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古典舞身韵的“圆”理与“和”意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sk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身韵古典舞建设历史较短,除动作体系的逐渐完善外,其内在赋含着值得考究的文化理论价值,但文化起点并非凭空而起,而是在找到建立学科方法的正确道路中,深受主体所处时代审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响,承接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对传统美学一脉相承。本文从“圆”文化与“和”思想等两个方面展开探讨,从肢体外显出的文化角度出发,对身韵古典舞的文化内涵以及精神价值进行分析,从中寻找身韵古典舞承袭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古典舞身韵  圆文化  和思想  中和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067-03
  古典舞建设和新中国成立接近同步,身韵学科的正式成立标志着古典舞与戏曲武术分家,古典舞找到自身内在神韵和舞蹈本体语言,在“形、神、劲、律”的动作特征与审美规范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精华深至其本质和骨髓之中,抓住了民族的美学特征和内在灵魂。身韵古典舞中“拧、倾、圆、曲”的基本形态势态,是从动作层面的戏曲武术中提炼,建立过程离不开时代审美和民族精神,深受太极哲学和主流文化影响,体现出的“圆”文化以及“和”思想直线继承了传统文化的审美规范和文化理念。身韵身法之根在“圆”文化的和谐共生、圆圆相携,文化外显于“和”思想的“合”意与儒家中庸仁和、道家中虚相合之道,将文化实质内容融于动作韵律当中,显其形,含其魂,将复杂抽象文化凝缩直观外显,对身韵古典舞四大特性中民族性鲜明凸显极具重要意义。
  一、身韵之根——“圆”文化
  文化的内容十分復杂,圆文化就是将复杂抽象的文化形态浓缩为“圆”,逐渐变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形象象征,从历史角度涵盖了自古以来的圆形崇拜传统和传统以圆为贵、为美的审美追求,和“圆合”“圆满”的思维观念。如从文化角度论述“圆”,从继承到现今角度看音乐、建筑、美术等等,可述的部分太庞大,从身韵部分深探细究,可探索发现其动作体系的“三圆轨迹”“两圈相连”的独特肢体训练方式,是承袭圆文化并外显于动作之中,从肢体运动连接中,可直观感受到“圆”的形象特征,再从气韵相通的动作灵魂感知圆文化的圆理精神。
  “圆”文化在身韵形态势态中的展现一是肢体运动的表层圆文化:三圆轨迹“平圆、立圆、八字圆”,以腰为起点带动肢体的三圆运动路线,“两圈相接”的动势连接,以动作舞出圆的本与形。二是内在韵律的深层圆文化:静——神现于圆、动——韵流于圆,动中有静,静中意动,以神领形,气韵相通,内在气韵的连绵不绝,展现出身韵的“圆流周转”,美在圆中,圆在转中。
  (一)肢体运动的表层圆文化
  身韵古典舞追求以腰为起点带动肢体的三圆运动路线“平圆、立圆、八字圆”以及“两圈相接”的动势连接,这是在肢体运动的视觉直观以及舞者直观体会的表层圆文化。以动作舞出了圆的本与形,在外观形态、动作要求、定势都贯穿圆、弧的型,肢体的各部位在节奏快慢急缓、张弛有度中蕴含着顺逆盘转,有“圆”的形态,转出“圈”的空间,进而游出“韵”的意蕴。
  比如“双晃手”就是最有代表性的立圆动作,从字面理解是手部的划圆运动,但实则在身韵中,是从腰部的划圆为起点,就算是单一的手部动作,也要先有腰部划圆意识。有了腰部划圆意识,再逐步延展至身体,有了圆的形态,手臂的“小双晃”接“大双晃”就是“两圈相接”的肢体典型展现,在连接中即转出了“圈”的空间;紧接加上“摆扣步”“圆场”“漫步”等步伐连接,整体配合气韵,“游”出行云流水的圆润意蕴。再如身韵单一元素“旁提”,不仅是字面的“旁”与“提”,而是先经过腰部拧转,再由腰带肋,一节一节提起,同时左右胸椎向远展开,最后形成似弯月的旁提状,典型的躯干弧线运动,在左右转换中,腰部的八字圆运动拧转,带动上肢的弧线运动,在“拧”“曲”“转”的配合转换中,处处带有弧形,一气呵成,协调一致。
  (二)内在韵律的深层圆文化
  身韵的内在韵律理念深受太极哲学、阴阳学说的影响,同时离不开民族精神和时代审美的影响,“圆”为贯穿古今国人始终追求的审美取向,“尚圆”“趋圆”也是国人的思维定势,其身韵的“圆”理可从太极八卦中追溯一二。太极拳内在拳理包含了道家、五行、阴阳等各类学说,将“圆”的智慧精髓体现得淋漓尽致,以圆、弧运动为动作载体,讲究阴阳平衡,追求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传载于人,太极拳运动过程中讲究“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其中“圆”体现的是对“圆融、圆满”精神原型的传承,练拳也是修身,最终以太极“圆”理教导为人处世要顺遂圆通,修身养性,在浮躁的社会找到一处心灵净土。
  身韵承袭太极“圆”理又结合戏曲身法,将身法与内在韵律相结合,也正是因为“韵”的出现,分离了戏曲与舞蹈,在“形”外,有了“神、劲、律”的存在,韵律蕴含艺术内涵,在外部技艺与内在韵律结合后,古典舞有了内在神韵。身韵有着气韵相通、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的风格特点,讲究一切动作“起于心”,以心意带动呼吸,此处的起于心,并不只是在心里想一遍动作,而是意识的启动,从心理上有“圆”的意识,再延展于肢体。其次,在动静结合中,静为点,动为线,有顿点的停滞,但意识不停止,形止而神不止,意识的延伸将“神”现于圆中,使静态以及顿点的暂停不突兀,而是在明显动作节奏区分中,仍是圆满、圆润的气息韵律;动线“游”于圆中,在流动中注重气韵的贯穿流通,运气就是出韵,内在先有气的调养引领,气息的圆融引领动线的韵游,静中神现于圆、动中韵流于圆,动中有静,静中意动。
  二、肢体外显——“和”思想
  “和”为和谐之意,引申到平和、温和、柔和的意思,“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老子说:“冲气以为和”。荀子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认为“和”揭示了宇宙运动规律,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国语·郑语》中也记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和实生物”意为和谐是万物转化的根本原因,“和”也反映了中国哲学的民族气质,其义蕴中还包括着调节社会矛盾、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政治教化功能,以及调节平衡身心健康。如《荀子·乐论》所称君臣上下一同听乐而“莫不和敬”,强调“乐者审一以定和”。《礼记·乐记》又据此加以发挥。   在古典舞身韵除了追求“圆”为形之根本,也从肢体和内涵层面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思想,身韵以肢体外显的“和”思想为两个层面:首先为“合”,是在动作上遵循的形态特征,三节六合为古典舞最核心的动作规范;其次为“中和”,“圆”为传统文化的形象象征,“和”则为核心理念,在身韵的“和”思想中蕴含着儒家道德境界的“中正仁和”之道,也含有道家自然境界的“中虚柔和”之道,共融最終形成身韵特有的“中和之美”,形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至美”“至和”境界。
  (一)“合”意
  与芭蕾的“开绷直立”不同,身韵古典舞因受民族文化审美的变化影响,是内敛含蓄的肢体表达,以合为基准,“合”是身韵除“圆”外,又一个区别于其他舞种表现形态的重要动态差异之一。所谓“三节六合”,“三节”指的是“头(梢节)、腰六合,(中节)、腿(根节)和手、肘、肩”各个部位。“六合”分为内三合与外三合,内三合指: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为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内三合”说法来自武术内家拳,在古典舞身韵中心、意、气为“神韵”的具体化,“心与意合”是指心到则意到,二者统一,《坛经》曾论:“故知万发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真性”?心即为“参禅”之心,用本心去感知身体,再由意念传递到“意与气合”,意念带领气息,呼吸顺畅气息贯通,游刃有余,幻化自然。“气与力合”讲究气运身走,“劲”则为力的主要表现方式,因此在劲力的节奏区分中,尤其注重身体气息的运行。心境、意领、气运、力到,相互配合,为内三合的“合意”。
  外三节的“合”,源自于武术中,武术中将人身体最中间视为中线,在比武运动的过程中,所有动作稍向内含,或者测身站位,保护身体中线不受攻击,故有了外三合的形态特征。在身韵中,外三合并不是真正合起来,而是一种有意识的相扣合。比如“按掌踏步蹲”的舞姿,右手按掌与左脚前踏步相合,同时右肘与左膝相合,跨正腰部微横拧,上身与下身相合,肩与胯合,形成外三合的形态;再如动作“扑步”,身韵诸多身法技巧都是在此基础上完成,在旁弓步的基础上,重心在屈腿上,上身向前俯下,为上下身相合、双臂山膀位,上手高下手底,配合绷直出腿的方向,为手与脚合,肘与膝合。
  (二)“中和”
  “中和”最早被记载为哲学概念,《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指达到“中和”,天地才得以正,万物才得以育。那么何为中和?“中和”拆开二字,“中”在哲学是一种无过无不及、不偏不倚的中间状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的保守主义和折中思想。“和”为和谐之意,引申到平和、温和、柔和的意思,老子认为“和”揭示了宇宙运动规律,是自然的最佳境界和终极状态。“中”“和”二字加在一起,从美学角度来说,“中和”是中国美学和艺术追求的审美境界和艺术理想,是美学思想的主要特征;从哲学角度来说,包含着儒家“中庸”之道、道家“中虚”之道、佛教“中观”之道的哲学概念;从伦理道德角度来说,有着“中正”“中允”的公平道德观念。从历史的脉络进程来看,音乐戏曲以“和”为根本,“雅”为旨归;美术的对称构图;器皿外型的和柔润滑;唐宋佛像雕塑的祥和亲切等等,思想艺术的发展都离不开“中和”思想的引领,同理,古典舞身韵作为继承了民族特征审美的新物种,用肢体对于“中和”思想的表达,更为直观与具象。
  古典舞身韵发展跟新中国发展同步,作为一新舞种,其最初并不是凭空出现的,虽没有书法美术的历史继承性,没有一个明显的时代审美转变,但身韵切入角度就是具有鲜明民族性和从中国文化出发考虑原理、特征及规范的建立过程,其内在的文化价值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和”是相关承接的,蕴含着儒家的“中正仁和”以及道家“中虚柔和”。儒家思想强调人文教养,最高境界为“仁”,表现为审美的悦乐,是圆润温和的包容性格。道家老子思想贵“柔”,赞扬水的性格,为不争之争,“和”为“和柔”是相调。这样的思想追求折射在古典舞身韵中,不仅有身心并用、内外统一、神形兼备的风格特点,“起于心、发于腰、行于体、达于梢”,以内心意识为起点,实现内心的充裕与满足;也有刚柔并济,阴阳相合的审美表达,阳刚与阴柔,看似对立,但在身韵中将二者以“劲”力融合,动线顿点对比,“寸劲”“抻劲”的相接,展现刚柔的艺术魅力。阴阳相合的起点为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再引申至太极八卦,八卦图中黑白双鱼对立共融,在身韵中除舞姿动作“子午相”身体两轴三面,暗示白天黑夜,许多动作逢开必合、欲前先后、逢冲必靠的反律式运动,相反的动作,也在提沉转换中隐喻了时空、空间的阴阳观,在相反共融对称中,达到阴阳平衡。
  三、结语
  舞蹈艺术的实践教学与理论差距较大,艺术发展不可无土栽培,身韵古典舞的接续发展,不仅光从动作层面丰富、教材体系完善上单方面发展,更需在感性思考中注重理性研究,多研究在动作后、肢体外蕴含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
  参考文献:
  [1]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唐兴华.从“和”的古典美学理念谈中国古典舞身韵[J].艺术教育,2019(10).
  [3]王珍.“中正平和,圆韵神通”——中国古典舞“圆”之妙[A].2020全国教育教学创新与发展高端论坛会议论文集(卷一)[C].2020年.
  [4]黄卫星,张玉能.“中”字的文化阐述[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2018(04).
  [5]王军.健康中国视域下太极拳的“圆”文化教育[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20(04).
  [6]乔玉成,狄珂.论内家三拳中的“圆”文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07).
其他文献
摘要:信息化时代,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模式不再单一,互联网带领人们在信息的海洋里自由探索,信息数据化也让文化的传播朝着多样化发展。由于人们在自主选择的时候受现代大众潮流文化的影响,对处于边缘化的民族音乐的关注就会相对减少,因此,民族音乐的传播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受限制。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根基,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扬也是当下亟待解决的事情。本文对当下民族文化传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
摘要:“自然”是中国书学思想与书法创作永恒的追求,自然书写是韵、意、度的总和。从东汉蔡中郎提出的“书肇于自然”到清代吴熙载认为“书当造乎自然”,均表明了书法理念与自然发展息息相关。本文笔者主要以出土的西晋书法墨迹为研究对象,辅以西晋背景时代因素,通过分析晋人日常书写,阐明西晋书法在社会的推动下如何发展,更好的表明书法源于自然,也归根自然。  关键词:西晋 自然书写 墨迹  中图分类号:J292.1
摘要:在钢琴作品的弹奏过程中,触键技巧是至关重要的。触键技巧主要通过不同程度的手指控制方式,把握手指弹奏琴键的力度,进一步实现更加理想优美的音色效果。为了深入探究触键技巧的研究,本文从贝多芬钢琴作品的演奏出发,探究其作品演奏的触键技巧。  关键词:钢琴 贝多芬 触键技巧 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6-0039-03   钢琴演奏所应用
摘要:钢琴组曲《东山魁夷画意》是我国著名作曲家汪立三先生的一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巨作,本文挑选其第一首《冬花》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日本东山魁夷的画作了解其创作背景,对汪立三先生立足于民族传统,结合中西元素的大胆创作手法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该曲的音色进行研究,提出音色与力度、音色与触键、音色与踏板等技术关系,从音画视听等各方面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心象风景 音调 音色 触健  中图分类号:J624
口译课程进入高职院校时间不长,针对高职学生的口译课程建设和研究较本科院校也相对滞后。高职院校课堂仍然把口译教学定位为语言教学,忽略了技能的培养。结合释意理论和口译思维研究成果,总结分析了高职学生在口译学习中的典型问题,并通过教学实验提出解决方案,希望为高职口译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摘要:在学习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我们的目的并不是照搬照抄,我们的视角是去理解他者音乐背后的文化,理解他人的过程也是在理解自己、对自己的文化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一味去迎合或是贬低其他民族音乐文化都是不正确的,若想要他人尊重自己,首先要尊重其他人的文化,尊重不是逢迎谄媚,要先有自己的立场,对自己的文化有自觉和自信,在本土文化与多元文化的共同学习中成就自我。  关键词:文化属性 文化相对论 本土音乐  中图
摘要:就目前高校美术类专业学生的培养情况而言,大多是围绕着就业和用人单位岗位需求进行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忽视了对于学生审美素养和意识形态的培养,严重制约着美术类学生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日常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审美意识、掌握审美范式的方法、提升审美能力、掌握审美价值元素、创新审美形象,这是目前美术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課题。本文在深刻把握审美素养的基础上,分析审美素养对于美术类专业学生的重要性,积极
摘要:在建党100周年的时代背景之下,讲好红色故事,传承革命精神是新时代大学生不可推卸的使命与担当。合唱是以音乐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集体艺术活动,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合唱活动对大众文化建设、爱国爱党意识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本文探究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爱党的合唱作品中音乐艺术与爱党情感的融合,以及如何在合唱中诠释爱党情感,并在《唱支山歌给党听》歌曲分析中探究爱党价值与意识价值。  关键词:红
现如今,我国舞蹈演员与观众对乐舞的服饰与妆容的审美态度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为此,笔者以唐代著名的舞蹈家杨玉环表演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舞》为例,结合自身体验,分析唐代乐
摘要:心理紧张系统是由库尔特?勒温提出的。个人先天的心理素质高低,练习的量和曲目的难度,动态变化着的音乐表演的过程,受众范围、表演场地的档次等,均是造成音乐表演紧张心理的因素。适度紧张的心理状态对表演具有积极作用;客观清晰的自我定位与扎实细致的磨炼,可以预防和消除表演过程中产生的不必要的紧张心理;积极的心理暗示与自我调节有助于缓解表演时的紧张心理;表演之后总结经验找不足,补齐短板,是自我提升、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