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竹为风

来源 :中华手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kong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坪上,被灯光映照的竹屋,仿佛外星遗落的光球;桌子上的乌龟,近看原来是竹片;垂吊着的竹灯如飘逸的云,还有大朵的竹云坠落在地上;美人头上的竹簪,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竹子在范承宗的手里,不再仅限于椅子、床、席子等传统的模样,竹也变得飘逸如彩带、轻盈似云霞。
  从传统中学创造
  因为台湾工艺中心的“Yii计划”,范承宗与竹相遇,开始尝试运用现代审美来诠释台湾传统竹艺。在这之前,他其实很不喜欢竹,“因为我生活里常见到的竹,是餐厅的免洗筷,或是上了亮漆覆着塑胶质感的竹制品。”对于竹,当时的他并没有好印象,那时传统工艺在范承宗眼里也是老气、没效率又不合时宜。他大概怎么也想不到,之后竟会深深沉迷于竹。
  一次偶然的机会走进竹林,亲身接触到没有经过人为处理、葱郁生长着的竹。有那么一瞬间,风吹过了竹林,竹叶沙沙作响,轻柔的风声在耳畔鸣响。在竹的环抱中,范承宗顿悟,风是看不见的,但因为竹林的存在,风的来去成为人可以感知的体会。“竹能作为一种媒介,反映看不见的自然力量。”他终于等到了竹带给他的美。
  范承宗感受到竹独有的美和力量,跟随自己的感受着手探索该如何用竹材表达自然力量的流动。在与竹艺师傅经历无数次讨论与尝试之后,他才渐渐对竹的特性和限制熟悉起来。“人有清晰的感受,但想要用竹子来表现这种无形的感受,我也不知道把它用竹材化为有形,该是什么样子。”
  从未学习过竹艺的他,借鉴工业设计学习时的经验,用替代性的材料,如纸和铁丝来进行草模的制作,同时他摸索着创作“力量的流动”造型。经历8个月,范承宗的第一件竹艺作品《飘(Flow)》终于诞生。
  “我所做的事大抵皆在挖掘古人在造物之中,于器物里留下的那些无形资产。我常想,虽然我家没有什么房产和资产能让我继承,但如果我把‘家’想得大一点,它可以是整个城市、整个亚洲、整个世界,甚至无数历史时空,那么我便拥有无穷无形的财富了。”正如他的名字“承宗”,宛如命中注定。
  设计的层次
  在《飘》之后,范承宗对竹与传统工艺彻底改观,他一头扎了下去,投入万般热情和精力。他离开台北,搬到南投生活,决定用自己的双手从实践中学习。他下乡拜访几位老师傅,向他们学习竹编、竹管家具、竹材塑形、蒸笼制作等,还接触了木工和天然染织。
  在学习过程中,他发现传统工艺所使用的绝顶聪明的造物方法,是经过一代代人的积累和无数岁月才积淀而成,其中蕴含的智慧远远超过个人穷尽一生所能企及的高度。在竹艺作品小量的生产过程中,范承宗看到代工师傅并不思考如何優化制造过程,而导致成本高昂难以销售,还有设计和品质走样的问题。于是,他把工业设计的思维转换到传统工艺中去,用现代化电脑软件和数码工具,把控造型和结构,制造过程也都精心设计。
  他将工艺设计视为3个层次:第一层,是在网上或从书本中进行了解;第二层,是掌握制造过程和获得制作材料,但他渐渐发现自己对这些层次的了解是远远不足的。于是他钻进了第三层,必须通过亲手制作,去了解材料和工艺,在这个过程之后才开始进行设计。“我大概会花1/3的时间向专业师傅学习,跟着他们从头到尾做上一回,然后再花1/3的时间,基于前面的了解去推导出我该做什么样的探索,朝这些方向进行大量的实验,直到我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最后再用1/3的时间进行设计。不断重复这3个过程,之后进行相似的创作时,我就能从任意步骤开始切入。”
  范承宗的竹艺并不只是定位于应用竹材,他更想追求的是探索隐藏于传统器物中超越时间的智慧,只做机器无法生产,非得由手工才能做出的器物。如他自己所说“身体里住着老灵魂”,从天然材料和传统技艺的土地中萌芽,在世界开枝散叶。
其他文献
陈子福的工作室位于荣昌县城一栋普通的居民楼里,因为远离街道主干,环境清幽。他喜欢坐在窗边用鹅卵石打磨扇子。一件蓝灰色外套,胸前系一块粗布围裙,一副半旧的老花眼镜半悬在鼻梁上,俨然一副邻家老爷爷的模样。  “这道工序我做了几十年,初学那三个月,每天要拿着重2.5千克的鹅卵石练习磨扇面,为的是让扇面看起来平实光滑。可有力气不等于能磨得好,力道大了扇面会磨皱,力气小了蜡会抹不均匀。”陈老回忆着,手中的活
远山有多远?会有什么窑?  看到“远山有窑”四个字,心里便泛起阵阵涟漪,想要去看看,去走走,去触摸一下。  踏着开满花朵的小路,来到这里,发现它既不是农家乐,也不是咖啡馆。站在建筑入口,一眼就能看见后面呈阶梯状的龙窑。这里的确“有窑”,还有看得见的远山,听得清的风声,摸得着的泥土,辨不明的鸟鸣……  窑三代 窑四代  2015年夏,田琦在朋友的介绍下来到老刘的窑厂。当时的他,不过是来寻陶,怎么也没
【一分·英气】王姗,金缮修复师,利用简单的几条金钱,串起了历史与今天。  【二分·民族】杨丽萍,舞蹈家,“孔雀窝”服装店老板、设计师,她本人所穿的衣服大多是孔雀窝出品。  【三分·优雅】Coco Chanel,时尚界鼻祖,创建了沿袭百年的奢侈品牌香奈儿。  【四分·童真】 Mayhem,美国一个4岁的小姑娘,喜欢打扮,用纸、胶水做出媲美T台秀的礼服。  【五分·精灵】陈婉晴,羊毛毡达人,毕业于清华
在中国,用大漆器制作家具有悠久的历史。漆家具是将大漆涂在各种家具的表面髹饰而成,有漆几、漆案、漆俎等。民间所用家具多为单色。大漆家具不仅在生活中可以使用,还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  王黎阳的工作室着实难找,隐在长江边一片停产多年的老厂区内。穿过热火朝天的木材加工厂,一栋老旧的三层楼房出奇的宁静,若不是已到厂区死角,怎也不会想到里面别有洞天。  走进大铁门,再推开一扇木门,十来个女子
作为最古老的纺织面料之一,夏布被誉为“纺织品活化石”。但在工业纺织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有着千百年历史的传統手工技艺正濒临失传。  夏布品牌——壹秋堂的创始人綦涛,面对日渐式微的夏布,开始研究起如何让它融入到日常生活里来。2015年,在綦涛的带领下,2 000平方米的荣昌夏布非遗文化园正式落成,除了展示夏布作品外,还成为“重庆市女性素质提升培训现场教学基地”,以夏布产业促进妇女创业就业,积极推进“非
斑锡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由昆明贵金属研究所以科技手段研发出来的一种新材料。“个旧锡工艺斑锡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赖庆国,为了专注于锡工艺品的探索,成立了个旧市斑锡工艺美术公司斑锡龙。为了成就“中国斑锡”这一文化品牌,斑锡龙把锡工艺发展与开发锡文化紧密结合,提出“锡文化商品”的理念,带领企业技术团队攻克了显斑工艺、精制模具浮雕冷挤压、多材质与锡工艺结合等技术,改善了工艺条件,也增强了产品的艺术表现
智慧,在民间。  如今,或许我们更能理解到两者的亲密关系。民间的艺术不高傲,不孤冷,它不是无法企及的“神坛”;同样,艺术的智慧双手可及,它存在于人们彼此相视的眉宇和双手做工的言谈中,一切趋于生活与日常。“民间”与“智慧”可以很好地相融,由此实现美好生活的永续,才是两者真正的要义。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民间智慧”可以理解为传统的艺术与大众的参与所带来的思想的充盈。人们在实践与参与的过程中,更趋于
作者:徐风 著 │ 出版社: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 定价:98元  2006年,紫砂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宜兴紫砂界,就像迎接每一场如期而至的春雨一样平静、自然。也许,紫砂工艺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以一种笃定、散淡的气脉贯穿其间。  徐风生于宜兴,自小便受到浓郁紫砂文化的滋养,对紫砂有着别样的感触和认识。在书中,他以宜兴紫砂界53位中青年艺人为主
坐落在松古平原、枕靠着松阴溪的松阳,保存了数目巨大的传统古村落,其中有75座入選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它是浙江乃至全国古村落数量最多的集聚地之一,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而“秘境”之外的松阳,更是“活着的古典中国”最好的县域样本。古老祭祀、节俗、饮食、手工艺……如同无数条细流,在这里汇成大河,绵亘不息。汉声团队历时2年,多次深入松阳进行田野调查,将那些活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悉数记录,结集为《松阳传家
掉头发,对每个女孩来说都是一个『噩梦』,而美国艺术家Jenine Shereos在好长一段时间里,却欣喜地期待自己能多掉一些头发。  这份欣喜来自Jenine的一次远足。那天,她像往常一样途经加利福尼亚北部的森林。恰逢雨季刚过,掉落在树底下的树叶全都腐烂了,只留下了光秃秃的叶脉。Jenine越看越喜欢,便捡了不少带回工作室。那时候的Jenine已是一名从事纤维和纺织工艺的艺术家,面对纹理交错的叶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