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能力是当代学生最需提高的一种能力,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小学教育自然必须担负起重担,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转变观念,从生活出发,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通过营造自由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过程,精心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观念 创新火花 渗透 营造 创造 好奇 开放
创新能力是小学生亟待提高的一种重要能力,他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创新能力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环境,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营造和谐、民主、平等、自然的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改革练习与作业设计,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生活为引导,牢固树立创新观念
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孩子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尤其是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但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和升学考试的阴影里,教学已然成了机器,备课时围着书本“转”,上课时,围着知识“转”,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传输,其创造的个性受到压抑。如此封闭式的课堂,只是强调知识的积累,培养的是“死知识型”人才;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研究学问,培养的是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这样才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把课堂做“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生活处处是知识,与其学习书本中的“死内容”,学生更乐于学习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活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而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学生又亲身参与感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掌握知识,变“先学后做”为“在做中学”,学生在这种学、做、用一体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知识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了解世界,丰富经验,使知识的获得、应用、创新相互融合,各方面的能力同步发展。如:在教学关于方位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到能准确说出某位同学的位置,引导学生体会确定位置需要两个信息,初步渗透坐标的知识,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思考,探索遇到的问题,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二、灵活营造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转变观念,建立“朋友”型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曾指出: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而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使他们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愉悦,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运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请你帮我想一想”“谁愿意说说……”等等。当听完学生不同意见后,当即予以鼓励:“我真荣幸,我和他的意见相同”。话虽简单,但是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2.注重细节,保护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催化剂,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会提出一些离奇的、甚至荒谬的想法,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烈焰。同时,还要善于提出一些既使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太棒了!”“谁还有更多更好的解法?”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挑战权威,质疑问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因为没有学生紧张的思维活动,就没有问题的提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足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创新意识
1.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领进门”的作用,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执著地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2.优化学习过程,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努力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按一定顺序和层次给学生输送知识信息,在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多发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发掘学生创新意识
1.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做到: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识。由于开放题本身的综合性、多向性、新奇性,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的处于主动参与的位置,积极的思维、探索,思能能力也从中得到充分训练,思维更具有灵活性、缜密性、创造性。经常练习,便能形成学生不断求异,勇于向问题挑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2.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书面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测试成绩也较高,但要真正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是无所适从,成了真正的“学霸”。我们要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或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技能。
总之,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发现、讨论、思考,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培养新一代富于创新能力的建设者。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观念 创新火花 渗透 营造 创造 好奇 开放
创新能力是小学生亟待提高的一种重要能力,他直接关系到未来社会发展的前景,因此,创新能力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教学中要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环境,拓展学生视野,开阔学生的学习空间和时间,营造和谐、民主、平等、自然的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改革练习与作业设计,以兴趣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以生活为引导,牢固树立创新观念
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了让孩子获取知识,更是为了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尤其是适应将来社会发展的创新能力,但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和升学考试的阴影里,教学已然成了机器,备课时围着书本“转”,上课时,围着知识“转”,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传输,其创造的个性受到压抑。如此封闭式的课堂,只是强调知识的积累,培养的是“死知识型”人才;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研究学问,培养的是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这样才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把课堂做“活”,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生活处处是知识,与其学习书本中的“死内容”,学生更乐于学习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活知识”。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而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学生又亲身参与感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掌握知识,变“先学后做”为“在做中学”,学生在这种学、做、用一体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知识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了解世界,丰富经验,使知识的获得、应用、创新相互融合,各方面的能力同步发展。如:在教学关于方位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到能准确说出某位同学的位置,引导学生体会确定位置需要两个信息,初步渗透坐标的知识,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思考,探索遇到的问题,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火花。
二、灵活营造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1.转变观念,建立“朋友”型师生关系。
心理学家曾指出: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精神振奋,而不良的情绪则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教师要尊重每一名学生,使他们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愉悦,要把微笑带入课堂,把鼓励送给学生,从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思维才能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勇于创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运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谈,如:“请你帮我想一想”“谁愿意说说……”等等。当听完学生不同意见后,当即予以鼓励:“我真荣幸,我和他的意见相同”。话虽简单,但是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促进学生思维活跃,富有创造性,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
2.注重细节,保护学生好奇心
好奇心和求知欲既是激发学生创造活动的催化剂,更是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原动力。对于一些问题,学生会提出一些离奇的、甚至荒谬的想法,作为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使学生胸中燃起求知和创造的烈焰。同时,还要善于提出一些既使学生感到熟悉又需要动脑筋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找到问题的答案。要善于运用带有激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精神。例如“你的想法太棒了!”“谁还有更多更好的解法?”等,这些充满激情的语言,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鼓励学生挑战权威,质疑问难,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总是更重要,因为没有学生紧张的思维活动,就没有问题的提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留足提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三、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创新意识
1.优化新课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导入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领进门”的作用,导入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兴趣能激发学生主动、执著地探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2.优化学习过程,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要从根本上改变那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观念,努力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师指导下的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积极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目标,按一定顺序和层次给学生输送知识信息,在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中多发掘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发掘学生创新意识
1.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做到:条件开放、问题开放、思路开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意识。由于开放题本身的综合性、多向性、新奇性,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自然的处于主动参与的位置,积极的思维、探索,思能能力也从中得到充分训练,思维更具有灵活性、缜密性、创造性。经常练习,便能形成学生不断求异,勇于向问题挑战的习惯,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2.作业的设计与布置是课堂教学的深化和延续。当前数学教学的弊端在于学生对书面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测试成绩也较高,但要真正让学生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多学生常常是无所适从,成了真正的“学霸”。我们要设计一些思考性、实践性、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更或者放手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作业,这样更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技能。
总之,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教给学生创新方法的主阵地,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师的神圣职责,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为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去实践、发现、讨论、思考,让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断得到加强和提高,培养新一代富于创新能力的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