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mm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学者唐德刚教授认为,自有近代外交以来,中国出了“两个半”外交家,周恩来总理就是其中的“一个”。
  关于1976年1月,联合国总部“破例”给已故中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降半旗的故事,虽然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实的版本,然而围绕周恩来总理去世所发生的一切却成就了他另一个不朽的传奇——1976年初的时候,与中国建交的国家只有103个,但却有130个国家的党、政领导人发来唁电、唁函,几乎所有重要国家的报纸、电台都在第一时间播报了这一消息,更让世人瞩目的是,联合国《旗典》中规定的哀悼领导人的降半旗仪式,第一次应用于一位现职去世的国家领导人,甚至突破了《旗典》中关于降半旗最多两天的规定,一个星期时间联合国总部上空没有升起任何一个会员国的国旗……
  从1976年1月8日那一天起,著名作家冰心,每天都要在家中,为周恩来总理敬献一束鲜花。在老一代人心中,他是集聚了这个民族的无数优良品德的化身,从他的身上,人们可以真正明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内涵。
  1972年5月,周恩来在检查身体时发现尿中有癌细胞,随后被确诊为膀胱癌,但他不仅继续担负着常人难以承受的繁重工作,而且承受着来自党内外巨大的政治压力,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批判极“左”思潮、“组阁”、“反对经验主义”等重大问题上进行了顽强的斗争。他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逐步推举邓小平重新走上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成为自己的接班人,为中国今后的前途和命运作出了重大贡献。
  周恩来自1974年6月1日住院到1976年1月8日逝世,共做了大小手术13次,平均每40天左右就要动一次手术。只要身体尚能支持,他就继续坚持工作。这一时期,他除了批阅、处理一些文件外,同中央负责人谈话161次,与中央部门及有关方面负责人谈话55次,会见外宾63批,在会见外宾前后与陪见人谈话17次,在医院召开会议20次,出医院开会20次,外出看望人或找人谈话7次。
  他拖着只剩下30.5公斤的重病之躯,继续顽强地工作着。周恩来住院期间,依然自己动手起草或批阅文件。他历来反对那种只动脑不动手、甚至既不动脑也不动手的领导作风,每天送给他的文件都由秘书或邓颖超带到医院。看文件时间长了,他感觉很疲劳时,才让秘书或邓颖超念给他听。
  周恩来将第三次大手术后的病情及治疗情况致信毛泽东,告知主席这段时间“恢复好,消化正常,无潜血”,但“膀胱出血仍未断”,癌细胞屡有发现。经与中央常委四人研究后,决定提前进行膀胱镜电烧治疗。信中还说:“我现在身体还禁(经)得起,体重还有61斤。一切正常,可保无虞,务请主席放心。”信中还请毛泽东“早治眼病”,以利健康和工作。当晚至次日凌晨,做手术治疗。仅一周后,又开始接见外国来宾,同有关负责人谈话,审阅报告并作批示。
  1974年9月7日,周恩来不顾病情的严重恶化和医护人员的一再劝阻,坚持会见了伊利耶·维尔德茨率领的罗马尼亚党政代表团。这是周恩来生前的最后一次外事活动。当谈到自己的病情时,他坦然而又肯定地告诉客人:“马克思的‘请帖’,我已经收到了。这没有什么,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法则。”接着,他充满肯定地说“我现在病中,已经不能再工作了。邓小平同志将接替我主持国务院工作。邓小平同志很有才能。你们可以完全相信,邓小平同志将会继续执行中国党和政府的内外方针。”这次会见,只持续了短短的15分钟。
  1975年9月20日下午,周恩来做了住院后的第四次大手术。邓小平、张春桥、李先念、汪东兴和邓颖超等来到医院手术室外守候。周恩来清楚,施行这次手术的后果很难预测。为此,在做手术之前,他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是,在进入手术室前,他让工作人员找来自己1972年6月在中央批林整风汇报会上作的《关于国民党造谣污蔑地登载所谓〈伍豪启事〉问题》的报告录音记录稿,用很长时间仔细地看了一遍,用颤抖的手签上名字,并注明签字的环境和时间:“于进入手术室(前),一九七五年九月二十日”。第二件事是,在生死难料的情况下,他把自己的全部希望寄托给老战友邓小平。在进入手术室的前一刻,躺在推车上的周恩来示意停下,轻声问道:“小平同志来了吗?”邓小平立刻跨步上前,靠近推车。周恩来吃力地抽出手来,紧紧握住邓小平的手说:“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周恩来的话,一方面是对邓小平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鼓励他继续大胆地干下去;另一方面是警告张春桥一伙人:我和毛泽东同志是坚决支持邓小平的,你们想打倒他,党和人民是绝不会饶恕你们的!第三件事是,在进入手术室时,周恩来大声说:“我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我不是投降派!”以表明自己在重大原则问题上遭受“四人帮”诬蔑时的严正态度。在场的邓颖超要汪东兴将此情况报告毛泽东。
  长达5个小时的手术,对极度虚弱的周恩来来说,又是一次严峻的考验,但他坚持了下来。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发现周恩来体内的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无法医治了。邓小平只能指示医疗组,尽一切努力,“减少痛苦,延长生命”。
  1975年10月24日,周恩来又做了第五次手术。这次手术后,周恩来再也没能从病床上下来。周恩来一再叮嘱邓颖超:死后不要保留骨灰。在周恩来住院期间,他的妻子邓颖超经常守候在丈夫身边,从精神上给周恩来更多的关怀和慰藉。在充分估计到自己的“时间不长了”的时刻,对于“后事”的安排,自然成了他和邓颖超共同商量的话题。
  在他去世一周后,邓颖超在同周恩来身边工作人员、医务工作者以及亲属的谈话中,作了这样的回忆:
  “我自己是共产党员,我用无产阶级的坚韧性,高度地克制我内心的痛苦,在他病中还要用愉快的精神和恩来一起同疾病作斗争。当他知道自己的病不能挽救时,一再叮嘱我,死后不要保留他的骨灰。这是我和恩来在十几年前共同约定下来的。
  “1958年,恩来首先把他死去的父亲,我把自己死去的母亲以及重庆办事处的一些死去的同志的坟墓平掉,进行深埋。恩来还把他在淮安几代亲人的坟墓,也托人平掉,改为深埋,把土地交公使用。在中央作出人死后实行火葬这个决定不久,我们二人共同商定,互相保证,把我们的骨灰撒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去,撒到水里、土里去。   “他自己就曾经讲过:人死后为什么要保留骨灰?把它撒在地里可以做肥料,撒在水里可以喂鱼。他还主张人死了以后应该做尸体解剖。在他病重住院期间,他曾专门交代医务人员:现在癌症的治疗还没有好办法,我一旦死去,你们要彻底解剖检查一下,好好研究研究,能为国家医学发展做出一点贡献,我是很高兴的。
  “关于对他后事的安排,恩来曾经对我说过,丧仪要从简,规格不要超过中央的任何人。
  “一定不要搞特殊化。”
  由于全身免疫系统功能已面临崩溃,抵抗力极度下降,癌细胞在体内更加肆虐。它们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周恩来的五脏六腑、骨骼与肌肉,由此引起全身各处难以忍受的疼痛;镇静药物和止痛药品几乎失去了作用;满脸胡茬,更显出虚弱憔悴的病容。那双令敌人望而丧胆、使同志倍感亲切的眼睛已不再炯炯有神。他的体力非常差,呼吸与脉搏也很弱;说话声音轻微,生命处在垂危之中。
  从1975年12月中旬起,终日卧床的周恩来已无法进食,他所需要的食物只能由医护人员用管子直接灌入胃里。这时周恩来的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进食、输血、输液、排液……以至连翻身都受到限制。为了减少周恩来的痛苦,医生不得已使用了安眠药和止痛针。但是,不时袭来的剧痛,仍使周恩来常常浑身颤抖,大汗淋漓。就是在这种状态下,他仍表现出高度的自制力。医生张佐良回忆:“总理用的止痛药,开头打一针可管上四五个小时,后来管两三个小时……他疼得实在不行时,就把我叫进去,说,我很疼,能不能哼一哼,叫唤叫唤。听到这里,我的眼泪都掉出来了。我说,总理,你现在愿意怎样就怎样吧!”护士许奉生说:“这时总理是很痛苦的,可他从来不哼也不叫。有一次他正睡觉,一下让病痛惊醒了,就问,我喊了没有?我们说,你叫叫没关系的,如果你疼,你就哼哼,就叫,没关系。他摇摇头。”
  周恩来生前一直主管台湾工作,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这个问题,一直在他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就连在他生命垂危的时刻也不例外。1975年12月20日上午,周恩来体温达到38.7℃。这时应约来谈对台工作的罗青长来到周恩来的床前,周恩来非常吃力地向罗青长询问台湾近况以及在台的一些老朋友的情况,并且嘱咐道:不能忘记那些对人民做过有益事情的人们……不到15分钟的谈话,周恩来竟两次被病痛折磨得说不出话来,最后进入昏迷状态。
  病危之际,周恩来多次询问毛泽东的身体状况,询问中央其他领导人的健康状况,并对一些党内领导干部、民主党派人士、高级知识分子、文艺界人士以及过去身边工作人员的处境和下落表示关切。他最放心不下的是中央领导权问题。他嘱咐叶剑英说:要注意斗争方法,无论如何不能把政权落到“他们”手里。
  1976年1月7日,周恩来病情继续恶化,气息已变得十分微弱,长时间处于昏迷状态。医疗组成员、护理人员等昼夜守护在病房,随时准备抢救。深夜11时,弥留中的周恩来从昏迷中苏醒。他微睁双眼,认出守在他身边的吴阶平大夫,用微弱的声音说道:“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恩来留下的最后一句话。
  1976年1月8日上午9时57分,周恩来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享年78岁。周恩来的逝世让全国人民陷入无比的悲痛之中。他们冲破“四人帮”的种种禁令,自发地举行了各种悼念活动。深切缅怀周恩来的悲壮气氛同对“四人帮”的憎恶情绪交织在一起。
  遵照周恩来的遗愿,1月15日至次日凌晨,周恩来的骨灰由西花厅党支部工作人员乘飞机撒在北京、天津和山东北部黄河入海口等处。
  周恩来走了,骨灰撒向了祖国的江河大地。他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但他却又装满了亿万人民的心田。一个经受并战胜无数磨难的伟人,永远矗立在亿万人民的心中。
其他文献
2014年5月30日,第13届香格里拉对话在新加坡如期召开。中国代表团第八次出现在这个亚太地区防务安全会议上。  从2002年的第一届对话开始,中国就收到邀请,那一年,中国军方代表是当时的解放军总参外事局局长。直到5年后,时任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章沁生的出现,才意味着中国军方高层正式参与香格里拉的讨论。  13年中,无论中国官方代表是否出现,中国话题似乎从未从香格里拉的对话中消失。这一点得到香格里拉对
期刊
两年前,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和加拿大楼市可谓“冰火两重天”。“山姆大叔”陷入衰退泥潭中难以自拔,加国楼市却炙手可热,房价屡创新高。用加拿大房地产协会主席戴尔·瑞普林格的话说:“简直就像一个是白天一个是黑夜。”  实际上,笼罩在美国楼市上空的阴霾曾越境飘到加拿大,但其之所以未出现美国式的危机,主要在于拥有稳健的金融市场及信用市场。加拿大次级贷款的比例只占整个银行按揭的约5%,而美国的次贷比例却高达2
期刊
“一场莫迪之风席卷了比哈尔,甚至已经吹遍了整个印度。”印度演员兼政客的沙特鲁汉·辛哈(Shatrughan Sinha)曾在进行投票的印度北部城市比哈尔向媒体表示:“获得下议院既定的272席对于我们人民党来说轻而易举,赢得300席甚至都是极有可能的事情。”而印度国大党马哈拉什特拉省主席沙拉德·帕瓦尔(Sharad Pawar)则在同一天宣称:“人民党候选人莫迪想要成为另一个希特勒,我们必须击败这一
期刊
我生来就是做媒体的!  当我说这话时,一位媒体同仁很惊诧。  而正是这位媒体同仁,用她自己的业余时间整理出这本将要付梓出版的《我不能保持沉默》。  付印之前,媒体同仁发短信说让我看看小样,并提醒我是不是写个序或者前言。我回复说,让我想想。  我不能保持沉默!  是的,我是为媒体而生,为做新闻记者而生的!  面对媒体同仁的嘱托,作为当事人的我,似乎不应该不说些什么!  少不更事时,一个邻人问我“长大
期刊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华夏民族赖于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汲取知识的源泉。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东方文明古国,正是因为我们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文明史的核心,正是祖先留下来的值得骄傲的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每一个时期的文化,都有着不同的内涵,而每一个时期的思想,则是通过文化载体的文字来记录的。纵观千百年史事,莫不是通过文字的记载,才会流传下来,让今天的人们通过这些文字的记载而汲取千百
期刊
新一轮改革涵盖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体制、军官人力资源政策制度、优化军队规模结构、提高军事经济效益、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等几乎所有领域,核心指向则是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  自从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将国防和军队改革作为单列一部分写进全会决议,社会各界就非常关注。今年3月15日,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3月19日,中央军委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领导小组后勤政策制度和保障力量改革
期刊
佳木斯市有一个环卫女工,高中毕业后考上了文工团,因为自己家庭的原因,她放弃了要当歌舞团员的梦想,选择做了一个环卫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冰天雪地,她一干就是十年。即令是这样,她心里始终怀揣着少女时代的那个梦。  在一个电视选秀的节目上,已为人母的女环卫工深情地唱了一首名叫“遗憾”的歌曲,打动了在场的几乎所有观察员,在观察员同情而又惋惜地评论中,更多的是给予了鼓励。  事实上,不论是做环卫工还是做歌舞
期刊
武者、书生、力工……在周星驰的电影《功夫》里有这样一个大杂院、一方乐土,聚集着各种奇人。  其实,在郑州也有这么一些边缘“城寨”,它们屹立在城市的边缘。每个房间10多平方米,租金一天6元钱。这里的包租公、包租婆可比电影中的慷慨。这里有几千间集装箱房,下铺地板砖,窗口有防盗网,通上电既可照明,亦可启用空调,若需移动,吊车轰隆一响,第二天,家已挪移他处。  漂移的家里,住的是些什么人?他们过着怎样的生
期刊
在新时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题下,选择一组朱德的故事,源于他作为第一代领导核心之一的共和国帅将,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平易近人。为官,身先士卒;为军,与民同乐;为子,孝义恭亲;为长,舐犊情深。他用他的一言一行践行着那份朴素和执着,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读到的更多的是他作为一个普通人,一个平凡人所体现的那份真实和平凡,那份果敢和担当,还有那份在大义面前孝义不能两全的无奈和悲痛,他是一个血性人物,却
期刊
汴绣《韩熙载夜宴图》  曾经,在郑州奥斯卡影都,我看了冯小刚花巨资打造的电影《夜宴》。该片的官方网站声称,电影背景是“千年一觉夜宴梦”的《韩熙载夜宴图》。  如今,在开封新曹路王坟村一家汴绣工厂里,我看到丝线打造的另一场“夜宴”。一幅尚未完工的《韩熙载夜宴图》绷在绣架上,绣女王燕正绣着韩熙载家中床帐上的细致褶皱。包括王燕在内的五个绣女要在两个月的时间内,用纤细的丝线在仿古的缎面上,往返无数次,用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