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对奖金难题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我做企业的经验,我觉得日常经营、赚钱都不难,最难的是赚钱后发奖金。有些岗位的奖金很好发,比如独立操作的生产工人和跑单帮业务员,有量化的指标,奖金是算出来的。最难发奖金的是管理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贡献最大,好攀比,发奖金往往发出矛盾,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产生负面作用。
  为此,有一种解决办法是搞工资奖金保密制度,让你无法比,一比较就受处罚。
  奖金难发的主要原因是由分工协作产生的。赚钱肯定要有分工协作,缺一不可。有一个企业发年终奖时,职工食堂炊事员也提出要拿平均奖,他的道理很简单:“如果我的饭菜做得不好,你们有干劲吗?没有干劲能赚钱吗?”
  看看法庭审判的案例,小偷中就经常出现分赃不均的现象。小偷偷到钱后往往因分赃不均而闹内讧,而内讧又会加速警方破案。确实,在分工协作的条件下,工作必须有全体人员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问题是总应该有差别、有主次,否则是大锅饭。
  据说二战后,盟军也曾出现过这样的争论。战争打赢了,每个军种都说自己的功劳最大。陆军说没有我们冲锋陷阵,不可能有战争的胜利;空军说没有我们的轰炸和掩护,陆军的损失会很大;后勤说没有我们的补给,大家靠什么打仗。
  盟军司令的一番话颇有意味。他说:你们每个人都为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都应该受到奖赏。在这场战争中,只有我是无足轻重的。但我知道,如果这场战争失败了,走向军事法庭的将是我,而不是你们。
  盟军司令的话给我们很大启发:胜利的奖励应该与失败后的惩罚对等。
  当奖金分配不均时,我们先不要考虑谁的贡献最大。先要处罚问题:如果做砸了、亏损了,谁应该受到处罚。
  很多人都会说与自己无关。比如食堂炊事员就与亏损无关,很多后勤人员也与亏损无关,很多辅助人员也与亏损无关。
  基于奖惩对等的原则,如果失败后不应该受到处罚,成功后也不应该受到奖励。
  发奖金的难题,源于人们的一个思维误区:我做不好,就有损失;我做好了,当然有贡献。
  当然,做好了肯定有贡献,也应该受到奖励,但这只能是本岗位贡献的奖励,而不能理解为从企业总体收益中的奖励,更不能理解为可以从其他人的贡献中获得奖励。
  我们要研究贡献的传递性问题。这种贡献是否有传递效应,即传递给其他人。如果没有传递效应,或传递效应可以忽略不计,就不应该从其他人的贡献中获得奖励。
  有些贡献有传递效应。再以食堂炊事员为例。饭菜做得好,当然应该奖励。但饭菜做得好的贡献并不能传递到生产工人和业务员身上,并不会对企业的整体工作产生很大贡献。当然,做得不好肯定有传递效应,要受到处罚。
其他文献
新品推广,一个关键点在于从细分市场做起,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切忌急于求成。    [案例背景]    上海A饮料公司的销售总监吴伟匆匆由北京飞往武汉。  A公司今年3月借春季糖酒会的契机,面向全国市场推出了“无糖牛奶”,全国各地的招商工作如火如荼展开。近三个月内吴伟几乎马不停蹄地穿梭在各片区市场。三个月已过去了,市场竟然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局面。A牌“无糖奶”在局地市场推广效果显著,甚至出现销售
期刊
随需而变是一种境界    对很多经销商来说,他们总是努力满足终端商的各种要求,并且积极支持与配合经销商的工作,为什么终端商最终还是不买账?面对终端商越来越多的“要求”,供应商总是一头的雾水与困惑。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经销商“随需而变”能力不强,这是病根所在。  应该如何理解“随需而变”呢?“随需而变”是经销商为终端商提供前瞻性、主动化、贴身化、共赢式的综合性资源输出,这里的综合性资源包括产品
期刊
中国白酒行业的模仿经济导致企业陷入“进入增长极限”的陷阱,跟风行为使企业的竞争能力越来越弱。    营销的本质终究是一场消费者心智上的认知战,品牌在消费者的心智上出了问题,那就等于品牌出了问题。  2010年春节期间,在众多白酒品牌广告传播运动中,最为关注和争议的焦点应当是xx广告植入春晚小品《xx》这一营销事件。由于xx的决策者,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传播平台不恰当地做了一个不符合品牌核心价值诉求
期刊
白酒时尚化升级要针对特定消费群体,而不是泛泛的大众消费者。因为不同的消费群体有着不同的时尚概念,这是由他们的价值观、购买力等因素决定。所以,时尚白酒的开发与营销尤其要锁定中高端群体,他们具有“三高”特征,即高学历、高职务、高文化,以及新崛起的年轻(白领)消费群体。  白酒时尚化升级不能仅仅停留在营销层面,仅仅用对产品的包装、策划、宣传、推广等手段,无法从根本解决白酒的时尚化营销问题。企业应该从新产
期刊
“解读定位”系列之一    定位的本质就是利用品牌去占有顾客心智的某种“心智资源”。一旦通过成功定位,占有了某个心智资源,就有机会通过代言品类构建起认知标准,赢得顾客的优先选择,并且能有效的防范负面认知。这样就在消费者心智中构筑了一个坚实的堡垒。  近些年来,面对竞争环境的急剧变化、企业经营每况愈下、传统商业理念效用低下等现状,企业界越来越热衷于研究定位理论。究竟该如何把握这个“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
期刊
“怕上火,喝王老吉”——这一精准定位,使王老吉以“一箭穿心”之势,迅速占领消费者的心智,成就其凉茶第一品牌的地位,开创了中国饮料界一大营销奇迹。  就在王老吉一路高歌的征途上,如影随形的则是其高速增长所带来的管理危机。“夏枯草”事件,劳资纠纷,销量下滑,品牌归属问题等一系列“麻烦”,在王老吉创造百亿销售神话之后陆续冒出,成为王老吉未来发展的羁绊。  与此同时,凉茶市场又迎来了新一轮的竞争浪潮,越来
期刊
经济管理学院皮埃罗教授的讲课深受大学生的欢迎。他擅长把枯燥晦涩的专业知识与大学生们的兴趣点相结合起来。  一次上课,他在讲解一些营销概念的时候,做了如下解析。  你在晚会上看到一个漂亮的女一生。你走到她的面前,说:“我很有钱,嫁给我吧!”  ——直接营销  你在晚会上看到一个漂亮的女生。你的一个朋友在你的授意下走到这个女生面前,指着你,说:“他很有钱,嫁给他吧!”  ——发布广告  你在晚会上看到
期刊
近几年,加多宝运作的红罐王老吉凭借其“防火”的准确定位以及“无处不在”的终端策略红遍大江南北,销量几乎与可口可乐比肩。这确实是国内企业的一个营销奇迹。  长达数年的裂变式增长戛然而止,王老吉显然遇到了发展瓶颈。无论是“王老吉”这一品牌未来的使用权问题,还是未来的增长问题,都逼得红罐王老吉奇迹的缔造者加多宝公司必须求交。  而从加多宝公司的求变措施来看,它学的仍然是可口可乐模式。曾经赖以发家的模式,
期刊
娃哈哈,一个成功的中国企业,一个家喻户晓的民族品牌,中国饮料业的一颗明星。  从1987年宗庆后靠14万借款创业至今,娃哈哈已走过20余年的历程,已发展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仅次于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吉百利等跨国巨头。旗下产品琳琅满目,其中多种产品产销量位居全国第一。  娃哈哈式成功,有着可圈可点的“壮举”。其开创性的“联销体”模式一直为业界津津乐道,便是其中之一。  市场在变化,竞
期刊
2003年底,CCTV-2做了一个“创新前沿”的大型对话节目。主持人间以创新见长的娃哈哈老总宗庆后:“会不会因为你个人的创新而阻碍了其他人的创新?”宗庆后坦言:“不会。”  中国企业缺少营销创新吗?社会的共识是“创新不够”。笔者认为恰恰相反。中国企业不乏营销创新,但大量的创新没有被发现,以至造成目前创新的整体贫乏。这是谁的责任?责任不在员工和部下,而在老板。  创新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员工个人层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