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ry_lin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初中后,学生受生理心理因素支使,开始爱看介绍自然奥秘、言情小说及趣味性幽默性的书籍。这是引导学生形成课外阅读习惯的契机。张志公教授说过:“贫乏是语文能力的致命伤。”目前,许多学生无论口语还是文字表达,贫乏肤浅,语文素养不足。学生语文能力弱,怎能经受社会实践运用的洗礼?怎能成为高素质人才?加强课外阅读,语文教师任重道远。
  一、让学生明确课外阅读任务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有三大作用,即指向作用、激励作用和标准作用。
  目标的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的。有了明确的目标,人在活动中就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与目标有关的事情上,在完成这些事的过程中会去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的干扰。实践也证明了教学活动的效果与教学目标的指向作用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使学生课外阅读全面启动,教师应在学生入初中后及时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总量和有关书目抄印给每位学生。学生明确了目标任务后,不仅会引起关注和付诸行动,还会在阅读过程中随阅读量的增加而不断增强对完成任务的信心和快乐感,从而大大激发对课外阅读的积极性。
  有了指向作用未必有激励作用。教学目标要起激励作用,目标必须与学生切身需求相一致,才能使他们感兴趣,进而转化为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动力。
  二、转变观念,明确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明:“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然而,有些家长、教师迫于中考压力,不正确对待学生课外阅读,视课外阅读为“不务正业”,对“以身试法”者,轻则“批评教育”,重则没收、撕毁其书。在学生方面,课业负担重,课外阅读耗时多、不能立竿见影,觉得课外“远书”救不了中考“近火”,便对之不屑一顾。殊不知,近年来中考语文卷开放性题有所增多,对阅读理解的要求提高了。如2008年中考语文卷有一道阅读《一只土碗》的考题:
  读有所味,读有所感,读有所言,是我们的阅读追求。文章的思想内容、语言特色、表现手法等,往往成为我们“感言”的落点,对此,我们既可以作整体赏析,也可以作局部的品味。请你在阅读《一只土碗》后,写一则不少于200字的读书笔记。
  命题意图显然:既考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又考学生写作表达能力。命题者在向师生投放信号:要强化《语文课程标准》有关阅读的要求,尤其是课外阅读。试想,面对命题观念的改变、题型的开放,如果再没有广泛的课外阅读的积淀,学生答题是“巧妇终究难为无米之炊”。
  三、具体的措施和方法
  【备课】
  当新生入学后,将《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阅读总量和有关书目抄印给学生的同时,附上有关意向,供学生参照。例如:
  阅读时间:每天30分钟。
  阅读数量:每天至少5000字;每学期不少于40万字。
  阅读书目:1.从所给书目中自选,或另选;2.古诗词背诵(也可是教材附录的)。
  阅读要求:1.认真阅读《关于阅读名著》一文,学会运用阅读方法;2.摘录好词佳句精段,读完一书写一则不少于300字的笔记;字迹清楚,书写规范;3.对古诗词能做到默写无误。
  【改作】
  平时随机查看一些学生的“摘抄”、“读书笔记”情况。做得好的,在班上表扬、传阅,以点带面;做得不足的,导之以法,晓之以理,敦促其力求完善,下次抽查以这些同学为主。另外,每学期定期普查两次,分别在期中后和期末前,并有总结交流和表彰。务必让全体学生有读、有得、有乐。
  【辅导】
  1.保证让每个学生既能有可读之书,又能读得方便
  除向学校图书馆借以外,可发动学生提出“少花零钱,多买书籍”的倡议,自主量力购买,低限额每人买一本。同时建立班级图书管理制度,选定管理员,给每本书统一贴上标号和书主姓名,登记造册后互相借阅。对购书多的,表扬鼓励,确保人手一本(册)。这样,学生借阅方便了,又可排除因无书或买到不易而阅读量难完成的忧虑。学生的热情很高。三年后,这些书归还原主,或由原主自愿捐给学校。
  2.建立学生课外阅读“档案”
  把每个学生所读书名,阅读量、摘录、读书笔记等完成情况记载下来,在总结交流时通报。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一个人如果只有“吸收”,没有“倾吐”,那他的生理肯定不健全,学习也同样。所以,一定要促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这一点不能松,与“改作”环节配合落实。
  
  3.灵活安排教学课程
  教师预先提醒学生:在校上学期间,不宜阅读长篇,多读短篇,最好读些文情并茂的散文之类;长篇放到寒暑假中读。把教材中与名家名作尤其与长篇相关联的课文,尽量挪到作业相对轻松的时段中教学,做好课内外调控,力求双赢。否则,学生会被书的趣味性战胜而影响课业,本来能开拓视野、丰富知识、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的课外书又会被判作成绩下降的“罪魁祸首”。如布置假期中读《三国演义》一书,新学期开始教学《杨修之死》。七、八年级教材虽无长篇中的节选,但部分篇目涉及名家名作,也可借鉴以上方法进行灵活安排。如教学《荷叶 母亲》、《阿长与〈山海经〉》,在假期中让学生读《繁星·春水》、《朝花夕拾》。
  四、加强课外阅读指导的意义
  1.广泛阅读能促进学习主体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增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学生的知识面越广,对学习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面对各种新问题、新现象越敢探索并甘愿为之不惜付出,从而使自己的各种技能越强。
  2.知识越丰富,对事物的认识越敏锐和深刻,判断和推理越准确
  学习主体致力于广泛阅读,他面对的知识世界永远新奇,他会去不断认识、探究、获得解释;旧的去了,新的又来,他会永不知满足,会有新的思路与追求;他面临可研究的领域会越来越多,创造性奇迹也一定属于他的。广泛的阅读,丰富的知识,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越丰富。
  3.广泛的阅读,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了全面的提高。
  在有计划、有组织、有措施和方法的指导下,学生读了,且多:吸取的智慧、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也多,阅读的方法把握了,速度也提高了,语感和鉴赏能力增强了。学生还写了,且不拘一格:摘写了妙词佳句和精彩片段,积累了丰富语言材料;写了心得或评论等等,训练了各种文体的写作和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有了丰厚的语文素养,学生就有了“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其他文献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针灸治疗中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病历号尾数的奇偶分为治疗组40例和参照组40
据磁铁精矿在空气及氮气气氛中预热的质晕损失计算新生Fe2O3,质量分数,研究预热温度、预热时问对新生Fe203质景分数的影响和新生Fe203质量分数对磁铁精矿预热球凹j抗压强度及转
采用熔渣脱氧实验、动力学分析和实验渣熔体结构分析,对熔体结构对钢包渣脱氧速率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初始A1203的质量分数和碱度(二元碱度,w(CaO)/w(Si02))对熔渣初始脱氧速
只有符合受教育者心理、生理发展规律,才可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注重心理效应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有效地把握教育契机,提高教学实效。现谈谈几种心理效应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运用“首因效应”,进行概念及法则的教学  首因效应是由第一印象产生的作用。它是指首次感知的材料能在感知者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且不易改变。  在十几年的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所输出的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中指出,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语文、数学、思想品德、艺术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经济、环境等内
采用化学分析,XRD,SEM和EDS等方法研究Na2O在产物中的分布及赋存状态,分析影响碱耗的因素和机理,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工艺条件,降低成本和保护环境。从Na2CO3晶体的结构和能量变
近几年,虽然中考不考生物理论知识,但生物实验操作一直是中考必考内容。由此可见,生物实验在初中生物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多年的初三实验辅导教学实践中,笔者针对学生在生物实验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实验目的和用具用途不明确   尽管已经是初三的学生,但是他们很少有机会做实验。由于这个原因,虽然他们在初一和初二时已学过理论知识,但对具体实验操作还是相当陌生的。面队实验台上的仪器,
实现银行HR代发代扣业务处理流程:从HR系统获取文件经过本流程处理后发送到核心(IPP/SOP)进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返还到HR系统。文章定义了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描述各个部分的结
通过单矿物和人工混合矿的沉降实验,研究三聚磷酸钠、三偏磷酸钠和磷酸三钠3种不同结构的磷酸盐对蛇纹石的分散作用;通过Zeta电位测试、镁溶出量测试、吸附量测试,探讨磷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