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初中数学,发散思维为创新学习的主要思维能力,在新课程下,显得很重要。我们要多侧面求解,多角度训练,创设有关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多层次、多方位的发散。而变式教学,在解答某些数学题之后,往往引导学生进行联想、猜想,以寻求更多的解决方法,并对这些变式题进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灵活、深刻、广阔、发散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数学 发散思维 变式能力 思维能力 能力培养
一、初中数学发散思维
对于发散性思维,又叫做扩散性的思维、辐射性的思维、求异的思维。它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而得到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很好解决的一种思维的方法。目前,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数学思维的肤浅性和差异性。由于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与原理没有深刻的理解、探究,尤其对其来源与应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这样,无法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所以,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的理解也存在差异。通过发散性思维,我们可以突破这一思维的障碍。
二、应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
通过一题多解,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多层次、横向拓展,纵向深入地思考问题,不受某种思维的束缚。它通过思维的开放、联想以沟通代数、几何、三角等形成知识网络,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功效。因此,通过一题多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通过总结比较好的解题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通过一题多变,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发散思维的特点,努力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寻找思维的发散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利用课本例题的变式教学,把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适当地改变得出新题目,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通过例题的变式教学,能使学生时时处在一种愉快的探究知识的学习状态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思考题,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甚至敢于质疑老师所讲的问题,这对于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非常重要。但对学生所提问题正确与否,是否与数学有关,都要认真回答、释疑,并予以表扬或支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加学习气氛,使学生乐学、愿学,决不能挫伤学生生疑发问的积极性,更不能压抑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注重情境的设置,拓展思维空间
在新授课时,由于受知识点的制约,我们设置的习题往往侧重于某个知识点的巩固与练习,或者对概念、定义、公式等问题理解和掌握,或者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设置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在选取整体上比较简单,学生也比较容易解答。而在初中复习课设置题目时,要注重知识的迁移,使单一知识向复合状态发展,把相似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归类,达到“做一题带一串”的目的,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复习的综合效能.。对于教材中的习题,都具有典型性和深刻性,充分利用课本例题、中考题、竞赛题,揭示其深刻性,领悟其奥妙性,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剖析、深入研究、充分演变,以旧问题的解决来激活新问题的诞生,使老师和学生通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本持,并作进一步的思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六、重视基础,沟通联系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法则)是解决数学问题,并产生新问题的起点,对于教材中许多重要的例题、习题进行类比、归纳、猜想、引申,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引发學生遐思绵绵,不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考问题的深刻性。
七、创新思维,发展能力
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创新意识的前提,要想知识和能力同步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使学生把握知识产生的“过程”,尽量让学生体会到蕴藏在数学问题中的“生命”价值.在数学活动中,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的优良思维品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加深了对二次函数图象的认识和理解.
八、熟悉规律,掌握技能
数学问题的演变是从基础问题出发进行变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仍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可循。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思维水平,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把碰到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或容易解决的数学问题呢?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学习分析问题、把握规律的能力。学生在解题后总结规律和方法,从而把获得的知识、方法迁移和应用到其他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九、巧妙设计,注意要点
变式训练不是简单的重复运用,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更要重视结合教材的重难点,打破思维定势,加强对学生求异性、发散性、变通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问题变式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既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又要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分。
第二、变式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让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跨过一个个“门槛”,这样既达到训练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三、要避免简单的重复,努力做到变中求“活”,变中求“新”,变中求“异”,变中求“广”。要使学生对每道题既感熟悉,又觉新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新颖的题目对学生刺激强,学生做题的兴奋度高,容易集中注意力,积极高,思维敏捷,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问题,寻求结论,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问题,活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给学生留有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还要通过多侧面求解,多角度训练,创设相关问题情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多层次、多方位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灵活、深刻、广阔、发散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亚峰.课本例题的开放和探究。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5)
[3]刘长春,张文娣编.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利华.变通习题,提升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2005(4)
[5]周竹筠.利用变式教学建构数学探究。中学教研,2005(7)
[6]杨象富,陈振宣主编.新课标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全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关键词】初中数学 发散思维 变式能力 思维能力 能力培养
一、初中数学发散思维
对于发散性思维,又叫做扩散性的思维、辐射性的思维、求异的思维。它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而得到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很好解决的一种思维的方法。目前,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一定的障碍,主要表现为:数学思维的肤浅性和差异性。由于学生对一些数学概念与原理没有深刻的理解、探究,尤其对其来源与应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这样,无法把这些知识灵活应用;同时,由于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不同,思维方法也不同,所以,不同的学生对同一数学问题的理解也存在差异。通过发散性思维,我们可以突破这一思维的障碍。
二、应用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思维
通过一题多解,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多层次、横向拓展,纵向深入地思考问题,不受某种思维的束缚。它通过思维的开放、联想以沟通代数、几何、三角等形成知识网络,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事半功倍的功效。因此,通过一题多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能通过总结比较好的解题方法,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三、通过一题多变,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根据发散思维的特点,努力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寻找思维的发散点,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利用课本例题的变式教学,把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适当地改变得出新题目,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通过例题的变式教学,能使学生时时处在一种愉快的探究知识的学习状态中,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发挥学生思维的能动性。
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激发学生思考题,又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甚至敢于质疑老师所讲的问题,这对于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非常重要。但对学生所提问题正确与否,是否与数学有关,都要认真回答、释疑,并予以表扬或支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加学习气氛,使学生乐学、愿学,决不能挫伤学生生疑发问的积极性,更不能压抑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注重情境的设置,拓展思维空间
在新授课时,由于受知识点的制约,我们设置的习题往往侧重于某个知识点的巩固与练习,或者对概念、定义、公式等问题理解和掌握,或者在知识的重难点处设置一些题目,这些题目在选取整体上比较简单,学生也比较容易解答。而在初中复习课设置题目时,要注重知识的迁移,使单一知识向复合状态发展,把相似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归类,达到“做一题带一串”的目的,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提高复习的综合效能.。对于教材中的习题,都具有典型性和深刻性,充分利用课本例题、中考题、竞赛题,揭示其深刻性,领悟其奥妙性,并对其进行适当的剖析、深入研究、充分演变,以旧问题的解决来激活新问题的诞生,使老师和学生通过问题的表象看到问题的本持,并作进一步的思考,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进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造性。
六、重视基础,沟通联系
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定义、定理、性质、公式、法则)是解决数学问题,并产生新问题的起点,对于教材中许多重要的例题、习题进行类比、归纳、猜想、引申,得出结论提出新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引发學生遐思绵绵,不但发挥了教材的示范作用,而且培养了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和思考问题的深刻性。
七、创新思维,发展能力
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形成创新意识的前提,要想知识和能力同步协调发展,教师在教学中既要使学生掌握知识,更要使学生把握知识产生的“过程”,尽量让学生体会到蕴藏在数学问题中的“生命”价值.在数学活动中,它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去思考问题、寻求答案的优良思维品质。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还开阔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加深了对二次函数图象的认识和理解.
八、熟悉规律,掌握技能
数学问题的演变是从基础问题出发进行变化,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但仍有一定的方法、技巧可循。如何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思维水平,运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正确的思维方式,把碰到的数学问题转化为熟悉的或容易解决的数学问题呢?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思考,学习分析问题、把握规律的能力。学生在解题后总结规律和方法,从而把获得的知识、方法迁移和应用到其他问题,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九、巧妙设计,注意要点
变式训练不是简单的重复运用,既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更要重视结合教材的重难点,打破思维定势,加强对学生求异性、发散性、变通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问题变式是一项十分严谨细致而周密的工作,要反复推敲,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与“主旋律”和谐一致,既要围绕教材重点、难点展开,又要防止脱离中心,主次不分。
第二、变式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要让学生经过思考,能够跨过一个个“门槛”,这样既达到训练的目的,又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第三、要避免简单的重复,努力做到变中求“活”,变中求“新”,变中求“异”,变中求“广”。要使学生对每道题既感熟悉,又觉新鲜。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新颖的题目对学生刺激强,学生做题的兴奋度高,容易集中注意力,积极高,思维敏捷,能收到较好的训练效果。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提出问题,寻求结论,让学生通过问题,探究体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思考问题,活跃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给学生留有空间,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将学生的思维引向纵深,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还要通过多侧面求解,多角度训练,创设相关问题情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思维多层次、多方位发散,从而培养学生灵活、深刻、广阔、发散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孙亚峰.课本例题的开放和探究。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5)
[3]刘长春,张文娣编.中学数学变式教学与能力培养。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利华.变通习题,提升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2005(4)
[5]周竹筠.利用变式教学建构数学探究。中学教研,2005(7)
[6]杨象富,陈振宣主编.新课标初中数学解题方法全书。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