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和快餐大王”的成功三诀

来源 :解放军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dddddd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复退工作即将开始,为了帮助你走出军营,回地方施展才华。从本期开始,本刊与北京军誉文化传播中心联合推出“优秀复转军人成功创业事例”展登,我们将在明年底组成专家评审团评选“中国优秀复转军人创业先进个人活动”,凡是有意参加活动的复转军人均可报名。联系电话:010-64636838,联系人:杨涛。
  期待着您的参与!
  
  王克明简介:
  1951年出生于江苏高淳,1970年入伍至北京军区。1980年调入南京警备区政治部。其间,两次荣立三等功,受嘉奖多次。1985年底转业至江苏省轻工业厅。1986年8月辞职下海。1997年,创办深圳永和快餐大王。2005年被授予“世界杰出华商称号”,2007年“全球华商餐饮行业十大管理英才”,2011年被授予“中国当代十大诚信企业家”。
  
  夜色中抵达深圳,细雨映衬了繁华而喧嚣的夜。这里集中着中国无数年轻人成功的梦,也徘徊着很多创业者的心。夜色总能以其特有的温柔把欢乐与迷茫静静抹平,然后等待次日的起航。而我们来的目的,是为了寻找一些曾在军旅的创业者、成功者,我想寻找他们成功的可操作性和可复制性,由此帮助更多即将踏上返乡旅途的战友们。无论天南海北,只要撒下你智慧的种子,一定会生长出一片枝繁叶茂。
  初见“永和快餐大王”
  采访王克明和他的深圳永和快餐大王,我感觉就像采访一支独立作战的部队。这支部队大约一千多人,分布在深圳的八个点位上,每个点位大约150多人,相当于一个加强连。每个点位上设店长,副主管和班长,可以说,组织严密,管理严格。每个点每天采取打分和讲评制,及时总结一天来从店长到员工的工作表现,以随时改进和更新。我感觉这个规模虽然不大,但如此缜密的管理模式,它的创造者必然是一位和军旅有过深度关联的人。事实也确如我的猜想,在深圳一客家餐厅里,我见到了他——原南京警备区正营职新闻干事,从江苏轻工业厅下海的王克明。他衣着朴素,身材魁梧,额际有了少许的白发。看上去,更像一所大学的教授。如果不是刻意的介绍,我很难想象他居然管理着一千多号员工,他的企业在深圳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角力场上,不断创新发展。先后获得联合国副秘书长甘巴里、美国前总统布什、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等领导人的接见。2006年王克明被选为广东省江苏商会副会长。
  每一个人的成功都有一定的过人之处。但是,如果仔细品味之后,你会发现,所谓的过人之处,更多的是一份艰辛付出。经过采访和总结,我感到王克明成功主要得益于三个要诀。一是他把一件事,努力地做到极致。永和快餐大王的前身是永和豆浆。永和豆浆当年在上海、杭州一带取得成绩以后,便一路南下到了深圳。但是,对于是否能在深圳立住脚,王克明和他的团队当时心里没有底。于是,经过朋友的介绍,王克明和永和豆浆联手在深圳打造一片天空。他经过反复推敲,精心布局,终于选定了店址和开业时间,为了防止开业当天门面过于冷清,王克明甚至找了一些在深圳的战友和朋友,希望届时他们可以去捧捧场。事实比王克明预期好多了,开张当天,门外即排起长队,以致有的不清楚为什么排队的人,也参加了进来,一边排队,一边问,里面是卖什么的啊。这样红火的日子持续了几个月后,永和豆浆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便想把王克明请走。这种过河拆桥的游戏显然激怒了王克明,他很快与永和豆浆进行了切割,开始自创“永和快餐大王”的品牌。
  怎么做自己的品牌,怎么和永和豆浆竞争,怎么能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这是压在王克明肩上的担子。王克明从来没有做过餐饮,过去他是笔杆子,写的新闻报道曾经在《解放军报》上过三篇头版头条。1986年他转业到江苏轻工业厅后不久,就辞职下海到了深圳,在一个战友的引领下,做过贸易,管理过工厂,但,多年的打拼却只是换来了一身的伤痕。现在,他要痛定思痛地开始一次新的旅程,他想只能赢不能输了。在当时的境况里,他一下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没有技术,没有资金,只有浑身的力气和无穷尽的智慧。而创业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就是他必须要有充分的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做好。他开始带着手下几个愿意和他走的员工,一起尝试炸油条、磨豆浆、做小笼包和肉棕子等面点类食品。比如炸油条,要炸到多少厘米长,几厘米宽,油色厚度如何,中间不得有间缝等。这有点像在连队叠内务,上宽多少下宽多少一样。店里员工现在炸的油条,随意挑选十根放在一起,误差几乎看不出来,而这些都是纯手工,效果却堪比机械。为了把他们手中几样看家的食品拿出手,他不厌其烦地品尝自己的小炒饭,一遍不行,十遍,十遍不行,一百遍。直到他的小炒饭终于色香味俱佳,百吃不厌时,他才让员工拿着去给顾客品尝。相同的是,他的豆浆从配料到出浆,都有着严格的工序,为了确保豆浆的正宗清香,他舍近求远,专门从长白山订购原料。他的小笼包,每个包子的褶子都控制在三十到三十二个之间,所有馅都须在他亲自品尝后,方才进入市场。2009年9月,他的五大核心产品:豆浆、油条、小笼包、永和炒饭和永和肉棕被深圳饮食协会授予最受消费者欢迎的特色小吃。我想,一个产品,被他的生产者以如此精心的态度对待时,这些产品就没有理由不受到欢迎,没有理由不受到市场认可。所以,我以为,很多人离成功总是差那么一步路,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是没有把自己的心思用到、用尽。但凡你把一件事情做到一个极致,成功就一定会在某个拐角处向你招手了。
  一顿晚餐的启迪
  我有幸和王克明八个分店的店长一起共进了一顿晚餐。晚餐很简单,都是从农村带来的土菜,在一间堆满大豆的会议室里进行的。他们把会议桌临时拼成了餐桌。这顿饭后,我对王克明的成功有了第二个认识。那就是,以人为本,服务好员工。王克明的店长们以及很多员工,都跟着王克明干了七八年、十多年,如今,已有31名员工在公司工作10年以上了。他们说,王克明身上没有那种老板的霸气,但是却有很多大哥的和气。在餐桌上,王克明时不时给手下们夹夹菜,而今天的菜,也正是王克明国庆节日期间从江苏高淳老家带来的土菜,他觉得这是好东西,不能一个人独吞。就像他挣了钱,他会带着员工到各个知名风景点旅游、观光,如张家界、海南岛等。他的店长级员工基本已玩遍了东南亚,如巴厘岛、泰国等。现在,他也要把大家召到一起共享发展成果。王克明永和快餐大王所属员工上千,而且每天是24小时轮班,员工的伙食怎么吃,员工住在哪,员工的家庭都有什么困难,这些王克明都一一亲自过问。比如,员工每天的菜谱,必须要经王克明过目,审批。永和快餐大王每周会制定一个菜谱,各个店里都必须统一标准。他要求员工的菜谱必须每天有新花样,荤素搭配,每周不重样。有一个分店食谱中青菜量过多,他便立刻找到店长,要求改善员工的伙食。“5·12”汶川大地震时,所有在地震中受到伤害的员工,都领到了一笔数目不菲的资助金。更重要的是,王克明还建立了一个自己的人才培训基地,凡是新来的员工,都要到基地接受培训。有些员工往往培训完了,就自己跑了。但是,王克明从不计较那些跑掉的员工,因为,总是留下的多,而且更多的是一留就留很多年。因为他们觉得,跟着王克明,有奔头。我在永和快餐大王凤凰路分店吃了一顿早餐,深切地感受到了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他们阳光、快乐,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在他们的门前,有一个专门为永和快餐大王修自行车的师傅告诉我说,这个送餐的自行车一天24小时跑,你看一天下来,自行车链条就松了。是啊,当一个领导把他的店员当亲人一样看待的时候,他的员工又如何不想拼命帮老板的事业尽一份心呢?而人才,往往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最大保障。
  创业者的道路上困难很多,但困难面前要能挺得住。王克明说,没有一个创业者会一帆风顺,但困难来了,怎么办?你可以躲,你躲了困难,那么幸运也就同时让你躲过去了。部队复转创业的人很多,在创业的路上,一定要放下身子,放平心态,然后以军人平时练就的铁骨,迎接风雨。梅花香自苦寒来,只有风吹不倒、雨淋不湿的军人,才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最终显出英雄本色来。
  用连队文化当发酵剂
  在王克明的办公室,我看到了一块新颁发的奖杯和证书。永和快餐大王荣获了“建党九十周年当代中国自主创新示范单位”,他個人同时被聘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企业管理创新研究所副所长。经过采访,我便得出了第三个结论,就是坚持创新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王克明有五个核心产品,但是,还必须有更多产品的加盟,才能让这个老店有新面貌。因为王克明和员工们始终打成一片,所以,员工们也会积极找王克明出主意想办法。王克明也经常把店长和员工召集到一起,研究怎么办。大家在讨论后,举手表决,大多数同意后,便开始执行。王克明此时却总是以一个推车人的角色出现,如果大家累了,他就推一下。但,主驾驶位置却交给了他的手下们。手下们的积极性不断被激发出来后,也在不断推陈出新。比如,各个分店开始比着出新菜,出新产品。然后每季度一评比,淘汰顾客不太喜欢的菜品,再添加新菜系。如此循环往复,他的“永和快餐大王”几乎总在给顾客的惊喜中度过一天又一天。有的顾客甚至吃到疯狂的程度,几天没有吃到新菜,就大呼不过瘾。于是,王克明又和员工们商量把菜系创新时间再缩短,并展开有奖竞赛,甚至编排成文艺节目,搞得生动活泼。广东电视台曾连续三年把永和快餐大王作为基层文化示范单位进行报道。这种连队经常干的竞赛活动,被王克明出神入化地运用到了他的生产经营之中,并取得了一个又一个骄人成绩。
  采访结束后,王克明又郑重地说,当过兵的人创业,有优势,就是能吃苦,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敢闯敢干。把部队学到的本领,灵活运用到实践当中,就一定能干出一番事业来。
  责任编辑/王 璇
其他文献
翱翔蓝天的战机格外引人注目,但当它在空战中受伤落地,暂时退出空天战场之后的命运,你是否知道?当空战打响,必定会有战机被击伤,如何让战伤飞机第一时间重返蓝天?济空某部就担负着这种集速度和技术于一体而又鲜为人知的神圣使命。  比拼速度:一个“抢”字重千斤  去年初冬的一天,某沿海机场。航空兵某团正在组织飞行,战机频繁起降,一派繁忙的练兵景象。突然,做某战术动作的兩架战机在空中发生碰刮,平稳降落之后,急
期刊
每晚临睡前,我都会拿起一本书静静阅读,阅读已成为我的生活习惯。摊开书本,心灵开始飞翔,我仿佛看到了孙少平从故乡的田野走来,身后是长长的炊烟,身旁是灿烂的油菜花和起伏的麦浪。在阅读中,我又回到了久违的故乡,繁芜的心逐渐归于平静。  我喜欢路遥先生的作品,他的作品就像繁星一樣熠熠闪烁,照亮我在困境中前行的路,长久地温暖着我的心灵。路遥来自粗犷苍茫而又贫瘠的陕北高原农家,有生之年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文学
期刊
曾经在书店听见两个人在谈话:“买些什么书呢?”“这么多呢?挑挑……”“余秋雨的?” “嗯?那个……那个……有点……算了吧……”  有点什么呢?我站在旁边很想问一问。是受不了他文字的重量吗?如果没看過,又是听谁说的呢?余秋雨的文章是有锋芒的,而且锋芒毕露,他会去批评一种人,会去批评一种社会现象,难道是他说中了谁,谁受不了了?  如果说从前喜欢鲁迅是因为他激烈的言辞,那么我对于余秋雨的欣赏则是从内心深
期刊
空军驻疆部队与驻地基层党组织广泛开展互学互帮互促活动,共筑堡垒、共谋发展、共促和谐,使喀提其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9月上旬,笔者随参加空军驻疆部队军地基层党组织“三互”活动座谈会的代表们,踏上新疆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近距离感受“三互”活动的实践魅力。    走出“年年扶贫年年贫”的怪圈  道路宽阔,村容整洁,人均年收入3500多元,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是笔者在和田市吐沙拉乡喀提其村看
期刊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党史》第二卷”)记载的是党在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9年的发展历程,这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段,其间既有顺利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良好局面的成功经验,也有历经十年浩劫、遭遇重大挫折的沉痛教训,经验弥足珍贵。回顾历史,对照现实,展望未来,这段党史因为艰辛、曲折和挫折,因为丰富的沉淀和沉痛的记忆,更加
期刊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温习老子两千多年来颠扑不破的至理名言,对照向南林成长的足迹,其威力可见一斑。细读《青春迷彩》,无不为一名战士的成长喝彩,为一名战士的思想境界叫好。细节管理专家汪中求先生在他的《细节决定成败》一书中有句话:“把简单的招式练到极致就是绝招。”细微之处见精神,有做小事的精神,才能产生做大事的气魄。从抹布不离身到没人愿意干的淘旱厕,向南林在微不足道的细节处逐渐显示出了他过人的毅力与
期刊
“穿军装的易中天”、“文官武状元”、“思想达人”、“军营偶像”……在官兵授予的各种头衔中,程璋最喜欢的仍然是“指导员”。他说,指导员是一个温暖而富有感情的称谓。也因此,战士们常说,指导员程璋外冷内热,就像个“暖水瓶”。  他,不算太高的身材,标准的板寸头,炯炯有神的双眼,洪亮干脆的声音。这是程璋给我的第一印象。  他,任指导员6年来,中队4次被上级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中队”,党支部2次被表彰为“先进
期刊
开栏语:“走基层”从这里出发啦!这是一个全新的栏目,不仅仅是秉承“生活”“走进战士床头柜”的初衷,更是落实中宣部“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实际行动。请跟随本刊记者的脚步,走进基层部队,走到战士中间,参与火热的军营生活。我们将给您不一样的视角,呈现最精彩的原味生活。    火热的军营,火热的生活,这是我到南京军区某旅采访最真实的感受。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激情,红色的腰鼓打起来,帅气的滑轮转起来,
期刊
它是一曲我军历史进程的集体大合唱,真实唱出了官兵们献身国防、积极参与改革、与时俱进的心声;它是一幅全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辉煌成就的壮丽画卷;它是一本充分体现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教科书。它有着庞大的作者群——从军委领导到普通士兵,从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到基层部队官兵,从离退休的老领导老同志到复员转业退伍军人;它有着网友“中国最牛”和媒体《星火燎原》姊妹篇的美誉——它就是《强军之路——
期刊
题记:在北海舰队航空兵某飞行团会议室,第一次面对吴志忠,很硬朗的男人,坐在我的正对面,腰挺得笔直,很随和很温情地直视着我等待发问。他说话虽然慢条斯理,但却思路明晰、逻辑性很强。我知道写人物离不开故事和细节,没想到要从吴志忠身上找“故事”并不是件容易和轻松的事。他不会“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的感人事迹,因为他觉得自己所做的事,就是一名合格军人应尽的本分,称不上什么伟大。所以整整一上午从他身上“挖”到的
期刊