囤积和倒卖。面对开发商大肆囤地,抬高房价的做法,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场狙击囤地的战斗已经打响。    12月3日,国土资源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土地储备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办法》称,将优先储备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办法》对国土部
期刊
5月25日,长安街畔、CBD核心区新地标——集国际化甲级写字楼、商业购物中心于一体的金地中心写字楼举行了“金地中心代理行推介会”。本次会议是继去年10月金地中心封顶之后,首次大规模租赁推介活动,标志着金地中心市场租赁全面展开。  不久前,金地中心已正式确立了与仲量联行、戴德梁行的合作关系,聘请仲量联行担当其写字楼租赁顾问,戴德梁行为商铺租赁顾问和物业管理公司。(杜瑞峰)    中广信“携手享信铺王
期刊
2486亿元、5亿平方米,2007年上市公司创造出令人咋舌的数字。2007 年,土地、上市和融资成为了房地产业最热门的词汇。为购土地,房地产上市公司纷纷大举融资;为融资,上市房企疯狂囤地。不可否认,上市房企正在冒险演绎地价与股价的格局。    《楼市》杂志市场研究部对中国100多家房地产上市公司,包括在香港上市的20家房地产公司,从其经营特征、资本市场特征和财务特征等三方面入手,按照营业总收入,利
期刊
作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政策风向标,商务部依据外企在中国各个产业投资情况而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自然受到各方关注。从12月1日起,随着《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07年修订)》(下称《目录》)正式实施,让来势汹汹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海外资本又一次面临新的选择。    不难看出,政府开始实施的《目录》进一步缩紧了外资进入房地产市场的范围。在具体条款的制定上,《目录》已不再鼓励外资进入内地普通住
期刊
2007年,300多家代理行争抢仅有200多个纯新盘,400多万平方米的商业项目,近20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项目的市场。开发商玩起了“自给自足”或者千方百计压低代理费,是提高服务还是自动退出,是摆在许多代理行面前的现实问题。  2007年,做综合地产服务机构,还是单纯的代理销售,或者是坚持专业顾问的服务,转型与否成为摆在北京地产代理商面前的另一难题。    代理行:困境中生存之道  田 静    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