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药德是医药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加强医药类学生的药德教育事关行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福祉。文章从智媒时代开展药德教育价值意蕴入手,理性分析在教育理念、内容以及方式等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提出了观念上融合、技术上融入、内容上融化的药德教育“三融”工作模式。
[关键词]智媒时代 医药类学生 药德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推动这一战略实施,需要提升食品药品生产安全水平和监管水平,更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药人才队伍[1]。尤其是身处于智媒时代的医药类学生,各种思想碰撞也引发了价值冲突,职业良心成为悬在医药从业人员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药德为即为调整医药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综合[2]。如何加强药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医药人才,成为医药类院校的思考之重。
1智媒时代语境下药德教育的意义旨趣
智媒是指依托网络空间,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发展形成的媒体智能化的时代。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其生动的形式、传递即时快速、丰富的咨询素材拓展了价值观念的传播界域,延伸了药德教育的载体,促进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将信息在扁平化的推进中串联成互通互联互享的教育体系。
1.1 是培养合格医药人才的现实需要
1.2 是涵养特色鲜明医药文化的现实需要
智媒时代的以其“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特点拓宽了医药文化传播路径,让青年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药德文化,每个个体都能成为医药文化传播的种子,但面对信息时代的知识内容繁杂,信息更迭快速、文化消费快速、价值取向多元,如何传承医药道德精神成为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对医药类学生开展药德教育,不仅事关学生个体职业发展,医药行业健康持续向好,更是医药行业职业价值精神的一种传递,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3 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媒体行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载体和工作,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药德是医药职业价值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媒体时代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药德教育,更加贴近医药类学生的成长特点,也彰显了新时代的教育工作理念,契合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2 智媒时代医药类学生药德教育面临的困囿
2.1 医药类学生药德教育理念之困。在万物皆媒的时代,青年学生的认知甚至生活方式都被裹挟着发生了改变,正如所言,“媒体是容易得到的和有吸引力的榜样的来源。丰富的文献显示出儿童和大人都是从各种媒介,特别是从电影和电视,学到态度、情绪反应和新的行为风格”[4]。网络阵地是医药类院校开展药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改变了了以往单一固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但青年学生令人堪忧的网络素养,形成不良的舆论导向,对尚未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这就要求要积极改变对传统德育教育的认知,高度重视医药类学生药德教育,开发用好智媒体功能特点,构建起全方位体系化的育人模式。
2.2 医药类学生药德教育的内容之困。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海量性、信息选择的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全球范围的游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力[5]。智媒时代的信息内容要么井喷式拥挤要么就是无意义的空洞,药德教育的内容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当他们面对药品安全违规违法等负面事件时,医药类学生价值观的缺位、药德缺失极易造成他们在利益和生命安全之间做出错误的取舍,甚至将手中的安全关演化成为谋取经济诉求的手段。积极健康的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自然会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反之,则会使人们思想猥琐、道德低下、心灵丑陋、价值取向扭曲[6]。
2.3 医药类学生药德观教育的方式之困。网络以其虚拟、新潮、快捷等的特点吸引着大学生,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面临各种挑战,又冲击到大学生基于网络价值形成的网络价值观[7]。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智媒时代,给医药类学生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其扁平化传播方式,直接的表达方式赋予了医药类学生更多的自由,较之自上而下的传统教学则更受学生的喜爱。传播方式从原来的点对点,到现在的点对面,再成指数级别扩散,也会削弱主流价值观可控性甚至错位,使他们陷入价值冲突,无法正确判断值得推崇的正面消息和不予肯定的负面能量。
3. 智媒时代医药类学生药德教育的“三融”路径
3.1重视理念认同,强化观念上融合。一是要尊重医药类学生的成长规律。青年学生是智媒体时代应用的主流群体,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对青年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他们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人生职业价值,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流,极易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从而陷入价值迷茫状态。因此,充分认识、尊重、研究医药类学生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心理特征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推动药德教育在落到实处。二是要尊重智媒体发展现实。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日益影响着医药类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只有真正掌握智媒体的发展特点,将主流价值理念输送医药类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药德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要尊重醫药行业教育教学理念。要遵循医药行业的职业属性及教育教学规律特点,依托媒体融合的平台,让医药类学生受益于网络时代的红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正确的工作理念。
3.2体验式输入,强化技术上融入.。一是就社会层面,要为医药类学生成长构建清新明朗的优质网络体系。通过技术处理,就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的开放级别,让医药类学生在享受科技服务的同时又有所保障。通过选优配强“网络把关人”筛选优质内容,从而使医药类学生提高智媒体所带来的体验感,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育人成效。二是就学校层面,要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同步同向,积极学习媒体思维和战略,培育科学的媒体观念,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去应对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媒体矩阵的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互相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8]。以提升加强学生整体媒体矩阵建设来提升学校网络媒体的建设水平,形成良好的媒体矩阵,通过开发蕴含医药底蕴的专题APP、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加强微信、QQ等网络平台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思想舆论阵地,打造一个品高质优的网络体系;以提升开展活动来提升学校的网络运营能力,开设“医药百宝箱”“医药文化传统”“药德精神大讨论”等特色鲜明的专栏来加强互动,通过分析评论热点网络事件,用争鸣、讨论的方式来启迪智慧、发人深省,使主流价值观融入药德教育体系;以培养网络人才来加强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思政老师为主体的网络人才队伍,切实发挥好把关人的监督作用。三是就学生个体而言,要不断提升网络素养。大学生新网络素养强调的是将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作为自身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利用移动互联网识别、获取、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思辨的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规范意识[9]。积极应用智媒体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纯净网络空间”“倡导合法开展网络”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提升网络素养,形成良好的舆论影响,构建起完成的教育体系。全面综合分析利用媒体融合的利和弊,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功能的教育矩阵,进而提升实效,真正实现社会、学校、学生的循环一体式的工作机制。 3.3 知行合一践行,强化内容上融化。一是要融入医药职业道德等优秀的文化内涵,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医药类学生要重视培养医药道德水平,为将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充分把握主题媒体导向作用于舆论效应,加强主流媒体对传统价值观的宣传、促进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发展,以典型事件、先进人物、传统节日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10]。二是要融入教学课堂,用智媒体推动教育改革,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体系,提升教育实效。利用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等在线课程,发挥媒体融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作用,推行“专业课程+职业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培育医药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推进课程思政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要知行合一,融入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的基点必然是按照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的顺序逐步积累,最核心的是精神文化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实现质的飞跃[11]。
参考文献:
[1]陶慧.“药德”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3):190.
[2]任文霞等.医药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3]秦泰.当代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工作[J].江西社会哲学,2003(1):6.
[4]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学诸论[M].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243.
[5]张志丹.意识形态功能提升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3.
[6]丁旭峰.浅论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8):49-50.
[7]孙菲,胡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和应对[J].湖州师范学报学报,2017(1):121-124.
[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0.
[9]刘洪波.创新、转向、融合:论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06.
[10]罗志雄,路翔翎,李宝艳.大学生传统价值观认同的培育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报,2019(12):42-43.
[11]王华锋,王玖姣.医药类高职院校加强药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38-40.
作者简介:
一作:张炯炯,(1982.3——),女,汉族,浙江宁波人,学历(硕士),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职称:讲师(思政),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二作:徐丹丹,(1989.2——),女,汉族,浙江宁波人,学历(本科),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职称:讲师(思政),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三作:张佳玲,(1990.4—),女,漢族,浙江宁波人,学历(硕士),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省厅一般科研项目《媒体融合下医药类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三融”实践进路》(项目编号:Y201942936)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智媒时代 医药类学生 药德教育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了全面部署。为推动这一战略实施,需要提升食品药品生产安全水平和监管水平,更需要建设一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药人才队伍[1]。尤其是身处于智媒时代的医药类学生,各种思想碰撞也引发了价值冲突,职业良心成为悬在医药从业人员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药德为即为调整医药领域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行为规范综合[2]。如何加强药德教育,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医药人才,成为医药类院校的思考之重。
1智媒时代语境下药德教育的意义旨趣
智媒是指依托网络空间,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而发展形成的媒体智能化的时代。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信息传播方式,以其生动的形式、传递即时快速、丰富的咨询素材拓展了价值观念的传播界域,延伸了药德教育的载体,促进了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将信息在扁平化的推进中串联成互通互联互享的教育体系。
1.1 是培养合格医药人才的现实需要
1.2 是涵养特色鲜明医药文化的现实需要
智媒时代的以其“万物皆媒,人机共生”的特点拓宽了医药文化传播路径,让青年学生能够随时随地学习药德文化,每个个体都能成为医药文化传播的种子,但面对信息时代的知识内容繁杂,信息更迭快速、文化消费快速、价值取向多元,如何传承医药道德精神成为需要深度思考的内容。对医药类学生开展药德教育,不仅事关学生个体职业发展,医药行业健康持续向好,更是医药行业职业价值精神的一种传递,医药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1.3 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媒体行业,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最重要的载体和工作,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药德是医药职业价值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媒体时代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药德教育,更加贴近医药类学生的成长特点,也彰显了新时代的教育工作理念,契合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
2 智媒时代医药类学生药德教育面临的困囿
2.1 医药类学生药德教育理念之困。在万物皆媒的时代,青年学生的认知甚至生活方式都被裹挟着发生了改变,正如所言,“媒体是容易得到的和有吸引力的榜样的来源。丰富的文献显示出儿童和大人都是从各种媒介,特别是从电影和电视,学到态度、情绪反应和新的行为风格”[4]。网络阵地是医药类院校开展药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改变了了以往单一固化的信息传播方式,但青年学生令人堪忧的网络素养,形成不良的舆论导向,对尚未形成正确职业价值观的学生造成负面影响。这就要求要积极改变对传统德育教育的认知,高度重视医药类学生药德教育,开发用好智媒体功能特点,构建起全方位体系化的育人模式。
2.2 医药类学生药德教育的内容之困。新媒体传播信息的海量性、信息选择的多样性、价值取向的多元化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全球范围的游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主流意识形态的导向力[5]。智媒时代的信息内容要么井喷式拥挤要么就是无意义的空洞,药德教育的内容也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尤其当他们面对药品安全违规违法等负面事件时,医药类学生价值观的缺位、药德缺失极易造成他们在利益和生命安全之间做出错误的取舍,甚至将手中的安全关演化成为谋取经济诉求的手段。积极健康的电影、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自然会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反之,则会使人们思想猥琐、道德低下、心灵丑陋、价值取向扭曲[6]。
2.3 医药类学生药德观教育的方式之困。网络以其虚拟、新潮、快捷等的特点吸引着大学生,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面临各种挑战,又冲击到大学生基于网络价值形成的网络价值观[7]。人人都是创作者的智媒时代,给医药类学生提供了全面的视角,其扁平化传播方式,直接的表达方式赋予了医药类学生更多的自由,较之自上而下的传统教学则更受学生的喜爱。传播方式从原来的点对点,到现在的点对面,再成指数级别扩散,也会削弱主流价值观可控性甚至错位,使他们陷入价值冲突,无法正确判断值得推崇的正面消息和不予肯定的负面能量。
3. 智媒时代医药类学生药德教育的“三融”路径
3.1重视理念认同,强化观念上融合。一是要尊重医药类学生的成长规律。青年学生是智媒体时代应用的主流群体,其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对青年学生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他们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希望通过努力实现自身人生职业价值,但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流,极易受外界客观因素影响,从而陷入价值迷茫状态。因此,充分认识、尊重、研究医药类学生在媒体融合时代的心理特征和接收信息的方式,推动药德教育在落到实处。二是要尊重智媒体发展现实。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媒体融合是大势所趋,日益影响着医药类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只有真正掌握智媒体的发展特点,将主流价值理念输送医药类学生,才能真正实现药德教育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要尊重醫药行业教育教学理念。要遵循医药行业的职业属性及教育教学规律特点,依托媒体融合的平台,让医药类学生受益于网络时代的红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正确的工作理念。
3.2体验式输入,强化技术上融入.。一是就社会层面,要为医药类学生成长构建清新明朗的优质网络体系。通过技术处理,就不同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的开放级别,让医药类学生在享受科技服务的同时又有所保障。通过选优配强“网络把关人”筛选优质内容,从而使医药类学生提高智媒体所带来的体验感,构建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提升育人成效。二是就学校层面,要将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同步同向,积极学习媒体思维和战略,培育科学的媒体观念,以主动积极的姿态去应对媒体融合的快速发展,媒体矩阵的革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承载和传导思想政治教育因素,能为教育者所运用、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借此互相作用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8]。以提升加强学生整体媒体矩阵建设来提升学校网络媒体的建设水平,形成良好的媒体矩阵,通过开发蕴含医药底蕴的专题APP、公众号、小程序等方式,加强微信、QQ等网络平台建设,形成多层次多维度的网络思想舆论阵地,打造一个品高质优的网络体系;以提升开展活动来提升学校的网络运营能力,开设“医药百宝箱”“医药文化传统”“药德精神大讨论”等特色鲜明的专栏来加强互动,通过分析评论热点网络事件,用争鸣、讨论的方式来启迪智慧、发人深省,使主流价值观融入药德教育体系;以培养网络人才来加强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党政干部、辅导员、班主任以及思政老师为主体的网络人才队伍,切实发挥好把关人的监督作用。三是就学生个体而言,要不断提升网络素养。大学生新网络素养强调的是将正确使用移动互联网作为自身发展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利用移动互联网识别、获取、处理、传递、创造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独立自主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批判思辨的精神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规范意识[9]。积极应用智媒体在专业课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纯净网络空间”“倡导合法开展网络”等活动,通过参与这些活动提升网络素养,形成良好的舆论影响,构建起完成的教育体系。全面综合分析利用媒体融合的利和弊,创新工作方式和手段,形成全方位多功能的教育矩阵,进而提升实效,真正实现社会、学校、学生的循环一体式的工作机制。 3.3 知行合一践行,强化内容上融化。一是要融入医药职业道德等优秀的文化内涵,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医药类学生要重视培养医药道德水平,为将来更好地为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要充分把握主题媒体导向作用于舆论效应,加强主流媒体对传统价值观的宣传、促进传统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发展,以典型事件、先进人物、传统节日为契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好声音[10]。二是要融入教学课堂,用智媒体推动教育改革,构建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体系,提升教育实效。利用慕课、专属在线课程(SPOC)等在线课程,发挥媒体融合在课堂教学中重要作用,推行“专业课程+职业行业道德教育”的教学模式,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培育医药类大学生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推进课程思政实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三是要知行合一,融入课外实践。校园文化的基点必然是按照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再到精神文化的顺序逐步积累,最核心的是精神文化需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实现质的飞跃[11]。
参考文献:
[1]陶慧.“药德”视阈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7,14(33):190.
[2]任文霞等.医药职业道德[M].北京: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20.
[3]秦泰.当代大众传媒与思想政治工作[J].江西社会哲学,2003(1):6.
[4]梅尔文德弗勒.大众传播学诸论[M].杜力平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0:243.
[5]张志丹.意识形态功能提升新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3.
[6]丁旭峰.浅论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3(8):49-50.
[7]孙菲,胡凯.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和应对[J].湖州师范学报学报,2017(1):121-124.
[8]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40.
[9]刘洪波.创新、转向、融合:论网络素养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106.
[10]罗志雄,路翔翎,李宝艳.大学生传统价值观认同的培育逻辑[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报,2019(12):42-43.
[11]王华锋,王玖姣.医药类高职院校加强药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4).38-40.
作者简介:
一作:张炯炯,(1982.3——),女,汉族,浙江宁波人,学历(硕士),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职称:讲师(思政),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二作:徐丹丹,(1989.2——),女,汉族,浙江宁波人,学历(本科),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职称:讲师(思政),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
三作:张佳玲,(1990.4—),女,漢族,浙江宁波人,学历(硕士),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职称: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9年浙江省厅一般科研项目《媒体融合下医药类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三融”实践进路》(项目编号:Y201942936)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