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储心胸 峥嵘出笔底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gbh54g45g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杨夏林在漫长而又繁忙的绘画创作和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古今山水画的传统,并充分结合了西洋画里的有益部分,创造出有别于他人的“杨家样”山水画法,并以此表现中国的山山水水。
  本文就重点介绍杨夏林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期所作的武夷山题材系列山水画。当时,杨夏林多次带领学生进入武夷山区进行教学写生,他告诉学生,山水画写生即“师造化”的过程,它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观进行真实的再现,而是要通过创作者自身的审美和经验,对现实山水传达出的美感进行艺术加工。一个没有对真山真水进行过认真研究的画家,是无法彻底表现群山之雄伟、众水之博深的。带领学生在武夷山写生期间,杨夏林自己也进行了写生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创作出了诸多的武夷山水画精品。
  在过去的数百年时间里,由于种种原因,以福建山水为题材的画作为数不多,更不用说系统描绘武夷山了。杨夏林的出现,很好地改变了这一情况。
  杨夏林的武夷山题材系列作品,是他通过熟练的绘画技巧进行再造景的成果。这些作品构图严谨、布局合理、主次分明、虚实有度、透视感强、去粗存精,整个画面给人以逼真、立体的感觉。杨夏林继承了中国山水画的传统艺术精髓,他将精细的山水画造型能力、构图创作能力发挥到了极致,扩宽了山水画创作的新路子。有道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杨夏林就是那创新的先锋。从他画作山石的肌理皴法中,我们可以隐隐约约感受到傅抱石和李可染皴法的影子,这就是“國立艺专”学院派画风及恩师精神在“杨家山水”里的再现。
  武夷山是福建第一名山,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和避暑胜地,同时又是三教名山,在1999年就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高僧禅家羽流栖息之地,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至今仍留有不少庙观、道院和庵堂故址。武夷山区山峦重叠、群山林立,其间多为断谷所分割,形成高山深谷的典型丹霞地貌(图1),更有九曲溪水蜿蜒贯穿其间,真为“碧水丹山”之圣地。武夷山以天游峰、九曲溪、水帘洞、虎啸岩、青龙大瀑布、大红袍景区、武夷宫等为中心,各类景色遍布,皆为写生及作画的好素材。其大部分景色均被杨夏林纳入画卷,并且创作时间在1978年到1980年之间,比武夷山成功申请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还早了20年。
  杨夏林作品《天心岩上云起时》(图2),画的便是武夷山天心岩。天心岩的永乐禅寺是全武夷山的中心,其楼阁嵯峨,也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之一。武夷山北部著名的名胜古迹如流香涧、玉柱峰、慧苑、鹰嘴岩、水帘洞、杜辖岩、马头岩等都在它的周围。画作上,清晨云雾缭绕着天心岩和永乐寺,从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杨夏林对树木的枝枝叶叶、建筑物的布局风格的勾勒一丝不苟,远山走向也描绘得清清楚楚,并以流水行云增加动感,画面保持了朴素的面貌,继承了宋画的传统,加上“杨家样”的山石、松树和浮云,显得非常静谧。
  《武夷山胜景》的尺幅较大,画的是武夷山天游峰(图3)。天游峰为武夷山第一胜地,位于武夷山景区中部的五曲隐屏峰后,它独出群峰,云雾弥漫,山巅四周有诸名峰拱卫,三面有九曲溪环绕,武夷全景尽收眼底。站在一览台上望云海,变幻莫测,宛如置身于蓬莱仙境,遨游于天宫琼阁,故名“天游”。在这件作品当中,杨夏林画的是天游峰雨后乍晴、晨曦初露之时,白茫茫的烟云,弥山漫谷,风吹云荡,起伏不定。杨夏林用“杨家样”皴法,把武夷山丹霞地貌的山峰和山石的肌理、山脉的走向交代得清清楚楚,一条蜿蜒的山道连接恢宏的画面内外,在高耸的群峰之间,远望天游峰和一条白练般的天游峰瀑布。背景天游峰飘拂在云层之上,墨色稍淡,与前景浓墨山峰形成强烈的对比,这种反差更好地突出了天游峰的主体。可以说,杨夏林很好再现了武夷山天游峰那令人心醉的意境。
  古人云:“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武夷山中九曲溪蜿蜒,曲曲各异,曲曲有美景,四曲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齐臻完美、珠联璧合,东西两座石岩遥相对峙,争奇斗艳,引人入胜。朱熹在《九曲棹歌四曲》咏叹:“四曲东西两石岩,岩花垂落碧监毵。金鸡叫罢无人见,月满空山水满潭。”为了创作,杨夏林踏遍武夷山的山山水水,他在其中寻找理想中的至美的山景水色,无疑是一种艰苦的行程。当时的年代,没有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再好的风景也只能现场写生下来。杨夏林把那些来自于四曲的自然山水进行主体情感的提炼与概括,将这些原本没有生命的物象赋予生命的色彩,在他的笔下呈现出了一个包容世间万物的山水气象,那皴法、斧劈、勾勒之间,神化般的《四曲之幽》便呈现在了人们面前(图4)。
  武夷山九曲溪,曲曲有胜景,杨夏林对此都有收录,如《六曲胜景》《九曲深幽》等。六曲在九曲溪中流程最短,溪北有高直耸立的巨峰,峰壁由于经年流水侵蚀,久而久之深陷为水沟,远望状如指痕,故称仙掌峰,又如古时染坊在岩上晾晒染过的布匹,又叫晒布岩,壁上刻有四个大字“壁立万仞”。《六曲胜景》(图5)画面的前锋,即晒布岩上,杨夏林采用大刀斧劈从上而下力劈的创作手法,每劈有别,干净利落,力透纸背,他把晒布岩的岩石肌理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画法已成经典,后人多有学样,但都不得要领而草草收场。从杨夏林此画中远景山头的皴法一看就知道,这是晚期丹霞地貌的山石肌理,岩石的红色外观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变成青绿色和土褐色的混合体,画面没有多余的皴法线条,而是笔笔到位,一座座立体、鲜活的山峰跃然纸上,配上山脚云雾中的松林和茶叶实验场的红色建筑,实为一幅不可多得的精品。
  朱熹咏诗道:“九曲将穷眼豁然,桑麻雨露见平川。渔郎更觅桃源路,除是人间别有天。”杨夏林的《九曲探幽》(图6),表现的是九曲的尽头,星村一带一马平川,桑麻蔽野,又有良田美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全然是一幅桃源景象。杨夏林把九曲溪边最后一座高山作为主体,一泓清澈碧水的九曲溪穿山而过,它九折绕山,到这里将要告别两岸千峰,九曲中游人竹筏也将靠岸。亭台楼阁和桃园乡舍沉浸在暮色炊烟中,行云流水增加了它的动感,画面显得恢宏又开阔。人曰“画如其人”,杨夏林就是一个直率、淳朴、豁达、洒脱、真挚、细腻的人,他有自由、平静的心灵,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才能画出如此平静而又大气的画作。   玉女峰位于武夷山九曲溪二曲溪南,因其酷似亭亭玉立的少女而得名。玉女峰突兀挺拔数十丈,峰顶花卉参簇,恰似山花插鬓;岩壁秀润光洁,宛如玉石雕就,乘坐竹筏从水上望去,俨然是一位秀美绝伦的少女。“插花临水一奇峰,玉骨冰肌处女容”,这就是玉女峰风采神韵的真实写照。其峰壁有两条垂直肌理,把柱状体分为高度递增的三块削岩,宛如比肩俏立的玉女三姐妹,《玉女峰》的主题就是三姐妹石(图7)。杨夏林说来到武夷山,特别来到玉女峰前,就会产生写生和创作的冲动。南方的山特别是武夷山,要摆脱描绘北方山峦那样强调雄奇峭拔的硬度,而是要采用柔软、飘逸又不能显示纤弱的皴法,“杨家样”百变的皴法正好适配。只见图中三姐妹石粗细肌理明确,折带皴、斧劈皴加上各种渲染,主题的情感已经提炼和概括出来。形象而又立体的玉女峰,富有生命色彩地耸立在面前,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它完完全全可以代表武夷山动人的形象。
  武夷山天柱峰危石孤立,峭壁有裂隙隐约而下,似一尊倒扣的酒坛,又名酒坛峰。小藏峰亦名仙船岩、船场岩,因有船棺半悬于空中而得名。古人诗“峰名小藏藏何物?万仞悬崖架两船”,这里的“两船”指的就是悬架在峰壁上的两具3800年前古越人的船棺。杨夏林《小藏峰与天柱峰》的重点体现在皴法上,墨黑的折带皴把主体两峰的大轮廓和主要线条勾勒出来,再加上较淡的各层次墨色对横向及其他方向的岩石肌理进行修饰,或勾或劈或染,加上小溪流和其他配景,染上淡彩,生动、立体的丹霞风貌便出现在眼前(图8)。此功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体会到、学习到的,要有天生的灵性、长期的勤奋,以及良好的学习条件,缺一不可,杨夏林正好具备以上所有条件。杨夏林的画有一种生命力,他不会去追求风花雪月,也不会仅仅定格在传统上,而是开创新的意境,震撼人心。他笔下的山水见不到凄凉和悲壮,更多的是阳光和浑厚,能够激动人心的,从中真切反映出了他对家乡和故土的热爱和眷念。
  武夷山大红袍景区在武夷山最大的寺庙天心永乐禅寺附近,种有被传为神茶的大红袍茶树6株,生长在悬崖上,每年的5月份当地会有专人架起云梯上山采茶,产量极少,被视为稀世珍宝。但是,以此为创作题材的画作甚少。《静谷云烟》这件作品在杨夏林山水画中算是比较写意的(图9)。只见峡谷浓雾之上,几笔浓厚的墨线龙飞凤舞般把整个山崖定格在画中,再加上深浅不一的淡墨用以修饰,半山岩上的大红袍茶树配上小树、建筑物及小道就成画了。讲起来容易画起来难,这需要有很高的构图能力。画中没有人,但通过房子、小道,特别是那几株大红袍茶树,表现出人们的活动和感情。杨夏林有句朴素又经典的名言:“好景画出好看的画不算什么,平凡的风景画出好看的画,方称得上好画。”此画真应了此言。
  写生是创作过程当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不可缺失。《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即是宇宙万物的普遍规律。山水画的写生即是“师造化”的过程,武夷山水画的写生也不是简单地对自然景观进行真实的再现,而是要深入其间。杨夏林在武夷山写生期间完成大量写生稿,这里也选择几张给大家欣赏。哪怕是用铅笔的写生稿,杨夏林也能够把武夷山的山石肌理表现得淋漓尽致(图10、11)。
  鹰嘴岩位于武夷山天心景区西数百米,光秃秃的岩顶,东端向前突出,尖曲如喙,宛如一只展翅腾飞的雄鹰。尤其是钩形的“鹰嘴”上生长着一株古老的刺柏,给鹰嘴岩增添了神韵和飘逸,它是武夷山最奇特的岩峰,令人惊叹称绝。在巨鹰岩下有一石室,镌有“石斋”二字,这就是“黄道周少年读书处”(黄道周,福建东山人,民族英雄,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儒学大师)。杨夏林的《鹰嘴岩》以大面积的鹰嘴岩山石为主体,占据了将近四分之三的画面,留四分之一为配景部分(图12)。杨夏林作画始终坚持近景、中景和远景的创作手法。在此画中,虽然一块巨石占用了那么大的画面,但没有任何压迫感,因为巨石上的内容太丰富了,有很多想象的空间。巨石下的空间有蜿蜒的石阶和多姿的小树,加上浮云和游客,想象不到的效果就出来了,主题和配景成就了一幅完整的宁静的山峰和幽谷精品。
  杨夏林所作武夷山的画作还有许多精品,甚是精彩,在此择其部分与读者们分享(图13-图20)。
  上述大部分作品是杨夏林于1980年左右创作的,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已经成为一个系列。著名书法家、诗人罗丹曾写道:“前年秋间,夏林邀予同游武夷,予因足疾未与偕行,孰知彼竟囊括九曲风光,成画数十幅归以示予。予既诧其所作之多,负佩其画笔之妙,一股清新之气扑人眉宇,既羡且妒,此盖非具足豁达胸襟与深湛素养,所能成此卓越不群之作者也。子亦甚称西闽诸山名胜,邀与同游,夏林欣然期诸异日。安得有生之年重游旧地,以夏林为师,尽写宇内名山诸胜自娱,则终吾身为不妄矣。”杨夏林有否同罗丹再赴閩西采风,另有他说,不在此文中。多少年没有见过这样精彩作品了,感慨万千,杨夏林是用心在画画,这是他对自己家乡的眷恋、对故土的热爱,也是一生执着的付出。古代有个哲人说过:“一个对自己家乡都画不好的画家不是个好画家。”杨夏林认可这句名言,他也确实认真对待他的所有作品。杨夏林独特的“杨家样”皴法,精辟、严谨而又出神入化的构图,在这些武夷山作品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在此,用一首罗丹的诗来结束此文吧:“素壁虚堂一荡胸,多君画笔起疏慵。千山泼黛春如海,万壑奔流水似龙。卅载愿酬桃李实,百年心共水云踪。相期好践西闽约,异样风光岭万重。”
其他文献
南普陀寺是厦门八景之一,以其珍藏数以万计的中外佛典经书、历代佛像书画和雕刻艺术品而闻名于世。多年前主客厅内挂起了杨夏林在四张五尺宣纸上绘制的榕树山水画,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人来此观赏,在此留影。就在杨夏林的这幅画下,先后接待过李光耀、西哈努克等贵宾。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廈门华侨大厦大厅上方一幅宽13、高3米的大理石中国画《海上花园蓬莱境,万帆争载游子归》,这是杨夏林与青年教师刘守信一起花了两个多月
期刊
本文通过对晚清海派大家任伯年从艺经历和艺术风格的研究与探析,揭示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任伯年(1840—1895),初名润,字次远,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别号山阴道上行者、寿道士等,浙江山阴航坞山(今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人。任伯年是晚清时期著名花鸟和人物画家,与吴昌硕、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杰”,是“中国画坛近代六十名家”之一。任伯年是一位天资聪颖、才气横溢的绘画高手,对花鸟、人物
期刊
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灯是随着火的出现而诞生的。有光明的地方,就有人类文明。数万年前,人类就已经懂得使用自然之火来御寒、烧烤和照明。三千多年前,人类开始使用简单灯具承载火烛,书写文明史。从粗糙的石灯到精美的青铜灯,再到纹饰繁复的陶瓷灯,灯具的历史变迁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古代灯具的造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内涵。一段段美好的场景,一幅幅美好的画卷,离不开灯的点缀和装饰。灯具是历朝历代政治
期刊
中国农民银行是民国时期政府四大银行之一,其前身是1933年4月1日在湖北汉口成立的原鄂豫皖赣四省农民银行,主要业务为农贷、农仓、抵押土地、农产运销、农村合作社,资本定额1000万元,在四省境内发行壹角、贰角、叁角、伍角之流通券。1934年11月14日政府认为四省农民银行规模太小,对于农业发展杯水车薪,便决定将其改组,于1935年6月4日公布了《中国农民银行条例》,在原四省农民银行基础上成立中国农民
期刊
2016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俞晓夫作品《我轻轻地敲门——纪念晚清海上画家吴昌硕、任伯年、虚谷、蒲作英》拍出了862万元的天价(图1)。这幅画中致敬的四位大师,正是晚清海派四杰。而就是这四位江南才子,将海上画派推向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峰。  海派四杰主要是指海上画派在成熟时期的核心人物——任伯年、吴昌硕、虚谷和蒲华(蒲作英)。在那个战火纷飞、社会动荡的时代,他们以开拓探索的精神,充分吸收各种新思想、
期刊
2019年1月8日,中国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与中国著名工笔画家、美术教育家孔继昭长子杨维凡携夫人陈永亮回到厦门,亲赴郑成功纪念馆,将一套由其父母及著名山水畫家张晓寒共同创作的《郑成功收复台湾》年画高仿品捐赠给郑成功纪念馆。  据杨维凡介绍,时值新中国成立初期,年画以其较强的故事性和极高的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是当时中国年画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而孔继昭的工笔花鸟画技巧精湛,在对传统技法进行
期刊
烛灯是一种美好的意象,有诗云:“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又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段段美好的场景,一幅幅美好的画卷,离不开灯的点缀、装饰。灯具作为灯的载体,是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杰出艺术思想,同时也蕴含了丰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内涵,在历史长河中,揭开文物的神秘面纱,感受造型艺术背后的
期刊
“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这句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的名句,说的是曹霸爱绘画竟不知老年将至,看待富贵荣华有如浮云一样淡薄,表达了作者对洒脱豁达、怡然自得的人生向往与追求。著名女画家孔继昭正如杜甫诗句中人一般,她一生创作的精品画作无数,培养的学生也无数,但她一生保持低调,从无计较,从不索取,默默陪着丈夫杨夏林走完人生的历程,后人称她真为“女中豪杰”。  孔继昭,北京人,我
期刊
为更好地弘扬和传承中国古代石窟高超的石雕艺术,满足社会公众和石窟艺术金银纪念币爱好者的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于2001至2010年陆续发行了“中国石窟艺术”系列金银纪念币,受到了海内外石窟文化研究者和钱币收藏者的极大关注和好评。该系列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将这一文化瑰宝镌刻于方寸之间,实现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与现代造币技术的完美结合,使“中国四大石窟”敦煌、龙门、麦积山、云冈石窟的艺术神韵,跃然于金银
期刊
十年前,我写了一篇《浅识时大彬的生卒年份》,文中针对时大彬的生卒年份作了一些探讨,拙文发表之后,引起了学界一些同仁的關注。近十年来,我在着重研究宋元陶瓷的同时,也时刻关注着时大彬的相关资料,并作了一些摘录。我想,我们在研究一位工艺大师的艺术成就时,首先得关注他工艺成长的渊源、艺术品的市场环境,以及工艺的传承等等。  现在我们对宜兴紫砂陶瓷以及时大彬的研究,主要归功于清代吴骞的《阳羡名陶录》一书,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